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鬧蝗災的時候人們不食用蝗蟲以度災年?

leecen163


古代蝗災時候人們確實吃過蝗蟲的,但要完全依靠其度過災荒是很難的。

古人不是傻子,歷史上蝗災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捕捉蝗蟲為食,既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蝗蟲,同時又增加了少許食物。甚至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官的統治者,也會鼓勵人們吃蝗蟲。唐太宗還當眾生吃蝗蟲,作為給臣民的示範。題主問人們為什麼不吃,是在想當然了。

不過,要指望吃蝗蟲就可以度過災年,那難度是很大的。

首先,捕食蝗蟲,本身只能捕捉到蝗蟲的一小部分。蝗災是由飛蝗引起的,成群蝗蟲遮天蔽日地飛行,所到之處,草木掃蕩一空。人們對於正在蠶食本地植物的蝗蟲,確實可以撲上去很容易就捕捉到一大袋,但是即使如此,捕捉到的還是少數。一旦吃光了本地植物,蝗蟲又會離開飛走,人們追之不及。

其次,捕捉到的一部分蝗蟲,能獲得的肉,比起被它們吃掉的植物莊稼來又是少數。大家都知道食物鏈中的能量傳遞,下一個層級的能量被上一個層級吃掉後,只能保留10-20%。所以蝗蟲吃掉的植物,最多也只有10-20%能量轉化為蝗蟲自身的能量(組織細胞)。更別說,越小的動物越需要消耗更多比率能量在維持生命上,蝗蟲還要長距離飛行更是消耗能量。這麼一來,被蝗蟲吃掉的植物,能轉化成的蝗蟲組織就更少了。

再說,蝗蟲作為食物質量也很低劣。蝗蟲味道很不好。硬殼翅膀內臟什麼的不但苦澀難以下嚥,而且沒有營養。災民們可沒有時間把蝗蟲肉如同今天的人一樣慢慢烹飪。這樣能吃的部分就更少了。再加上蝗蟲屍體也不容易保存,最後能吃下肚的很有限。

總之,吃蝗蟲,災民們一直在做,但要靠這個減少蝗災饑荒,難度很大。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歷史話題共同探討,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題很殘酷,說起來都是慘痛的古代災害史和民眾的苦難生活史。

在內蒙和廣東地區,烤烤蝗蟲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但是在遙遠的古代,蝗蟲所到之處,往往赤地千里,緊接著就是饑荒遍地,如果救治不利,很可能會造成民變。 所謂蝗蟲就是俗稱的螞蚱,雌雄飛蝗交配後一年可以產卵200到300顆,在乾旱的時候極易形成蝗蟲大量繁殖的條件,迅速形成蝗災。

在古代也有在蝗災時人們食用蝗蟲的記載,例如唐朝《新唐書》就記載,人們吃蝗蟲的時候,先把翅膀摘去,然後蒸熟,蘸上醬汁而吃,有的地方為了賑濟災民,還鼓勵人們捕蝗蟲去官府換糧。 但是,這只不過是一時之計,在蝗蟲肆虐的幾日里人們可以捕食蝗蟲幾日,但是蝗災過後,在秋收的日子裡,農田裡幾乎顆粒無收,也就意味著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農民可能都沒有糧食吃。

簡而言之,蝗蟲不能天天吃,但民以食為天,老百姓還是要吃糧食,才能保證體力和健康。有的時候遇上了蝗災,官府不開倉賑濟,地主普遍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老百姓沒糧食吃和吃不起糧就會造反,往往成為引發王朝統治危機的重要原因。

在現在的世界,蝗災還普遍困擾著世界上一些農業大國,旱澇頻繁,氣候無常,水利設施建設不當,造成了蝗蟲氾濫的條件。

不過人們已經掌握了預防蝗蟲災害的手段,比如利用飛機在蝗蟲還未長出翅膀移動前,就用農藥滅殺,這種方法效果非常顯著。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歷史圖文志


