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分封諸侯時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小小嬴政


項羽的家鄉情結比較強,虛榮心也比較強。

在項羽入關中時,曾經有人對他說:“關中地形險要,阻山帶河,土地肥沃,這可是一塊可資稱霸的地方。”項羽怎麼回答呢?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就像身著華麗的錦衣在夜間行路,誰看得到呢?”

那麼項羽知不知道關中在政治地緣上的優越性呢?這是肯定的。原因有三:其一,當初秦國就是憑恃關中,進而一統天下,作為傑出軍事家的項羽,豈能看不出這個呢?其二,根據當初楚懷王與諸將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稱王。劉邦先入關中,本來應該可以在關中稱王,但是項羽卻把他封到漢中,明顯是怕他憑著關中地利坐大。其三,項羽把關中封給三位秦國降將,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位降將,是直接聽命於項羽的。

題主說項羽把地緣最差的一塊分為自己,這也不是事實。項羽擁有的地盤,多位於黃淮之間的經濟發達區,大家從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圖可以看出,項羽的地盤是位於當時整個中國的中心地區。如果是太平盛世,項羽這個地盤,住著是最舒服的,再加上他本是楚人,很想在家鄉面前得瑟一下。這就是虛榮心在作怪。為什麼後來項羽打了敗仗,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東,也是自尊心與虛榮心在作怪,怕被家鄉父老給看扁了。從這點看,項羽是能伸而不能屈。

項羽後來失敗,並不是因為地緣差,而是人緣差。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分封諸侯時瞎折騰,把大多數諸侯及實力派人物給得罪了。

比如說,在反秦戰爭中立下大功的彭越、陳餘等人都沒封王,而反動派章邯、司馬欣、董翳都封王。作為齊相的田榮沒封王,田榮的部下倒封王了。所以後來田榮成為反對項羽的急先鋒,而彭越成為項羽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還有,就是把復國後的六國搞得亂七八糟。

在反秦戰爭期間,為了增強凝聚力與號召力,被秦所滅的六國先後復國,其王分別楚懷王、趙王趙歇、魏王魏豹、燕王韓廣、韓王韓成、齊王田市。楚懷王被項羽趕到江南,架空了,後來殺掉;魏王的魏國被項羽獨佔,魏豹改封西魏王;趙王的趙國改封給趙國宰相張耳,趙歇被趕到代國;齊國的地盤改封給齊國將領田都,田市被趕到膠東;燕國的地盤改封給燕國將領臧荼,韓廣被趕到遼東。所以出現很搞笑的一幕,以前這些諸侯王的地盤,都被手下的大將霸佔了,而國王被趕到偏遠的地方。

正是因為項羽瞎折騰,把多數人都得罪了,失人心者失天下,導致最後的失敗。


君山話史


這裡邊有一個最簡單的常識性問題是反秦並不是項羽一個人的反秦,而是六國遺族和新崛起的豪傑的一起反秦,自然勝利果實要大家一起分享。

六國貴族為什麼要造反?大部分是想恢復自己之前原有的國土,項羽來自於楚地,推翻秦朝後,他的封地自然要從楚地選擇或者從原秦朝的關中選擇,至於其他的諸侯根據出身,項羽也是儘可能的以這些貴族的出生地來分封,比如在原來的齊國土地上項羽分封田都為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安為濟北王。



當初攻入咸陽城後不是沒人建議項羽的定都問題,項羽考慮以後還是選擇了自己的家鄉楚地,其中引申出來的一個成語就是錦衣夜行。

題主認為的中原經濟文化各方面發達,這只是後世才出現的,在當時中原各地以及剛經歷過動亂焚燒的關中還真不一定有楚地富裕。


至於題主所說的楚地地緣最差,這就有點偏見了,當時許多諸侯的封地還真不如楚地,作為分封者,項羽對於這方面肯定是有考慮的。不以成敗論英雄,不能因為項羽失敗了就對他之前所做的全盤否定。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項羽並不是把最差的地盤分給自己,其他更好的地方,項羽也想要,但是確實是不能要。

首先,項羽是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眾諸侯的,他自己僅僅是一個楚國上將軍。他統帥的四十萬人,除了五萬是楚人,其他都是各個諸侯的軍隊,他的實力和威望並不能使他隨意的剝奪或分封天下諸侯的地盤。

其次,當時最好的地盤是關中,關中沃野千里,是強秦一統天下的堅實後盾。但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人二十萬人,使關中人人戴孝。項羽怎麼敢把自己放在這種人人敵視的環境中,而且,他的嫡系部隊都是楚人,如果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中世代敵人的地盤,他們怎麼會願意呢?

