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疾芪IdHW8788


袁紹家族垮臺的根本原因是:

生逢亂世,剩者為王,活著才是王道。而袁紹臉皮薄,他死的太早了

常言道,失敗者沒有人權。袁紹就是這麼一個沒有人權的失敗者。關於袁紹這個人,由於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用了一些春秋筆法,在他的本傳中故意避重就輕。導致袁紹傳的篇幅雖然很大,但是關於他如果奪取河北四州的描寫都是一筆帶過,內容還不到全傳的二十分之一。而剩下的內容,則全部都是描寫袁紹在官渡如何被打敗的,以及他的三個兒子是如何內鬥,如何覆滅的。幾千字的袁紹傳,弄成了一篇批判文章

有陳壽開了這個頭,於是後世之人在研究袁紹這個人時,通常會直接給他貼上色厲內荏,好謀少斷的標籤。但問題是,袁紹真的是這樣的人麼?


其實只要結合史書就可以發現。真正埋葬了東漢帝國的人,就是袁紹!從黃巾之亂一直到官渡之戰的漢末十五年裡,袁紹都是當時天下的頭號中心人物。大將軍何進只是被他操縱的臺前傀儡,董卓同樣也是被他利用以驅虎吞狼的的餓虎,而曹操則長期是他的附庸。這就是袁紹的真實歷史地位。

但問題是,他被打敗了,於是一堆失敗者的標籤就全部貼到他臉上了。

比如:袁紹不迎漢帝,被曹操搶走了;袁紹不先打曹操,等曹操羽翼豐滿後才動手;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沮授等人的良策,導致連連失策;袁紹聽信還讒言,導致手下張郃、許攸離心離德。

還有諸如許多的等等例子,這裡就不一一拿出來列舉了。

這些案例乍眼一看,好像都是袁本初失敗的原因。但其實只要稍微想想,難道曹操做的就比袁紹好麼?


官渡之戰前,曹操殺董貴人,而且還是拒絕了漢獻帝的哀求後殺得。這種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的行為,難道心存漢室的人看不出?曹操在這些人眼裡,哪裡還有什麼人心?

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漢書皇后紀下》

所以,曹操有漢獻帝加持,袁紹沒有,這根本就不是袁紹失敗的原因。曹操當時的名聲說不定比袁紹還臭。

再說官渡之戰,這一戰袁紹敗的很慘。河北十萬步兵和一萬起兵幾乎全軍覆滅,僅八百騎隨袁紹逃回了河北。但是袁紹回到河北後,又糾集了七八萬人跟曹操打,並且曹操還不敢主動打河北。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袁紹雖然在官渡敗的很慘,但是河北的實力猶在,袁紹的根基根本沒動搖。

至於像官渡之戰似的慘敗,曹操當年也不是沒遭遇過。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結果兗州老家讓呂布給端了。偌大的兗州,曹氏集團控制的地盤僅有區區三城。當時的曹操慘不慘?建安二年曹操伐張繡,結果因為泡張繡嫂子,導致自己的兒子、侄子、貼身大將全戰死。當時的曹操慘不慘?後來曹操赤壁大敗而歸,這不就是翻版袁紹麼?

論比慘,曹操根本不輸於袁紹。但是隻要老命還活著,翻盤不是沒有希望。曹操能幾次鹹魚翻身,袁紹一樣可以。

但問題是,曹操屢次失利,他的心態沒有任何問題,而袁紹命薄,官渡一戰把他的老臉給丟光了。於是他嘔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三國志·袁紹傳》




袁紹死後,河北四分五裂,這才給了曹操吞併河北的機會。但就算是面對四分五裂,兄弟相殘的河北,曹操也用了幾年才統一,並且還是反反覆覆好幾次。曹操甚至幾次都想退兵不打了。

所以討論袁紹家族為什麼垮臺,內訌是一方面原因,袁紹個人的能力問題也是原因。但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袁紹當年與曹操幾乎是同時創業,兩人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面就能雄踞一方。同時期的袁紹和曹操,他們都是成功者,同時他們也都是不成熟的。因為後來曹操赤壁大敗而歸,也差點重蹈了袁紹當年同樣的毛病!但是曹操臉皮夠厚,他最終扛下來來了,用時間解決了一切他能解決的問題。於是,曹操成功了。

而袁紹,他在還有很多的事情要等著他去做的關鍵當口,他死了。然後,袁氏家族就在他死後第四年,徹底滅亡了。

所以說,歷史人物什麼時候死很關鍵。如果曹操赤壁之戰後回去就病死了,他也一樣是袁紹的命運。而袁紹若是多活十幾年,誰能保證他不是曹操呢?!


