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鍔與“八年四彈”規劃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中,“八年四彈”是一項具有奠基性意義的規劃,它的提出與實施是中國航天人“涅槃重生”的奮起。

1962年3月,中國第一個自主設計研製的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首次試飛不幸失敗,這個消息猶如陰霾籠罩在國人心頭。

時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長屠守鍔指出:導彈研製不能只憑一腔熱血,探索規律、弄清組成導彈各個系統之間的聯繫、突破技術掣肘才是制勝關鍵。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鍔

緊要關頭 臨危受命

1963年4月,在國防部五院科技委第一次年會上,屠守鍔提交了《地地導彈發展技術途徑與步驟》報告,詳細闡述了我國從仿製起步一直到研製洲際導彈,在技術上應該採取什麼途徑、哪些步驟。

1965年3月,依據這一報告隨後討論的結果,七機部形成《地地導彈發展規劃(1965—1972)》,提交給中央軍委後獲批。屠守鍔作為技術負責人之一,主持並參與該規劃的實施。

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時間研製出東風二號中近程導彈、東風三號中程導彈、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和東風五號洲際導彈。

“屠老總在建立國家完整戰略導彈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洲際導彈參與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餘夢倫評價說。

自行研製 技術突破

從射程960公里,到穿越6個時區進入太平洋,看似只是距離上的延展,背後則是對國外壟斷技術的突破和升級。

1962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彈道導彈——東風二號,作為近程和中程導彈的過渡型號,遭遇了第一次發射失敗。

隨後屠守鍔主持召開多次故障分析討論會,提出需要解決發動機可靠性、控制系統穩定性、彈體強度及增加安全自毀裝置等設計問題,並確定了在總體方面的改進措施:調整儀器艙的位置,推進劑貯箱改用強度更高的材料,發動機推力調整為40.5噸等。

“當時我們有些急於求成,忽略了一些工作,屠老總帶著我們補了很多課。”餘夢倫回憶道。屠守鍔認為,我們要掌握自行設計的規律,要認識到導彈系統工程高度的複雜性,“發動機的可靠性要達到即使進行一百次試驗也要次次成功的地步”。

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中近程導彈在發射場發射,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從而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也把航天人心底積壓的烏雲一掃而光!

在東風二號成功後,我國又對東風二號導彈進行改型設計,將其射程提高到1200公里,改型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二號甲。東風二號甲於1965年11月13日試射成功,之後的多次發射取得連續成功。

一年後,1966年10月27日,用東風二號甲導彈在自己的國土上成功進行了一次導彈與原子彈結合試驗,導彈精確命中目標,從此,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核武器。

1967年5月26日,東風三號導彈試射成功,這是中國第一代地對地新型中程彈道導彈。

餘夢倫告訴記者:“當時蘇聯留下的P2導彈是採用液氧低溫推進劑,很影響作戰效果,我們攻克了技術難關,完全跳出了原有P2導彈的框框,改用常溫可貯存推進劑。”同時該導彈在重量、彈徑、發動機、控制系統等方面較東風二號都有很大的提升,導彈射程也達到了2000多公里。

這次成功,標誌著中國導彈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對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性能改進和技術提升,中國航天人的追求沒有止境。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是兩級導彈,在研製中主要是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如發動機高空點火和高空性能試驗技術、級間連接和高空熱分離技術、長細比加大後的姿態控制技術等。

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東風四號的成功,在國防方面的意義非同一般”,餘夢倫告訴記者,這對於我國加強戰略核力量,掌握多級火箭技術,以及發展洲際導彈影響重大。

一年之後,我國洲際導彈東風五號研製工作完成。

1970年春天,東風五號第一發總裝測試,出廠運往酒泉發射場。身為總設計師的屠老總和大家一起經歷200多天日夜奮戰,於1971年9月10日在國內靶場採用低彈道方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試驗取得了基本成功,證明了東風五號設計是正確的。

最後一發 震驚世界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向南太平洋海域範圍內(即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為70海里圓形)的公海上,發射全射程洲際彈道導彈“東風五號”。

5月18日,當黎明再次出現,全世界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

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在響徹大地的轟鳴聲中,伴隨著耀眼的白色火焰,直衝向9000公里外的太平洋預定海域。

至此,“八年四彈”規劃收官,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導彈全程試驗獲得成功的國家。

東風五號洲際彈道導彈全長35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8噸,是世界上彈體直徑最大、性能技術一流的洲際彈道導彈,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研製。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2000公里。

在其“一頭扎入”海里的那一刻,海上測量船向指揮部報告了落點,經測算,落點誤差只有250米,遠遠低於導彈研製部門提出的誤差指標。

“八年四彈”規劃命途多舛,但終究有了一份完美答卷。為了這份答卷,中國航天工作者從翩翩少年變成了白髮老人,耗其一生在一堆堆圖紙和一個個零件當中。屠守鍔更是擔當其領路人的角色,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這句話也激勵著所有航天工作者朝著目標努力奮鬥。

鏈 接

欽佩他,也怕他

科學實驗是無情的,有成功,也有失敗。1962年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在大家的期盼中點火,但發射失敗了。

中科院院士餘夢倫回憶道:“‘東風二號’發射失敗以後,有些人認為中國技術水平還達不到搞導彈的要求。但是屠老總很堅持,他說人家能做到,不信我們做不到。”

屠守鍔時任副總設計師,他把導彈研製涉及的技術挨個分解研究,不放過任何一處疑難。

“屠老總是結構力學專家,十分重視導彈的彈性問題,導彈在飛行當中會扭曲,因此必須要正確確定導彈彈體的彈性特性,然後通過調整控制系統的設計參數實現穩定的控制。這個問題很關鍵。在他領導下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餘夢倫說。

屠守鍔堅持穩紮穩打,不出絲毫差錯。他對發動機實驗提出要求,必須達到可靠性的嚴格要求,“不是說試一試成了就可以了”。

餘夢倫說:“在屠老總的領導下,兩年時間裡我們補了很多課,把為什麼第一發沒有成功的問題找出來、都搞明白。”

在認真總結失敗的教訓之後,航天人臥薪嚐膽、奮發圖強。

1964年,“東風二號”第二次立於酒泉發射中心的塔架上,隨著現場指揮員的一聲“點火”,它拔地而起,並且最終精確命中目標,發射成功!

回想與屠守鍔相識、工作的經歷,餘夢倫笑著說:“屠老總一天就兩件事:鍛鍊身體和科研,科研報告一到他手裡就有點害怕,第二天他就會挑出錯誤。我們當面叫他‘屠老總’,背後叫他‘屠老頭’,大家很欽佩他,但我們都很怕他。屠老總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能跟我們打成一片,背後叫他‘屠老頭’的原因也在於此。”

《中國科學報》 (2018-12-24 第6版 院所)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中國科學報”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屠守锷与“八年四弹”规划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