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產品難覓蹤影 銀行攬儲“波瀾不驚”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了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往年每逢年末就有的銀行“撒錢送禮品”的攬儲活動沒有了,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也是一去不復返。市場人士表示,今年市場資金面寬鬆,資金成本整體下行,銀行理財利率中樞下降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自然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淨值化轉型與同業負債規範化環境下,未來銀行負債端壓力依然會長期存在。

高收益理財產品難覓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頗讓人失望。某大行網點理財經理介紹,最近該行理財收益率比10月前後低了一些。“降準一段時間以來,市場資金比較充裕。另外,政策鼓勵銀行支持民企,存款和理財的收益率降低,給企業的貸款利率才能往下降。”

“從年初到現在,收益率都在下降,跟投資的標的也有關係。”他介紹,理財投資的標的很寬泛,具體投資內容和比例都是保密的。現在投資的方向跟原來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當前企業發債的規模以及利率水平下降,所以理財的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北京市西城區城商行某網點的理財經理介紹:“還是以前的產品。但隨著監管加強,銀行在向淨值化轉型,有風險的產品要控制額度,收益率也越來越低,之前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4.9%以上,現在只有4.5%左右。監管趨嚴,市場行情不好,銀行都比較穩健,不會投房地產和股市,收益下行是正常現象。據我瞭解,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4.6%以上的都很少。”

“往年年末的時候銀行確實會做一些活動,很多投資者會在年末的時候買,相對收益較高。”一家股份行網點理財經理稱,但今年流動性比較充足,也就沒有做什麼特別大的活動。新一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比上一期還下降了一些,未來理財收益率大概率持續走低。“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也有,就是起投點比較高,在100萬-300萬元之間,主要是面對私行用戶。”

資金面寬鬆延續是主因

對於銀行攬儲力度不如往年的原因,多位業內人士均提及市場流動性充裕。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表示,今年以來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定向降準等方式提供了較充足的流動性。市場資金面寬鬆,導致資金成本整體下行,銀行理財利率中樞下降是當前市場環境下的自然結果。

在他看來,資管新規也是理財收益率下行的原因之一。“資管新規推行以來,商業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等高收益資產的行為被限制,投資端收益率下降傳導到產品端,導致理財收益率下行。”

交通銀行(港股03328)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在流動性整體寬裕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收益率預計整體會呈現下行的趨勢。實際上,在理財產品實現淨值化、剛性兌付打破的趨勢下,除了部分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會與流動性更加緊密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更多體現產品的風險程度。

另外,未來理財利率將更多地受市場流動性和投資端收益率的影響,季節性波動將減弱。短期來看,在金融市場資金面維持寬鬆的前提下,新增理財資產端對高收益非標資產的配置受限,銀行理財的利率中樞將維持緩慢下行趨勢。

趙亞蕊表示,理財產品淨值化以後一般是與債券市場相關,主要看資產端投資標的是股市、債市還是匯市。如此來看,應該對股市和債市是利好,但影響股市和債市的因素太多,理財資金藉由公募進入股市、債市後是否會有明顯表現很難說。

長期負債端壓力猶存

專家表示,當前銀行積極拓展大額存單和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作為攬儲工具的作用已經弱化。而長期來看,銀行負債端壓力依然存在。

在走訪過程中,多家理財經理都在推薦保本的大額存單產品。在前述北京市西城區城商行某網點,理財經理大力推薦該行20萬起存的3年期大額存單產品,利率可達4%,較基準上浮50%,中間可以轉讓。而在另一家股份行,大額存單同樣20萬起存,所有期限均較基準上浮52%。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3年和5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一直處於上升的趨勢,並在11月達到了最高值,分別為3.303%、3.314%,均創年內最高。除了上調利率來吸引客戶外,大額存單的計息方式等也在不斷創新。目前大額存單實行靠檔計息,一般分為20萬、30萬、50萬、100萬元等,不同檔位利率水平也不同。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璐表示,從產品端來看,銀行主要通過大額存單等產品續接存量保本理財客戶,同時,為挽留住存量客戶,穩定整體客戶與資產體量,大額存單利率有所上調。

“銀行3-5年存款利率上調,目的在於獲取長期穩定客戶資金。”趙璐認為,在競爭激烈的資管市場,銀行負債端壓力存在已久,而在淨值化轉型與同業負債規範化的環境下,未來銀行負債端壓力依然會長期存在。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對此表示,今年5月修訂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對商業銀行流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避免過度依賴短期資金支持長期業務發展,要求合理配置長期穩定負債。所以迫於監管指標的壓力,銀行願意花費更高的成本來吸收長期存款。

“短期來看,在貨幣政策繼續向寬鬆調整、流動性合理充裕的背景下,預計銀行負債成本壓力有所緩解。但長期來看,在利率市場化、存款理財化的大趨勢下,銀行存款被分流、存款壓力上升具有長期性,特別是對客戶基礎不夠紮實的銀行來說,存款吸收壓力依然很大。”趙亞蕊稱。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