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發展史,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

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具有種茶、製茶、飲茶的歷史最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即已認識到茶飲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從最初的粗淺認識到系統地研究和利用茶飲,並逐步形成茶文化、茶藝術、茶習俗、茶醫藥,這期間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髮展過程。茶飲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情趣,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茶飲的醫療保健應用是伴隨著中國傳統醫藥的發展而發展的。

(一)茶飲的起源

茶飲發展史,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

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茶已開始進入華夏先民的日常生活中,“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這是我國唐代茶聖陸羽在其所著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中,發表的關於茶飲起源的權威觀點。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首次講述了茶飲起源的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相傳神農氏為尋找藥物給老百姓治病,在他親自試嘗多種天然植物的實驗中,曾經服用過有毒性的中藥,出現了中毒症狀,而都被茶葉奇蹟般地解毒緩解了。這個故事講述的不僅僅是茶的起源,它也是中醫藥傳奇式起源的最早記錄。茶和天然藥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是中華民族在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中獲得的最偉大也最具創造性的科學發現。

《神農本草經》認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用茶治便膿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國魏時張揖在《廣雅》中最早記載了藥用茶方和烹茶方法:“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擣末置瓷器中,以湯沃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神醫華倫在《食論》中講述了:“苦茶,久食益意思”的道理。自從人們認識到茶飲的醫療保健作用後,就一直將其視為珍貴之物,把它作為祭品、貢品、禮品以供神事、皇室、社交活動之用。以後人們又將野生的茶移植,進行人工栽培。在周代就已有專管茶葉事務的官員,茶在當時的飲料酒、漿、醴、湆中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秦人取蜀,始知茗飲之事。”我國古巴蜀是最早種茶和傳播飲茶技藝的地區。在西漢時期飲茶之風始興,主要還是宮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種貴族式的生活方式。

(二)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茶飲

茶飲發展史,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

這一時期的茶飲已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百姓都能享用的普通消費品,在社交活動中飲茶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和待客禮儀,“客來敬茶”、“坐席竟下飲”。在兩晉時開始出現茶攤、茶館,南北朝時首次出現了商業性店鋪“茶寮”,可供人們飲茶和住宿。南北朝醫藥學家、道家陶弘景堅信:“久喝茶可以輕身換骨”。

我國唐以前無“茶”字,皆作“荼”字,其字曾在我國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出現過:“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在漢唐之間的張載曾吟到:“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登成都樓詩》)。孫楚在《出歌》中指出茶業的中心仍然在巴蜀地區,“薑桂荼荈出巴蜀”。

(三)隋唐時期的茶飲

隋唐時期社會逐漸走向繁榮,百業俱興,起源於三國時期的茶宴、茶會等多種形式的飲茶活動也開始流行,茶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詩仙酒仙李白也是位品茗仙客,他在《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的詩中雲:“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著名茶家盧仝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茶飲的神妙:“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近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唐朝是茶飲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業著作,這就是茶聖陸羽的《茶經》。該書成書於公元758年左右,書中對茶的起源、名稱、品質、種植、栽培、加工製作、品茶用具、水質、飲茶習俗等有關茶藝的知識,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總結,至此茶學成為了一門專門的技藝和科學,這對全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書中陸羽還特別指出:“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

在唐朝還開始了一項科學創舉,將單純的茶與其它藥用原料結合應用,這無疑擴大了茶飲的使用範圍,也增強了茶飲的醫療保健功能,因此唐朝又被稱為是藥茶的萌芽時期。唐代著名醫藥學家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詳述了藥茶的製作、飲用和適應症,開創了藥茶製作的先河。唐朝對純茶葉飲料的保健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醫家陳藏器精闢地總結到:“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茶能“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肯定地說:茶“令人有力、悅志。”孫氏的弟子孟詵是我國第一位食療專家,他在其所著的《食療本草》中介紹了茶能治“腰痛難轉”、“熱毒下痢”。大詩人白居易深有感受地講到:“驅愁知酒力,破睡見茶功。”大書法家顏真卿則讚揚茶飲“流華淨肌骨”。

在唐朝我國的茶飲開始向日本、印尼、俄羅斯、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等國家傳播,推動了中外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四)宋元時期的茶飲

