《易經》和《道德經》哪部文學價值更高?你怎麼看?

自由的心246


就本身的價值來說,還是《道德經》更高一點。

因為,畢竟《道德經》本身就是格言語錄體,全書金句頻頻,或者換句話說,TA和《論語》一樣,本身就是一本金句集錦嗎。

這裡隨便抽一句話,放到朋友圈,妥妥的就是集讚的神器。

比如:

“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等等等等,如果說流傳度就是價值的話,那麼《道德經》的價值是極高的。甚至,在某些解讀中,《道德經》還可以被當做是兵法、商略、成功學來講。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

易經的本義,其實是占卜的卜辭,文學價值有限,而且晦澀難懂,流傳度首先就不高了。但是,這裡如果說的是廣義上的易經,也就是說,包含《易傳》十翼的話,就必須另當別論了。

關於易經和易傳的關係,以及何為十翼?可以參見鄙人在悟空的其他回答,在此不贅述。

《十翼》無論是思想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是相當高的,和《道德經》有的一比。

比如十翼中的《繫辭》。

《繫辭》是一部長篇大作,可以說是《周易》哲學思想的集中闡述,是整個《易傳》最為靈魂的部分,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繫辭》和《論語》、《道德經》一樣,也是格言語錄體。全文可說是充滿了名言警句,字字珠璣,隨便摘錄一段,也是足可秒殺各路心靈雞湯,在朋友圈大把集讚的!譬如:

“一陰一陽之謂道……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等等,都是《繫辭》的原創,文學價值不能說低。

再如十翼中的《文言》。

《文言》是專門詮釋六十四別卦中的“乾”、“坤”兩卦的。這兩卦太重要了,堪稱眾卦之父母,是六十四卦的綱領性文件。《繫辭》中的評價是“乾坤,其易之門邪!?”也就是說,學習《周易》要想登堂入室,必需先從乾坤兩卦這兒踢開門檻。從文學意義上說,這就是解釋易經文辭的鑰匙,價值極高!

再說金句,著名的民間“咒語”,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也是出自這裡。僅此一句,可謂家喻戶曉,流傳度不亞於《道德經》了。

《文言》的這一善惡有報的思想,後來在民間影響極為深遠,甚至被道教所引用,成為基本義旨。比如《了凡四訓》就繼承併發揚了這一思想,《太上感應篇》中,更是對其進行了精確量化: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將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僅此一點,就足夠下里巴人了。

如果考慮到後人對原文的改造、引申、推廣、變易,那麼易經影響力就要遠遠高過道德經了,又何止是文學價值一項呢?!

比如說話。我們每人每天都要說話,恐怕一開口,就要冒出不少源於《周易》的詞彙,比如

“革命、道德、交易、教育、學問……”,

再比如

“錯綜複雜、天圓地方、九五之尊、革故鼎新、昨天剛說好的事你咋轉臉就變卦呢……”

等等之類,統統與《易經》有關。雖然有些並非其本意,但是很多經過後人的改造,沿用到今天,已經是膾炙人口了

隨便舉例:

同志、交通—源自《易經》“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同志”

文明—源自《易經》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制度—源自“節以制度,不傷財”

變通—源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等等

比如常用的成語。

否極泰來,源於易經的否卦和泰卦。二者互為“錯卦”,或稱“反對卦”,簡單來說就是正好相反的意思,卦意也正好相反,一個大吉、一個大凶。但是呢,二者又互相循環。由此引申,也就是說,運氣到了最壞的時候,就要轉好了。大概是塞翁失馬,觸底反彈,柳暗花明的意思。

群龍無首,源於易經乾卦的“用九,見群龍無首,吉”。當然,後世這個詞代表領導缺位,似乎是不太好的意思。

革故鼎新,源於易經的革卦和鼎卦,這一詞義是從兩卦的卦辭上引申出來的。

不速之客,源於易經的需卦的卦辭。

剝極而復:源於易經的剝卦和復卦,二者互為“綜卦”,含義與否極泰來比較相近。

對了,什麼叫做“錯卦”和“綜卦”?這裡暫時不解釋,但是這兒又是一個成語,“錯綜複雜”啊!

