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和朱祁鎮都是孫太后親生的,為什麼孫太后支持奪門?

濤濤不絕155


朱祁鈺與朱祁鎮並非一母同胞兄弟,二人乃是同父異母。許多答主對這個問題已經糾正,在此不多說。

宣宗朱瞻基僅兩子,長子朱祁鎮,次子朱祁鈺(吳賢妃生)。朱祁鎮為孫皇后所生,繼承皇位時年僅九歲,尊孫皇后為太后。正統十二年,21歲的皇帝誕下皇長子朱見深(原名見濬);正統十四年,英宗御駕親征,被俘。消息傳到京師,京師震動,圍繞是“戰”是“遷”朝堂爭論不已。孫太后於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十六議定固守北京,八月十八日以“國家庶務不可久曠”,令郕王朱祁鈺監國,“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八月二十日“立皇帝庶長子見深為皇太子”。未免主少國疑,在於謙的支持下,默許郕王繼位。

英宗回京之後,尊為太上皇,被幽禁南宮,不久太子朱見深也被廢,代宗改立自己的兒子見濟為太子,但不久朱見濟即病逝。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但此時又拒絕了大臣立太子的請求,孫太后默許大臣發動奪門之變,迎立太上皇即位。

也就是說,因為宣宗一系僅兩子,代宗無子,但又不願意立侄子為太子,代宗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很可能另立嗣子,這是孫太后所不樂見的。

縱觀這一過程,都建立在政權穩定的基礎上。英宗被俘,太子年幼,外又有大軍壓境,所以只能默許郕王繼位。景泰末年,皇帝病重,國家未有儲君,所以迎立太上皇也是最好地選擇。當然,這一過程肯定夾雜私情。


楚邾


糾正一點,朱祁鎮和朱祁鈺都不是孫太后生的。

明宣宗朱瞻基有過兩位皇后,第一位胡皇后的身體不好,也沒有生育,在宣德三年被廢掉。取代她的是孫皇后,姿容美豔,深得明宣宗寵愛。孫皇后也沒有生兒子,但生有一個女兒。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大概和他的年紀有些關係,他在位十年,死時只有三十八歲。

兩個兒子中,老大是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另一個是朱祁鈺,即後來的明景帝。朱祁鈺的生母姓吳,朱祁鎮的生母是一個宮女,出生之後被孫皇后抱去撫養,那位宮女後來死掉,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在明代宮廷中,這種事不足為奇,比如後來的明武宗,一直被懷疑不是張皇后生的。

朱祁鎮成為孫皇后的兒子,也就是嫡子了,才剛四個月大,就被立為皇太子。等他登基後,尊孫皇后為皇太后。對於孫太后來說,朱祁鎮就和親生的兒子是一樣的。對於朱祁鎮來說,親生的母親早已經死了,維護孫太后的地位,也是維護他自己的地位。

在後來的一系列劇變中,孫皇后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之變後,孫太后拍板決定,由朱祁鈺監國,隨即又匆匆冊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皇太子。顯示出她仍然在努力維護朱祁鎮的利益。當然,隨後她也同意讓朱祁鈺即位,這也是被形勢所迫。

在以後的歲月當中,孫太后始終關心和呵護著自己的“兒子”朱祁鎮,幾次派人到大漠中送去禦寒衣物,朱祁鎮歸來後,她也多次前往南宮去看望他。

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謀政變,事先曾向孫太后請示,並得到她的同意。畢竟,明景帝朱祁鈺的身體太差,又沒有兒子,繼續留在皇位上,不確定性太多太多。而朱祁鎮原本就是皇帝,迎回他來,付出的政治代價可以最小,風險也最低。

在當時,即使是明景帝最信任的于謙等人,也都認為應該有兩手準備。

所以孫太后如此表態,既有感情的因素,也有現實的政治考慮,無可厚非。


於左


孫太后劇照


首先,朱祁鈺不是孫太后親生的,這個是有歷史依據的,沒有爭議。有人說,朱祁鎮也不是孫太后親生的,這個歷史上有人爭論,說是孫太后把宮女生的兒子據為己有。這樣的歷史觀是大錯特錯的。

其一:如果孫太后如果沒有生長子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不可能會費老大的勁廢除原配胡皇后,改立當時的孫貴妃為皇太后,孫太后瞞得過別人瞞不過丈夫明宣宗朱瞻基,畢竟朱瞻基到29歲才有孩子,聽說愛妃懷孕,肯定會經常看看孫太后隆起的肚皮。

