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2016年年底,餐飲品牌悅麗怡景總經理Eric驚奇的發現企業營業額竟飆升了30%——而在此前一年,跟絕大多數受政策衝擊的餐飲企業一樣,這家有著20多個分店的連鎖餐飲品牌,也出現了收入下滑,營收虧損。

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那時有些茫然,不知道該如何擺脫困境。”回憶2015年歲末,Eric至今心有餘悸。對於Eric而言,如何摒棄傳統餐飲企業“紙質辦公+經驗式管理”的模式,實現管理方式、組織方式、思考方式迭代,是帶領企業走出困境的首要難題。

彼時的Eric或許並不知道,2015年年初遠在杭州,一款名叫“釘釘”的產品悄然問世,這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首個免費智能移動辦公平臺。經朋友介紹,面臨企業管理瓶頸的Eric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成為了釘釘的早期用戶。

隨著悅麗怡景全面上線釘釘,在這家傳統餐飲企業內部,一場管理模式的變革就此拉開序幕——取消實體總部,節省了包括房租、水電物業、辦公耗材等很大一筆費用;簡化工作流程,讓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市場調研、新菜品研究以及發掘企業的新增長點上。

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事實上,悅麗怡景的“釘釘革命”正是當前企業管理變革的一個縮影。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一場產業升級引發的企業“自我革命”一觸即發。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又為這場革命提供了生根發芽的土壤。如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工業化作業生產效率,將成為這個時代管理變革的主題。

而釘釘正試圖成為這場革命的引領者。

01 突圍經濟“新常態”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高增長的“黃金時代”。

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到2018年這短短40年期間,中國經濟規模從1500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13.2萬億美元,增加了88倍。這其中至少十年時間中國GDP增速每年維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這在同時期的世界經濟發展週期中,都堪稱奇蹟。

以製造業為例,1978至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口徑計算,年均增長約15%,高於全部工業與GDP年均增幅。20多年來,中國製造業增長速度居全球之首,製造業比重增速遠遠超過美國。例如汽車行業,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汽車產量從2001年的230萬輛左右快速增長到2010年的1826萬輛,由2001年的全球第八位提高到2010年的全球第一位。

與此相關的一個直接表象是,作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體——中國的各大企業經歷了自身發展的一個相對的“舒適期”。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企業的經營和管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製造業企業還是一種相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珠三角一位從事外貿加工企業的高管坦言,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受益於中國的成本優勢、市場優勢、人口紅利等諸多因素:“即便是企業的管理效能低下,企業也能夠獲得一個相對不錯的經營利潤。”

但宏觀經濟的發展現實,卻在悄然生變。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結束了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高速增長,開始首次出現放緩跡象。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10月19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第三季度GDP增長率為6.5%——這不但低於市場預期,也創下2009年第一季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長率。

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影響,作為市場的主體,中國廣大企業長期適用的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十幾年前我們做過研究,如果速度效益型的模式不變,GDP增長速度低於7%時,有40%甚至一半的企業會虧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直言,中國的企業在高速增長時才能賺錢,但國外企業卻是另一種情況:“美國平均增長速度2%-3%,日本1%-2%,歐洲甚至零增長,但大多數企業能穩定盈利。”

在劉世錦看來,中國企業一定要適應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現在的增長速度已經是7%以下,以後還會有5%-6%,甚至更低一些,大多數企業要有穩定的盈利,就需要盈利模式的轉型。

而這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企業如何在這種極度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進行正確、精準的戰略選擇?組織和運作複雜的集團企業,尤其是那些眾多深受低迷經濟困擾的傳統行業企業,將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增長?——這將成為中國企業管理變革面臨的共性命題。

02 產業升級引發管理之變

宏觀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也引發了一場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企業管理的“自我革命”。而這場“自我革命”則是以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和互聯網化為主導。

以良品鋪子為例。作為一家集休閒食品研發、加工分裝、零售服務的專業品牌連鎖運營公司,良品鋪子2006年其第一家實體門店落子武漢。隨著電商購物的興起,客戶對質量、時效、配送週期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良品鋪子的物流服務需達到1-2天一配,48小時到貨。

“傳統的紙質化溝通模式和人工分揀,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公司管理運營需求。”良品鋪子高級副總裁趙剛曾表示,公司要向智能化和敏捷化管理模式轉型。

在市場需求的倒逼下,良品鋪子投資興建華中物流中心項目,該項目憑藉具備智能算法的管理系統,以統一倉儲管理為基礎展開低成本運營,提升了內部營運管理質量,並有效提高B2B、B2C訂單處理速度以及客戶滿意度,實現了信息平臺統一化、物流管理標準化、訂單處理迅捷化。直接導致作業效率和能力的顯著提高,規劃日均服務門店數1350家, 實現1-2天一配。

