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都粘媽媽?

灰寶媽M


為什麼寶寶粘媽媽,因為寶寶愛媽媽,他也知道媽媽愛他,這樣想一想是不是覺得心裡舒服一點。當媽以後才知道什麼是“身後有尾巴”,什麼是沒有自己的時間,什麼是寶寶睡著就是天堂。媽媽做飯跟著,吃飯看著,上廁所粘著,媽媽走快跟不上,嚎啕大哭,白天有人陪著玩兒還可以勉強小躲,若是到了晚上,甭管是誰,我只要媽媽,即使哭的再兇,一粘媽媽身馬上不哭,就像是媽媽身上有開關。對於初次當媽的自己,也曾經為此感到困惑,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分離焦慮”,翻閱資料才發現,真被我猜中了。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上介紹,分離焦慮通常開始於寶寶6個月的學爬階段,在12-18個月的學步期開始變得強烈。寶寶從2個月到6個月慢慢開始認識媽媽,和媽媽建立了親密關係,但是寶寶還沒有時間的概念,只要看不見媽媽就弄得跟生離死別似的,這說明寶寶已經把媽媽看成最穩定的依戀對象,我們給了寶寶強大的安全感與舒適感,這是我們親密關係的證據。分離焦慮跟吃飯,學走路一樣是寶寶成長的必經階段,需要媽媽理性對待。寶寶一歲時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到長大後的人際和情緒模式,穩定的依戀關係有助於寶寶的心理發展,也有利於寶寶以後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建議在孩子頭三年,要有一個固定的撫養人,這個撫養人通常是媽媽。

媽媽幫助寶寶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做些分離遊戲,小寶寶時做“蒙臉遊戲”,稍微大一點就玩兒“躲貓貓”,可以在遊戲中逐漸拉長分離時間。第二,媽媽出去時要提前與寶寶打招呼,並約定回來的時間,按時回來,增加孩子的信任感。第三,注意與孩子分離的態度,出去時大方出門,高興的跟孩子再見,回來時高興的進門,擁抱親吻寶寶。最後,可以準備一些能給寶寶安全感的物品,作為與媽媽短暫分離時的依戀替代品,比如和媽媽一起玩兒的玩偶,媽媽的味道會給寶寶安全感。

寶寶的分離焦慮期是比較棘手的,媽媽需要忍耐,忍耐再忍耐,終有一天他會不再粘媽媽,那時媽媽一定會懷念曾經有小尾巴跟隨的日子。


晶媽當家


也不是所有的寶寶都黏媽媽,別看寶寶小,也特別會察言觀色。

我家鄰居的寶寶一直是奶奶帶的,自從生完寶寶後她就出去工作了,雖然每天也在家,但是寶寶不找她,很多時候喜歡找爸爸,要不就是奶奶。不用說,也知道她是陪孩子的時間少。的確是這樣的,每次下班回家,就抱一會寶寶,然後說這不好那不好一大堆,說完自己也不做,就去玩手機。每次都是奶奶或者爸爸陪寶寶玩,有一天她突然挺高興,要給寶寶洗澡,結果嗆了寶寶一嘴的水,寶寶都害怕她了。

很多寶寶黏媽媽,我個人覺得其實一開始是本能,因為寶寶天生的就知道哪個是媽媽,畢竟是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了十個月啊!寶寶最先接觸的人就是媽媽。

出生後,媽媽女性的身份又懂得溫柔、細緻的照顧寶寶,從而寶寶也感受到了媽媽的愛,於是就特別的黏媽媽。尤其是純母乳餵養的孩子,是更黏媽媽的。因為一吃到咪咪就有非常強烈的安全感。

所以,我個人覺得,寶寶黏媽媽,也是做媽媽的一種享受。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如有不妥之處請見諒!


大家好,我是妮兒媽咪。育兒之路你我相伴,不離不棄,我們一起交流育兒路上的酸甜苦辣! 如果喜歡我的育兒生活,請關注我吧!