其二,如果兩個孩子都不是孫太后親生的,孫太后不至於會對朱祁鈺那麼深惡痛絕。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撇下3個襁褓中的兒子和後宮佳麗,御駕親征來犯的蒙古瓦剌部軍隊,讓比自己小1歲弟弟朱祁鈺率領百官在北京居守。因為朱祁鎮的指揮水平實在太低,一個月後,明朝20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太師俘虜。

在北京的孫太后和朱祁鈺得知消息後,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應對措施。會議議定,立朱祁鎮2歲的長子朱見深立為太子,由21歲的朱祁鈺監國,堅守北京,全力做好應對瓦剌部的入侵工作。

朱祁鎮、朱祁鈺都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兒子,明宣宗就這兩個兒子,朱祁鎮的母親是孫太后,朱祁鈺的母親只是個被俘的進宮的女子。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年僅9歲的朱祁鎮即位,並封8歲的弟弟朱祁鈺為郕王。


明妃傳劇照 朱祁鈺


但朱祁鈺並不滿足於監國的位子,他暗示大臣于謙等人,以形勢危急為藉口,讓于謙等人出面勸說孫太后,同意擁立朱祁鈺為皇帝。畢竟形勢緊急,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朱祁鎮前途未卜,國家有成年的皇帝在主政,更容易安定人心。孫太后並沒有多說其他的,更沒有反對,而是同意于謙等人的意見,於是在土木堡之變後的20天,即九月初六,朱祁鈺當上皇帝。

朱祁鈺不孚眾望,成功抵制了瓦剌軍隊的進攻,穩住了局勢。朱祁鈺這時又不甘心僅僅自己當皇帝,因為太子還是哥哥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此他借穩定局勢的威望,並且不惜賄賂大臣,成功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可以,朱見濟福薄,第二年就死了。


朱祁鎮、朱祁鈺劇照


後來大臣們就勸說朱祁鈺,還是將朱見深重新立為太子吧,朱見深天資凝重,上皇之子也是皇上之子。但朱祁鈺死活不同意,直到1457年正月病重還不答應。這時候,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大臣密謀擁立朱祁鎮復辟,經秘密報告孫太后同意後,他們撞開了被鎖了七年的南宮大門,將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接出來複位。

一個月後,朱祁鈺病死,帝號被廢除。孫太后在三月發了個全國通報,罵朱祁鈺罵狼心狗肺、禽獸不如,遭到上天報應。媽的這樣難聽,確實有點過分,如果朱祁鎮、朱祁鈺都不是孫太后的親生的,孫太后不至於這麼痛恨朱祁鈺。

來看看孫太后是怎麼罵朱祁鈺的,我把明英宗實錄裡的記載標點了一下,大家看看


坐看東南了


這個問題莫名其妙,且不說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是不是孫太后尚且存有疑點,明代宗朱祁鈺的生母是吳賢妃是毋庸置疑的。

朱祁鈺並非孫太后所生,孫太后支持朱祁鎮除了是“護短”,也是因為希望維護朝政安定。

孫氏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寵妃,兩人感情深厚。然而當時的皇后的胡善祥,孫氏雖然是貴妃,卻寵冠六宮,宣宗在其貴妃銜之前加“皇”字,使其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宣德三年,明宣宗廢胡皇后,冊立孫皇貴妃為皇后,孫氏所生朱祁鎮為太子

而當時,明宣宗還有另外一個兒子,那就是吳賢妃所生的朱祁鈺。雖然貴為皇子,不過朱祁鈺生母出身低賤,生育皇子以後一直住在宮廷之外,孫氏對這對母子也是非常瞧不起。


《明史》記載:“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明朝景泰帝八年,朱祁鈺拒絕冊立太子,然而當時的朱祁鈺也已經病入膏肓,朝政不穩

“土木堡之變”以後,孫太后為安定朝局扶持朱祁鈺為新君。成為新帝以後的朱祁鈺在朝政上也頗有作為,但朱祁鈺逐漸心生慾念,廢朱祁鎮之子朱見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孩子為儲君,甚至因此廢掉了自己直言勸諫的皇后汪氏

景泰帝最終病入膏肓,而當時儲君為沒有冊立,瓦剌虎視眈眈,為大局著想,孫太后支持“奪門之變”也是情理之中。


澹奕


朱祁鈺和朱祁鎮是同父異母兄弟,怎會是孫太后所生,如果是親兄弟,反而沒那麼大爭議,一般情況,帝王對皇位的傳承都是有娣立娣,無娣立長,實在沒辦法才會迎藩王進京,明朝皇位傳承平穩過渡的總共三個藩王進京即位,明代宗,明世宗,崇禎,另一個是武力取得皇位的朱棣!