另一個更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則是傳統制造業的代表性企業之一海爾集團。2005年,海爾創造性的提出了“人單合一”模式,該模式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方式和組織方式,也不同於傳統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範疇,而是順應互聯網時代“零距離”和“去中心化”,從企業、員工和用戶三個維度進行戰略定位、組織結構、運營流程和資源配置領域的顛覆性、系統性的持續動態變革,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並迭代演進的互聯網企業創新模式。

為此,海爾在管理變革上提出三化: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在海爾集團CEO張瑞敏看來,這“三化”正是對傳統的顛覆:“企業平臺化顛覆了科層制,員工創客化顛覆了僱傭制,用戶個性化則顛覆了產銷分離制。”海爾的目標是通過“三化”把海爾從傳統企業顛覆成互聯網企業。

對於海爾這場以互聯網化為核心的的管理變革,海爾CEO張瑞敏曾評價:“製造業要轉型升級,就一定要顛覆傳統模式。為什麼?因為商業模式、製造模式、消費模式都發生了顛覆。商業模式的顛覆:從分工式到分佈式;製造模式的顛覆:從大規模製造到大規模定製;消費模式的顛覆:從產品經濟到體驗經濟。”

03 管理變革的“新風口”

在產業升級倒逼企業管理的“自我革命”中,其核心還是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工業化作業的生產效率。基於這樣的市場需求,企業管理軟件一度在中國企業管理市場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時間的長軸回溯到2014年前後,彼時的中國企業管理軟件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來自智研諮詢發佈的《2017-2022年中國ERP軟件市場評估及投資戰略諮詢報告》顯示,國內(含服務,僅限大陸地區)通用型企業管理軟件市場規模在2013年達到了 563.3 億元,2014 年達到了 582.5 億元, 2015 年約為 597 億元——每年保持超15億元的規模增長。

但在現實的另一面,傳統的ERP軟件由於價格貴、實施難度複雜,其客戶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例如,中國石油選用的SAP,國家電網則主要使用Oracle。但站在整個企業級市場角度看,位於金字塔尖的大型企業畢竟是少數;而位於金字塔底部的眾多中小企業,則是企業管理信息化市場一個相對的空白地帶。“當前,中國企業中99%的企業處在紙質辦公時代,只有1%的頂尖企業實現了信息化。”釘釘CEO陳航(花名:無招)直言。

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釘釘CEO陳航(花名:無招)

與此相關的一個時代背景是,2013年12月,國務院向三大運營商發佈4G牌照,中國正式進入4G時代——更快的網絡傳輸速率,讓全面實現移動化辦公成為可能。而在市場的另一面,大量的傳統互聯網企業在轉戰移動市場之際,更加關注於C端,針對企業級客戶的B端市場,則形成一個相對的“真空地帶”。

時間的長軸走到了2014年5月26日,阿里巴巴旗下原“來往”項目的產品負責人無招,帶領一幫工程師入駐阿里的創業聖地——湖畔花園。一款針對“企業即時通訊工具工作圈”的項目開始悄然研發,半年後2015年1月,釘釘產品橫空出世。

“最初沒有考慮那麼多,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活下來。”回顧釘釘的創業之路,無招直言:“現在看來,我們是踩到一個風口上了。”釘釘一經推出便快速佔領市場。2015年年底,釘釘企業組織突破100萬家。此後的一年,釘釘企業級客戶暴增兩倍——2016年底突破300萬家。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釘釘註冊用戶超過一個億,到2018年3月31日,釘釘企業組織數量已突破700萬家。中國企業數量大約為4300萬家,這就意味著,大約16%的中國企業已經用上了釘釘。QuestMobile最新統計表明,在移動辦公軟件領域,釘釘活躍數排名第一,超過第二名到第十名活躍用戶數的總和。

就這樣,中國當前的管理學領域,出現了一場備受關注的“釘釘現象”。

【延伸閱讀一】企業管理進階:從升級到顛覆

一場關於企業管理模式的革命正在悄然打響。從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企業基於200多年的科學管理模式,日益走向精細化;而從信息化時代到移動互聯時代,以釘釘為代表的透明化開放平臺,正逐步顛覆傳統企業“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引領企業管理向著以人為核心的方向發展。

“釘釘並不關注傳統‘金字塔’結構的管理模式,也不關注在此結構下的科層制管理崗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係繫系主任吳清軍指出,釘釘帶來的最大顛覆是破解以崗位及職位權威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真正建立以“人的能力”為核心的協同管理模式。

企業管理進階

企業誕生的200多年裡,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美國管理學家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為起點,工業時代的企業管理從“小作坊模式”的職責不明走向了“流水線模式”的勞動分工。