Mer86


袁氏家族垮臺原因是袁基之死


袁氏真生的扛把子——袁基

袁氏家族的第五代嫡長子並不是大家熟知的袁術,而是袁紹和袁術的哥哥——袁基(如下圖),袁基要比這哥倆都大,並且繼承了位列三公的父親袁逢的爵位,同時自己也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太僕(見註釋1)。

身為袁逢的嫡長子,所以在袁逢死後,袁基毫無疑問就是袁氏家族當代族長。而袁基同時位列九卿,官位遠高於同一時期的袁紹和袁術,所以無論是從氏族,還是官場,袁基都是袁氏家族的“扛把子”,在他面前,袁紹和袁術只有乖乖聽話的份。

兄弟鬩於牆

正是由於最上面有袁基扛著,袁紹和袁術剛開始關係還不錯,畢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也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轉折很快就發生了,在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後,董胖子一怒之下屠了袁氏滿門,袁基死了!

袁氏家族失去了年輕有為的家住,誰來繼承袁氏龐大的政治遺產?四世三公的光環和號召力,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人才資源,誰不眼饞?袁術自認為是嫡子,袁基死後自然由他來繼承政治遺產。但袁紹也不樂意啊,“我比你大,之前我還是各路諸侯公推的盟主。我比你有資格!”原本合作不錯的兄弟瞬間反目成仇!袁氏家族覆滅已成定局


袁紹家族垮臺原因是袁紹沒指定繼承人


同樣又是兄弟鬩於牆

官渡之敗後,袁紹並不是沒有翻盤機會,但可惜的是英雄遲暮,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官渡之戰結束兩年後,袁紹就病死了。死之前袁紹本想立自己更喜歡的小兒子袁尚為世子,繼承自己的遺產,但這樣做就破壞了中國傳統禮法中的“嫡長子繼承製”,所以袁紹自始至終都未明確表態。這就為袁紹集團後來的內鬥埋下了隱患。

袁紹手下的大部分人遵循嫡長子繼承製,欲以袁紹嫡長子袁譚為繼承人,但還有另一派支持袁尚。後來為了爭奪繼承權,兄弟二人漸成仇敵。便宜了曹操,讓其輕易就吞併了袁氏大好基業!

千里堤壩潰於蟻穴,最堅固的城堡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同樣最強大的家族也往往是在無盡內耗中消亡的!


註釋1:太僕這個官職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朝沿襲了下來。太僕為九卿之一。最初的職責是掌管皇帝的車馬,後延伸為官府畜牧業,職權很大。


瓦爾登的船伕


袁紹家族廣義上主要指袁術和袁紹兩個人,袁紹是庶長子,袁術是嫡長子,二人誰也看不上誰。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地位顯赫,可以說是有很好的政治基礎,如果在和平年代,袁紹和袁術可能能夠延續袁氏家族的榮耀。遇到亂世可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先來說袁術,袁術死於自大,在錯誤的時機稱帝,讓大家群起而攻之,袁術本來佔據的地方很好,在江淮一代,兵精糧足,雖然當時漢朝天子已經沒有實權,但是卻是漢朝的象徵,董卓採取了另立皇帝,所有有諸侯共同討伐董卓。



袁術在採取了更笨的方法,他自立,當時的諸侯都有當皇帝的想法,是誰也不敢踏出這一步,這是僭越,對皇帝的大不敬,也就是說,當時稱帝的時機還不成熟,袁術勇敢的踏出了這一步,袁術稱帝,他的部下都反對,袁術眾叛親離,加上曹操,孫策和呂布的夾攻,而當時又鬧饑荒,袁術走投無路,吐血而死,袁術勢力灰飛煙滅。

再來說袁紹,袁紹相對袁術還是有才能的,他勢力最大時佔據四州之地,曹操都不如他,袁紹統一北部以後南下要跟曹操掰掰手腕,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剛愎自用,錯失良機,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袁紹的兒子也相繼被曹操消滅。

