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

無筆史官


@雲中史記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他認為“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是不正確的,志願軍使用的是“散兵線三三制戰術”。


然而他這個判斷本身就是錯誤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確確實實使用了很多次集中人員密集衝鋒戰術。

當然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尊重戰士的生命,而是客觀現實造成的。


首先我要說什麼樣的大環境產生什麼樣的軍隊,1911年以後,民國戰爭狀態長期處於“低烈度”戰爭狀態,打仗如兒戲一般;比如英國人莫里循就曾經吐槽過段祺瑞討伐張勳的戰爭,雙方打空了“5000萬發子彈”,只造成了“25人傷亡”。還有一點就是1919年後民國長時間被西方列強武器禁運,造成武器彈藥價格高昂,最離譜的時候1926年上海一顆法國產左輪槍子彈賣到了160銀元。


在這種情況下,民國各個政治勢力軍隊火力也是嚴重不足的。在這種低烈度戰爭環境以及火力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哪一方更勇敢,更敢於使用密集衝鋒就能更容易獲得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現在在中文互聯網上被“公認”戰鬥力超群的廣西桂系軍隊,其實就是一支善於使用密集衝鋒人海戰術的軍隊;抗日戰爭爆發後白崇禧曾在淞滬會戰爆發後企圖使用這種戰術對付日軍,結果”桂系6個師一天之內全部報銷“,《胡宗南年譜》記載為“桂系十個師只守了一天”。


這是小諸葛白崇禧蠢笨嗎?其實不是,主要是白崇禧根本沒有經歷過近代戰爭,他不知道近代戰爭究竟是怎麼回事,缺乏經驗。


同樣,解放軍不是天兵天將,也不是外星人,這支軍隊同樣成長於這片土地上,也同樣會受到戰場環境的制約。


內戰時雙方是個什麼火力密度呢?


“排炮不動,必是十縱!”


粟裕大將曾經表揚宋時輪以及他所率領的十縱在淮海戰場上表現的非常堅韌,面對敵軍猛烈炮火依然堅守陣地。


然而作為敵人的邱清泉部一共打了多少發炮彈呢?


根據相關史料,邱清泉部的炮兵一共只發射了900發炮彈(因為炮彈數量不足),而西方戰爭在一戰時,一次進攻前的準備炮擊就能發射上萬枚炮彈。


事實上根據我方諸多史料,我們可以看到勇敢的,密集的衝鋒戰術一直是被解放軍使用著,當然,解放軍高級將領是非常反對這樣作戰方式的,因為犧牲太大,但是從史料上看,確實存在屢禁不止的現象。


比如陳毅元帥在1948年1月份在總結華野一年以來作戰時就批評華野不少高級指戰員還在使用“人海戰術”:“直到現在,我們仍保持北伐時期的戰術,採用波浪式的集體衝鋒。”而淮海戰役親歷者,原華野四縱十二師炮兵連長也面對電視臺採訪時也曾回憶,淮海戰役時密集衝鋒戰術依然在有效使用。


當然解放軍不能簡單等於志願軍,那麼志願軍有沒有使用“密集衝鋒戰術”呢?志願軍高級指揮員對這種戰術是什麼態度呢?


通過史料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彭德懷元帥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多次批評部分指戰員還在使用密集衝鋒的戰術,甚至到了第五次戰役時還有指戰員在使用。


彭德懷司令員1951年8月15日的講話:


王近山將軍的反省:


最後,是密集衝鋒戰術的具體體現:


在新興裡戰鬥,志願軍27軍81師241團兩個營攻擊正面百餘米,展開三個連攻擊,實際一線三個排。


這是一種什麼密度呢?我們來看一戰時公然的人海戰術,戰場密度是怎麼樣的:


索姆河戰役,英軍首日攻擊密度:一個營攻擊正面400碼(366米),實際一線兩個排(半個連)——這次戰鬥從此被西方軍事研究人員就評價為“人海戰術”。


因此,“志願軍使用人海戰術”這個表述即使不準確,但是也絕對說不上虛假。當然,無論是解放軍還是志願軍,密集衝鋒都是不提倡的錯誤行為。


蘭臺


上世紀60年代初,一支考察隊在一處遺址中感染了植物病毒,幾乎所有人都死了,一時震驚了全國。但是很不巧,當時正值十年動亂時期,國家根本沒有精力去調查。 到了70年代末的時候,國家政局穩定了,終於騰出手來去調查家年前的大案了。
國家組織了調查隊,彭加木擔任領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枚雙魚玉佩,據說有能夠進行人物複製。彭加木怕有什麼危險,就自己一直貼身帶著。不久後彭加木去羅布泊考察,幾個月後就消失的沒有蹤影了,而關於他的失蹤一時間有很多說法。