第三,項羽並不是楚國的最高統帥,他之上還有楚懷王。如果項羽王關中,那他的基本盤楚地恐怕就全部歸楚懷王所有了。到時候,楚懷王再令天下諸侯討伐項羽,項羽怎麼辦?他手下的士兵說不定就都投降楚懷王了。

最後,項羽其實看到了關中的潛力,他分封了三個被秦人痛恨的降將為王,而且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正是讓他們四個人互相牽制,阻止或者延緩原秦國地盤的再現。

項羽正是正確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分封諸侯後,立刻回楚國打垮了楚懷王和支持楚懷王的勢力,自己全取梁楚九郡。只是他沒有料到,劉邦比他更快的打敗了秦地三王,一統了秦國故地,出關與他爭奪天下。


風雨的學習號


先看看分封諸侯的背景



楚懷王先前和諸將有過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不曾想,項羽北上救趙時,在鉅鹿遭遇到秦軍王牌主力章邯和王離,雙方展開血戰,史稱鉅鹿之戰,雖然項羽最終取得勝利,但也付出慘痛代價。而劉邦一路西進,直取咸陽,途中也遭遇部分秦軍抵抗,但比項羽遭遇的秦軍力量弱小很多,結果劉邦比項羽早一個多月入關。按照楚懷王約定,劉邦應封“王”。



項羽十分惱怒,他可是一舉擊敗了秦軍的王牌主力,為了以絕後患,還將二十萬秦軍降卒全部坑殺,背了個殘暴無道的罵名,想不到勝利果實卻讓劉邦撿了去。

此時項羽做出了驚人的決定,他自作主張撕毀約定,逼迫楚懷王遷都郴州,並派人在途中將之殺害。

殺害楚懷王這事做的確實不夠地道,不夠聰明,這為後來諸侯反叛提供藉口!

再看他如何分封諸侯的!



搞定楚懷王之後,他以西楚霸王身份分封十八路諸侯。

封劉邦為漢王,建都漢中;封章邯為雍王,建都廢丘;封司馬欣為塞王,建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封魏豹為西魏王,建都平陽;封申陽為河南王,建都洛陽;封韓成為韓王,建都陽翟;封司馬昂為殷王,建都朝歌;封趙歇為代王,建都代縣;封張耳為常山王,建都襄國;封英布為九江王,建都六縣;封吳芮為衡山王,建都邾縣;封共敖為臨江王,建都江陵;封韓廣為遼東王,建都無終;封臧荼為燕王,建都薊縣;封田市為膠東王,建都即墨;封田都為齊王,建都臨淄;封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博陽。

他將劉邦趕至漢中,可以看出對劉邦的極為不信任,當時的漢中可是不毛之地,而且遠離劉邦的老巢,而且他還用章邯、司馬欣等諸侯對劉邦進行鉗制。



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他的地盤在淮河兩側,屬平原地帶,糧食種植面積大,物產比較豐富,並且他的老家宿遷,就在淮河以北附近,群眾基礎比較牢固。

項羽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他自封的地盤其實並不差,當時的關中咸陽已被他一時興起屠了城,阿房宮也付之一炬,定都關中肯定不可能,他只能衣錦還鄉回老家去了!

至於後來,諸侯叛亂,楚漢相爭,兵敗自刎,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後再和大家分享!


一半秋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下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是怎麼一回事。

公元前206年,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史稱“十八路諸侯”。這次分封其實是對當時各諸侯勢力的一次洗牌。

十八路諸侯如下:

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

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

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

英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安徽壽縣);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

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

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其中,章邯為雍王、董翳為翟王、司馬欣為塞王,此稱為三秦;田都為齊王,田巿為膠東王,田安為濟北王,此稱為三齊。

分封之後發生了什麼?