妮兒媽咪育兒


為什麼寶寶都粘著媽媽?

因為寶寶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從十月懷胎到寶寶出生的最少一年到三年時間裡,媽媽會我一直陪著寶寶,看著他成長,看著他呆頭呆腦的樣子就會感到開心,幸福。

寶寶雖然還小,不會說話,但寶寶也有感覺,她能感受到媽媽笑容裡的親切,能感受到媽媽的味道和觸感。


我記得看過一個外國的親子節目,節目中將四五歲的孩子眼睛矇住,然後連同她媽媽在內的十位母親站外孩子的跟前,而寶寶往往能很準確的找出自己的媽媽。

母親的行為言語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幸福,快樂,很少有母親會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的。所以寶寶能感受到。

而父親,我不能說沒有能一如既往的對孩子慈眉善目,但很少,大部分父親照顧寶寶時間一長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情緒在裡面。

你的一些不善的行為跟言辭,會造成寶寶對你的一個誤解,爸爸對自己有意見。爸爸又生氣了。

寶寶是很敏感的。所以寶寶都喜歡粘著媽媽。

專注婚姻情感知訊,有困惑就私信我,喜歡就關注我吧。


三晉美之郞


寶寶愛黏人——安全感需求來了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解釋說:“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寶寶出生後,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長期處在媽媽的照料下,必然會形成對媽媽的依賴。所以說,寶寶黏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是對熟悉的親人逐漸產生依戀情緒的表現,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寶寶媽媽之間溫暖、親密的關係,適度的依戀(即黏人現象),可使寶寶既得到滿足,又心情愉快。

寶寶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時,不但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和恐懼,還能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且發展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可以說,寶寶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都影響重大。

針對黏人寶寶,專家來支著兒

針對寶寶愛黏人這一正常現象,父母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並採取適當的方法來處理,幫助寶寶順利地度過這個特別的成長階段,讓寶寶健康成長。

1.保護寶寶處在萌芽狀態的獨立性

寶寶1週歲後,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比如,喜歡自己拿著勺子吃飯,不願意被別人抱著走等。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因素。父母應當愛護這種獨立意識,及時給予引導和鼓勵,如用話語、表情、動作等表現出對寶寶獨立性的讚許,可以經常誇讚寶寶“能自己吃飯了,真了不起”,給寶寶一個擁抱等,以此激勵寶寶更加大膽獨立地去探索。

2.要讓寶寶懂得父母是愛他的

當寶寶向父母發出各種需求信號時,要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平時要多抱抱、多親親寶寶,要經常和寶寶說話,讓他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著。在家時,可以讓寶寶一個人玩,並不時地過來和寶寶一起玩,讓他常常看見你,這樣能讓寶寶對你產生信任感與依賴感。

3.把自己正要去忙的事告訴寶寶

1歲的寶寶能夠聽懂父母經常說的一些簡單話語。你可以在離開寶寶的時候向寶寶解釋一下你正要去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告訴他:“媽媽要去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上玩玩具。等煮好了,我會陪你玩哦!”寶寶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寶寶就會信任父母,並願意獨自待一會兒。

4.用遊戲方式進行漸進式分離

父母可以用一些寶寶感興趣的遊戲來分散他的注意力,採取漸進式的方式減少寶寶的黏人頻率。比如,可以先陪寶寶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當發現寶寶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喜的遊戲上時,你就可以對他說:“媽媽有點別的事情要做。媽媽就在寶寶旁邊,寶寶自己玩一會兒吧。”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讓寶寶知道你在哪裡,不可以看到寶寶正玩得開心就突然不見,這樣寶寶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在你離開之前,一定要讓寶寶知道,並且徵得他的同意。你可以這樣說:“媽媽暫時離開一會兒,馬上會回來,好不好?”一般情況下,寶寶會同意的。