民間的種種猜測:

1957年,彭加木的身體檢查出了惡性腫瘤,有人告訴他羅布泊有一種特有的植物,對治療腫瘤有神奇的效果。為了自己的生命,他決定去羅布泊尋找,羅布泊的環境一直很惡劣,他本就身體不好,扛不住倒在了一個小角落。

還有一種很普遍的說法,就是說彭加木利用雙語玉佩穿越成了王莽,去治理古代的社會了,把他經歷的社會模式都搬過去了,利用權力一直在做改革。他穿越的太突然,自己都沒有反應過來,什麼都沒來得及留下。


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他被秘密的接到了美國,帶著自己的所有技術,帶著國家的秘密,去美國過更好的生活了。因為害怕被指責,所以乾脆換了之前的名字和身份,再加上美國的特殊保護,所以我們找不到。

官方給出的相關解釋:

1980年6月16日隊伍的飲用水用盡,天氣炎熱,沒有水是絕對不行的,向外求助的等待時間又太長。沒辦法,彭加木就自己一個人去找水了,走的時候因為害怕隊員阻攔,所以並沒有說一聲,只是留下了一張紙條說明去處。

大家看到紙條的時候已經是18日的中午,而且當時人們覺得彭加木三次來過這個地方,各種環境都很熟,因此並沒有擔心。後來好多天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大家才著急,出去尋找卻沒有一點結果。

之後國家出力尋找,前後加起來達到了1000人前往羅布泊搜尋,而且一找就是幾年的時間,附近幾千公里的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是一點蹤跡都沒有。


傳說老法醫日記:

2006年4月15日一支考察隊在庫木塔格發現了兩具乾屍,屍體嚴重變形,根本無法辨認,於是送到了專門的機構做研究,當時就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彭加木,因為與大體的失蹤地區相符。

DNA結果出來以後,證明了這其中一具屍體就是彭加木的。大家一陣興奮,但也很不解,這個人怎麼突然就會死呢。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屍體有多處暴力的痕跡,算起來能有27處傷,這就表示他是他殺而死。

彭加木的隊員沿著腳印尋找過他,表示路上還有糖果紙皮。這就是一個疑點,那麼惡劣的環境怎麼留的住這麼輕小的東西。


羅布泊不適宜人類生存,還有未知的危險,基本沒有人進去,也就是說兇手只有可能出現在同行的隊員身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是彭加木執意要去找水,大家怎麼勸都不行,最後發生激烈的爭執,發生了撕打。可能是由於當時混亂,一失手打死了彭加木。

對於彭加木的死誰也逃不了責任,但是誰也不想因此回國接受刑罰。於是大家就決定自行處理掉屍體,把紙條上的時間也改成了17日的上午,大家一起製造著他失蹤的假象,這樣就不會受到什麼懲罰,反正也不是故意殺人。

時間已經過去太久了,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糾結老法醫的猜測真不真,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最後一種不代表本人的觀點)


史之策


其實詳細的考察歷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會有問題,只是因為民間傳說傳久了,它就變成真的了。

一、趙高是太監

作為十大太監之首,趙高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個陰柔無比狡詐的太監形象,無數影像作品為我們生動的描寫了……假的趙高形象!

事實上,趙高是一個身強力壯,文武雙全的正常人,他讓自己女婿殺死胡亥,那就證明他有女兒。那麼是為什麼讓人們認為趙高是個太監呢?