其實古人是吃蝗蟲的,畢竟真的餓到一定程度,樹皮都往嘴裡賽,何況蝗蟲這種還富有高蛋白的生物。

但是蝗災來得快,去的也快,密度高,破壞力極大,凡是蝗蟲經過的地區幾乎是寸草不生,植物、莊稼等都會被破壞,而且一段時間內長不出糧作物。所以蝗災發生時,大家還是有糧食吃的,依靠家裡的存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當家裡的糧食吃完後,地裡又長不出新的糧食時,饑荒就發生了。

而且蝗蟲經過的時間短,要想吃到它們,就得跟上它們的遷徙速度。就算捉來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現實,沒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過不了多久就會變質不能吃了。而且蝗蟲雖說高蛋白、可以吃,偶爾吃是不錯,但天天吃這個充飢肯定是不行的,不僅會反胃噁心,還會吐綠水,對身體極不好。


老照片


嘎嘣脆,不吃白瞎了,記得以前我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人們生吃各種蟲子,那些人吃之前基本都會說句這個口號,然後就是一頓猛吃。現代人吃蝗蟲的多了去了,隨便一個城市中,人流量較大的小吃街中,肯定會有炸蝗蟲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法國人就非常喜歡吃蝗蟲,他們一度把這個當做休閒小食品。

天津和北京這兩個地方吃蝗蟲的歷史更是悠久,人們一般管蝗蟲叫做旱蝦或者飛蝦,有些地區也把蝗蟲叫做蝗米。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蝗蟲是非常有營養的,蝗蟲體內有甲殼素,並且非常的豐富,這個對人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對女性來說。

甲殼素能夠幫助身體排毒並且還有養顏的功效,所以說很多女性朋友都是非常喜歡蝗蟲的,而且蝗蟲的脂肪和膽固醇是非常低的,蝗蟲早就被列為了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隨著這個知識的逐漸普及,現在很多燒烤攤上都會有這道菜。

由於市場需求大,現在很多的養殖戶都開始飼養,並且市場價格還不低。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說蝗蟲是可以吃的,那麼古時候鬧蝗災的時候為什麼不吃?當然吃了,當人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什麼都吃,更何況是蝗蟲呢?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還曾經吃過蝗蟲呢,並且是生吃。

大家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蝗蟲是有很多種的,能夠造成蝗災的都是飛蝗,這種蝗蟲速度極快,到了一個地方大肆破壞之後,會迅速轉移,這種蝗蟲與大家平時見到的不同,很難抓,不是想抓就能抓到的,其次蝗災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不會想到去捉這個吃,家家都有口糧,都反應過來需要捉蝗蟲當食物的時候,蝗蟲早就去下個地方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誰說鬧蝗災時大家不吃蝗蟲?壹周君查過資料,在中國有記錄的幾次大饑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蟲。只是,人在餓的時候,最需要的應該是碳水化合物,是糧食,而不是蛋白質,這樣只會越吃越餓😁

還有,蝗蟲所到之處,只會寸草不生,你想隨時隨地吃到蝗蟲,就要跟上它們遷徙的速度。否則等到莊稼被啃光了,蝗蟲也飛別處去了,你只能吃觀音土,啃樹皮。

至於題主問到的,為什麼現代人不吃蝗蟲?這個就是偽命題啦。首先,沒有人為了蝗蟲富含蛋白質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蟲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綠水👌

至於鄉間野味飯館都有蝗蟲這道菜,還有專業的蝗蟲飼養戶,這個倒是實話。因為當不了主食,作為個零嘴,蝗蟲也還是有存在意義滴!

蝗蟲,也叫螞蚱,中國人吃蝗蟲的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生吃過蝗蟲,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舉動也讓老百姓依葫蘆畫瓢,將害蟲變成了盤中餐。

在北京、天津兩地,老一輩的人非常愛吃蝗蟲,天津衛還流行著一句歇後語,"烙餅卷油炸螞蚱——夾(家)著吃去吧”。而在泰國,“油炸飛蝦”這道菜人盡皆知,東亞飛蝗更是被列為“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

好啦,是時候秀出大家吃蝗蟲的決心啦!

最出名的——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蝗蟲(螞蚱)用熱水燙一燙,去翅,然後在油鍋裡慢慢煎黃,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還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燒烤攤上,“烤螞蚱”的受歡迎程度絕對不遜於小龍蝦。炒上一盤,喝上幾杯小酒,爽!

