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怎麼樣?

豬鼻子兔


在社會上經常聽說各種有關上海人的負面評價,比如上海小男人,娘娘腔,過於精於計算,特別是驕傲自大,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鄉下人,以及排外,等等。我雖然只是去過幾次上海, 也經歷過因為說普通話被上海人翻白眼,卻覺得這樣的地域偏見其實是很可笑的。

我一直對上海抱有好感,是因為我的一些老師。雖然我生長於新疆一個偏遠的小鎮,但中小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上海知青。那些老師們讓我感受到了上海人難得的品質。

我初中、高中的英語老師是王老師,現在差不多八十歲了,跟著兒子在北京生活。她出身上海的資本家家庭,因為家庭原因,高中一畢業就發配到新疆。先是做會計。當文 革結束後,她就想轉行當老師,就自學英語,自己去進修,終於成了那個小鎮中學的英語老師。

我跟王老師非親非故,初中三年級開始,轉學到王老師班上,英語基礎極差。受到老師鼓勵,發憤要學好英語,經過一年老師的鼓勵竟然高中考試考了六十多分。初中畢業的暑假,老師說,你要保持自己的英語學習,不如和另外一個同學住到我家裡,天天學英語吧。我們兩個小夥伴竟然就這樣在老師家裡住了一個月。沒有給老師一分錢,任何禮物也沒給。

高中還是在老師班裡。記得八十年代中期,老師每天早讀竟然都是她選讀《新華文摘》等雜誌關於世界的一些新知識,每天都會讀一點,打開我們這些偏遠小鎮的孩子們的視野。

老師還帶著我們春遊、秋遊,唱歌,打球,和我們平等討論各種高中生心中各種困擾。雖然因為我們的固執,老師也有時候也會發脾氣,但我們都知道她對於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心。

當我們考上大學回去見老師的時候,知道老師因為教育的成就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在新疆那麼偏遠的小鎮上,這該有多麼不容易。後來老師退休了,還免費給孩子們辦英語學習班,一直到她到北京為止。現在有時候見到老師,一見面談的都是教育心得。

還有好幾位老師,不能一一提及,我接觸的來自於上海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是敬業、熱情、視野開闊,也非常溫和的。我很懷念三十年前教過我的上海老師們。所以,我也相信他們生長的那個偉大的城市,更多的是偉大,而不是一些社會偏見。不要讓偏見成為我們評價一座在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城市的評價標準。


孟南937承傳民族文化


說一件我本人親歷的事。 2016年夏天放暑假,我們全家去南方七日遊。旅遊團路線是南京,無錫,蘇州,紹興,杭州,上海。長話短說,最後一天到上海,下午五點左右到了外灘。說晚上七點坐遊輪觀賞東方明珠和黃浦江。時間還太早,大巴車就停在了離外 灘不遠處的一個街區路邊。車上游客隨下車歇息,我和老婆孩子們也在路過閒逛。這時突然感覺內急,想小便。看看四周也沒公廁,就沿著人行道向前走。一會發現離我們大巴不遠處有棟大樓,好像是什麼單位,門口有兩個保安站崗,就小心翼翼的用生硬的普通話問裡面有沒有廁所,這個保安面帶微笑很有禮貌的回答說:裡面有廁所,並用手比劃著說從大門進去後,怎麼怎麼拐,怎麼怎麼走。我能聽懂,他說的是帶上海腔的普通話,清聲細語的,說的很是清楚。我忙說謝謝!謝謝你。 出來經過門崗時沒忘給人家保安面帶微笑揮揮手,點點頭。算是對人家的謝意。這個保安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上海人,確非常有休養有禮貌。所以說不論哪裡的人,都是好人多,有禮貌的人多,不能搞地域歧視。都是中國人,同樣生活在藍天下,為何不能和睦相處友好相待哪?