《史記·李斯傳》中,司馬遷寫了一句話,說趙高是宦人出生,對皇帝鞠躬盡瘁。於是大家普遍就認為,趙高是個太監。但後世眾多古籍的出土,學者們突然發現,宦人居然是內官的專稱,太監叫宦閹,然而大家的思想已經定型,趙高也只能委屈的做一個太監了。

二、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搞的這一手浪漫把戲非常有名,傳說周幽王為了讓寵妃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們猴急火燎地趕過來,卻被褒姒“嘲笑”了一番,一次就算了,周幽王搞了多次烽火戲諸侯,後來諸侯們都不願意來了,到了最後,蠻夷真的進犯,周幽王也只能乖乖等死了。

其實,在歷史上,烽火臺的第一次出現是在戰國時期,而且功能都是警示,先不提能不能看到,就算能看到,在那個年代,召集部隊趕過來,諸侯要用多久?點兩次,諸侯一年的時間就浪費在了路上。

三、荊軻刺秦

荊軻作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一手荊軻刺秦王是讓後世的人銘記了他的名字,就是這麼一個第一刺客,為何還會暗殺失敗呢?

史書上寫,荊軻第一刀失敗,嬴政嚇得到處亂跑,荊軻在後面持匕窮追不捨,兩人繞柱走,而且還追逐了不斷的時間,然後“臺下”的大臣們慌忙喊:“王負劍!”。是的我們沒有看錯,在皇帝遇刺的時候,自己的大臣們還在加油打氣助威,王必勝!我就在臺下喊口號就好了。然後我們還得深究另一個問題,是什麼讓一名身穿正裝長袍,腰上彆著一把長長的劍的人跑得過一名身手矯健的刺客呢?兩人甚至還有餘力在大殿上捉迷藏,身為一個王,身邊一個能擋劍的勇士都沒有?這其中肯定有不為人知的蹊蹺,可惜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參考資料:《史記》、《中國歷史五千年》


歷史風雲錄


我們以前被灌的那些“雞湯文”,很多都是假的。

還有沒人記得“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應該來自小學課本,講的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他媽媽忽然得了急性闌尾炎。

醫生來了之後,說需要馬上做手術才行。但是,家裡的光線太暗了,沒辦法做手術。正在大家著急的時候,愛迪生想到了好辦法,拿來鏡子聚攏光線,幫助醫生完成手術。

多麼聰明的孩子啊!但是,愛迪生7歲的時候是1854年。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在1886年,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醫生還完全不懂怎麼做這個手術。

所以,這個事件是假的。


被廣為傳播的,還有牛頓和蘋果的故事。據說牛頓某天坐在蘋果樹下休息,一個熟透的蘋果正好落下來,砸在了他的身上。於是,牛頓悟出了萬有引力。

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無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關於牛頓生活的回憶錄中,首先提出了這個故事。

牛頓本人從未記錄過這個故事,很多的傳記作者,都是從牛頓的親友口中聽說的。實際上,牛頓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關力的問題。蘋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傳記作者演繹出來的。


還有一個經典的故事,來自富蘭克林。

故事告訴我們,富蘭克林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了研究電,專門製作了一個風箏,趁著大雷雨的時候出去,放飛自我——不對,是放飛風箏。風箏被閃電擊中後,富蘭克林也感到手部發麻,還把電引入到了萊頓瓶裡。

多麼勇敢的行為啊!實際上並沒有。富蘭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這種實驗,他自己並沒有嘗試。

雖有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富蘭克林做過實驗,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以及任何資料。

後來俄羅斯物理學家裡奇曼在1753年做了這個實驗,然後,被電死了……


最後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就是達芬奇“畫雞蛋”。

小學課本中出現過,說達芬奇小時候學畫畫,老師讓他先畫雞蛋。畫了一張又一張,畫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繹中,甚至說達芬奇畫了3年的雞蛋。

其實,這只是一碗雞湯。達芬奇很小就表現出繪畫天分,去當學徒學畫的時候,已經有了一定的繪畫技巧,不用畫太多雞蛋的。

而且,達芬奇在學畫的時候,要學習素描、繪畫、大理石雕塑、青銅澆築等課程,還要熟悉各種機械、工程和建築知識,根本不可能有3年時間畫雞蛋。

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當然,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歷史故事,別太認真,僅僅是雞湯而已。


七追風


堯舜禪讓?別讓儒家給騙了,根本不存在!