最後,想要嚐鮮的童鞋,壹周君推薦萬能的某寶,有幾百家店鋪售賣各種蝗蟲的美食產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間,最貴的進口蝗蟲買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蟲的成本比較高😁


武漢壹周


時代真的變了,過去人們怕蝗災,現在的人巴不得蝗災呢。

先講個真事,去年濰坊的峽山發生了蝗災,在乾旱的水庫邊上,蝗蟲漫天飛舞,玉米葉都被啃光了,玉米減產。當天,新聞媒體對此做了報道。

結果,聽到這個消息,全市人民都沸騰了。第二天,水庫邊上的那條路直接堵車了。拿著網兜的,拿著手電的,紛紛都出動去捕螞蚱。大晚上的,到處都是晃來晃去的手電筒。

有捕螞蚱的能手,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裝,一晚上能抓到幾百斤。被螞蚱啃食的玉米地的主人,也下手抓螞蚱了,一斤螞蚱十塊錢都供不應求,算了算,竟也差不多能彌補玉米的損失。

政府部門的出動加上人們的抓捕,不幾天,螞蚱就絕跡了。我想,要是螞蚱會話說,一定會哭著說,倒了八輩子黴了,以後再也不來了。

油炸螞蚱,在濰坊人民的眼中,絕對是美食,很好的下酒菜。炸焦了,又脆又香,營養還豐富。市場上的螞蚱,一般都賣到十多塊錢一斤呢,要是在飯店點個炸螞蚱,一盤怎麼也得二三十以上。

有人說了,螞蚱這麼受歡迎,那古代經常發生蝗災,人們不高興死了。哈哈,還真不是真麼回事。過去,科技不發達,哪有什麼防治蝗災的手段,一般都是眼睜睜地看著莊稼被吃掉。即便是這次濰坊的蝗災,其實大部分功勞還是政府部門的,撒了蝗蟲藥,才能很快撲滅。在古代,那蝗災真的是分分鐘把糧食都吃光了。

那用螞蚱來代替糧食行不行,當然不行。螞蚱說到底只是個下酒菜而已,吃個一頓兩頓還可以,吃長了身體受不了。人體機能能接受的主食還是糧食,主要成分是澱粉,易於消化吸收,對於螞蚱這種高蛋白來說,很難吸收利用。

再說了,古代,即便抓了螞蚱,保存也是個問題,幾天就臭了,即便做成鹹菜醃著,你能天天吃鹹菜嗎?

糧食,才是國之大事,螞蚱,只是個下酒菜而已。


山東味兒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滴!!!

解放錢鬧過蝗災,我聽老人講過當時的真實情況。我也問了這個問題,老人的解釋是這個樣子的。

當時蝗災來的很突然,正在地裡幹話呢,瞬間遮空蔽日,如烏雲而來,數量之多,達到每株玉米上有幾百只!!!幾個小時時間,凡是蝗蟲能吃的基本吃完了!!!

當時村民們也抓蝗蟲,兩個人撐一個口袋在地裡一跑,不出百米,己經有半袋蝗蟲了!!!你想想密度有多大!!!

捉蝗蟲容易,可蝗蟲吃多了上火,好多人嘴腫,嘴角爛了!!!接著蝗蟲飛走了,己捉的蝗蟲也放壞了。

當時鹽貴,買不起太多,也買不及呀!

這是一個最真實的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作為記者,我喜歡提供法律及維權幫助。關注我吧!!!











正義令主


食用了啊!

聽我奶奶講,鬧災時什麼都吃!

我奶奶吃過樹葉樹皮樹根,蛇老鼠,蟋蟀螞蚱蝗,餓急了連土都吃!還說有些村莊連人都吃。

奶奶說能逮到蛇和老鼠等有肉的東西吃,那都是奢侈!