5.不要因為寶寶總黏你而處罰他

有些脾氣比較暴躁的父母,當寶寶黏他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不耐煩,認為寶寶太不獨立了,便會用一些方法來處罰寶寶,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寶寶總是喜歡黏著你,說明他覺得在你身邊才最有安全感又最開心。如果因為這樣而去處罰他,就會讓他對自己產生極大的懷疑,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同時也會缺乏安全感,從而影響到他心理的健康發展。

歡迎關注

程序員奶爸 更多育兒知識分享,方便收藏


程序猿奶爸


寶寶粘著媽媽,有的人認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有的人持反對態度。其中有哪些原因嗎?下面筆者就一一分析一下。

寶寶粘著媽媽表現在孩子的分離焦慮和分離困難的情形中,其實粘的行為是寶寶對媽媽過度依戀的結果,說明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存在著隱性問題。原因很簡單,當媽媽送孩子到幼兒園要離開時,寶寶表現出不讓媽媽離開哭鬧行為。而媽媽離開後很長時間出現表情遲鈍,不能融入其他同學的遊戲中去,情緒還在焦慮中徘徊,這就是寶寶與媽媽的親子關係過度依戀了。這一現象也間接表明寶寶和媽媽關係不太穩固,寶寶此時持一種將信將疑的態度,此時的寶寶會擔心媽媽不會回來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媽媽的情緒判讀上,希望從媽媽的情緒中找到安全感,希望媽媽能不離開或是帶自己一起離開。

此時如果情況相反媽媽離開後,寶寶心裡知道媽媽一定還會再回來的,能很快的從離別的悲傷情緒裡走出來,跟別人(同學、老師)能很好的互動,這就是親子關係建立的好表現,寶寶希望跟媽媽在一起,但是當明白沒辦法在一起的時候,能很快的信任身邊的人,從周邊的人的互動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安全感,這是親子關係的理想狀態。有助於寶寶建立自我信任感,對寶寶今後與他人建立良好有效的人際交往起著正面促進作用。

另外粘著媽媽的寶寶往往長大後表現出不夠自信的狀態,因為寶寶粘媽媽在同輩群體中的互動時間必然減少,久而久之會顯得人際交往不太合群,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只有媽媽確認後的事情才會嘗試著去做,自理能力因為一個“粘”字也受影響,表現出不愛運動,做事不積極的行為模式,性格也會產生偏差,對熟悉的人容易暴躁對陌生人則表現出懦弱。 


鵜鶘心理


我認為這種情況需要按照寶寶的年齡來分析。

一歲以內的寶寶還沒有自我意識,尤其是在寶寶6個月以前,寶寶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人幾乎都是給他餵奶的媽媽,給他換尿不溼的媽媽,給他換衣服的媽媽,寶寶和媽媽親子之間的早期依戀關係也在這一段時間開始形成。


一歲以後,寶寶的自我意識加強了,突然變得更粘媽媽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兩點。

1、思考是不是家人的陪伴方式發生了變化:媽媽上班去了更換了照顧人,爸爸媽媽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了,不愉快的斷奶經歷等等。小寶寶無法表達生活變故帶來的不安只能粘著媽媽,想在媽媽那裡得到更多的愛,來彌補內心的空缺。這段時期媽媽應該多陪伴寶寶,當然是有質量的陪伴,給寶寶一些時間去適應。

2、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前期讓寶寶獨立玩耍的時間過少,使得寶寶不知道怎麼玩,只能粘住媽媽。我認為寶寶半歲之後就試著讓他獨自玩耍了,現在好多大玩具廠商都會針對不同年齡的寶寶來生產不同階段的玩具,寶寶獨立玩耍,不僅培養寶寶的獨立性,還讓自己得到一些休息時間。

我的寶寶現在兩歲多,現在只有身體不舒服和晚上睡覺的時候才粘著我,其它時間基本都在自己玩耍,好好珍惜他粘住你的時光,高質量的陪伴他,等他不粘著你的時候,他已經長大了。


燚杯糖水


6歲前孩子更多粘媽媽很常見,原因有幾條 :

