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金庸溘然長逝,引發人們對他的無限追思。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祖籍浙江省海寧市。査氏家族定居海寧600年來,至今已傳承二十幾代。這一家族歷經時代變遷,卻一直名人輩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
《環球人物》雜誌曾在2011年探訪金庸故土,尋找查氏家族的文化脈絡。以下為當時的文章:

金庸江南舊居
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中的這段話,將世界奇觀“海寧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寫得淋漓盡致。而被稱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海寧,正是他的故鄉。
從海寧市區東行20公里,就是金庸的出生地——袁花鎮新偉村。毛竹山巍巍聳立,花溪水潺潺流淌,這裡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小鎮。
順著鄉間小道一路前行,路過一片蔥蘢碧綠的桑樹林,一座院牆上題著“金庸舊居”的黛瓦白牆深宅大院,便映入眼簾。
金庸同父異母的弟弟査良楠,如今負責舊居的管理事務,守著這座充滿了悲歡離合的老宅子。在他的帶領下,記者穿過宅子前廳,沿著迴廊往裡走,來到拐角處的一間小屋。
小屋中是一張舊式木床和一個雕花梳妝檯,金庸就是在這裡呱呱墜地的。旁邊是金庸的書房,年少時他正是在這裡秉燭夜讀,打下了文學基礎。宅子最深處是“走進金庸”展示廳,14部長篇武俠小說按書名排列成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査良楠和哥哥金庸都是海寧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孫。採訪中,他們的堂叔輩、長居袁花鎮的査家第二十一代孫査建國,特意來到舊居,詳細講解牆上的家譜圖:“我們家族出來的名人,尤其是文人實在太多了,歷史上不曾間斷。”
金庸的橫空出世並非偶然,而是家學淵源使然。查氏家族600多年的發展,可以分為3個階段。興盛期在明清,共出了22個進士,康熙年間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叔侄五翰林”的科舉神話。雍正年間,海寧查氏傳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獄案,不準參加科舉,家族進入靜默期。重開科舉後,第十四代又中了進士,進入近代的復興期。
“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詳細描寫了皇帝對海寧大家族的恩寵。這種皇帝題匾、題詩,在金庸舊居中隨處可見,正是査氏家族曾親身享受過的榮耀。
“査”姓來源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76年,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子爵,“食採於査邑”,便姓了“査”,在山東一帶繁衍生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軍事將領查文徽是査氏出的第一位名人。其弟查文徵一家遷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亂,後人査瑜帶著家眷,坐船躲到嘉興。經朋友介紹,査瑜到海寧袁花鎮一戶人家當家庭教師。袁花鎮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風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個鳳山崗,海寧有座龍山,合起來便是“龍鳳呈祥”,正是吉兆。於是,査瑜全家欣喜地在這片“福地”定居,一邊“勤懇耕作,敦睦鄉里”,一邊“以儒為業,詩禮傳家”。
從遷居海寧的第二代開始,査家便成為有名的“文宦之家”。 第一位顯達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外號“査一帖”,只要一帖藥就可治好病,醫德很高,聞名江南。他也深得朱元璋讚賞,後被任命為太醫院國醫,獲賞一品冠服。100年後,弘治三年(1490年),第五代查煥考中進士,成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進士6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孫三代連中進士,在當地傳為盛事。
到清朝康熙年間,査氏家族人丁超過300人,進入全盛時期。十餘人考取進士,5人進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査嗣璉)、查嗣瑮、查嗣庭更是親兄弟三人同為翰林院編修。査家因此有了“一門十進士,兄弟五翰林”之譽。查舁(音同“魚”)陪皇帝在南書房唸書,成為康熙近侍,康熙親筆題寫了“澹遠堂”的匾額賜予他,並賜予一副楹聯“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寥寥十餘字,勾勒出康熙對査家的盛讚。此外,康熙還陸續為査家題寫了“敬業堂”、“嘉瑞堂”的匾額,恩寵冠絕一時。