劉禹錫遊玄都觀


我在此糾正一個史實性錯誤: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都不是孫太后親生的!

明英宗朱祁鎮生母據說是一位宮女,很可惜的是,這位宮女並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只是因為她偶然的一次被宣宗皇帝臨幸,後又產下一子,當時還是貴妃的胡氏將男嬰抱來自己撫養,對外謊稱是自己生下的孩子。

胡貴妃為何這麼做呢?我想應該有兩個原因:

一、爭寵需要當時正位中宮的是皇后胡善祥,她是張太后為宣宗選擇的皇后,雖然皇后有著溫良和善的性格,但是宣宗並不喜歡他,反而寵幸貴妃孫氏,而孫貴妃又一直覬覦皇后之位,此時胡皇后只有兩個女兒,孫貴妃也只生育了一位公主,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孫貴妃將這個男嬰,也就是日後的英宗皇帝抱來,謊稱是自己的孩子。後來胡皇后果然被廢,孫氏得以扶正,成為宣宗繼後,而朱祁鎮作為宣宗唯二的兒子(另一位為賢妃吳氏之子朱祁鈺,也就是日後的明代宗),毫無懸念的被立為太子

二、逃脫殉葬:明朝自從太祖立國以來就一直有一項飽受詬病的制度--殉葬,殉葬指的就是在皇帝駕崩後,未曾生育過的后妃必須為皇帝殉葬,孫貴妃雖然生有一位女兒,但她深宣宗寵愛,她也害怕日後宣宗駕崩時要求她殉葬,而一旦有了兒子,即使不被立為太子,也可以逃脫殉葬,孫貴妃因此給自己上了一份雙保險。

以上就是明英宗的情況,而明代宗朱祁鈺的母親是誰呢?答案當然也不是孫皇后,而是明宣宗的另一位妃子:賢妃吳氏。吳氏在宣宗生前並不在宮中居住,這樣的情況在明朝是非常罕見的,一種說法說吳氏的漢王朱高煦的侍女,還有一種說法是說吳氏是罪臣之女,不論哪個說法,都說明吳氏的出身不高。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陷入彌留之際,預感大限將至的朱瞻基命人將吳氏母子從宮外接進宮,當眾正式承認了他們,並且深情的祝福自己的母親張太后,一定要善待這母女二人,愛孫心切的張太后果然沒有食言,宣宗駕崩後,太皇太后張氏封朱祁鈺為郕王,並且沒有讓他去外地就藩,而是在京師修建府邸供他們母子二人就地居住。本以為可以就此安享晚年了,土木之變的消息傳到京師,朱祁鈺在孫太后和眾臣的擁戴下繼承帝位,吳氏也得以被與孫太后並尊為皇太后。這樣尊貴的日子只過了8年,就隨著奪門之變、景泰帝被廢而結束,吳氏在景泰帝被廢后被英宗降為“宣廟賢妃”,奪門之變不到一個月後,被囚禁的朱祁鈺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吳氏又在後宮過了四年等死的日子,最終於天順五年去世,享壽64歲。明英宗僅僅為她輟朝一日,諡號也只有兩個字:“榮思”。



寫到這裡,我真覺得吳氏真的是一位命苦的女人,她一生經歷的太多的大起大落,最終夫死子喪,孤苦離世,吳氏想必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史中後宮女子的縮影吧。

雖然朱祁鎮和朱祁鈺都不是孫太后親生,但朱祁鎮畢竟是她從小養大的,而吳賢妃的兒子朱祁鈺和他的關係就遠不如此了,他倆誰當皇帝,孫太后都是母后皇太后,但是自己的兒子當皇帝,自己的地位會更好,這也是孫太后默許奪門之變的原因吧。


歷史課課代表


提問題之前。請先查清楚基本的歷史情況楚 別鬧笑話


duan198788


這問題可就說的莫名其妙了。誰說朱祁鈺是孫太后親生的?朱祁鈺的生母是賢妃吳氏,根本不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當然,孫太后支持奪門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兒子護短,她同時也是擔心朝局不穩。奪門之變至少可以保證皇位穩固。

(朱祁鈺劇照)