齊國的田榮趕走了齊王田都,攻殺濟北王田安,後來又殺死膠東王田市,稱王於三齊之地;

趙國的陳餘也在同時趕走常山王張耳,恢復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

在燕國,原燕王韓廣則佔住地盤,拒不去遼東,臧荼與之發生火併,將其擊殺於無終(今天津薊縣),並佔有遼東之地;

又不久之後,漢王劉邦自漢中出故道暗度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佔有了關中三秦之地;

而彭越也一直沒有停止對梁地的爭奪。

這就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後的狀況,項羽本想通過分封來安定天下,事實上卻引發了諸侯間新一輪的爭奪。

題目問的是項羽的封地,因此無月在這就不多說諸侯再度混戰的問題,我們說項羽。

無月一直以來,都對項羽這個人存在一些不解,總覺得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個很矛盾的人,項羽表現出來的很多想法,都和他的行動存在不一致,給人一種不協調的感覺,看項羽常常看的人要跳腳。如果歷史沒有騙我們,那項羽真的是一個很不好相處的人。

項羽把自己封在彭城有幾個原因:

一、小家情懷

彭城 ,今江蘇省徐州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連蕭縣,東臨連雲港,南接宿遷。

項羽是一個心懷楚國、思念家鄉的人,項羽內心有種小家情懷,巧合的是,三國時的東吳孫氏,也給我這種感覺,好像昔之吳楚、今之江東的人們,都有這種小家情懷。因此,項羽把自己分封在彭城,彭城地理位置屬於西楚,因此項羽稱“西楚霸王”,而又臨近項羽的老家宿遷,這個選擇是很符合他的個人喜好的。

二、自信貴族

項羽很自信,他一向很自信。項羽總是自視高人一等,從小他在長相、體力各方面就優於常人,從戎後在戰場上也是所向披靡,沒有人能夠阻擋他。他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貴族自豪感,這種感覺讓他自然地將自己放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自信自己的與眾不同。久而久之,他自信到認為天下沒有人敢於反對他,即使敢反對,他項羽也一定能打敗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自信到自大的項羽,將自己分封在了彭城,因為他相信,他項羽做的決定大家都不會反對,他相信這十八路諸侯加一塊都不是他對手。

這就是項羽將自己分封在彭城的原因,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項羽的志向並不大,就像一群打架的孩子,項羽只要其他孩子承認他的拳頭最硬就滿足了。所以當他無路可走時,居然向劉邦提出“要單挑”的請求。這個遊戲真的不適合項羽。

歷史上的項羽,就是這樣一個憑著一腔熱血,橫衝直撞,馳騁天下的項羽。因此,他的崛起很快,他的崩塌也一樣很快。因為他太過自信,以至於他沒有任何根基,他所有的成就都是隨著他的威勢一路裹挾而來,也將在他的威勢受阻時紛紛散去。這天下,他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

“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就是項羽人生拋物線的頂點,從此,他的人生將直墜而下。

原創作品,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許多人對這件事表示不解,先不說項羽究竟如何想的,這塊地方真的就是最差的嗎?

一、前因

項羽在起兵反秦前,就說過“彼可取而代之”,那麼他自然是有稱王一統的心思的,而隨著項羽滅秦後,尊奉原主君楚懷王熊心為“義帝”,但很快又殺了,更證明了這樣的心思。

直到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大肆宣洩了山東六國對秦國長達一兩百年的仇怨。事罷,分封天下。

二、地理

當項羽完成分封之後,他自己領下了九個郡的封地,這其中包括了舊楚地的一大部分,舊魏國地的一大部分,以及韓國的一部分地盤。

而這連成一片的九個郡,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用“內河水運”貫穿。

黃河、濟水、淮河、長江等天然主幹水道,通過鴻溝、邗溝等人工運河連綴在一起,形成了密集的運輸水網,在淮河以北的舊楚地、魏地,人口眾多、物產豐饒,點綴以多個水陸樞紐上的商業中心。