兩場文字獄的折磨
這是金庸《鹿鼎記》開頭一段文字,其中的伊璜先生正是金庸先祖査繼佐。明末清初,浙江一戶姓莊的大戶人家編了本《明史輯略》,請査繼佐幫忙修訂,但他生性謹慎,並未答應。書成之後,為了擴大名氣,莊家自作主張,將査繼佐也列在修訂者之中。
此書刊印後,流傳甚廣。清初權臣鰲拜以書中有“諷刺朝廷”的內容為由,下令徹查,殺戮上百人,査繼佐以“大逆罪”被判腰斬。幸好之前査繼佐就上書聲明自己並不知情,再加上與康熙關係密切,他最終僥倖免罪。
幾十年後,雍正即位,査家再也沒有這樣的好運氣了。1726年,“科場案”爆發。禮部侍郎査嗣庭在江西主持鄉試,出的考題中有一個“止”字。“止”,被視為去掉了“雍正”之首,犯了“砍皇頭”的大忌。
査嗣庭因文字入獄,査家300餘名男丁殺的殺、流放的流放,女人則全部淪為奴僕。不僅如此,雍正還以“出了査嗣庭這樣的士林敗類”為由,下令浙江6年之內不許進行會試。詩文盡毀,書生無路,査家迎來滅頂之災。
這場文字獄的背後,還有更深的政治恩怨。査嗣庭的才華,深受雍正舅舅隆科多的賞識。隆科多因為在雍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一直居傲。雍正坐穩皇位後,開始清算隆科多一黨,査嗣庭自然也在劫難逃。
“科場案”奪走了査家數人的生命,據說最後活著回到海寧的,只有査嗣庭哥哥查慎行一家4口。不再入朝為官後,査慎行醉心寫詩,卻培育出一個新的査氏家族詩人群體。這批人出了100多部著作,到乾隆年間,其中一部分被收入《四庫全書》。此外,査慎行還醉心藏書,建起的“得樹樓”,與査家歷代傳下來的“澹遠堂”“雙遂堂”“查浦書屋”等,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圖書館。
金庸曾說:“家中藏書很多,幼時雖然看不懂,但找書很方便,不僅有古書,還有新書。家人間的活動也很文雅,閒來多是下棋、看書。”査家不再把重心放在科舉上,而是專注於文學,也算因禍得福,終於澤被後人。
査家全面復興
到了近現代,査家全面復興,家族中既有詩人查良錚(穆旦),也有教育家查良釗、查良鑑,還有“紡織大王”查濟民。
第十九代的查濟民出生於1914年,他從第三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前身)染織科畢業,歷任常州、重慶、上海等地紡織染廠的工程師、廠長、經理。1947年秋在香港創辦“中國染廠”。
查濟民不僅是一名實業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1992年,他擔任首屆國務院香港事務顧問,在《基本法》草案出臺、香港迴歸等眾多歷史性事件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這些貢獻,他榮獲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發的“大紫荊勳章”。
更難能可貴的是,査氏的家族親情在查濟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改革開放以後,古稀高齡的查濟民在海寧籌建紡織企業,建起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工廠。查濟民90歲高齡時,還主持重修査氏家譜,連接起了斷裂百年的家族史。
比查濟民小4歲的晚輩查良錚(穆旦)是一位著名詩人,屬於從海寧分衍出去的“北査”。明朝中期,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天津一帶,經營鹽業發家致富,成為有名的商人,被稱為“北査”,查良錚正是“北査”的後代。他中學時開始寫詩,翻譯了普希金、雪萊、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現代詩歌第一人”。
因為南北兩地,查良錚和查良鏞一輩子都沒見過面。但巧合的是,查良錚把“査”拆開成“木”“旦”,用“穆旦”做了筆名;而查良鏞則是將“鏞”成“金”和“庸”,用“金庸”做了筆名。
青年金庸
在近代文壇,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金庸喚徐志摩表哥。小時候,金庸跟母親回徐家,見過這位才華橫溢的表哥。當時徐志摩已從英國留學回來,已在劍橋大學寫出《再別康橋》。70多年後,金庸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碩士、博士,續寫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緣分。
靠文化延續了600年
《孟子》中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然而定居海寧600年來,査氏家族傳承二十幾代,歷經時代變遷,卻一直名人輩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這個家族為何有著源源不絕的涵養與力量,獲得如此傲人的成就?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了海寧名人研究會會長章景曙。
金庸舊居澹遠堂
環球人物雜誌:海寧查氏家族有什麼特點?