在儒家的記錄中,堯對舜的政審整整搞了二十八年,考察後期,甚至不惜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到人家門上,抵近親身觀察了三年,這才把帝位放心的交給舜。

然而這層反映人性光輝的溫情面紗卻被《竹書記年》給無情地撕個粉碎。

《竹書記年》是晉、魏的史官記錄的一部編年體通史,這個晉、魏不是三國後期的魏與晉,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和魏國,不過巧合的是,它倒是出土於西晉那個時代。

作為一本安眠在地下數百年的史書,《竹書記年》沒有機會經歷秦始皇的“焚書”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整治,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它才是最有可能接近歷史真相的史書。

裡面的記載,對於儒家人士來說,當然是觸目驚心。

比如說起“堯舜禪讓”: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堯帝到了老年,已經成了個缺德的老糊塗蟲,沒有辦法,舜只好把他關押到了平陽,這才坐上了帝位。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怕堯的兒子丹朱搞事情,給丹朱也關了禁閉,杜絕爺兒倆相見串供。

說好的禪讓呢?根本就只看見了鳳凰男+心機男!

比如說起“共和行政”:

大家原先都是理解為周公和召公一起組成雙核心填補因為“國人暴動”而逃亡的周厲王留下的權力真空,也被當做是集體智慧代替個人獨斷的典型例子。

可人家《竹書記年》輕輕的嘆了一口氣,別鬧了,那只是“共伯和幹王位”,是一個叫“共伯和”的諸侯代行王權而已。

比如說起商朝的伊尹考核太甲:

《史記》的記載是伊尹把太甲關了三年,是磨練他的心智,待到太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堅決改正後,伊尹又把江山社稷奉還給了改造好思想的太甲。

《竹書記年》搖了搖頭,伊尹明明篡位為王,後來是太甲流亡七年,成功的潛伏回來殺死了伊尹,才重新奪取的江山。

到底誰真誰假?孰是孰非?

考慮到國祚長久、明君輩出的漢唐之前,總是會“恰好”有一個二世即亡、殘暴獨斷的秦隋,所以真理總是掌握在後來者的手裡。

還是那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是人耶?是神耶?是蟲耶?大禹自己說了不算!


歷來現實


如果要說到歷史中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是假的話,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關於孫立人殺戰俘以及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雖然這兩件事情聽起來都非常的讓人感到激動,但是如果從正確對待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兩件事情卻是假的。

孫立人殺戰俘的真假

孫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當得上名將兩個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緬甸戰場戰場中建立下的戰績。

而關於孫立人在緬甸戰場中的戰績,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聞,在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率軍擊斃了3萬多的日本人後,也同時俘獲了3000多的日本戰俘。

這個傳聞中說到孫立人在面對這些戰俘的時候,表現出了十分的厭惡。

然後他就給自己的手下下了一個命令,讓他們去調查這些日本俘虜,只要有人參與過侵略我國的戰爭,那就全部就地槍殺活埋。

在孫立人的命令下達後,3000多日本戰俘中除了一個在臺灣出生、沒有前往過內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戰俘都被孫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緬甸的土地上,成為了緬甸熱帶雨林中的一縷孤魂。

而在孫立人活埋了這3000多日本戰俘後,日本方面毫不知恥地對孫立人發起了譴責,譴責他違反了國際戰俘條約。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歷史傳聞,這樣的傳聞在不瞭解真相的情況下被人們聽到的話,很多人必然是會熱血沸騰的。

但是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件事情其實是假的,是抗戰結束後很多年國內的一些歷史作家編撰出來的。

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作戰的過程中,他們的軍隊中是有隨軍記者的。

這個記者會謹慎地記錄下當時軍隊的殺敵人數以及一系列的戰績,最後在回到國內的時候,會在報紙上向人們公佈出這些軍隊在異域戰場中的殺敵戰績。

根據抗戰結束後官方在報紙上的披露,孫立人的軍隊在緬甸戰場中最多的俘虜數量實際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響的深重,所以在他們遭遇到絕境的時候,他們是寧願自殺也不願向對手投降的。

正因為這種情況的存在,使得當時想要抓到日本俘虜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抓到這些俘虜後,孫立人不僅沒有殺掉這些俘虜,反而命令手下們要儘量地看好這些俘虜、不讓他們自殺。



在孫立人看來,這些俘虜的腦海中都裝著大量的軍事情報,與其為了洩憤把他們全部都殺死,還不如從他們口中套取軍事情報要來得更有意義些。

在瞭解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誤解孫立人,覺得他有什麼造假的行為。

因為所謂殺俘三千的說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說出來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跟孫立人並沒有什麼關係。

因此並不影響他名將的聲威,他還是他,還是那個在抗戰中建立下不世功績的名將。

蔣百里重敗日本人的傳聞

蔣百里是民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大軍事理論學家,同時他還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岳父,關於他也有一個很出名的傳聞。

