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時,為何英軍剛打到南京清政府就屈服了?

YANGHUA-2046


答這個問題的開頭,先上一張中英鴉片戰爭形勢圖。

從圖上可以明顯看到,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曾經打到了天津大沽口,離大清的帝都北京也沒多遠了。


當然,這不是決定這場戰爭的決定性因素。重要的是在這場長達兩年的戰爭裡,大清的10萬水師拿二萬英軍(這還是最多時的兵力)沒有任何辦法,大清的東南沿海成了英軍閒庭散步的花園。

長達兩年的鴉片戰爭,中英兩軍在南方各省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下來,雙方陣存人數比是89:2105,也就差不多1:24。敵我雙方的損耗比,已經證明這不是一個時代和一個等級戰爭。

兩個對手在場上的表現,完全是國足碰上了五星巴西。

夜狼當年玩大航海時代,用修改了數據的超級無敵艦隊征服好望角的感覺,也不過如此。

後來的八年抗戰,小日本一開始不可一世,揚言要三個月消失中國,國民黨在最初的正面場上也節節敗退,但是,中日雙方最初的戰爭陣存損耗比也不過是7:1(到抗戰快結束的時候,這個比例差不多是1:1,沒有美國人的原子彈,所以說小日本其實也堅持不了幾天)。

而頑固保守自大的滿清王朝最終低下頭顱承認失敗,並不容易,一向節儉的道光皇帝也不是一個敗家子皇帝,但最後,即使是當時的主戰派如林則徐等人,也清醒的意識到一點:這場仗已經打不下去了

可以說中國近代史上,只有這麼一場戰爭,中國人是輸得心服口服的,輸得沒有什麼覆盤和爭議。我們甚至會為這戰爭的失敗而叫好——英國人的槍炮聲,驚醒了沉睡中的獅子。

這和之後甲午中日之戰日本的險中救勝而導致了兩個國家不同命運走向而有本質不同。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1840年的中英之戰其實是分成兩個階段的,這兩個階段,在英軍的代號分別是“斬首”和“攔腰”。而這兩次軍事行動都是以清軍的慘敗告終,並不是所謂剛打到南京就屈服了。



從明朝開始中國就已經進入到了世界市場體系。當時的中國人通過海商與洋人貿易。清朝時期的海禁政策,只允許廣州十三行與洋人貿易,這使得中國在海外貿易中始終處於順差的地位。

做生意嘛,肯定就得是你來我往,不能說我只花錢買你的貨,你卻不花錢買我的貨。再說,洋人千里迢迢地來,海上要走十一個月,不說運費,就時間成本也消耗不起。於是才有了馬戈爾尼的訪華之旅。



可惜,馬戈爾尼的通商請求被乾隆皇帝否決了。因此,到了嘉慶後期,鴉片成為了一種商品被英國人大量走起進入中國賺取白銀。到了道光年間,鴉片已經在大清氾濫成災。於是,湖廣總督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請求禁菸。

林則徐後來得到道光的許可,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欽差大臣到廣州查辦鴉片。當然,林則徐的辦法過於簡單粗暴,不僅收繳了商人們的貨物,還將他們驅逐出境。這才迫使英國議會以僅有的多數同意向中國派兵。



英國人派來的軍艦有40艘,每艘艦上配兵100人。英國人先進攻廣州,在珠江口受到林則徐的還擊,轉而北上天津,抵達大沽口。這就是“斬首”,目的是逼清政府談判。道光於是派直隸總督琪善去談判,與英國人簽訂了《穿鼻條約》。

然而,當北京朝廷看到《穿鼻條約》的條款時,認為是喪權辱國,不予承認。英國人又再次進攻廣州,在佔領了廣州周邊之後,英國人沿海北上進攻吳淞口,進而英艦進入長江,到達南京下關。



手足無措的道光皇帝派宗室耆英去南京與英國人再次舉行談判,最終簽訂了一個條件更加苛刻的《南京條約》。


傅斯鴻


英軍主要在於機動性強,而且船堅炮利,他們在1840年7月打下定海後,於8月直撲天津大沽口,強大的武力動搖了道光帝抗戰的決心。

但實事求是的說,道光雖然動搖了抵抗外辱的決心,不過一開始並沒有想過割地賠款。

只是英軍在1842年打下了吳淞、鎮江,並沿長江而上兵臨南京城下後,試圖切斷南北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從而控制滿清稅賦重地江浙,如果成功就等於掐住了清政府的咽喉,這才是道光最害怕的地方。

