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一個被誤會千年的歷史!


鴻門宴,一個被誤會千年的歷史!



鴻門宴,一個被誤會千年的歷史!


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

這次宴會在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的原因。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先來說說鴻門宴的故事大概,“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

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

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

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

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

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兇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佈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

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回到軍中後立即將曹無傷誅殺。

兩千年來,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被當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後世英雄人傑,都將項羽當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然而,如果當真從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看來,那麼我們會發現一個被《史記》《漢書》掩藏的真實史實,項羽當時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

劉邦並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鴻門宴,一個被誤會千年的歷史!


其一、鴻門宴時,項羽的真實實力,好一齣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佔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嚇怕了,才暫時推舉他當個頭領,即所謂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

經過鉅鹿之戰的消耗,至入關前,諸侯聯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餘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總共只增兵數萬,其中屬於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其入關中時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七萬。

而與此同時,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佔據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軍眾怒。

項羽因勢利導,以四十萬聯軍兵威,以勢壓之,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七萬軍基本盤,卻能借勢空手套白狼,裹挾了四十萬諸侯聯軍,連續殲滅四十萬秦軍;

再靠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聯軍,威壓了劉邦,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其二、鴻門宴未登場的隱藏主角:楚王熊心。

後世對楚懷王熊心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備的一代英主。

熊心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正是個和劉邦一樣飽經世故的政治強人,絕非無知牧童。

項梁死後,楚後懷王為了排擠項羽,奪其兵權,不許其西進發展;北上救鉅鹿時,又派親信宋義和范增做主將、末將來壓制他;項羽在安陽絕地反擊,徵得范增反水支持,殺掉宋義。

楚懷王擔心他回師彭城攻打自己,無奈下只得封其為上將軍,讓他去和鉅鹿秦軍死拼。

沒想到鉅鹿之戰項羽大勝,成了“諸侯上將軍”。

楚懷王完全失去了對項羽的控制,除掉他的決心也更加迫切,才會發出“如(先入關中者王)約”的詔令,不惜觸怒項羽,也要竭力支持劉邦。

而除楚懷王佔據楚地外,田榮田橫據齊,趙王歇據趙、魏王豹據魏、韓王成據韓,除韓廣據燕為新興豪傑,其餘五國皆為復辟舊王族。

其三、說到鴻門宴的另一主角范增,他自己才是坑項羽最狠的人。

項羽的爺爺項燕,曾經擊敗過名將李信和蒙恬率領的二十萬秦軍,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將。

所以陳勝起義時,都打著他的大旗,而不是末代楚王來號召部眾。作為項燕之子,項梁在遍地草頭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順的楚王。

而范增卻竭力忽悠,騙得項梁去立了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給自己平白找了個上司。

其次。

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為何非要立個年齡很長、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而不當真立個大眾通常印象中的無知牧童?

懷王之後又經歷了六任楚王,過了整整90年,以春秋戰國傳統,楚懷王熊心和真正楚王室的關係已經很疏遠了,若用大家熟悉三國做比方,不過是劉備這種東漢遠支宗親和漢獻帝的關係罷了。

戰國楚懷王為諸侯合縱長,都是百年之前舊事了,而且那時的六國合縱,實為各懷鬼胎。後來懷王逃到趙國,趙人甚至不敢收留,致其憤死。

要說這麼一個百年前之人的威望,其後裔便因此號令今之諸侯,實是匪夷所思。之後的諸侯諸將,完全是攝於項羽鉅鹿一戰兵威臣服,和後懷王亦不相干。

後懷王的所謂合法性,說白了大半還是靠項家立起來的。1500年之後的朱元璋,就是看到了這點就派遣部將廖永忠殺了小明王才一絕後患。

依常理,此時范增當是後懷王一派的。而項羽既殺宋義奪權,至入關時,范增再次出場,卻成了項羽軍謀主,並冠以“亞父”之稱。何解?

正是鉅鹿之戰前,項羽已被楚懷王、宋義、范增這些人聯手逼得走投無路,不得不厚臉皮認范增做了所謂“亞父”,然後拉攏他反水,這才殺掉宋義,奪回兵權。

因此項羽和范增這兩個人,從來不是正常的主君和謀士關係。直到范增死前,項羽恐怕也沒真正信任過他,不對他言聽計從,實在太正常不過。

鴻門宴上范增力主殺劉邦,主意更加不妙,簡直就是讓只有幾萬兵實力的項羽去當天下公敵。劉邦一人一軍攻落關中,令秦王俯首,畢竟是僅次於項羽的二號滅秦功臣。

在劉邦表現如此恭順,放棄關中、拱手歸降的情況下,如果還要殺之,其餘入關聯軍諸將該怎麼想?勢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幾萬本部人馬的項羽,這個天下霸主怎麼還坐得穩呢?

其四、項羽不以關中為都、還軍彭城,分封天下,同樣是形勢所迫

從項羽對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從他先尊義帝,卻又迫不及待殺之來看,他是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他並非不想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是實力嚴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實現,才玩弄驅虎吞狼之計,攪動天下大亂。

傳統史觀的誤認,以為為項羽當時在咸陽本可以憑所謂的四十萬大軍(絕大部分根本不屬於他),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虎踞關中,君臨天下,其實全無可行。

批判項羽分封是開歷史倒車、對抗大一統歷史洪流雲雲,更是後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完全不顧及當事人所屬軍政集團的實際利益。

項羽親手覆滅大秦帝國,斬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

更為了徹底斷絕秦國如六國一般的死灰復燃可能,就非得盡滅秦王室宗族,摧毀其貴族世家,血海深仇導致故秦遺民對其恨之入骨,

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難以御使其為己用,更勿論在關中立足,以為根基。

項羽部幾萬楚軍戰力精良,冠絕天下,是項羽爭霸的根本,軍心思歸人情之常,身為主帥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將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錦夜行”之嘆。那個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殺儒生的建議,猶如痴人說夢。

鴻門宴後,項羽頭號大敵已經並非劉邦,而是義帝為首的已經恢復六國的舊王族們。

所以在項羽的角度看來,劉邦非但不是敵人,而是作為新興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漢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牽制。

畢竟項羽兩人從前在項梁賬下關係甚好,同甘共苦,並肩作戰,(也包括一起屠城……),結為異姓兄弟,以項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的為人,感情並非虛假。

甚至項羽之所以會在鴻門宴後告訴劉邦,是其賬下左司馬曹無傷告的密,看似無謀之極;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說,不過是一個年輕人因為借勢算計了自己的兄長,有些歉疚,向長兄道歉賣好之舉罷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其後亦為劉邦全盤繼承,甚至就連延綿四百年的漢朝的國號,併成為之後漢民族名稱的“漢”字,來源也是項羽這次分封劉邦為“漢王”。

但是不可否認,項羽必然成不了英雄,只能為梟雄。原因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尤其對人才使用嚴重的不得當,使得像韓信彭越這樣原來項羽帳下之人投靠了劉邦。

反觀劉邦沒有項羽的勇武,但有知人善用和虛心聽取臣下忠言的胸懷。造成劉邦和項羽之間最終結局的原因是他們兩個胸懷格局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