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時報轉型自救坎坷路:放網貸後社長總編被批捕,明年停刊

引子

遼瀋晚報記者欒俊學:當都市報的大船一艘艘的在新媒體浪潮中消失時,那些懷揣理想從船上逃生的人,卻沒有唱出悲壯而高亢的歌去迎接明天的重生,而是在無奈中撕開那些掌舵人黑幕,令人痛惜。我不認識這位同行,但我相信他悲憤的筆述是真實的。

重慶時報轉型自救坎坷路:放網貸後社長總編被批捕,明年停刊

今日,《重慶時報》前記者署名KKKers在網絡上以散文化筆法,滿懷情感,披露重慶時報在新媒體崛起時代,為了自救,領導人推出“愛達財富”的互金平臺,運營3年,攬到50多億投資,可是通過放高利貸、觸犯國家法律,而被批捕,重慶時報也將在明年1月1日停刊。小編對其進行刪繁就簡,特引於下:

重慶時報轉型自救坎坷路:放網貸後社長總編被批捕,明年停刊

我22歲參加工作,37歲離職單幹。從30歲到37歲,我把這輩子可能是最華麗的7年,留給了重慶時報,一張神奇的報紙。

今天是12月14號。如果沒有意外,再過十幾天,到12月31號,這張報紙將會出版最後一期,結束它大約14年零4個月的生命。

一 2008年開始的轉型

其實源頭還不在2014年。因為轉型從2008年就開始了。重慶時報創刊於2004年8月,華商集團累計投資1.8億左右,在重慶慘烈的報業競爭環境裡拼殺了4年多,到2008年才實現了扭虧,正是大幹快上奔盈利的時候。你不能不佩服重慶時報掌舵人柳祖源(社長、總編)的眼光。他在那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媒體要往互聯網轉型。

恰好,杭州《都市快報》提供了一個學習的範本。這家報紙孵化出了一個本地生活類的網站,叫做“十九樓”。那時候,沒有微博,沒有微信,沒有公眾號,沒有APP,沒有什麼頭部不頭部,壟斷不壟斷。中國傳統紙媒要轉型,那是最好的時機。於是重慶時報在2008年做了一個“橙網”,想複製十九樓的奇蹟。前後做了四五年,燒掉不止五六百萬,橙網莫名其妙消失了,就像它莫名其妙的來。而杭州十九樓,至今還活著呢。

二 屢屢失敗的轉型

從2008到2014,重慶時報的紙媒業務一路到達了巔峰——2014年營收3個多億,利潤差不多六七千萬。掌舵人多次說:我們是中國最後一張成功的省級都市報。他的自信心因此到達了巔峰。與此同時,他的危機感也日益加劇,總覺得報紙吃棗藥丸,必須在它完掉以前,培育至少一個新的核心業務出來,牢牢攥在手裡。