而要知道,在那個時期,地理位置往往是決定富饒程度和發展程度最重要的環節,而不是現在看來我佔下了中原地帶,佔據了中心就能夠怎麼怎麼樣。

所以這些地方本就不是不好的地方。那麼為什麼還有人這麼說呢?或許是因為沒有拿下趙地和齊地。

三、管理

為什麼沒要呢?首先齊國本身在統一戰爭中損失極小,所以,項羽在分封后,主要的戰爭對象就是齊國。而在諸侯軍罷歸之後,首先挑起戰亂的,則是趙國。

明白了吧,之所以不要,一者是因為他還沒辦法對於這些地方進行直接而有效的掌控,而項羽目標當然不是簡單的封地,所以他需要的是儘快的籌備吞併,而一旦選擇了這些地方,那麼必定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如此一來,反而對他的野心不利。


井夫子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幾個方面回答角度,因為這樣重要的決策一定是多方因素共同影響的。

第一,地緣。秦末,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而南方的經濟起飛,要等到晉末衣冠南渡。參見項羽分封圖,西楚北部的東郡和陳留就在中原腹地,此處連接西楚和中原,經濟有聯繫;西邊南陽剛好可以阻斷南北交通,防止北方諸侯的勢力滲透進未太開發的南方,南方諸侯本都屬楚地,且沒有太多實力,可以看做西楚的附屬,另外南陽還和關中連在一起,以圍困巴蜀的劉邦。

第二,政治。項羽在關中屠戮太甚,民怨沸騰,所以他不能在關中立足,而是分成三分給秦降將,一方面穩定住關中,一方面又佔據了漢中,隨時保持對巴蜀的壓力。燕趙韓魏之地則一直面對更北方匈奴的威脅,項羽分燕趙韓一分為二,將魏一分為三,即替自己擋住了匈奴,又防止了此地一家獨大。經濟實力最強的齊地也被一分為三個田姓王,而實力最強的田榮則不在這三家之內,這樣即分享齊地經濟,又壓制齊地諸侯。至於巴蜀,項羽認為劉邦根本出不來,劉邦自己也這麼認為。所以分封完後,諸侯皆弱,西楚獨強。

第三,性格。項羽的西楚定都彭城,正如他自己說的,富貴不還鄉,猶如衣錦夜行,這當然是表層的性格因素。更深層次的原因可以從項羽自己的稱號看出來,他沒稱帝,而是西楚霸王,在名分上甚至和眾多諸侯是平等的,這很奇怪,他的實力是可以開創新朝的,而他只願意當老大,而不是當君王。究其原因,《邏輯思維》給了一個解釋,說是項羽懼怕帝制,恐懼所有和帝制有關的一切,所以殺人、放火、封天下,認為秦末的亂世都是帝制導致的,希望天下回歸到春秋時期的田園時代。我部分贊同這個觀點,另外我認為項羽的時代,秦的滅亡彷彿代表了郡縣制的失敗,他沒有去改良的辦法,也不知道更先進的統治方法,所以,回到封建制也就成了一個合理選擇。



Mr機械馮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一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徹底把項羽推向了有勇無謀的地步,從此項羽成為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莽夫。那麼真實的項羽又是什麼樣子呢?下面越關以項羽的經歷和做法與大家談談,看看項羽是否還是那個有勇無謀的莽夫。



項羽的崛起之路

項羽最初跟隨其叔父項梁起兵,起兵之初項梁在東阿大破秦軍,之後項羽和劉邦也攻破定陶,並且斬殺了李斯之子李由。一時間楚軍的聲威大震,但之後章邯率軍突襲項梁,導致了項梁兵敗陣亡。

這時的項羽屋漏偏逢連夜雨,楚懷王熊心乘機收了項羽的兵權,並且在伐秦之路上故意偏袒劉邦。當秦軍圍困趙國之時,楚懷王和眾人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於是讓劉邦西進攻秦,反而讓項羽為副將北上就趙。



項羽在救趙的路上處處受到了主將宋義的掣肘,於是一怒之下斬殺了宋義,並且奪回了軍權。之後的項羽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在鉅鹿之戰之中大勝,從此威震諸侯,一路勢如破竹的攻向秦國。

