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優秀的溝通思路?

肖郎陌路


因為自己的專業原因,平時會看很多關於溝通和人際關係的書,也有朋友會不時來和我討論一些相關的問題,所以對這方面很有感觸。


其實溝通這件事,如果做好了,最舒服的人是自己,其次和你相處的人也舒服。


我在剛上大學的時候,還保留著一種思維:冷戰是最好的問題解決方式,誰先理對方,誰就輸了。當時我有一個室友(我們學校是同專業的一個宿舍)就發現了我這個特點,她花了很長時間和我去說明白這種方式不好,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是我最開始留意怎麼好好溝通。


我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溝通思路是優秀的,大概因人而異,但我覺得下面這八種思路和方法都是我個人比較受用的。


1、 四步溝通模式


我看答案裡面有很多人都提到過這本書《非暴力溝通》,所以我就不介紹這本書,直接介紹書中最主要的一個溝通模式,這個溝通模式包括四步


1) 觀察事實,並表達觀察結果

2)表達自己的感受

3)說明感受的原因

4)提出具體的要求、期待


在書裡對這四步有很詳細的解釋,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自行閱讀,我這裡想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比如很多人會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早點回家,但是不知道怎麼表達,甚至會採用冷戰或者發脾氣的方式,但是如果用這四步來表達就很容易,你可以說:“你這周已經有四天在晚上十點之後回家了(觀察到的事實),我感到有點生氣(感受),因為我覺得你可以早點回家陪我(原因),那你下週可以有四天都在七點前回家嗎(期待)”


這樣的表達不僅僅是為了溝通有效,當你按照四步梳理下來之後,會發現自己冷靜很多,對事情和雙方的關係也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2、如何理解批評?


其實你仔細想一下,批評往往都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還沒有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很可能申辯或反擊,但是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求,對方就很可能作出積極回應。對於自己也一樣,當聽到別人對你的指責或者批評時,也要學會去看他們背後的需求是什麼。這是一種更好的正視批評的方式。


比方說說你媽媽總說你的那句“天天就知道!”,其實這個責備背後的需求可能是還需要你多陪陪她,也可能是希望你注意保護眼睛,知道了對方的需求,你就有更好的回應方式。


3、表達感激和讚揚


讚揚如果運用的不恰當有時會加大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有時候甚至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虛偽,不是真誠的稱讚,這樣的就無助於深化彼此的聯繫。


如何讓你的讚揚變得真誠有效,你可以嘗試三個步驟表達:


1)對方做了什麼事情使你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你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你當時的心情怎麼樣


在表達感激的時候,這三個部分的先後順序並不重要,有時候一個謝謝或微笑也可以,但是要確定對方能夠明白你的意思。這樣的表達方式不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奉承,而是真心實意因為某件事感激,比如你可以對某個朋友說:“謝謝你昨天下午過來接我,要不然我可能就要淋雨了,當時看到你過來我特別感動。”


除了表達感激時,也要學會接受別人的感激。


當別人向自己表達感激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那麼好,甚至擔心別人對我們有多期待,或者失去別人的賞識。但實際上你不需要這樣想,你只需要去接受。


4、複述別人的話


複述別人的話在很多場景中都適用,也是諮詢師常用的一個技巧。


比如當你不確定自己是否理解正確的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去表達對方的話,比方別人和你說“要到期末考試了我很焦慮”,你可以重複一下“準備期末考試你有點焦慮對嗎”,這還可以引起對方說更多的信息,比如ta為什麼焦慮,是因為學的不好,還是考試科目太多等等。


複述別人的話也是一種很好的接話方式,當你不知道該表達什麼觀點的時候,或者你覺得對方講的不清楚,都可以採用複述的方式,但是不要逐字逐句重複,最好是換一種方式來說。


5、提高自我暴露水平


心理學上對自我暴露的解釋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給他人,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交往雙方通過採用自我暴露的方式可以增加相互的接納和信任感。