至此,袁紹家族的勢力就完全被消滅了。

袁紹袁術的失敗主要是戰略戰術的失敗,當地土豪佔的比例並不高,並不是主要原因


歷史百家爭鳴


一手好牌打個細碎說的就是袁紹家族一門,確實是“扶不起的阿斗”。曹操又是如何評價袁紹袁術的呢?曹操評價袁術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曹操評價袁紹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生,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話雖然刻薄。但卻是實話。郭嘉的十勝十敗有拍曹操馬屁嫌疑,但對袁紹的論斷是正確的

我們首先就來說說袁紹,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東漢末期大混戰時期的大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典型的門閥世家。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從曾祖袁安開始連續數代為高官。但袁紹是庶出(袁術是嫡出)袁紹早年還是很有能力的。素有清正能幹的名聲。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董卓亂亂政以後,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後佔據冀州,青、幷州,幽州,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和實力派。但在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公元202年,袁紹病逝。袁氏一門徹底煙消雲散。

但袁紹敗在何處?應該說袁紹個人能力還是有的,比袁術強,除了曹操,劉備,孫策等人之外就是他了,袁紹失敗在就在於實力太大,在沒有徹底消化四州的時候,就貿然開始“統一”太著急了。當他擁有了四州的地盤後,他的集團和局勢就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控制的了。袁紹地盤大,名聲大,就導致了他的派系林立,掣肘太多,袁紹沒有完全掌控他的集團,謀士與武將都各成派系。無法擰成一股繩,全力輔助袁紹打天下。精力都放在對其它派系的傾軋和消滅上了。層級越高的領導,越不需要掌握具體的業務能力。但袁紹卻不具備這樣的素質。曹操兩大謀主荀彧、郭嘉也在袁紹那兒待過,為什麼要走,一是袁紹集團不團結,過於分散,難成大事,二就是如郭嘉所說“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都謀而不善斷。袁紹為何這樣,沒辦法、麾下派系太多,他懷疑是必須的。曹操就完全就不一樣了。武將是曹家、夏侯家的本家兄弟,謀主前期以潁川派為主,其它地方的幾個,賈詡、程昱都很低調。曹操一人完全可以徹底掌控,劉備早期喪家犬一樣四處投靠。但他的根基派系卻始終獨立,最終成就三分天下有其一。第二點就是顯然袁紹起點太高。劉備曹操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

袁紹沒有經歷過低層的鍛鍊,早年發家太順了,信心建立在他是世家和政治優勢之上,一但出現劣勢和頹式他就開始驚慌失措,信心一旦喪失就徹底完了。其實官渡之戰袁紹根基骨架還在,但袁紹自己認為自己失敗了。袁紹的最大問題在於能力不行。他的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

如果說袁紹是能力欠缺的話,那麼袁術就是自己作死。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陽

。公元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曹操擊敗,佔據揚州。公元197年僭越稱帝,未受人承認。引發各路軍閥討伐。袁術為政不堪。奢靡亂政橫徵暴斂,部眾離心離德嫡出,被曹操所滅,公元199年吐血而死。

就三國末世來看,純粹是個弱智,是個徹底的的反面典型,袁術跟董卓最大的不同在於,董卓那是胎裡壞。袁術完全是乏善可陳,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和優點。也不是沒有優點。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蠢,每次都蠢,蠢出新境界。蠢出新花樣。做事想幹啥就幹啥,沒有一個雄主應有的遠見和水平,為政荒淫,不得人心。瞧不起庶出的袁紹,炫耀自己是袁氏嫡出。但靠嫡出只能吃一時,但不能吃一輩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袁氏一門的招牌,根本無法成事。應該說,袁術的實力還是很大的,要不然他也不敢僭越稱帝。敢於稱帝,得有天時地利人和,袁術都具備了,至少在他自己看來具備了。他認為漢朝氣數已盡了。而且自己世家門閥,家底豐厚,大半個天下的文臣武將是自己家的朋友部下,是可以稱帝的,但這恰恰是他的缺點,別人稱帝是可以的(比如董卓)沒有心裡負擔,但袁術卻不行,世受大漢皇恩,卻僭越稱帝再道德和法統已經失敗了,(曹操不敢也在於此)。名義上是天下一統的。你袁術當皇帝,打的就是你了。至少我法統上立得住腳。就此號召力就沒有了,關鍵袁術自己能力最差,還是個腐化墮落的傢伙,如果不稱帝沒準還能蹦噠幾年,一稱帝,就立即退出政治舞臺.