章景曙:查氏遷到海寧時,就是從事教書工作的。家裡就兩件事:讀書、耕種,從中歸結出了“耕讀為務”的家訓,這是他們家族最鮮明的特點。
環球人物雜誌:是什麼支撐這個家族在後來的600年裡幾乎代代出名人?
章景曙:錢穆先生(歷史學家)說過,如果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立家根本,就建立了“家風”。明朝海寧查氏第七代開始修訂家譜,按照“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作為字輩取名。這首八言詩,包含著濃重的儒家思想,從書面上確立了海寧查氏的家風。
立了“家風”就有凝聚力。查氏每一代都堅定不移地考科舉,對文學和史學素有研究傳統,形成了“家學”。一個家族有了“家風”和“家學”,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環球人物雜誌:查家的文學和史學成就到底有多大?
章景曙:我舉個例子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資料顯示,《查氏海昌詩集》中,收入了200多名査姓詩人的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查繼佐,一個查慎行,他們奠定了查家在詩壇的地位。在查繼佐家,不僅男的寫詩,女的也寫詩,甚至連家裡的下人都會。文學對這個家族的薰陶可見一斑。
環球人物雜誌:也就是說,查氏家族是“以文傳家”?
章景曙:對,海寧查家是靠文化延續了600年。從文的就不用說了,就是從政的和從商的,代代都與文化脫不了干係。比如康熙年間,“北査”在天津建立了水西莊,天下所有文人都可以去水西莊讀書,當時在北方的文化圈裡非常有名。這說明海寧查氏即使外遷做了生意,沒有“耕”,也不放棄“讀”。
環球人物雜誌:海寧這個地方,對哺育查氏家族有什麼影響?
章景曙:在清朝有“海寧文風”一說。那時海寧幾個大家族互相通婚,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鏈,這在當時的中國十分罕見。出了3個宰相的海寧陳家,是這個鏈條裡的關鍵一環。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陳家,他一來,幾大家族的文人就坐在一起讀書、賞析、吟詠,慢慢形成了獨步江南的“海寧文風”。這種獨特的文化環境對海寧查氏影響極大。
環球人物雜誌:反過來,查氏家族對海寧有多大影響?
章景曙:海寧至今流傳一句話,“查詩、陳書、朱文章”,這三家共同奠定了海寧的文學基礎和文化基礎,使海寧成為文化之鄉。另外,查氏給海寧留下了許多藏書樓,這對海寧的影響很大。今天,藏書文化、名人文化、潮文化和燈文化,被稱為“海寧四大文化”。
環球人物雜誌: 在查氏家族名人中,金庸對海寧的影響有多大?
章景曙:金庸是一個家族感很強的人。查氏的“家風”和“家學”,對他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金庸曾說,家族對他有兩個影響,一是使他知道外國人欺負中國人,二是懂得了要多讀書。這對於金庸能成為今日之金庸至關重要。
結束採訪時,我們特意來到看潮的觀塘,“海寧潮”已如約而至。水聲喧譁,一如幾十年前那個夜晚,還在做童子軍的青年金庸就在這裡露營。滾滾浪潮打破了他的夢境,也流瀉在了他多年後的筆端。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和最後一部武俠小說《鹿鼎記》,都是以海寧為背景,彷彿是對家族的遙遙致敬。“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曾經燦若星辰的文人名士,不過是浪花一朵,只有家族血脈和文化傳承像永不幹涸的源頭活水,你永遠不會知道,它還將孕育多少傳奇。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李鷺芸 胡婷婷
閱讀更多 環球人物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