蝗蟲多的時候,燒口大鍋(沒油,不放油的),燒熱的時候,將一大袋活蹦亂跳的蝗蟲螞蚱蟋蟀之類的倒在鍋裡,立馬蓋上鍋蓋,幾秒中後打開鍋蓋,各種蟲子已奄奄一息,用鍋鏟翻炒直至炒熟。

奶奶回憶說特別香。

老人家不願回憶太多,她那時也小,自己的家人又有餓死的,現在我們都不提了。小時候童言無忌問得比較多,奶奶被問的煩了,會含糊的講一些。

唉,推薦你看看電影《1942》,雖然講的是旱災,但一樣沒吃的。我奶奶是河南人,親身經歷過。


我家來只貓


就是以前的蝗災的時候人們也會吃蝗蟲,不僅人自己吃,還會給家裡面的家禽吃,但是吃這些蝗蟲對於蝗災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影響,因為蝗蟲太多了,靠吃真的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前幾年山東鬧蝗災,結果很多人開車去地裡面收蝗蟲,有很多農民靠賣蝗蟲的錢就超過了自己種地 所得的收益,那一年的蝗災被戲稱為“最失敗的蝗災”。於是就有人想如果在蝗災的時候 大家都一起吃蝗蟲,那麼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如果真的這樣想的話那真的是太幼稚了。


其實蝗災的時候吃蝗蟲並不是現在才開始興起的,在很早之前人們都知道蝗蟲可以吃,並且會收集大量的蟲子給雞鴨,但是相對於蝗蟲超強的繁殖力來說,每個蟲子在理論上就會生下將近2萬的卵,而一個蝗蟲蟲卵發育成成蟲所需的時間也不過三十多天,所以要想靠吃來解決問題,無異於痴人說夢。



另外蝗蟲有非常強大的機動力,一天可以飛上幾十公里,從一個地方去另外一個地方擁有很快的速度,並且數量龐大,所到之處,遮天蔽日,能吃完所遇到的一切植物,知道了這些,還想著靠吃蝗蟲來度日嗎?


國557


也就是古代才會考慮這個問題,現代人吃蝗蟲吃的蝗蟲都不敢結對出現了!

聽網友說,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蝗蟲還沒飛出濰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蟲的人烏央烏央的,簡直比蝗蟲都多!

不少人在蝗災時還能賺大錢,因為蝗災的蝗蟲都是純野生的,絕對能賣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蟲,那不是蝗蟲,那是人民幣啊!

在山東等地,蝗蟲養殖已經是超級賺錢的新興農業模式了。從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養3~4茬螞蚱,一畝地一年淨賺3萬~5萬。一畝地三五萬,養十畝蝗蟲,比白領掙得多多了!

現在蝗蟲的價格,少說也要20塊錢一斤,有時候能賣到50塊錢一斤。有的蝗蟲養殖戶,年產量達18萬斤,這就是500萬的收入啊!這哪裡是蝗蟲,明明就是黃金啊!

我們老家農村沒有出現過蝗蟲災害,但是經常出現豆青蟲成災。去年夏天,豆青蟲收購價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蟲子,當年大豆產量並未出現減產。

到飯桌上一看,你發現蝗蟲身價一點不輸給小龍蝦。飯館裡,一盤炸蝗蟲30多,放在電商平臺,一斤炸蝗蟲最貴賣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蟲,可不可以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讓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來的蝗蟲,大部分會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當零食吃,不頂飽,還得再吃飯。

我給學生上課時講過這個笑話,

小明愛吃魚,爸爸大明摳門不給買,於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讓大明撿到一條魚,回去父子倆好好吃了一頓。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撿到魚直接扔掉“這麼一條魚,害我一頓飯多吃了一斤大米!”

這個笑話告訴學生,魚和大米是互補品,配合起來才好吃!

蝗蟲也一樣。吃蝗蟲,可能消耗更多糧食。

更重要的是,收穫不到糧食,收到了蝗蟲,蝗蟲是活物,無法長期保存。過一段時間,蝗蟲都放壞了,糧食也沒有了,那麼我們只能餓肚子了!

類似的事情還經常發生在遊牧民族身上,他們養到位牛羊,遇上雪災風災等災害,大片死去,你以為能吃肉嗎?不能!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冰箱儲存,也沒有大量的鹽做臘肉,基本全扔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