這個傳聞說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考試的過程中擊敗了所有日本人,從而獲得了當時畢業考試中的第一名,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代表著無上榮耀的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在提到蔣百里的時候,也提到了在民國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鍔將軍,說他在蔣百里那一屆考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和蔣百里一同從日本天皇的手中接過了天皇佩刀。


這個傳聞和孫立人的傳聞一樣,都是假的,都是後來人們人為編造出來的。

首先蔣百里雖然和蔡鍔有著深厚的友誼,但是他們並不是同屆的同學,蔣百里是1902年入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然後1905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

而蔡鍔將軍雖然1902年的時候就已經在日本讀書了,但是他當時讀的並不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蔡鍔是在1903年的時候才考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蔣百里一同參與考試。


還有蔣百里和蔡鍔也不可能從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當時的日本,想獲得天皇佩刀就必須得進入日本的陸軍大學中學習並在日本陸軍大學的畢業考試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績。

只有陸軍大學的前六名才能獲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於像蔣百里和蔡鍔他們所就讀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根本獲得不了天皇佩刀這樣的榮耀。

當時他們最多獲得日本陸軍軍部頒發給他們的懷錶,因此這個傳聞是假的。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著名的兩件虛假事件,這兩件著名的虛假事件都與日本人有著一定的聯繫,雖然仇恨確實不能忘卻,但是我覺得這樣沒有歷史依據的造假是不可採取的,這種造假行為其實在很多時候與我們所深惡痛絕的“抗日神劇”以及韓國的“抗中神劇”是沒有區別的。


孤客生


傳統印象裡,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很多時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戰術,由於苦於裝備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進攻的時候採用人海戰術向敵人發起衝鋒。

李奇微在回憶錄中描述戰爭中志願軍時說:他們以密集的戰鬥隊形,採取波浪式的衝鋒方法,連續不斷地衝擊陣地,直到被美軍密集的火力擊退。

包括我們自己拍的那個《我的戰爭》的電影,以及韓國那部《太極旗飄揚》裡,志願軍在劇情中的表現也是密集的進攻隊列。

這種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衝鋒的形象,始終成為我們對志願軍的固定思維。

其實,真實的志願軍進攻隊列可不是簡單的“波浪式”密集隊列攻勢,雖然我們也是類似於人海戰術,但這不是簡單的像鬼子那種沒腦的萬歲衝鋒等待機槍收割的那種,而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業已成熟的散兵線三三制戰術。

這種戰術下,看似戰場上志願軍戰士人潮湧動,實則這裡有無數的攻擊小組,各小組以自己的攻擊目標為方向,進攻時採取靈活穿插、交替補位、在戰場大環境下,以快速衝鋒、以多打少等戰術動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戰鬥任務,進而保證整個戰場的勝利。

萬歲衝鋒和中式人海戰術的不同。

在狂熱的宗教感召或者領袖召喚下,懷著對君主或教宗的無限熱愛,士兵們做出瘋狂的不顧一切傷亡向前衝的集體衝鋒,這種衝鋒,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現代則被機槍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戰爭,還是諾門坎戰役,還是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都做出了無數次瘋狂的萬歲衝鋒行為,在久攻不下或者瀕臨絕境的時候,大批頭纏白布、端著刺刀步槍的日本士兵在“板載”的吶喊聲中衝向敵陣,隨後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裝備上的極其落後,我方的進攻在很多時候都是晚上進行,進攻時以手榴彈開路,使用步槍和衝鋒槍邊掃射邊快速突進,利用人數優勢,消滅一個區域敵人後再迅速攻擊下一個目標。

這種進攻方式下,一個士兵傷亡了,後面的士兵迅速補上他的攻擊位置,有條不紊,始終保持進攻隊形的穩定,這就能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在戰鬥前,往往誰死了由誰代替,是之前就規定好的,各自記住自己的位置、次序,進攻時的各種信號、口號也都規定好了,一點都不會亂。

至於現在電視上拍的那種戰爭大片,雖然也是很逼真,各種特效做的也不錯,但是放在當時真正的戰場環境下,炮聲隆隆、炮彈滿天飛,槍林彈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戰術一上去就立刻亂了,就成了單純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們在衝鋒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戰鬥序列前進,注意周圍人的各種信號或口號,這樣即使戰場再混亂,大致上也亂不了。