1. 這屬於孩子從生理分離到心理分離的一個現象。有的孩子3歲多就不再粘媽媽,有的孩子6歲還粘媽媽。孩子對周圍環境安全感的不同會影響他粘媽媽的程度。

2. 與孩子的撫養者有關。有的孩子從小就是媽媽一個人帶,其他人很少參與和孩子互動,肯定很黏媽媽,因為孩子與他人互動少,也就與他人沒有安全感,離開媽媽就害怕。3. 家庭的和諧氛圍有關。和諧家庭長大的孩子安全感足夠,很少受驚嚇,孩子從小與家庭成員互動良好,這樣的孩子對媽媽依賴感小,也就不怎麼粘媽媽。

4. 嬰幼兒時期(0-6歲)是孩子與父母(或其他養育者)形成安全依戀和信任關係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能和成人發展出非常安全的依戀關係,將來對他的人際關係會有非常正面的影響。

總之,粘媽媽的孩子不用擔心,媽媽引導孩子慢慢拓展她的活動範圍和互動人群,孩子的心理安全邊界變大了,他就逐步不再很粘媽媽了。


積極家庭教育


寶寶太粘人、跟屁蟲?其實寶寶愛粘人,多數是因為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應對粘人寶寶,家長可以這麼做!

1、寶寶為什麼會粘媽媽?

寶寶從一生下來就一直由媽媽哺育,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心理依賴,時間長了,會讓寶寶覺得自己無法離開媽媽。有些寶寶的依戀性是正常的,即當媽媽去工作或是做別的事時,他們能夠理解。然而,有一些寶寶,媽媽一不在身邊就會大哭大鬧,這就屬於黏媽媽了。特別是春節,天天陪著寶寶,現在收假了,寶寶卻開始粘人了,媽媽們更是頭痛啊。

2、寶寶太粘媽媽的影響

A.黏媽媽的寶寶自理能力較差,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

B.在自信心方面,黏媽媽的寶寶也比一般寶寶差;

C.依賴感越強佔用慾望越強。

3、如何幫助寶寶擺脫“粘性”

想讓寶寶健康成長,就得杜絕黏媽媽的情況發生;而一旦寶寶在生活中養成了黏媽媽的習慣,也要想辦法去解決,這也像斷奶一樣,得一步一步慢慢來。

做飯、洗澡、上廁所,

一刻都脫不開身!

確實,嬰幼兒到了一個階段,很容易會有分離焦慮症,出門要抱、拉屎要跟,一眼不見就「奪命連環call」。寶寶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不願意離開照護者,同時又會對陌生人很害怕。有時,即便媽媽就在寶寶的身邊,寶寶還是不願意停止哭鬧,這等熊孩子相信各位媽媽們都見識過了!

  

但是這個階段只是成長的一部分,孩子終究會成長,變得獨立,可以自己玩。那麼,如何才能讓寶寶乖乖放手,不哭不鬧地接受跟媽媽短暫的分離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篇來自媽寶 人員的內容。

媽媽專享「娃不哭鬧脫身指南」

提前溝通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時最怕的就是“媽媽不要我了”!被拋棄的恐懼戰勝一切事情。所以要讓孩子克服分離焦慮,就要讓他/她放下恐懼。

  

每次分開前,至少提前一天告訴寶寶,媽媽有事要出門。時不時地提醒寶寶,重申自己要出門的計劃,給寶寶「洗洗腦」。

  

此外,每次分開時媽媽都要鄭重地與寶寶道別,告訴他/她,我們只是短時間分開,然後用詳細的時間描述讓孩子知道當他/她做完什麼事情後媽媽就會回家了,最好可以具體到細節,用寶寶能夠理解的事情、動作來替代離開和回來的時間。比如,吃午飯、睡午覺、錶針指到幾,讓寶寶對媽媽的行程有個大概的掌握。

