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在希波戰爭中,來自希臘地區的斯巴達重步兵憑藉密集陣型和長矛給予波斯軍隊巨大殺傷,這種戰法叫做希臘方陣,一時名聲大震。

後來崛起於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改良了希臘方陣戰術,在保留密集陣型和超長矛為正面部隊的同時,在側翼配備了騎兵,並配全了弓箭手、投石兵、標槍手等輔助部隊,不僅保證了方陣主體的側翼安全,還使攻擊手段變得立體多樣,極大增強了戰鬥力。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王國依靠這種戰術,不僅橫掃了希臘地區,在亞歷山大大帝的帶領下甚至一路東征打到了印度西北部地區,建立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開啟了著名的希臘化時代。

那麼馬其頓方陣真的所向無敵,在當時毫無破解之法麼?並不是這樣的。

馬其頓方陣的優點是正面幾近於無敵。方陣步兵前排的士兵裝配重甲,手持圓盾,手持長達6米的長矛,後面的士兵則根據戰場形勢調整長矛角度,補全前排空缺,他們依靠良好的訓練和嚴格的紀律保持陣型,儼然一座座移動的堡壘。

側翼的騎兵不僅可以穿插騷擾,找到敵陣的突破口,還可以利用手中的長矛直接衝擊敵陣,撕開口子。其他輔助部隊則可以彌補遠程輸出的不足,收割漏網之魚。

但它的缺點也很明顯。

1、不靈活

。方陣步兵雖然正面突擊力很強,但由於士兵都手持長矛,導致方陣非常不靈活。而戰場瞬息萬變,一旦側翼暴露,步兵很難調整陣型“調轉槍口”。再加上士兵很少配備短劍等近距離格殺武器,一旦正面被敵軍突進分割,幾乎沒有任何反擊能力。

2、側翼薄弱。馬其頓之所以要在方陣中配備騎兵,為的是強化步兵側翼的安全,而保護側翼的騎兵部隊則經常被用作正面突擊之用,一旦陷入糾纏,就將側翼暴露給了敵軍,這時的方陣就成了移動的靶子,任人宰割。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裝備圓盾和長矛的方陣士兵

3、害怕遠程攻擊。另外,馬其頓方陣懼怕遠程攻擊,這是先天不足。

那為何缺點如此明顯的何馬其頓方陣曾所向披靡呢?

因為馬其頓王國面對的對手都被方陣戰法所剋制。希臘地區的方陣戰法和馬其頓如出一轍,但他們缺少騎兵保護,被馬其頓輕易擊敗。波斯帝國主要依靠戰車,而戰車恰恰是方陣最剋制的部隊。再加上亞歷山大大帝的個人能力,使得馬其頓方陣所向披靡。

馬其頓方陣的衰落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馬其頓帝國迅速分崩離析,分為塞琉古(西亞)、托勒密(埃及)和馬其頓(希臘)三塊。而這時,羅馬則崛起於亞平寧半島,開始向東地中海地區擴張,馬其頓首當其衝。

羅馬人的戰術和馬其頓遇到的對手完全不同,而且十分克制馬其頓方陣戰法,

那就是靈活。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羅馬軍團

羅馬軍隊以軍團為單位。士兵的防禦裝備是精良的鎧甲和巨大的方盾,進攻武器是銳利的羅馬短劍和可投擲短矛。作戰時,羅馬士兵可以密集結隊,用巨大的方盾組成“龜甲陣”,也可以鬆散陣型。當接近敵軍時,羅馬士兵先把短矛投擲,給予敵軍遠程殺傷,再發起衝鋒,用方盾護身,靠短劍殺敵。並可以隨時調整陣型,非常靈活。

另外,羅馬的騎兵和其他輔助部隊一應俱全,還有弩炮、拋石機這種超遠距離武器的幫助,再加上嚴格的訓練和紀律,使得羅馬人很快成為地中海霸主。

狗頭山決戰。

所向無敵的馬其頓方陣是如何走下神壇的?

狗頭山決戰

羅馬和馬其頓的初次戰爭勝負未分。公元前197年,羅馬和馬其頓在狗頭山相遇,雙方兵力各為25000人。山區地形並不利於大軍團展開,小快靈的羅馬人更具優勢。雖然馬其頓的正面壓制住了羅馬人,但羅馬一側有非洲戰象的支持,輕鬆擊潰了馬其頓的左翼。之後,羅馬人看出了馬其頓的破綻,利用靈活轉向的優勢,從斜刺處殺入馬其頓的側後方,馬其頓一時難以調整陣型,致使全線崩潰。

此後,羅馬又經過兩次戰爭徹底擊潰了馬其頓,將其分為四塊,納入羅馬版圖。至此,馬其頓方陣的神話就此謝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