雲中史記


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本就是後人修撰的,說實話,後人對前朝修史,很難做到客觀公正的記載,很多都有刻意抹黑之嫌。所以很多流傳至今的歷史事件都是無從考證,難以辨別出真假的,那麼這裡我就列舉一些不太真實的歷史事件。

一,商紂王建造酒池肉林,沉迷酒色而導致商朝滅亡。課本上說商紂王登基後建造一個大池子裡面裝滿酒,再把烤好的肉掛在林木上,寵幸妲己,整日在酒池肉林中享樂,最後由於他的殘暴荒淫的統治導致商朝的滅亡,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不說到現在都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商紂王建造過酒池肉林,就算是有,作為一國之君,尤其是在商朝這個嗜酒的時代,有什麼奇怪的?清朝統治者們喜好大肆建造皇家園林怎麼不見有人批判呢?再說說寵幸妲己,哪個君主不好色?不是三宮六院?事實上商紂王天資聰穎,登基後積極對外擴張,而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商朝主力大軍在東夷作戰,造成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趁機聯合其他諸侯抄了商紂王的後院。



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早記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是《史記》,而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距離那段歷史已經過去至少六百年了,那麼久遠的事情司馬遷寫起來還能如親身經歷一般,實在值得懷疑,而除了司馬遷寥寥幾筆的記載外,也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這段故事的真實性,況且烽火臺示警不說是短距離的示警,就算是遠距離示警,各諸侯也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或者短時間內到達,實在想不清楚點燃烽火臺有什麼好笑的!所以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者對這件事持懷疑態度,有跡象可以推測,當時的事實是周幽王寵幸褒姒,想廢長立幼,立褒姒的孩子為太子,這引起了太子姬宜臼的外祖父也就是申後的父親申侯的不滿,於是申侯以洗劫鎬京為條件,得到犬戎的幫助,他們攻入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但此舉也引起了鎬京百姓的不滿,所以在關中失去民心的姬宜臼即位後不得不遷都洛邑。



三,項羽火燒阿房宮。《史記》的記載是:“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後來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咸陽宮和其他秦朝宮室都有被燒的痕跡,所以《史記》記載的項羽燒的宮室就是咸陽宮並非阿房宮,而考古學家對阿房宮的遺蹟進行考古發掘也並沒有發現任何大量火燒的痕跡,事實上阿房宮最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殿群壓根兒就沒建完,所以才會有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言。

四,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為代表的歷史小說所編寫的一系列歷史事件。小說畢竟是小說,大家可以當做消遣來看,但不能當作歷史,事實上華雄是孫堅殺的,草船借箭的是孫權,沒有過五關斬六將,趙雲也不是五虎將,周瑜心胸根本不狹隘還很寬闊,潘金蓮和武大郎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祝英臺和梁山伯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宋江起義與方臘起義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沒有狸貓換太子,沒有楊家將的七子去六子回的故事,潘仁美在歷史上是功臣是好人等等,這裡也就不再舉例贅述了。


鹹魚閒聊


99年的事!嗯……我不能說,但你們應該知道真假吧


我不是羊駝i


我來說說幾個歷史上可能是假的人事物。

第一個就是埃及豔后可能並不美麗,所謂豔后,很多人都去想到這個豔字,覺得肯定是埃及最美女的女人,甚至很多YY穿越小說都會寫進去。

其實埃及豔后並不是埃及人,而是古希臘人,雖然征服了安東尼和凱撒大帝,但更多的是依靠他的聰明,而不是樣貌。所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中無一。

第二個就是史上著名的溫泉關戰役了,有一部電影叫《斯巴達三百勇士》就是說這個的,也就是第二次希波戰爭。

這場戰爭被傳的神乎其神,說斯巴達300個勇士戰勝了波斯的幾百萬人,但這顯然是有些誇張了。

根據歷史記載,溫泉關戰役,斯巴達勇士只是抵擋住了波斯六十幾萬大軍,在抵擋的時候,才殺掉大概波斯軍隊的兩萬人,從來也沒有戰勝一說。

第三個就是小個子拿破崙了,從西方來說,拿破崙可能身高看起來很小,所以他的很多流傳下來的油畫或者圖片基本上都是騎在馬上指點江山的樣子。

可實際上拿破崙有170cm的身高,說小個子確實有點牽強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