提前預演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寶寶儘早的適應沒有媽媽圍在身邊的日子。  

剛開始可以簡單的玩一些「找媽媽」的遊戲,讓寶寶自己坐在客廳裡玩玩具,媽媽坐在遠一些的沙發上,寶寶一轉身就能看見。慢慢的,可以延長分離時間,可以在家裡「躲貓貓」,只要寶寶找,就及時回應,逐漸讓寶寶適應這種短暫的分離。

或者一起外出的時候,讓爸爸抱著,告訴寶寶,媽媽去給你買吃的,回來後告訴他,媽媽回來了,媽媽沒有消失不見哦。多玩幾次,寶寶就能適應媽媽不在的時光了。

找爸爸合作

平時在家裡,爸爸也要多陪寶寶一起玩,看喜歡看的繪本,玩喜歡玩的遊戲,做戶外活動等,這樣寶寶對媽媽的依賴度就不會那麼強烈,分離焦慮也相對的不會那麼嚴重。

允許寶寶發洩情緒

孩子有分離焦慮的情緒時,一定不能粗暴對待,否則只會加重他/她的焦慮。

  

當寶寶發脾氣哭鬧的時候,媽媽不妨給寶寶發個語音、視頻,陪他聊聊天,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耐心安撫寶寶,同時也可以告訴寶寶再等多久自己就會回去。這時候,陪在寶寶身邊的大人也可以「助攻」一下:你看媽媽也很想寶寶啊,等寶寶睡醒覺,就能見到媽媽了~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寶寶知道,即使媽媽不在身邊,也是時刻都想著他/她的。

送上驚喜

媽媽回到家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給寶寶一個擁抱,一個親吻,告訴他/她,媽媽也想寶寶!這樣不僅能增加親子感情,還能快速地安慰寶寶。  

或者,媽媽在回家的時候,給寶寶準備一個小禮物,手工卡片、冰箱貼、小點心等,給寶寶製造一個surprise,他/她會更加開心。

  

但這也不是每次都給,不然寶寶會認為分離=禮物,形成定性思維就不好了。

說到做到

很多時候大人身不由己,原本說好的事情可能會因種種因素而改變。但是對寶寶來說,尤其是經歷分離焦慮期的寶寶,最好能做到「不欺騙、不偷溜」。

  

還有一些寶寶面對媽媽要離開,當時答應的很爽快,等你真正的消失在他/她面前,他/她就立即崩潰大哭,吵著鬧著要你回來。

這時候,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溫柔地跟寶寶解釋。但絕對不要欺騙寶寶,一旦他/她發現這是謊言時,會更沒有安全感,下次分離會來得更加艱難。

對孩子巧用方法來面對分離,坦誠、信守承諾,才能更好地緩解分離焦慮感。不過想一想, 孩子對你的依賴其實也就這幾年時間,所以趁著寶寶還粘你,好好享受這甜蜜的負擔吧~


心連心好月嫂


媽媽們聚會聊天,說起自家娃來都是眉飛色舞的,但末了都會感嘆一聲,“就是帶著很累,所有非工作時間都是屬於孩子的。”大家紛紛點頭。“不過,”一位媽媽補充了一句,“除上廁所刷手機的時間以外。”說著大家都心領神會地哈哈一笑。

確實,做父母是全天二十四小時無休的。跟孩子在一起,孩子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找到你,希望你陪著他做這做那,也因此連上廁所的一點點時間都顯得彌足珍貴。

我很喜歡這樣一本書——《請讓我安靜五分鐘》,它就很好地詮釋了媽媽們的心聲——什麼時候孩子才能夠不黏著自己,能獨立玩耍呀?

龐太太看到小象寶們正在專心地吃飯,於是想要偷個小懶:她從櫃子裡拿出餐盤,放上塗了橘子果醬的烤麵包片兒,還有昨天吃剩的小蛋糕,以及自己最喜歡的茶杯,然後將報紙塞進口袋,偷偷往門口走去。

可惜,她的期望被孩子無情打破:“媽媽,你端著餐盤要去哪兒?”“去浴室。”“為什麼?”“因為我想自己一個人安靜五分鐘。”

可是,孩子們緊跟著象媽媽爬上了樓,“我們可以去嗎?”“不行,不能跟過來,你們自己去玩吧。”

……

看,只要媽媽在家,通常就會帶上小尾巴,怎麼也甩不掉。

那麼,世上有讓孩子不黏大人的方法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黏大人”和“孩子會不會獨立玩耍?”