山大王134339893


轉眼在上海呆了十五年了,在上海結婚,購房,生孩子,對這座城市還是有很深的情感,也結交了很多本地朋友,經常周未參加他們的活動,聚聚餐打打小牌,我眼中的上海人是這樣的:

剛來上海時對本來人接觸不是很多,工作的本地同事也和他們只是工作性的接觸,因為從新聞或評論中也看到聽到本地人比較排外,所以感覺和他們很難相處一起去,更談不上了解。

跟上海本地人交往是在我結婚之後,我老婆的公司本地人較多,她經常參加她們的周未活動,還加了幾個戶外群也都是本地的,剛開始我牴觸,怎麼也不想跟她去參加,覺的參加活動都是說一幫本地話自己會很受人歧視,後來沒辦法跟著她去了聚餐K歌,這群本地人也都是一些年青上班族,每週未都會有活動,第一次聚會改變了我對他們很多看法,很熱情也很搞笑幽默,讓我幾乎沒有什麼壓抑感覺,從那次之後我開始經常參加他們的活動,參加的活動費用都是AA制,剛開始有些不習慣,但參加的多了感覺很自然很好,他們也喜歡找我玩,特別是打鬥上海地主,現在我們都成了無話不聊的好友。

當然我接觸的都是和我同齡的中年上海男士,首先他們以經不像本地老人,在公共場所他們也大都說普通話,也大都沒有那些老年人那種排外情緒,當然排外和優越感哪個地方都會有的,在我老家縣城裡的也會看不上鄉下的,每個地方也都是這樣,上海男人還是挺優秀的,顧家,節約,疼老婆,有紀律,脾氣好,很勤快,有的有幾套房但還是會去工作上班,缺點同時也有,比如斤斤計較,圖小利,沒有太大目標。

本人個人感愛不喜勿噴!


湘聚有緣人


在上海已經呆了第三個年頭,從最開始的閘北區(現在已合併靜安區),一步一步的遠離市中心,現在在上海奉賢。上海幾乎每個區,每條地鐵都坐過,接觸的上海人也蠻多的,整體上上海人還挺好的,國際化大都市,居住在上海人的素質還是蠻高的。

第一:上海之前,都說上海人排外,其實不太全面,排外的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但只限於少部分上海老太太和少數偽上海人。在平時的生活中,是感覺不到的,但是家裡有小孩在上海讀書或者是去醫院,你就會感覺出來。


第二:上海市區和上海郊區的人,相差還是蠻大的,市區的居民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而郊區的居民,心中就有某種不平衡,有些就想著咱家一畝三分地什麼時候拆遷啊等等之類的。不過上海郊區的居民整體上沒那麼焦慮,像有一次機會去崇明,哪兒真的很美,很乾淨整潔,人們的生活節奏是沒那麼快的。

上海人還有一個毛病,我想這也是大部分地區的通病吧。之前總是去公司開會,公司的領導層基本上是上海人或者會說上海話,他們在一起交流的時候就會說上海話,讓我們聽不懂上海話的人很尷尬。上海話是一種文化(需要繼承發揚),我覺得公共場合,至少是在工作上應該用官話吧!畢竟這是國際大都市,他跟別的小城市不一樣……


小編在這裡沒有任何貶低上海人的意思,只是發表個人看法,歡迎交流。


睡覺覺覺覺考拉


說說我的真實經歷和感受。

我在上小學時,父母親有一個走得近的老鄉,妻子是我們當地人,老公是上海人,他們因為工作關係生活在我們當地。巧的是,他家女兒和我一個班,所以有時候母親去串門,我也跟著去,順道問問作業什麼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上海人,那個男人長得特別標緻,皮膚白淨,說話聲音很溫柔,全然不像我們的大嗓門,說話跟頂牛一樣。男人很有禮貌,每次去他們家,都非常客氣地倒水,拿吃的,一個勁地往你手裡遞。而最讓我不可思議的是,他打一手的好毛衣,做的鞋墊也特別漂亮。在我們當地,男人是不碰這個的。每次母親誇讚這個男人手巧時,他都像個未出閨的大姑娘一樣不好意思地笑笑。她的妻子則大咧咧地說,針線活都是他做,我不會。能看出她臉上洋溢的幸福。後來,他們一家回了上海,再無聯繫。


十六年前,單位總部遷到上海浦東陸家嘴,每年出差跑的最多的就是上海。總部的人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所以,雖然來往上海很多,但對上海人的瞭解,除我年少時認識的那個男人,以及道聽途說的傳聞,再無其他。