鴉片戰爭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但在地方官員,主要是琦善、奕山、牛鑑等的悲觀情緒下,給道光帝造成了英軍不可戰勝的印象,再加上軍機大臣穆彰阿的投降主義,才使得軟弱無能的道光帝接受了屈辱的事實,只能一紙《南京條約》結束了戰爭。

但這一切,在最初時候,壞就壞在滿清宗室琦善和軍機大臣穆彰阿的身上。

1840年接替林則徐的署理兩廣總督琦善,根本就是一個軟腳蝦,他不僅破壞了林則徐在廣東的防禦佈局,而且還在一槍都沒有放的情況下,於1841年1月和英國人簽訂了《穿鼻草約》,第一次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同時,躲在北京城的軍機大臣穆彰阿也乘機作妖,鼓吹割地停戰,一邊嚷著要懲治林則徐,一邊給琦善搖旗助威,這也成為當時滿清統治階層們的普遍心理。


但強盜的邏輯不是說你想談判就談判的,在大炮有限的射程範圍內就是公理,對於當時的英國政府來說,用武力逼迫清王朝開放國門,打開市場,成為他們的工業傾銷地才是最終目的。

但顯然《穿鼻草約》、以及在1841年5月通過廣州虎門之戰簽訂的《廣州合約》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所以義律被撤換,改為了璞鼎查,這也意味著英國決定以擴大戰爭為手段,逼迫清王朝妥協。

正因為如此,英軍將重點放在東南沿海一帶,才會對廈門、臺灣、定海、鎮海、乍浦、吳淞、鎮江等重要城市發起攻擊,並叫囂著要攻打兩江重地南京,掐斷交通動脈大運河。

軟弱無能的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鑑,畏洋如虎,他們為了逃避可能會因為戰爭帶來的不可預見的後果,再不做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和英國代表璞鼎查在靜海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也就打開了中國百年的民族恥辱!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鴉片戰爭時,英軍並不僅僅是隻入侵到南京,而是曾直接攻打到大沽口外。

1894年日本在制定甲午戰爭軍事戰略的時候,就曾討論過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及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的歷史,最終的結論是清王朝極度麻木,其脾氣屬於不見棺材不下淚,只有直接威脅到清王朝的統治中心,清王朝才會感受到壓力。

其中所指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英國遠征軍在廣東、浙江等地沿海挑釁、封鎖,並沒有實現清王朝主動來議和談判的目的,直到當年8月英國軍隊到達大沽口外,清王朝中央才徹底荒神,答應了英方提出的開放通商和懲處林則徐等條件,答應和英國進行外交談判,以此換得英軍撤往華南。

而當英軍撤往華南之後,清王朝故態復萌,重新持封閉保守態度,隨後又招來了英軍的第二次北上侵略,當英軍進犯到長江流域,準備切斷大運河航路,且有繼續北上的勢頭時,清王朝才急忙求和,最終簽訂了《南京條約》。


海研會


這是因為打到南京之後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代表著的是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而早在這之前,英軍就已經在1840年8月的時候直接打到天津大沽口炮臺,逼近京師,令道光同意英國條件了。只是後來英國政府嫌棄條件不夠,又再次挑起事端,這才有了最後的南京議和。所以說鴉片戰爭實際上是分多階段的,並不是只看到達南京這件事。

那麼在整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到底輸了哪些戰役,導致最後接受了極其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呢?

英軍第一次北上之戰,虎門之戰(1840年6月—1841年1月7日)

英軍統帥在1840年6月封鎖廣州、廈門海口,7月攻佔這就,8月直接打到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第一次妥協,答應英軍條件,英軍南迴廣州。結果清廷不回覆,失去耐心的義律攻佔虎門大角、沙角炮臺,琦善被迫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

但是道光不承認《穿鼻條約》,並對英宣戰,結果廣州附近全部淪陷,最後簽訂了《廣州和約》。

英軍第二次北上之戰,浙東之戰(1841年8月—1842年8月)

英國覺得《廣州和約》所獲利益太少,於是在1841年8月27日攻佔廈門鼓浪嶼,寧波鎮海,史稱廈門之戰,浙東之戰。當然清軍都是失敗了。到了次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發起吳淞之戰、鎮江之戰、引發靖江保衛戰,英軍的堅船利炮進入長江,兵臨南京城,當然清政府也全部都失敗了。