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瞻基僅有兒子,長子英宗朱祁鎮、次子代宗朱祁鈺)。生母為賢妃吳氏。吳氏與朱祁鈺據說一直生活在宮外,因此其身世就有了兩種說法。一種是《明史》說的,很簡單,吳氏是朱瞻基做太子時的侍女,因為生下兒子朱祁鈺晉封為賢妃;另一種說法是《罪惟錄》說的,她原本是漢王朱高煦的宮人,朱瞻基即位後叔叔朱高煦造反失敗被殺,宮人全部充入後宮為奴。朱瞻基看中了吳氏,但因其是罪人不能冊封,所以養在宮外宦官家中,直到朱祁鈺死前才承認了吳氏的身份和朱祁鈺的地位。朱祁鈺封郕王,因年紀小(朱瞻基去世時朱祁鈺僅八歲)就在京師奉藩,不往封地。

(朱祁鎮劇照)

朱瞻基死後,長子,也是孫皇后的兒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英宗聽信太監王振之言,御駕親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瓦剌人進攻北京,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持下率領群臣打贏北京保衛戰。此後,于謙等大臣提議讓朱祁鈺即位為君,因為當時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恐主少國疑。孫太后深明大義,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朱祁鈺稱帝,改元景泰。

(吳賢妃劇照)

因為朱祁鈺即位皇帝,其母吳賢妃母憑子貴,被尊為皇太后,與孫太后並列。家人也多有升賞。所以,朱祁鈺的生母不是孫太后而是這位“吳太后”。

再說說奪門之變孫太后為什麼支持的問題。之前已經說了,朱祁鈺不是孫太后的親兒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鎮也是可能,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朝局的穩固。


(奪門之變)

朱祁鈺即位後,明朝多方努力,終於從瓦剌手中贖回了英宗朱祁鎮。但是朱祁鎮回來後,朱祁鈺不願意將皇位交還哥哥,而是將朱祁鎮軟禁於南宮,稱太上皇。不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鈺廢掉了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太子。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了,朱祁鈺面臨沒有繼承人的尷尬。大臣們多次建議復立朱見深為太子,都被朱祁鈺拒絕了。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將領石亨、大臣徐有貞等聯合宦官曹吉祥等發動政變,擁立英宗朱祁鎮復位。政變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孫太后,獲得了孫太后的許可,方才行動。朱祁鎮成功復位後廢朱祁鈺為郕王,其生母吳氏也被廢為“宣廟賢妃”,褫奪了太后尊號。一個月後,朱祁鈺去世。

(孫太后劇照)

要說孫太后不偏向自己兒子,那也是不可能的。畢竟是親兒子,而且回宮後一直被軟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孫太后絕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這點從她支持朱祁鈺即位抵抗外敵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持奪門也是從大局出發。如果沒有奪門之變,之後的朝局可能出現變數。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雖然很多人說奪門之變沒有必要,因為朱祁鈺沒有兒子了,只能傳位給朱見深。事實上未必如此,朱祁鈺不願將皇位還給朱祁鎮,又廢掉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鎮、朱見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後一定揹負罵名(後來證明事實也確實如此)。做過了皇帝,享受了榮華富貴,最後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後的名聲了。所以,可能朱祁鈺寧可傳位遠親也不會給哥哥或者侄子。一旦臨終傳下遺詔由別人繼位,悔之晚矣。對孫太后來說,朱祁鈺至少還是自己丈夫的兒子,也勉強能算自己的兒子,換了皇室遠親,就徹底不一樣了。

第二,朱見深依然年幼,無力掌控朝局。即使朱祁鈺最後仍然將皇位傳給了朱見深,一樣是問題。朱見深年僅十歲,根本沒辦法把控局勢,朝政可能會混亂。如果給朱祁鎮皇位又名不正言不順。自古傳位只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如果沒有兒子,傳位侄子倒也可以。但絕沒有弟弟傳位哥哥、兒子傳位父親的道理。因此只能是朱見深繼位,到那時如果再有人擁護朱祁鎮復位,最後導致擁護父子二人的朝臣對立,可能又是一場政變,反而讓父子二人反目,豈不更糟?對孫太后來說,寧可舍掉庶子,也不能看著兒子和孫子對立啊。只有通過奪門,讓朱祁鎮繼位,朱見深才能繼續做太子,父子二人關係才能穩固。這既是為了朝政穩定,也是為了父子和睦啊。這可能才是孫太后決定支持奪門的最重要的想法吧。


伊耆角木


什麼破問題,懂不懂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