觀察安靜狀態下的小嬰兒就可以瞭解:

他們會目不轉睛地盯著牆壁上某處光影入迷,也會抱著自己的小拳頭或者小腳丫啃得不亦樂乎,甚至他們能坐在沙堆裡吭哧吭哧地挖上半天沙子……

孩子天生就具有玩耍和遊戲的能力,因為對他們來說,遊戲是工作,是他們體驗生活和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

可是為什麼在大多數時候,或者大多數父母眼中,孩子都是不會玩耍或不具備獨自玩耍的能力的呢?

《遊戲力》作者科恩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投入遊戲活動的孩子,都有著必須重視的心理問題,就像一個成人沒能力工作,或是不願意談話的情況一樣。”

通常,我們會發現越是小的孩子,越愛黏著大人(像小象寶寶們一樣),原因在於,他們需要從父母處獲得這樣一種東西——“內在的安全感”。這也是很多父母所困惑的:“到底什麼是安全感,是天天陪著他嗎?是時刻及時回應他嗎?”

是的,孩子需要父母長期的陪伴、溫暖的撫觸與關愛的眼神對視、無數次的需求滿足,以及及時的情緒撫慰,這個過程就是在幫孩子建立安全感,並內化為孩子本身的東西——堅信自己是被愛的、父母是可以依靠的。

這個過程發生於孩子出生的前6年(特別是0~3歲期間),如果沒有這種內化的安全感,孩子就可能出現過度依戀和分離焦慮。當然,即使是那些深受父母寵愛的孩子,在內化安全感的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困難,特別是在他焦慮的時候,如:

六七個月的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與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會只找媽媽不要別人,媽媽不在眼前就會哭鬧和焦慮不安;

一歲左右的寶寶,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遇到陌生人就會緊張地盯著對方看,死活不讓對方抱,甚至大喊著躲進父母的懷抱;

孩子見到同齡小夥伴,興奮地撲過去,卻被對方一把推開;

孩子想要某個東西被拒絕、不小心摔倒、生病後的吃藥打針,被突如其來的狗叫所驚嚇、入園;

甚至是嘗試撿起地上的某個玩具,費力將飯菜送進嘴裡……

可以說,孩子每天都可能遭遇新事物,都可能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會出現緊張、焦慮、感到痛苦,在他還沒有能力獨自應對這些的時候,他自然需要父母能時刻在身邊看到他、幫助他、反反覆覆地擁抱和安慰他。

這個建立內在安全感的過程相當艱難,不是一夜醒來就能完成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去傾聽陪伴孩子、去了解關懷孩子,與孩子建立聯結,嘗試走進孩子的世界,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來回應他。



更多育兒問題,請關注“積木育兒”頭條號。


積木育兒


我家寶寶也是。只要媽媽在,必須是媽媽抱。不跟爸爸。姥姥,奶奶天天帶他,也是跟媽媽好。


但是,身邊的寶寶並不是都這樣,也有跟爸爸親的。分析原因,很簡單。誰帶得多,孩子就跟誰好。

我家寶寶從出生開始,每天晚上都是我和孩子爸爸帶。從兩個月開始,到四個月左右,孩子每天從下午五六點開始就大哭,直到深夜。媽媽每晚就抱著他直到深夜,一宿接一宿。爸爸因為第二天要上班,多數時間在睡覺。

孩子天生和母親有親切感,在肚子裡的時候就習慣了媽媽的體溫,步伐的頻率。所以出生後,往往媽媽一抱就不哭了。

有了孩子,就是甜蜜的負擔。你說呢?

關注葉之,分享生活點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