茶飲發展史,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

宋朝的茶飲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擴大了茶葉產區,更新了製茶方法,在南宋時期的杭州“處處有茶坊、酒肆……”,上層人士、文人墨客、宗教寺廟經常舉行各種茶宴,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了宋徽宗趙佶親自調配茶飲賜宴眾臣的情形。在這一時期尤其是茶藥配合應用更加普遍。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編著並刊行於992年的《太平聖惠方》、宋太醫局在1078~1085年間主持編纂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錄有“藥茶”專篇,並詳述了配方、用法、主治等知識。在《太平聖惠方》中用了“藥茶諸方”為藥方分類名稱,這是“藥茶”二字第一次進入被官方認可的醫學文獻之中。《和劑局方》中“常服清頭目”的川芎茶調散成為了在後世最具知名度的藥茶方。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唐庚的《鬥茶記》、沈括的《本朝茶法》、蔡襄的《茶錄》、黃儒的《品茶錄要》、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等著作中均有茶飲、藥茶的記載。

宋朝文學家、書法家、醫學家蘇東坡在《遊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中侃到:“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將茶的神奇功效作了空前絕論的讚賞。

(五)明朝時期的茶飲

明朝社會上廣泛使用藥茶方,宮廷和普通百姓也都十分樂於接受這一養生保健方式。刊行於15世紀初對後世醫學有較大影響的《普濟方》,轉載了宋《聖惠方》中的藥茶方。1590年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問世,這是世界藥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這部藥學鉅著中也記載了茶藥合用的研究成果。朱權在《茶譜》、陸樹聲在《茶寮記》、許次紓在《茶疏》等書中都各自發表了茶飲研究的學術觀點,總結了明及明以前的茶學成就。

(六)清朝時期的茶飲

茶飲發展史,中國是世界茶飲的發源地,在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的!

清朝藥茶研究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各家研究成果頗豐,陳鑑的《虎邱茶經法補》、劉源長的《茶史》、陸廷燦的《續茶經》、張璐的《本經逢源》等一大批有影響的茶學、醫藥學著作,對茶飲及藥茶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統。

在清朝,茶飲從單純的茶葉或以茶為主、茶藥合用的傳統方式,發展為可以以其它中藥為主,甚至為無茶葉全為中藥(僅像飲茶那樣飲用而已,故又叫代茶飲)的全新飲茶模式,這項具有開拓性的行為,創造了茶飲新概念。茶飲內含的更新,更加擴大了茶飲的應用範圍,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清宮御醫在給王妃權貴們治病中,以中醫藥理論作指導,辨證施飲,經常使用無茶葉的代茶飲,因此藥茶在清朝宮廷中備受推崇。這一時期太醫們的藥茶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將藥茶技術推向到茶飲史上的最高峰。

(七)近現代的茶飲

近百年來由於西方現代科學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在開發傳統茶飲的研究中,廣泛應用了現代科技手段,使古老的茶飲文化得以推陳出新。深入細緻系統的科學研究,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和利用茶飲技術,為大眾的健康生活服務。

民國時期的茶學家吳覺農、胡浩川在1934年發表了《中國茶葉復興計劃》,趙烈的《中國茶業問題》、胡山源的《古今茶事》等茶學著作也相繼問世,奠定了現代茶學研究的基礎。儘管這批有志於茶學事業的人士為此作出了相當的努力,但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茶飲業發展十分緩慢。

解放後茶飲事業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先後建立了近千家國營茶場,很多省市地區都建立了茶葉研究機構、貿易公司和進出口公司,在浙江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中都開設了茶學系或專業,出版了《中國的茶葉》、《茶典》、《中國茶文化》、《中國藥茶大全》等數百種茶飲及藥茶的學術專著和科普讀物,還出版了《茶葉科學》等數種茶葉學術期刊。茶學和醫學機構都開展了茶飲的研究。

本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迴歸自然熱,隨著國際上“中醫針灸熱”的興起,“茶療熱”也逐步升溫。我國的一些具有抗衰老、美容、減肥功效的保健茶,紅遍海內外。茶飲已被廣泛用於治療癌症、冠心病、艾滋病、糖尿病等現代疑難重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86年3月“雲南沱茶”在西班牙獲第九屆世界食品評選會金像獎,同年10月“鷺江牌保健天然減肥茶”、“寶鼎牌美的青春茶”等產品獲巴黎美食旅遊協會評選的金牌獎。由國家衛生、外貿和科技管理部門聯合組成的“中國保健國際交流推薦系統”,首次向國際上推薦了“中華棗茶”、“大寧保腎降脂茶”、“英葵減肥茶”、“盤王健齒茶”等優質保健茶。我國的茶葉出口量在1989年達到20.46萬噸,位居世界茶葉出口量第二位。近年來國內各大中城市還掘起了一大批茶樓茶坊,成為餐飲娛樂界的一支新生力量。

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髮展,茶飲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必將在人類健康生活中,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