比如你剛認識一個人,想要與對方有更深入的瞭解,就要提高自己的暴露水平。社交存在著互惠性——你暴露多少,對方也會同等程度地暴露。當關系較遠的時候,暴露的方面最好是在共識性的方面,比如你在哪裡讀大學,你的興趣愛好,不要涉及太多隱私性的信息。


比如你說“你好”。對方會禮貌性回覆“你好”。而你說“你好,我叫晨晨,來自廣州,在xxx工作。”對方也會反饋以更多的信息。


這樣適當的暴露,不僅可以增加相互的信任感,也可以達到相互瞭解的目的。


6、善用平衡理論


平衡理論講的是,當我們與對方喜歡和認可的事物有關聯時,對方更可能喜歡我們,當我們與對方不認可不喜歡的事物關聯的時候,對方更可能不喜歡我們。


如果想和某個人快速聯繫起來,可以盡力增加自己與對方的相似性,關聯對方喜好的事物去分享,去溝通,對方認可你,對你產生信賴,那麼她也會更願意與你交流。比如對方喜歡電影,你就可以通過電影相關的話題來和ta拉近距離。


7、投影法:談論別人時順勢說出想法


想要他人說出真話或真實感想時,通常對方都很難說出來。這時候可以用投影法,把這件事當成別人的事情來問,比如如果問“你是個誠實的人嗎?”,對方可能很難回答,但如果變成問“你覺得大部分人都誠實嗎?”, 對方就會認為“反正又不是在說我,是說一般人”而放心回答,雖然談論的人別人,但確實會反映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投影法”。


8、二段式提問,引誘出真正的想法


這種方法跟投影法類似,很多人回答時都過於樂觀,答案距離現實有一段距離,並非實際的意見。這時可以採用二段法,先問“理想狀態”,再問“現實狀態”,就能得到實際的答案。


這種方法是由威斯康辛大學的羅賓透納副教授提出,他用這種方法直接詢問了 176名成年人,“下星期會運動幾次呢?” 結果得到平時 4.72次的答案。再用二段試提問法詢問:


先問“理想狀態下,一週想運動幾次嗎? ”,得到答案後再問“那麼實際上,大約運動幾次呢?“。結果,這種提問法得到平均 3.73次 的答案,跟實際調查的運動次數 3.33 次比較接近。


以上


溝通技巧是為了讓自己和他人都更舒服,而不是所謂的“套路”,這些思路 也只是為了讓我們把真誠的溝通變的更有效,如果目的不良,什麼樣的溝通思路到最後都會被人嫌棄。最後,我雖然學心理學,但我也不會去想別人每句話背後的含義,一是很累,二是

我根本猜不到,皮一下,哈哈。


張曉敏0216


作為一個對溝通這回事一直不明就裡的人,

我一直試圖找到一種不管在任何人際交流的場景下都能普遍適用,並且能夠輕易學會並運用的溝通模式。

前些日子,我找到了,在一本書裡《非暴力溝通》,它裡面便有講到一種溝通模式——

觀察-感受-需求-請求

進一步解釋就是:

  1. 你準備與對方發起一次溝通或交流,你基於你們想要溝通和交流的事的觀察是什麼?

  2. 在其中你有什麼樣的感受需要讓對方知道。

  3. 因為你自己的哪些需要(或價值觀的認知、願望等)導致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4. 為了改善當前的狀況,你的請求是什麼?

我們來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今天白天的工作你搞砸了一些事情,被上級罵了個狗血淋頭,你委屈極了。

一下班你就失魂落魄的往家裡趕,你急需家裡的男票給你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懷抱。

但事與願違,當你打開家門,發現那個男人竟抱著手機玩王者榮耀,見你進門就只是輕輕一瞟,便繼續投入戰鬥。

“玩遊戲,玩遊戲,你只知道玩遊戲,你能不能不要這樣,我看見你就煩!”你包往他身上一摔,劇情開始不受控制。

“你怎麼了!”他感覺不對了,放下手機看著你。

“沒怎麼,你玩吧,我去洗澡!不用你管。”你氣惱的走開。

“別,發生了什麼啊?”他趕忙拉住你

……

之後的事可以預見,一個處理不好可能就是分手的導火線。

但如果你走進門,見到這樣的場景,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坐到他旁邊,略帶委屈的看著他說:

“你已經連續三天在我下班回家沒有主動跟我打招呼了(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希望開門回家就能看見你對我笑(需求)。特別是今天,我工作弄的很糟,真的很希望你現在可以抱抱我!(請求)”

我不知道是有多直的直男才能夠無視這溫柔的請求!更何況這話語裡,還含有不可抵禦的依賴和愛意。

觀眾:哼哼哼~!你在搞笑嗎?你以為一個遊戲玩嗨的人能夠聽你說這些?

既然這樣,那何不就坐在旁邊深吸幾口氣,整理一下情緒,待他注意到你,你再說。

觀眾:你讓我忍?呵呵呵——,他這樣你讓我忍?我不立即和他提分手都是對得起他了。

那請容我多說幾句!(扶一扶眼鏡),昨晚你回到家,他也是這樣,為何你沒有這樣爆發,偏偏是今晚。

嗯——我想導火索是今天工作你受到了委屈,你希望回家能得到他的安慰,但卻沒有。

可是!他並不知道你受的委屈啊!在說出第一句話之前,你們所掌握的溝通信息是完全不對等的,你們都不具備未卜先知的能力。

你想的是心有靈犀的洞察和一個溫柔的擁抱。

他想的的是,哈哈,我終於升到白金Ⅰ,今晚終於可以讓寶寶帶我飛了。

因為昨晚上,你敷著面膜,看見正在努力打團的男票,不屑和得意在臉上堆積:

“你快上白金Ⅰ昂,這樣姑奶奶就可以帶你飛了!”因為他有個星耀Ⅰ的女朋友。

記住,溝通或者交流,不是讓問題更多,而是讓問題被解決。

雙方信息不對等,而你的目的是得到安慰,為什麼不主動拋出引子,而非要他來猜測或者臆測你的感受呢?

既然你想要慰藉,而不是爭吵,那為什麼要藏著掖著,不主動索取呢?

所以停止你的暴力溝通方式吧,不要讓對方在懵逼與無措中走向你不期待的另一面。



而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說出觀察,表達感受和需求,給出請求

這樣的溝通方式在我看來它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不斷提醒,讓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

這個方向不是爭吵、計較、諷刺、怨懟和親密關係的破裂。

它應該是傾聽、共情、理解、坦誠和真正的換位思考。

不是讓問題更多,而是讓問題被解決。

我認為你牢記記住上面這一點,並理解“觀察-感受-需求-請求”這一溝通模式的內在涵義,

就不用去套什麼話術模型和心理學博弈,只要在對話中表達出這四個元素,就能真切的感受到世間的善意。

傾聽到你以前聽不到的聲音。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錯誤的溝通思維中,後續再解——

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錯誤的溝通思維中,

也就是說為什麼你的溝通方式總是造成疏遠和傷害,矛盾和衝突呢?

歸結起來有下面四個方面:

1. 你習慣於使用道德評判,通俗講就是以你自己的價值觀來給別人貼標籤。

如果一個人地行為不符合你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事不道德的或者邪惡地。

像這些話:“你太懶了,把這幾件衣服丟進洗衣機洗很困難嗎”“你太粘著我了,我不能陪你是因為我有事情啊!”“你從來都不關心我,我和你簡直不能溝通。”

諸如此類地話其實其實暗含著我們價值觀與需要,但我們脫口而出地卻是對他人的道德評判。

為什麼你不直接說出你地需求——

“老公,看到沙發上幾件了你沒有洗的衣服,我不太高興,因為我希望家裡可以整潔一點,能拜託你把它們洗掉嗎?”