袁氏兄弟成事於“四世三公”,也敗於“四世三公”。如果沒有“四世三公”的招牌他們也不能組織起那麼大是實力,但“四世三公”也讓他們帶上了“道德的枷鎖”。如果二人聯手完全可以成就天下,但二人彼此對立,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自己也是身敗名裂。但完全是咎由自取,袁紹敗於能力欠缺,袁術敗於自己作死。都是失敗者,袁紹比袁術的名氣要強得多,袁術給人的印象是狂妄自大、毫無優點。究其原因,一是袁術稱帝。而袁紹失敗就是能力不行。和袁術性質不同,漢末亂世,群雄並起,最終成就天下的是“普通人”的曹操,劉備。孫權。而世家出身的袁氏一門卻最終煙消雲散,可見成大事的出身真未必有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清水空流


歷史背景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門閥土族。袁術佔有江淮一帶,兵堅良足,袁紹佔領北方四州,東漢十二州,袁士佔領了一半以上地盤,而且都是經濟發達地區。袁氏家族這麼強的勢力,為什麼反被實力弱下的曹操打敗,而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呢?



原因一,兄弟不和

袁紹和袁術作為袁氏家族第四代的中堅分子,兩兄弟禍起蕭薔,兄弟不和。袁紹是家裡的庶長子,袁術是家裡的嫡長子。兩兄弟互相看不起對方。

而曹操能團結自己所有堂表兄弟,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兄弟。上降父子兵,其利能斷金。

就是因為袁氏兄弟不和,才會讓曹操各個擊破,包據袁紹的兒子(可能兄弟不和是袁家的傳統)。

原因二,袁術目光短淺,袁紹剛愎自用,窮兵黷武

袁術得到了傳國玉璽,也不看天下形勢,就匆匆稱帝成為天下諸候的討伐對象。董卓只是易君,沒有稱帝,就導致天下共討之而身死棄處。而此時袁術稱帝不死才怪。最後袁術遭天下諸侯討伐吐血而亡。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的謀士首先向袁紹提出來的,袁紹謀士說的是“挾天子以令不臣”,反正是一個意思。袁紹並沒有殺納,而讓曹操搶了先。



袁紹統一北方四州討伐曹操的時候,北方四州由於長期戰亂,根本沒有緩過勁來。當時袁紹謀士沮授就講到了這一點,諫議先發展經濟,再南征曹操。沮授因此被袁紹關起來。

反觀曹操,內政比袁紹做的好多了。安置黃巾軍投降的百萬人口,發給安家費,讓這些人發展生產,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曹紹還讓部隊屯田,軍戶種田免稅。通過兩項措施,既擴大了生產,又解決了軍糧。

官渡之戰,袁紹7萬軍隊,曹操3萬軍隊。而兵多的袁紹不缺糧,而兵少的曹操缺糧。根本原因是袁紹是攤派徵糧,而曹操是向農戶買糧徵良。買糧,農戶有餘糧則賣,無餘糧就不賣,曹操留有後手。

袁紹色厲內荏,曹操雷勵風行

許攸向袁紹建議,許都空虛,直接端了曹操老巢的建議時,袁紹不但不聽,反而覺得是許攸害他,而要綁了許攸全家。許攸投曹操,曹操是赤腳相迎。許攸建議,先燒袁紹糧倉時,曹操是雷勵風行,親自領兵燒糧。

兩相對比,袁氏能不被曹操所滅嗎?