吳清軍指出,相較農耕文明,工業時代的管理模式有兩個重要轉變,一是出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滿足工廠大量的僱傭需求;二是出現社會分工,保證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本職工作。這樣一來,整個生產流程是一個流水線的過程,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了垂直的組織管理體系。

“社會分工明確了每個人的崗位職能,做到術業有專攻,減少了工序與工序之間的切換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產效率。”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陳文波表示。但是,工業時代管理模式更加強調眼光向內,職能本位,無法快速感知和響應外界變化,也無法滿足個性化需求。而變化是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商業發展最重要的特徵。

因此,隨著企業規模的壯大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市場上產生了ERP、OA、CRM等信息化管理軟件,以應對企業規模化和定製化需求。

然而,這些信息化管理軟件在我國的企業管理市場上卻沒能大量普及。對此,陳文波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信息時代的企業業務管理軟件對於企業的基礎管理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建立端到端的流程,各個環節相對標準化,而多數企業的內部管理無法做到流程化和標準化。此外,傳統軟件大多價格昂貴,學習成本高,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出於成本考慮,不得不望而卻步。

他解釋道,ERP等信息化軟件的核心是以計劃和控制為主線,這就要求企業對於每個環節需要多少時間、花費多少物料都估計相對準確。但是,中小企業的基礎管理水平和所處的市場環境不太可能非常準確地估計生產、倉庫、採購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由於企業的基礎管理無法做到定量和標準,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信息化軟件,只會讓管理過程變得更加混亂。

就這樣,信息化管理軟件雖然為管理效率帶來了極大提升,但在國內始終處於較為尷尬的局面。

而就在近五年,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始爆發,逐漸湧入生產、銷售等企業運營各個環節,為管理模式變革提供了堅實基礎。此時,企業需要一款“低成本、移動化、模塊化”的管理軟件。

解構釘釘模式

在市場需求與技術加持的背景下,以釘釘為代表的SaaS平臺迅速席捲企業管理市場。截至2018年3月31日,釘釘平臺擁有超過700萬家企業組織。

陳文波指出,一方面,移動互聯網幫助企業更加方便地連接各個辦公部門,同時也可以為下層業務系統提供接口;另一方面,相比於傳統管理軟件高昂的費用,省去企業購買、構建和維護成本的SaaS平臺在中小企業當中非常適用。

對於釘釘模式,吳清軍認為是對企業管理的“顛覆”。他指出,有別於信息化管理軟件對勞動分工的進一步精細化,釘釘圍繞“人”的管理模式,正在為整個企業管理市場帶來一場變革。

吳清軍對此解釋道,工業時代以來,無論傳統科學管理模式還是信息化管理模式,他們的管理體系都是縱向“金字塔”式的。在這個組織架構中,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以及在組織中的角色與職能都是由他所處的崗位決定。因此,ERP、OA、CRM這些管理軟件,只是讓傳統管理流程更順暢、生產或服務的業務流程更清晰、員工權責更明確,本質只是工業時代管理模式的升級。

“而釘釘採用的透明化模式,把所有崗位全部打破了。”吳清軍表示,傳統是依照崗位進行管理,釘釘則是以人的能力進行管理。一個人做了什麼、有什麼能力,他的老闆都可以直接看到,整個公司的組織架構都變成了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之所以能夠實現“以人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釘釘在管理模式設計上實現了更大的突破,即從生產或服務的過程管理,轉變到了任務完成的目標管理。在目標管理模式中,釘釘不再考慮傳統的崗位與崗位職責,而是通過“五個在線”高效實現任務完成的目標。

釘釘透明化管理模式在很多案例中都有體現。例如,餐飲連鎖企業悅麗怡景使用釘釘後,讓員工從日常瑣碎的事務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精力放在市場調研、新菜品研究以及發掘企業的新增長點上。同時,通過釘釘日誌功能,每一個門店的一線基層員工,都能實時向老闆反應一線門店經營情況,並給出有效的經營建議。

吳清軍指出,在輸出管理模式方面,釘釘已經做得非常成功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管理模式都應當配套適合的管理制度,例如評級制度、激勵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績效制度等。因此,除了管理模式,釘釘的下一步需要思考如何輸出管理制度。如果能夠雙線發展,釘釘模式的未來前景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二】釘釘生態圈:深度融合 源於安全和信任

在互聯網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的創業公司在近年來如雨後春筍版紛紛湧現。作為創業代表之一,陳平(化名)創立的智能門鎖廠經過6年經營,業務領域已經從開發智能芯片,延伸到獨立製造智能門鎖,企業規模也從最初的不到10人,拓展至200人以上。

隨著公司的發展,陳平也發現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對於管理者而言,業務的擴張迫使他們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與上游原料供應商以及下游渠道銷售方的溝通,減少了對工廠的關注;對於普通員工而言,遍佈全國的部門協作起來非常不便,有時為了一個零件的適配就要耗費整整一天時間,令他們叫苦不迭。