……

這個簡直、簡直……是太多了,容後再表……

可以這麼說,我們每人每天說話,一開口如果要避免出現與《易經》相關的詞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道德經》沒有這個待遇,因此誰的流傳度高就很清楚了,從這個角度上講,似乎易經的文學價值更勝一籌吧。

小夥伴們有何高見,也歡迎指教!


齊文刀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易經》?《易經》,俠義上講就是《周易》,《歸藏》,《連山》,後兩個已經不見了,所以俠義講易經就是《周易》。廣義上講:河圖,洛書,周易,中醫,道家典藏:山醫命相卜,儒家、名家、陰陽家,陽明心學,兵家等諸子百家,道家最重要的《道德經》,《陰符經》,《金丹400》,等等,都屬於《易經》範疇。所以先把《易經》搞清楚。

《道德經》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精華,整篇文章的精華就在於兩個字“道和德”。這個道德和我們現在講的這個人道德敗壞,不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裡面的道德是兩個字,道和德。

什麼是道,老子都講不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們也講不清楚。但大概意思是:道這個東西,“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也就是道是物的主宰。他貫穿於物的始終,生靠她,死也是他。活得好是他,活得不好也是他。

什麼是德呢?德就是道運行的結果。德就是得,結果的意思。無德必定無得。德不配位,財不配心,得而復失,亡國破家的節奏!

道和德的關係什麼呢?我們看圖說話,

道德運行圖,人事方面的,治國理政的道德運化精華,都在這張圖裡面。《道德經》和《易經》的關係:要論證《道德經》的精華,理解其精華,不能不從《易經》中去找依據。

從第一個圖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主要來源於河圖洛書和周易。而《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所以用易經作為哲學框架和理論依據來理解《道德經》是肯定沒錯的。也就是,我們要從《易經》去論證《道德經》的思想是正確的。就講到這裡,以後在文章裡再講。

《易經》和《道德經》沒可比性,兩個是有些包含關係,都是很重要的國學典籍。


帝國的命運


若要評價《易經》和《道德經》的文學價值,我認為這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因為這兩部古籍都不是文學作品,《易經》的六十四卦,是把世間事物歸結為六十四個不同的環境狀態,三百八十四爻辭則是關於某事物在某環境狀態下應該採用怎樣的正確應對方法。這是一部關於規律的著述,類同於今時常見的某些工作守則、技術標準、操作流程等等的文字文本。而《道德經》說的是遵循規律的必要性,它的內容與《易經》指明的規律緊密相關,《道德經》強調的“道”,就是《易經》中總結的各種規律,“德”就是依照這些規律的處事和行動的方法,遵循而不違背這些規律的處事行為,被定義為“無為”,或直接說是“為無為”,反之即是“有為”。《易經》六十四個環境狀態下的應對,該如何做,不該如做,說得十分明白,這正是《道德經》開編所說的“道可”與“道非”,“道可”即是規律要求能怎樣做,“道非”即是規律要求不能怎樣做,這些能做與不能做的規律總結,是亙古不變的,是放之古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以《道德經》開編即說“道可,道非,常(恆)道也”。若把《易經》比愉為某個標準,《道德經》就是這個標準的使用說明,如今卻要以文學的角度評價兩者的優劣,是不是很無聊呀?