愛分享的小兔兔


袁紹家族成也四世三公,敗也因四世三公,原本豪門是被打壓的,宦官集團被清除後,豪門世家再次崛起。由此,董卓控制朝廷時期,袁紹不但被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開脫而走,還幫袁紹謀取了一郡之地容身。袁術則出走南陽,被沒有政治背景出身的猛人孫堅擁護為南陽之主。這兩兄弟的事業來得快,起步高,可見“四世三公”的背景是個好東西。問題是,袁紹和袁術共同繼承了袁家的聲名和人脈,一山不容二虎,自然要爭個高下,獨享這種殊榮。



只是“四世三公”擁有的巨大影響力,根源出自哪裡?自然出自東漢朝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祖萌的恩德,說破了大天,也是東漢朝廷給予的,這才是根本。可惜袁紹和袁術都被表面的東漢王室衰弱,給矇蔽了雙眼,要麼跟不上形勢,要麼自作聰明,要超越形勢。所以,袁氏兄弟固然都有著各自的性格缺陷,但是個人認為這是次因,加速了二人敗亡的速度,被時代淘汰才是主因。即袁氏二人太重視“四世三公”的祖萌,這才造成二袁爭霸,卻忽視了東漢王室無形中的影響力。而曹操正好在這個縫隙中,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連袁紹都從曹操老大,變成班在曹操之下的地位。所以,誰說“挾天子”沒有用?單單這身份轉變,就讓袁紹不爽,這口悶氣直到官渡之戰後,還消除不了。




袁紹被開脫出朝廷後,猶如龍入大海,很快控制了北方四州之地,士兵數十萬,有審配,逢紀,田豐等文士謀主,有顏良,文丑,張郃等大將。資本雄厚的袁紹還浪費一個比顏,文還牛逼的猛將鞠義,就是這貨以800人大破擁有上萬精騎的公孫瓚。可惜鞠義因為驕傲了,被袁紹殺了《三國志》注引《英雄紀》。儘管如此,袁紹手下人才還是當時各諸侯之最,也是關東討袁軍的盟主,二袁爭霸時曹操的老大。曹操一度因為兗州背叛,還差點遷入鄴城,不過幸虧沒去成,否則難說有魏武帝了。



袁紹前期的發展如此順利,除了四世三公的背景以及自身能力外,關鍵是這個時期,袁紹是順應形勢的。在朝廷時,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袁紹不肯,這才被朝中人士擁護和開脫。到了北方,討伐無道的董卓,不管賣力不賣力,起碼符合形勢和天下人心。問題就出在,董卓立漢獻帝固然不對,但是已經立了一段時間了,天下人也不希望皇帝再換來換去,多麻煩呀。袁紹沒有轉過這個腦筋,他還想著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讓他不舒服。於是,袁紹打算擁立漢室威望最高的劉虞,也正是品德好,漢獻帝又在,劉虞哪敢接受皇帝之座呀?就在這一來一去,曹操捷足先登了,還後悔莫及。所以,從此袁紹看似強大,卻大失人心,過得一天不如一天。“四世三公”再強也比不上“挾天子”來得直接,要麼歸順,要麼消亡。

至於袁術,情況要惡劣得多,筆者已經分析了不少,就不囉嗦了。


大飛熊ヽ騎士


袁紹家族主要當指的是袁紹及其父袁逢、其叔父袁隗、其弟袁術及其三子袁熙、袁譚、袁尚。

袁紹家族自袁紹高祖父始積澱四代有五個人位列三公,享譽一時,有“四世三公”之稱。這在東漢末年,袁紹家族有較大的正統光環,他們也在群雄逐鹿中處於領先位置,袁紹為討伐董卓的盟主,之後袁紹、袁術又佔有優勢地盤。

而後急轉直下,導致袁紹家族垮臺的原因來了:

1.袁氏兄弟失合。袁紹和袁術作為家族耕耘第四代的中堅力量,生逢亂世,本應同心協力,共創大業,兩兄弟卻公然不合,導致力量分散。相反曹操的同姓曹仁異姓兄弟夏侯惇等都在爭霸過程中給了曹操非常大的幫助。

2.袁術貿然稱帝。袁術靠著自己佔據江淮富饒之地,有傳國玉璽、神秘傳說就貿然稱帝太兒戲了,部下孫堅也非池中之物會反叛到江東,稱帝之為也招致了包括親兄弟袁紹和曹操等的反對,成為眾矢之的。在根基未穩之時稱帝無異於自尋死路。

3.袁紹好謀無斷。作為袁紹家族的扛霸子,袁紹在前期有很多亮眼的操作,外有威儀,誅宦官,據董卓,被選為討董卓盟主。但在迎天子的問題上,躊躇不定,諸多反覆,錯失了諸多良機,讓曹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利器。