2、進行比較,比較其實也是一種不實事求是的評判。

這樣例子太多了:“隔壁家的孩子”“隔壁的老王”“你看那誰誰誰的老公,你在看看你。”

要想知道自己活得有多慘,很容易,要知道你活得有多幸福也很簡單。

就去比較吧。

但你有正視過你內心深處地那一份敏感,並學會與它和諧共處嗎?

為何你不說出你的期待——

“小明,媽媽發現你地語文和英文成績都進步了很多,媽媽很開心,我感覺你地數學成績雖然差了一點,可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期末考試你有信心比現在做的更好嗎?”

3、迴避責任。你總是有理由告訴自己和別人,你不想做這件事,可結果是你做了。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是負有責任的。但我們卻時常逃避這些責任——

“我知道我答應了要陪你過生日,但今天確實有個重要客戶,我不得不陪他一下,不然怎麼辦呢。”“我就是忘了嘛,我也不想啊,下次我記得就是了。”“我也不想抽菸,但身邊地朋友都在抽菸,我要融進她們啊。”

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地語言。

為何你不這樣說———

“對不起,今晚沒有及時趕回來給你過生日,因為我原本答應了陪你去吃西餐。現在請允許我給你煮一碗番茄蛋面給你吃,當作暫時性地彌補可以嗎?週末我再讓你痛宰我一頓!”

5、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會受到懲罰。在我們心中總有這樣的想法:一些行為值得被鼓勵,一些行為就應當被懲罰。

“他生日沒有送我禮物,就是他不對,我不理他等他跟我道歉是應該地啊。”“你要是和他結婚,就必須要讓他出20萬地彩禮,不然我事不會同意的。”

我們使用的語言多傾向於評判、比較、指責和命令,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地感受和需要。

為何你不這樣說——

“他目前地狀況在爸爸看來並不好,我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可以過得幸福,過得無憂無慮,可以組建一個穩定地家庭。爸爸會建議好好考慮清楚在作打算,但爸爸也會支持你的任何選擇。”

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一味的評判是非,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會矇蔽你的內心,讓你體會不到愛的存在。


解憂館


如果有一種溝通方式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抱怨。讓溝通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對自己的理解,都願意把心理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那'這種溝通思路算不算一種好的溝通思路呢?

今天剛好讀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這個章節談到一些溝通方式讓彼此感受不到對方的真誠和愛,也算是溝通的雷區吧,那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如果能避開這些雷區,那我們的溝通思路可能就提高了一個度。

雷區一:道德評判

我們總是習慣性的對別人的行為去評判。比如你老是很依賴對方,你會是覺得對方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而反過來對方如果很依賴你,你會評判他太不獨立,太容易依賴別人。再比如,你辛辛苦苦做的菜,對方沒怎麼吃,你會說他挑食,難伺候,如果對方辛辛苦苦做的菜,你怎麼也吃不下,你會說他做的菜難吃。這些類似例子是不是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上演?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當去評論別人時,我們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而忽視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諸如此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不幸的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他們出於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或遲或早,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友好。當然,他們也付出了代價。屈服於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並厭惡自己。

雷區二:進行比較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比如一閨密朋友她原本和老公關係很好,覺得她老公愛幫她做家務也願意陪孩子,但一次聚會上,另一個女性朋友說自己老公每天下班了都還一門心思琢磨怎樣多掙錢,怎樣更加努力提高經濟水平。閨密朋友聽完覺得自己老公就會做家務,下班後卻從不去花心思怎麼多掙些錢,突然覺得自己老公很差勁,後來經常跟老公抱怨,懟老公。

在溝通中如果把任何事情都用來比較,必定導致雙方的不愉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有太多太多能形成比較的地方,什麼都跟別人比較就是自尋煩惱咯。



雷區三:迴避責任

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這一短語。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顯然,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你讓我”是人們常用的另一短語,例如:“你讓我傷透了心。”此時,我們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

雷區四: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是的,我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我們大多數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表達和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導致了很多無效的溝通。

雖然我分享的這些不是直接說出一些溝通思路,但是卻從反面提出一些不該做的,能做到避開這些溝通雷區,那也算是一種比較好的溝通思路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