當項羽到達關中時,劉邦早已經進入了咸陽花天酒地,並且收編了秦國國內的大部分兵馬,這時劉邦軍隊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萬人。反觀項羽方面,雖然號稱40萬大軍,但實際上只有自己5萬的嫡系部隊。但這時候項羽成功的挑起了諸侯對於劉邦的不滿情緒,之後利用諸侯對劉邦的憤怒,成功的強迫劉邦退出了關中。



因勢利導、成為霸王

諸侯王進入咸陽後標誌著伐秦的結束,從這一刻起,項羽由聯軍的盟主也變成了一個普通將領。這時的項羽的處境就好比後來的韓信和彭越逼迫劉邦封王時的處境一樣,如果不對這些諸侯封王很可能會被這些勢力反噬。

此時的項羽對這一情況也非常清楚,所以如果要繼續領導這些心懷鬼胎的諸侯們,就需要給他們一定的好處,並且需形成新的利益集團。那就是我給你們分封為王,你們尊我為天下共主。



於是項羽發表了一番演講,說大家披堅執銳奮戰三年,滅亡了秦國,全都是我和諸位將軍的努力,雖然楚懷王沒有功勞,但也應當分封為王。最終諸侯也表示認同了項羽的分封。

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這時的項羽成為了大家分蛋糕的主宰者,所以理所當然的將霸王的桂冠戴在了自己的頭上,自稱“西楚霸王”。


霸王的戰略佈局

成為西楚霸王后的項羽開始了為將來的謀劃。首先在分封時,儘量的將原本諸侯國封地變小,之後還以新的諸侯壓制原本國內的豪強,以期增加矛盾。目的就是等到諸侯國內亂之時,便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吞併諸侯。

比如項羽將原本的趙國一分為二,封趙歇為代王,封張耳為常山王。反觀和張耳有仇的陳餘卻只封了侯爵。

再看原本的齊國共分為三份,原來的齊王田市改封為膠東王,齊國將領田都被封為齊王,前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為濟北王。而復辟齊國的功臣田榮卻沒有被封王。



其餘諸侯國和以上的情況基本類似,等到項羽分封完畢後,給自己劃分了【彭梁九郡】。

彭梁九郡囊括了現在的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安徽淮北及江南部分、江蘇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區。所以項羽留給自己的地盤屬於當時最大而且最富饒的地區。

分封完畢後的諸侯帶著自己的軍隊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封地內,這些新勢力和舊勢力的矛盾迅速爆發,因此內戰不斷。而此時的天下局勢也就變成了諸侯皆弱,而西楚獨強的局面。後來的項羽也在逐步消滅各地分封的諸侯,只不過劉邦的崛起導致了計劃的失敗。




項羽不佔領關中的原因

首先項羽在整個抗秦的事業中坑殺20萬的秦國降兵,要知道這些人在秦國都有父母妻兒,他們對項羽恨之入骨。也因此項羽如果在關中稱王,根本得不到關中百姓的支持。

其次秦國以關中之地對抗山東六國,實際上已經耗盡了國力。而且山東六國攻入關中後又對秦國大肆燒殺搶掠,所以三秦之地實際上已經飽經戰亂。如果單獨以三秦之地為根基,根本不可能統一天下。

另外關中之地是一個人人忌憚的地方,如果佔領關中,諸侯又是什麼態度,大家會不會聯合抗擊項羽。所以為了穩妥的戰略佈局,項羽必然會放棄關中。

以上屬於越關個人的理解和整理,大家有什麼意見可以評論留言。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我是越關