八年前,我調往上海,才算真正走進了上海人的生活中。我住的是老上海人比較集中的小區,雖然是八九十年代的老小區,但保潔、綠化和治安都不錯。我住的房子面積43平米,感覺特別侷促,可單位每月房貼就2700元,想住大房子也不可能。縱然如此,我也知足了,因為在這樣的房子裡,有的老上海人住著兩代人。

總體來說,上海人待人很客氣,也很有禮貌,樓上樓下的,都會見面打聲招呼,更深便無交集。有一天,聽到有人敲打我的房子窗戶,便探出頭,樓上一個聲音傳來:快把你家晾曬的衣服收進去,要下雨了。


當然,在老上海人的心中,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實際上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大多很少出過遠門。她們說話最讓人感到不舒服的就是,你們鄉下怎麼怎麼的。但上海人對老婆的好,那確實是一個好,照顧老婆那叫一個無微不至。比如就喝水來說吧,按理說都是成年人,渴了自己拿水喝不就行了,這男的過一會兒問:喝點水。再過一會兒說:你喝了嗎?再過一會兒說,再喝一點吧……經常會看到老婆不耐煩的樣子,但男的還陪著笑臉,像哄孩子一樣慣著老婆。

可能是女人在家庭的地位較高,所以人們總說上海女人的脾氣大,不好惹。按理說,上海該是女人的天堂了,但並非如此,我們單位總部的女孩子,找對象結婚一律不考慮上海男孩。每個人的選擇都有自己的理由,好與不好,自己心裡有一杆秤。

後來,我離開了上海,總覺得生活在上海缺點什麼。終明白,節奏太快,心很累,人情味淡,有些無處躲藏的感覺。人活一世,不該讓心漂著,尋一處可以安放心的地方生活,才是最好的。


銀杏樹下的時光



歐式炭燒


說說我的上海印象

兒子在上海的公立學校上幼兒園。因我們外地農村人生活習慣粗糙,孩子去到上海本地幼兒園顯得格格不入。

首先,兒子調皮,喜歡跪地上玩耍,很多新買的褲子膝蓋上磨出了兩個洞。婆婆不捨得丟掉。把屁股後面的口袋拆下來縫在膝蓋上。3歲兒子穿著這條非主流的褲子搖搖擺擺的到學校引起熱議。有誇婆婆靈巧,也有笑我家節儉。

我們有班級群,每天群裡滴滴嗒嗒響個不停。我一看,都是些張家的兒子,打了李家的女兒,或者王家的兒子和趙家的兒子對打。而且還吵得不可開交。我就奇怪了,小朋友在一起磕磕碰碰再所難免,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在群裡這話一說,馬上引起群攻,我被各位家長的唾液淹死了。我臨死之前爆了粗口,後來聽說有家長揚言要起訴我。像我們這種外地人借在上海的學校讀書,得夾緊尾巴,管好自家小孩就行了,至於居委會大媽,得讓有威望的人來做。

我孩子是過敏體質,每次回趟老家必將一身紅疹回來。這下可好,學校老師不讓進學校了。必須去醫院取得醫生開具的不會傳染的證明,待紅疹完全消退掉伽之後,才能返校。一到醫院,醫生也是二話不說叫我們去驗血。驗完血,醫生胸有成竹的大筆一揮,“蟲咬性皮炎”然後再開些氯雷他定口服液之類的藥。每次回老家都是這樣,後來不用老師提醒,回到上海我們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跑一趟,再送他去學校。



哈哈20180603


在社會上經常聽說各種有關上海人的負面評價,比如上海小男人,娘娘腔,過於精於計算,特別是驕傲自大,認為除了上海其他地方的人都是鄉下人,以及排外,等等。我雖然只是去過幾次上海, 也經歷過因為說普通話被上海人翻白眼,卻覺得這樣的地域偏見其實是很可笑的。

我一直對上海抱有好感,是因為我的一些老師。雖然我生長於新疆一個偏遠的小鎮,但中小學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上海知青。那些老師們讓我感受到了上海人難得的品質。