亢悔亨貞


易經在時間局艱難的時候要比道德經起作用的大,為什麼?大的方面,易經可以給意志不堅定的統治階級以信心,說糙一點就是忽悠人,把人心忽悠到一個方向,形成一個一個的利益群,因為社會快亂了的時候,抱團取暖是最明智的做飯法。易經講趨吉避凶,大家都向自己認為的吉的地方靠攏。小的方面,易經給老百姓以心裡安慰,精神療法。通過實物看本質,易經都是人們通過結果去逆向驗證開端的手法,而已!真要有通天徹地的易經高手,現在的社會都是他家的天下了。和平年代還是道德經比較感化人心,道德經是無為而無不為,教人在不違背外界的各種人和自然界的法則下,自己修煉自己的心態,快樂生存的。易經和人的大腦打交道,道德經和人的心打交道。道德經高深的多呀。君子不卜是也。


仙鶴一瞥88


這個思考角度很有意義。

純比較兩部書的文學價值,無疑《道德經》更甚一籌。

要討論兩書的文學價值,肯定先要明白“什麼是文學價值”。最通俗的理解,文學分為散文、小說、詩歌、戲劇四類,道德經與易經都不是。那就要更深入解讀“文學”給人類什麼特有的貢獻。

文學,是以社會生活為題材,以文字為載體,帶給人類語言、形象、情節、意境、情操與道德審美的文化產品。

《道德經》,首先是語言審美達到極高境界的著作,原書五千餘字,幾乎留下了近千條成語,而語言的語法結構充滿文學的魅力,如“上善若水”“大象無形”“大音稀聲”“金玉滿堂”“富貴而驕”“功成身退”等,歷經數千年,至今還鮮活溢彩。

細讀道德經,品其語言,會有讀精妙散文的感受,甚至無論是南華經還是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顯得冗雜囉嗦、空乏無趣。

這是道德經中豐厚博大的意境美與義理美形成的魅力。道德經其實也是一部“寓言”集,比莊子更精簡形象而已。如上已點出的“大音稀聲”,要懂其意,必須靜心神遊的。

而且任何時候,道德經都可當文學作品閱讀的一一隨便翻開讀去,都能令人心神傾注。


《易經》雖然也留下了不少成語,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但並未達到如道德經的字字生華的境界。而且,易經全書的詞彙量並不大,各爻解是復讀語言很重,而且不具備連讀性。

易經,更象一部詞典,只供查閱,不供閱讀。


巴山肖鵬


比較《易經》與《道德經》價值的高低是沒有意義的。《易經》被稱為百經之首,其意義在於奠定了華廈民族的思想基礎。《易經》實際上是古人記錄自然變化規律的一部書藉,自這部書籍面世後,華廈民族就從信神靈信強人轉向信規律(天道),這顯然開啟了華廈民族的智慧。《道德經》則是在《易經》基礎上寫成的,其將“易”的思想提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兩部著作一是根一是果,其成為中華民族思想與智慧取之不盡的源泉



這問題很沒有水平。

因為,皮毛的皮毛,才是純文學。

文以載道,乃是為文的目的。一篇詩詞文章,其價值首先在於思想性,有無思想的高度厚度,而不是堆砌詞藻;然後才是感情,有無真摯醇厚的感情體驗,而不是無病呻吟;最後,才是藝術系文學性,講技巧重文采之類。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因這兩本都是思想鉅著,構成中華民族精神內核的經典,這麼寶貴的資源看不到,研究什麼文學,是不是捨本逐末、一葉障目了?


慈悲拔除生命苦難


《道德經》與《易經》兩者好比【有】和【無】,《道德經》的理論是《易經》的根源。這一點《周易》【繫辭傳上下】【序卦傳】講的最多,老子的目的是自身獲得宇宙能量,達到千變萬化,無所不能的境界。

想了解道德經註解《道宗秘訣》微信13623307718


西遊密文


易經,易者移也,經者過程也,易經是天下自然人生觀。

道德經,道者帥也,德者現也,經者過程也,它比易經高出一點,天上宇宙觀,它更具體注重實際準則行為規範。


馬振廷1


《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首”和“王”哪一個更高?《易經》的表面形式為卜筮用書,主要記錄了64卦的卦辭爻辭,結構比較雷同,形式比較單一。《道德經》分為兩篇81章,內容較為豐富,形式較為多樣。從文學價值看,《道德經》高一些,但問題是,從文學價值看這兩本書真的好嗎?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