偏偏時報就採用了一種瘋狂的試錯方式,來執行正確的戰略方向。

2008年以後的重慶時報,大概幹過這麼些與轉型有關的事:做橙網。結果你們都知道了。做用戶中心。這是一個始於2012年的新板塊,融合了客服呼叫、品牌策劃、活動執行、技術支持等部門,整合了大量線下服務供應商,在報紙上推出各種便民服務產品,例如洗空調、通下水道、家政服務什麼的;同時針對中老年和少兒群體,策劃組織各種興趣主題活動,逐漸形成忠實用戶群體;有了一老一小兩大忠粉資源,就可以嫁接各種商業元素,從而打開兩個幾乎永不枯竭的市場。這真是一個好點子。你看今天的大V大號們各種標題黨各種煲雞湯各種線下活動滿場飛,辛苦得叫人心疼,不都是為了這樣的願景麼?記住那是2012年的上半年。這麼前瞻、這麼符合商業邏輯與互聯網精神的好點子,重慶時報做了多久呢?不到一年。砍掉用戶中心的理由很直接:養這麼多人,快一年了都不賺錢,要你有什麼用?在砍掉用戶中心前後,試錯頻率明顯加快:做物流配送。利用發行隊伍“黃馬甲”的資源,開始進攻水果生鮮行業,據說業務好的時候,報社底樓米滿倉、果滿筐,全員上陣發貨,過得好充實。然後大夥散了吧,水果不好玩。做外賣。這又是一個超前的好點子。那會兒美團還很嫩,餓了麼的創始人也還在玩票呢。報社餐廳的大廚們閒著也是閒著,報紙的版面空著也是空著,這不是現成的麼。於是送餐之旅悄悄地開始,眨眼又悄悄地結束。做裝修建材。699元/平米的整裝價格,意不意外?驚不驚喜?鼎盛時期,據說時報的線下大平臺裡聚集了幾十上百家裝修企業,儼然複製了一個迷你版的紅星美凱龍。結果這麼有前途的一份事業,還是沒能做多久。做旅行社。你看各大小區門外那些五六平米的小門臉房,隔三岔五推出針對夕陽紅群體的各種超低價線路,就能腦補出時報旅遊的商業模式了。問題是你跟小門臉房們搶業務,能打得過人家不?做社區便民超市。用版面去置換開發商的閒置小門面,賣報,賣日用品,收發快遞,解決“最後一公里”。想法很美好,開頭還能爭取到政府補貼。可是說到底,一群做報紙的人究竟會不會經營小超市?利潤能否支撐巨大的投入?員工鬥志拼不拼得過小區裡那些真正靠個小店謀生的夫妻檔?最後還是一死而已。

三 折戟P2P網貸

就在掌舵人不顧一切試錯的同時,他的朋友、重慶老鄉,原上海《東方早報》老總邱兵,用一篇情懷噴射出了天際的《我心澎湃如昨》,拉開了從報紙向新聞客戶端的轉型序幕。幾年過去,澎湃新聞用專業的新聞態度和方法,獲得了投資和江湖地位。轉型成功的邱兵再次轉型,做出了一個今天很多人都在看的“梨視頻”。邱兵還沒有做梨視頻的2014年,重慶時報掌舵人終於找到了他認為最好的一條轉型之路。我前面已經說過了,互聯網金融,P2P,放網貸。做這件事的邏輯是這樣:重慶時報十多年積累下來的最優質資產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品牌,媒體公信力。那做P2P最稀缺的資源是什麼呢?當然,公信力。這就對了。用報紙品牌背書,就能比其他平臺更容易獲得社會投資。這麼簡單粗暴,那我們之前幹那麼多事、燒那麼多錢,都是在幹嘛呢?

接下來發生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重慶時報推出了一個叫做“愛達財富”的互金平臺,承諾8-10%的年化收益,在它運營的3年多時間裡,先後攬到了50多個億的投資;其中絕大部分都來自民間不特定對象群體。有攢了一輩子辛苦錢的老頭老太太,有為孩子存了許多年學費的中年家庭;有把雙方家人親友的錢全拿出來了的年輕夫妻,也有大批夢想著成為報社主人翁的內部員工。愛達財富用時報的強大品牌,加上8-10個點這種既誘人又不太離譜的回報率,收錢收到手軟;而要兌現這麼高的回報,它就必須用至少24%以上的高利息,不間斷地把錢投出去,借出去。那麼投給誰,借給誰,他們的償還能力和意願,他們的徵信記錄,以及風險防範預案措施等等,就非常重要了。直到2017年上半年,這個平臺都還能正常運行,沒有大問題。到下半年就不行了,放出去的錢越來越難收回來。那為什麼就收不回來了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今年的8-10月,重慶時報的掌舵人,重慶時報的副掌舵人,愛達財富的總經理,三個人都被批捕了。

逮捕他們的理由,據說有兩條:一是涉及3800多位投資者的7.33億資金,被分散打到了全國各地多達19個自然人的賬戶上,其中最多的一個賬戶就接收了1個多億;然後就沒有還款這一說了。那麼這些自然人賬戶與那三位之間的關係,就非常值得深究。這應該叫做涉嫌金融詐騙罪。二是愛達財富公司賬上的好幾千萬,也被打到了四五個公司賬戶上,而這幾個公司,據說與那三位也有密切關聯。這應該叫做涉嫌職務侵佔罪。三個老總被捕,重慶時報、愛達財富,以及所有關聯公司的賬戶,全部被凍結。

如果沒有這些失敗的轉型,2018年本來不該是重慶時報的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