事情到了這,清政府最終屈服。所以雖然看看只是打到南京,實際上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一場長達兩年整的戰役,時間並不算短。


三觀粉碎機


這是因為以道光為首的清朝領導集團昏庸腐敗、軟弱無能,輕易就對外敵入侵妥協、沒有與入侵者拼死抵抗血戰到底的拼命精神。

儘管清王朝打不過英國有中國嚴重落後的弱點。英軍火槍先進、船堅炮利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期制度也比中國清王朝先進。但是中國是正義戰爭也並非沒有一點優勢和長處。英軍進行的侵略性的非正義戰爭。也並非沒有短處、弱點。打仗講究的是一是該打的仗能不惜代價堅持到底,二是選擇能人良將揚長避短。假如道光皇帝有漢武帝劉徹或者同是清朝的康熙皇帝魄力和頑強堅韌選用能人良將為帥(他只要始終如一信任重用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葛雲飛、裕謙)嚴懲崇洋媚外、投降賣國分子、積極擴大改變利用好平英團、黑水黨發動廣大群眾;即便可能會付出重大代價中國仍完全可能戰勝英國最終贏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而道光為首領導集團有始無終稍有挫敗就盲目撤換林則徐改用琦善的妥協派。而且用人失當輕信奕山奕經後期又被英國人嚇破膽、忽略了英軍侵略非正義、兵力不足、不得地利後勤困難的致命弱點。輕信了穆璋阿、耆英伊里布等妥協投降派的蠱惑高估了英軍能力喪失了拼死血戰的勇氣與精神。所以英軍一打到南京就妥協投降了!


星星月亮7


我個人理解這個跟道光皇帝簡樸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道光皇帝被歷史上稱為最簡樸的皇帝。她的衣服還要打補丁,他吃飯不像他以前的老爸爺爺那麼奢侈。注重節儉。他一直倡導的節儉,可是大臣們都不把皇帝節儉的情操貫徹下去。依然我行我素的大吃大喝,在道光皇帝面前表示勤儉,但是回到俯上就開始大吃大喝。跟道光皇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手底下這些官員都是貪得無厭,陽奉陰違。說實在話的道光皇帝如果出生在和平年代作為守城之君是可以的,但是偏偏遇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就顯得不那麼適合作為皇帝,在應對英國鴉片問題上搞得一塌糊塗。首先我們來講派出林則徐禁菸。結果把英國人商人給惹毛了,惹來英國軍隊,剛開始的時候道光皇帝還很硬氣,結果幾個炮臺被攻陷道光皇帝就顯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作為一名皇帝,顯然道光皇帝在應對英國人侵略方面顯得不合格,或者做事顯得有點糊塗。特別是道光皇帝,在用人方面顯得有點為親適用,任人唯親。並沒有完全全力支持林則徐的禁菸政策,以抵抗政策。反而想要通過談判來委曲求全,息事寧人。但是面對工業崛起的英國侵略者來說,他們的胃口是很大的。道光皇帝先開喪權辱國的條件就一發不可收拾,西方列強紛紛沓來。因為道光皇帝害怕戰爭擴大,要花大筆的錢款。作為清朝最簡樸,最摳門的皇帝。在打仗花錢問題上顯得有點捉襟見肘或者顯得有點小氣。在面對的英國人叫囂攻進北京城的時候,道光皇帝選擇了妥協選擇的服軟。這跟道光皇帝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作為一名皇帝,如果沒有正確的判斷英國人的實力。就麻木的與英國人開戰,結果戰爭打到一半,害怕花錢就選擇了和談不打了。造成林則徐苦心經營的虎門炮臺,無用武之地。不敗而敗。可見道光時期的文臣武將都腐敗到什麼程度?文官愛錢,武官怕死,忠臣良將得不到皇帝的重用,皇帝害怕打仗花錢,這樣的戰爭怎麼能持續的打下去,結果就是在英國人的槍炮之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


鐵木真165163663


英軍打到南京的時候切斷了大運河,江南的錢糧運不到北京去,清朝就等著嗝屁了,為了錢,不慫也得慫


大木看歷史


當時國不成器,已經內亂至極。文武百官人心分散,各自求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