4.歷史的偶然與必然。袁紹家族的真正垮臺在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很偶然的情況,袁紹的謀士許攸因家事牽連投到曹操,機遇對袁紹軍隊的瞭解給曹操出了夜襲烏巢的計謀,導致袁紹大軍的潰敗。這也有必然,袁紹一貫色厲內荏的作風,導致許攸在負氣的時候不是負荊請罪而是投敵曹操,袁紹在知曉曹操夜襲烏巢的時候不全力保衛曹操,反而兵行險招直攻曹操大營沒了後路。


曹操內心戲:你這麼折騰我也沒有辦法。

後漢書對袁紹的評價可以說明,“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古事兒今說


袁紹家族垮臺的主要原因是袁紹袁術上兩個不對頭,拼命的互相攻擊。本來這兩個如果聯合起來,天下基本上沒有人可以跟他們作戰,特別像袁術的淮南下面百姓幾百萬,可以說是富有之地,最後弄得人吃人。

他們倆兄弟都有異心,袁紹想立劉虞為帝,最後劉虞死都不答應,袁術乾脆自己稱帝,這樣毫無敏感性的自然失去了天下的支持。

他們兩兄弟沒事了,就互相攻打。

後來又在袁紹兒子身上上演,袁紹讓自己的兒子和外甥每個人站一個州,他在河北有四個州,結果他一死,誰也不服,誰就互相攻打,最後導致曹操趁虛而入,佔領了整個河北,

所以真正亡於彼此不合作,內訌死於自己人手中。


知常容


舊弊不除,窮兵黷武!袁紹的河北曾經是個富庶之地!兵強馬壯,是為當時第一諸侯!但是這只是相對的強大,與東漢之前的各個時期比都談不上好!因為這裡剛爆發過黃巾之亂,又爆發了好多年的諸侯混戰(韓覆跟公孫瓚,袁紹跟公孫瓚)所以,百姓其實也就是剛好溫飽而已。但是,袁紹在這種大好情況下不修內功,沒有做相應的政治改革,反而沉迷於對外戰爭,比如,多次主動攻擊曹操,大敗而歸。

相比之下,曹操就好得多,比如,曹操就在原有舊政弊端上施行新政!首先,承認百姓對土地的所有權!比如,安置了黃巾起義的流民,總數達百萬之多,曹操先將他們安置下來,發給安家費!其次,鼓勵生產,比如,軍戶屯田無需繳稅,還保證生產所得統購統銷!曹操的新政從一定程度上讓他盡得民心!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袁軍十萬,曹軍三萬,但是袁紹糧多曹軍缺糧,為何人少的一方反而缺糧呢?因為袁紹是徵糧,曹操是買糧!袁紹用強徵的方式奪走了老百姓的餘糧,所以袁軍糧草富足。曹軍買糧,老百姓要先保證自己有存糧才會賣糧!可是自始至終曹操都沒向老百姓攤派過一粒糧食。這便是袁紹與曹操的最大區別。所以,曹操留有餘力,袁紹窮兵黷武!當曹操集結足夠力量反擊的時候,袁紹的兵弦根本抗不住!


優己


袁紹出身於世代公卿之家,故吏門坐極多,在各路諸侯中素有威望,手下有田豐、許攸等謀士,又有顏良、文丑等大將輔佐,具有成就霸業的優勢,但在官渡一戰中,被實力與自己相差懸殊的曹操打敗,最後憂憤而死。袁紹驕傲自負、好斷少謀,優柔寡斷、生性多疑,不聽忠言,而且還氣量狹小,導致他用人不專,剛愎自用。沮授、田豐等反對與曹操進行主力決戰,主張增強實力,袁紹不但不聽,反而要殺田豐,官渡戰敗,事實證明田豐意見是正確的,袁紹羞見田豐而把他殺害,可見氣度之淺狹。戰爭中誰勝誰負的轉折點常常是看似偶然而實則必然。官渡之戰,曹操處於極度困難之中。這時許攸進計掩襲曹軍後方許昌,袁紹不採用,許攸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便去投奔了曹操。同是一個許攸,在袁紹之下才無所展,到曹軍中卻建立奇功,這是袁紹氣量狹小、用人不專的必然結果。曹操正是把握住這個關健,才促成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