在此背景下,企業管理市場亟待出現一個基於智能移動化的開放生態平臺——讓接入該平臺的企業,對內打通企業辦公場景內的所有業務,對外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實現企業的生態互聯。

此時,歷經4年發展的釘釘積累了龐大的用戶量和大數據。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釘釘正在通過自身軟硬件佈局以及與合作伙伴的深度融合,構建上述生態平臺。

移動辦公平臺化

陳平的智能鎖廠不是個例。在移動互聯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對於移動化、平臺化的辦公需求日益增加。艾瑞諮詢指出,移動辦公的平臺化是大勢所趨,移動辦公平臺將向融合業務場景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發展。

然而,在傳統信息管理模式下,企業通常會根據業務需要建立多個獨立的辦公系統,這類辦公系統基於PC端,無法滿足移動化辦公的需要。——即使一些企業購買了OA、ERP、CRM等信息化辦公軟件,由於軟件專注領域的不同以及彼此之間的信息割裂,員工在使用過程中往往要不停切換賬號,操作十分不便。

面對以上困境,釘釘在完善產品佈局,對企業經營管理的“人、財、事、物”環節的數字化覆蓋,讓企業實現全盤數字化,比如在“物”上,推出了人臉識別智能前臺、智能投屏、智能通訊中心、智能雲打印、智能門禁等智能辦公硬件產品,全面升級為軟硬件相互融合的智能辦公生態平臺,拓展生態圈的橫向佈局。


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每個企業都有信息化需求。對於同一個辦公場景,只有將系統之間、軟硬件之間真正打通,才能實現最高效的信息化。” 釘釘CEO陳航(花名:無招)表示,釘釘並不會涉足所有辦公硬件,只會專注系統生態圈中那些高頻使用的硬件產品。

目前,釘釘用戶涵蓋互聯網、房產、醫療、教育、製造、服務、倉儲運輸、金融、傳媒、投資、廣告、教育等一級行業和96個二級行業,各行各業基於釘釘進行智能移動辦公。

以醫療行業為例。在阿里巴巴與醫療機構的設想中,未來的醫院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生物識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從前端用戶的就醫看病體驗,到後臺醫院系統的信息化數字化改造,實現傳統醫療機構將向未來醫院的智能化轉型。

目前,已有不少醫院開始嘗試這樣的數字化改變。浙大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顧國煜舉例道,有了一站式審批後,審批耗時可能從一天減少到現在的5分鐘。在臨床應用上,一些危急症管理從原來的短信方式,到現在全院員工都在釘釘中,患者有問題可以直接DING一下。

安全、融合的企業服務生態

伴隨移動辦公應用程度的加深,企業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對細分領域的專業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起初,釘釘通過開發外部聯繫人功能,使企業在平臺上實現上下游連接;隨著企業用戶需求的增加,釘釘開始嘗試接入ISV(獨立軟件開發商),通過與合作伙伴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完成行業縱深領域的開發。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釘釘的入駐開發者數量從3萬增加到10萬,提供企業級應用的數量從7萬增長到14萬,服務企業數量從120萬增加到300萬,開放平臺的成交額GMV同比增幅超10倍,頭部ISV服務商月入過千萬。

今年9月,藍凌宣佈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釘釘的數億元戰略投資,雙方將聯手共建釘釘企業服務大生態,推動中國企業智慧管理和高效辦公落地。

融合,是釘釘構建生態的關鍵詞。類似與藍凌的合作,雙方深度融合式合作,甚至一起打造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合作資源互換。

安全,是釘釘構建生態的另一關鍵詞。安全是企業服務的生命線,釘釘不僅通過包括 SOC2Type1審計報告在內的多項國際安全標準和資質的驗證,還是國內首個提出應用安全生態解決方案的工作平臺。

無招認為,依照傳統方式為企業定製服務軟件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移動互聯時代,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打通底層數據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根據不同訴求組裝適合自己的系統。釘釘自身產品與服務形態的完善、釘釘融合式生態的擴大,均致力於此。在企業生命週期中,釘釘生態能夠實現對其緊密伴隨。一方面,釘釘基於雲計算的互聯網基因,能夠實現企業對於移動化、平臺化、智能化需求;另一方面,釘釘的求變與適應能力,也恰好契合了企業在組織擴張和業務部署等一系列變革中,所需生態平臺給予的快速反應。


釘釘的“革命”:企業管理的順勢而為


“在數字經濟規模高速增長的今天,企業可以在釘釘上完成‘人、財、物、事’所有運營環節的閉環管理和數據沉澱。” 無招在今年12月9日的新品發佈會上指出,這意味著,中國企業正式進入數字化時代。

可以預見,在數字化時代,釘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未來將進化為智能無邊界、應需而變的管理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