公元前206年項羽兵進關中殺了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宮,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不過項羽沒有當皇帝而是自稱西楚霸王,他的地盤是最好的進可攻退可守。楚國是位於南方江南地區不斷擴張形成的泱泱大國。昊國和越國故地是後來征服地區稱作東楚。楚國舊地稱作南楚。秦惠王時白起攻佔楚都郢。楚國東遷到河南安微江一帶,因在東楚西邊稱做西楚是楚國經濟發達人囗稠密的地方。秦國征服六國以後天下有五十個郡,項羽給自已九個郡含東楚和西楚。項羽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自古就是自戰之地,五代時期朱溫因之而成帝業’出口虎視中原退可依託江南固守是戰略要地。項羽沒有當皇帝只是想當西楚霸王諸候總盟主,因此′他的封地佐置很重要,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定三秦據關中時要西入關中討之,張良說情才作罷。後來聽說齊王田榮要聯合其他諸侯反對自已立刻親自北上佔領齊地。所以說項羽是軍事家非常有戰略眼光,他是楚人佔據著楚國最好的地方可虎視中原雄視天下。





關東俠客


秦國一統六國,結束了自東周年間百餘年的分裂局面,但是秦法嚴峻,最終秦國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浪潮裡消亡。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到鴻門時,已比劉邦入關遲了一個多月。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於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項羽在鉅鹿一戰後,成了諸侯軍的盟主。諸侯們追隨項羽,都是期望日後能夠分得疆土的。如今諸侯聯軍已入關中,如不分封,勢必眾叛親離,這種情況下,分封是必然的。



而另一方面,項羽雖為盟主,宰割天下,可是天下的大部分都還不在項羽的手中。項羽分封諸侯,很大程度上只是在名分上對其予以承認。彼時的項羽,也並不具備稱帝的武力。據《史記》所載,鴻門宴時期,項羽的軍隊達40餘萬(未必確切)。這40餘萬的軍隊中,絕大部分是諸侯聯軍的軍隊,屬於項羽嫡系的軍隊並不多。

那麼項羽自立為霸王的同時,為何要遷都彭城呢?其實分封諸侯乃是不得不為,而遷都彭城也是有其考慮的。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項羽之所以定都彭城,無外乎彭城靠近江東,項羽的基本盤實際上是在江東,要是定都關中的話,關中和江東連接太薄弱,本來控制就難上加難,簡直相當於飛地,要是一旦有其他諸侯打江東,那自己的根據地就危險了,東歸回到彭城對於自己還有手下的人不見得是壞事。

彭城是項羽起兵基礎。秦朝統治時期,曾進行過大規模的“遷豪”於咸陽和南陽。所謂的“豪”就是原來的六國貴族及富商大賈。《項羽本紀》載:“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項羽和項梁就屬於六國貴族的漏網之魚。而《陳涉世家》載:“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還準備以扶蘇、項燕的名義起兵。

項羽季父項梁,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由於項燕在楚地及楚人心中極高的威望,項羽與其叔父項梁在楚地也就有著深厚的民心基礎。因此項羽起兵反秦不僅得到東、南部失去權勢、痛恨秦朝的楚地貴族的支持,而且他的主要將領、謀士以及士兵也都是關東人士 。起事之時也很容易地“召故所知豪吏”,進而“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西出逐鹿中原。

彭城對於項羽有特殊的意義,項羽不會輕易放棄。

關中已經被許諾給章邯三人,而且還有劉邦需要拉攏,如果負約,則“恐諸侯叛之“。如果要留在關中,則項羽必然要像劉邦一樣從楚制轉變為秦制,否則文化制度上的隔閡將使得行政效率低下,怨聲載道,正如天下叛秦一樣。而轉變為秦制對於以滅秦來獲得合法性的項羽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而定都彭城不代表放棄關中。項羽並沒有將整個關中全部交給章邯,而是一分為三。咸陽以東,控遏函谷關的地方項羽給了關係最近的司馬欣。東出函谷關,進入的就是河南王申陽的地盤。申陽本張耳嬖臣,後來直接背棄張耳投靠項羽。而離開河南可以由韓國進入西楚,而項羽把韓王帶在身邊,直接控制韓國。從河南也可以從梁地進入西楚,而項羽把魏國封在河東、上黨,梁地直接抓在手上。當時從形式上看,項羽基本把握著從西楚入關的通道,“以彭城控三川即以三川控三秦”。

總而言之,項羽定都彭城最主要的原因是實力不足,而只有回到楚地才能夠最大化加強自己的實力。同時離開關中,不代表放棄關中,項羽採用“控三川而通三秦”的方式保持自己對關中的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