我初中、高中的英語老師是王老師,現在差不多八十歲了,跟著兒子在北京生活。她出身上海的資本家家庭,因為家庭原因,高中一畢業就發配到新疆。先是做會計。當文 革結束後,她就想轉行當老師,就自學英語,自己去進修,終於成了那個小鎮中學的英語老師。

我跟王老師非親非故,初中三年級開始,轉學到王老師班上,英語基礎極差。受到老師鼓勵,發憤要學好英語,經過一年老師的鼓勵竟然高中考試考了六十多分。初中畢業的暑假,老師說,你要保持自己的英語學習,不如和另外一個同學住到我家裡,天天學英語吧。我們兩個小夥伴竟然就這樣在老師家裡住了一個月。沒有給老師一分錢,任何禮物也沒給。

高中還是在老師班裡。記得八十年代中期,老師每天早讀竟然都是她選讀《新華文摘》等雜誌關於世界的一些新知識,每天都會讀一點,打開我們這些偏遠小鎮的孩子們的視野。

老師還帶著我們春遊、秋遊,唱歌,打球,和我們平等討論各種高中生心中各種困擾。雖然因為我們的固執,老師也有時候也會發脾氣,但我們都知道她對於教育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心。

當我們考上大學回去見老師的時候,知道老師因為教育的成就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在新疆那麼偏遠的小鎮上,這該有多麼不容易。後來老師退休了,還免費給孩子們辦英語學習班,一直到她到北京為止。現在有時候見到老師,一見面談的都是教育心得。

還有好幾位老師,不能一一提及,我接觸的來自於上海的老師們,幾乎無一不是敬業、熱情、視野開闊,也非常溫和的。我很懷念三十年前教過我的上海老師們。所以,我也相信他們生長的那個偉大的城市,更多的是偉大,而不是一些社會偏見。不要讓偏見成為我們評價一座在近現代最偉大的中國城市的評價標準。


考貳拉


我不想說上海人怎麼樣,我只想說一個數據,上海市現在常住人口2410萬,本地人口1100萬,外來人口1300萬,去年上海刑事案件發案1700起,犯罪嫌疑人89%外地來滬人員,百分之7%本地戶籍人口,4%外籍人口。治安案件上萬起和刑事案件比例相差無幾。一群嘴裡說是來建設上海的人,實際上看中的無非是上海的利益,對本地人口嘴裡不說心裡那是羨慕嫉妒恨,憑什麼上海經濟發展好,你們上海人能享受,上海必須是全中國的,但實際上2010年後外來人口暴漲10倍,上海經濟持續下滑,物價節節攀升,治安環境越來越差。


一夕歲月忘仙塵


本人老家上海,七歲前在上海生活,後來隨父母支邊,現在定居在江蘇,現在上海還有好些親戚。

上海人精明、精緻,這個精明並不是摳門的意思,簡單說,上海人做事情不是粗放型的,而是做得非常精緻,記得小時候到浦東姨媽家串門,那時候物質條件沒現在好,早晨吃早餐時,姨父買來幾根油條,他把一根油條一撕成四根,然後剪成三寸長一根,然後井字型疊地一個盤子裡,邊上一個小碟子,倒上醬油,滴上兩滴麻油,再配上一碗粥,簡簡單單的食材,讓人看著就有食慾。

上海人的做事精緻從路牌、地鐵的指示牌標註就能體現出來,比如一個路口指示牌上,會順便標上往前是多少門牌號,往後名牌是多少。

上海人愛管閒事,也可以說是有正義感,有次我表哥來我這,我帶他出去玩,碰到路邊小攤賣小稱的,其實不關他的事,他上前和人家理論了一番,把人家說教了一頓。十幾年前誰在外灘吐口痰,立馬會上來十幾個大媽揪住你不讓走,

說上海人排外,2000年前確實蠻厲害的,那時我去上海,在店裡買東西,因為在外久了,習慣了說普通話,營業員一聽是外地口音,臉上就是不屑和不耐煩,我只好用上海話和她交流,就立馬變成熱情的臉。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好多了,你去上海玩,基本感覺不到明顯的排外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