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要在美軍之前攻下柏林?

色影君


客觀而言,在"進攻柏林"這件事情上,美國也做了一定的順水人情:事先已經預見柏林一戰必將血流成河、白骨累累;既然有義憤填膺的蘇聯人衝在前面,美國人何必送上人頭!

從史料記載來看,柏林會戰基本上就是納粹德國與紅色蘇聯的單挑:斯大林集中260餘萬兵力發起猛攻、希特勒80萬殘部負隅頑抗……

1945年開春後,包括美、英、法、蘇在內的盟軍都已經開始在德國本土作戰。而此時的蘇軍和美英法盟軍距離柏林都僅一百公里左右,在此期間還發生了東西兩線盟軍首次碰面的著名事件:易北河會師(美蘇)。

其實早在攻打柏林之前,同盟國作戰委員會經過協商,已提前確定將柏林劃歸為蘇聯戰區。之所以能達成該協議,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蘇聯曾是德國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儘管已有協議在先,但美英等盟國臨近柏林城的時候依然有所動搖!畢竟誰攻下柏林對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不過在最後關頭,美英一方面考慮到毫無疑問的巨大傷亡,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在該地區的兵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

實事求是地評價,蘇軍攻進柏林後更多的是復仇,燒殺搶掠無所不做,許多已經繳械投降的德軍士兵仍會被當場擊斃……蘇軍高層對這種情況熟視無睹,直到持續五天後才命令憲兵進行制止。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柏林戰役,蘇軍250萬人攻城,盟軍百萬大軍在柏林西部按兵不動、靜靜觀戰。

看似很奇怪吧?!其實放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這一切再正常不過了。大家各取所需罷了。

雖然英美蘇等巨頭在二戰中結成同盟,但隨著德日法西斯崩潰,這種同盟自然就逐漸迴歸昔日的敵視了,蘇聯迫切需要一場硬仗,給英美等國展現一下蘇聯的實力,為自己贏得安定的戰後重建環境。

我們知道,冷戰的開端就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作為一個非常反蘇的領導人,他骨子裡就很不喜歡蘇聯,這可能也代表了幾百年來歐洲對沙俄的一貫態度。
二戰末期,英美盟軍在歐洲集結了500萬軍隊,上萬架飛機和上萬輛坦克,可謂兵鋒正盛,丘吉爾就幻想著乘勢把蘇聯政權也一塊兒消滅掉。

在丘吉爾看來,蘇聯能反敗為勝不過是依賴於英美的援助,蘇聯在幾年的戰爭中已經被嚴重削弱了,而且也絕不會想到盟軍會進攻它,所以丘吉爾把這個攻蘇計劃制定為“難以想象”,力求一舉攻入蘇聯,肢解蘇聯。

在計劃中,丘吉爾說:“蘇聯軍隊此時已非常虛弱……裝備也已消耗殆盡……把他們趕回到戰前邊界……迫使斯大林下臺應該沒有任何困難……作為恐嚇,可以轟炸莫斯科……。

英美政客對蘇軍戰鬥力的忽視也情有可原,畢竟蘇軍一直在東線和德軍死磕,英美聯軍1944年中期才登陸歐洲,對蘇軍戰鬥力並不瞭解,也未曾想去了解。

由於幾十年來西方媒體一如既往地醜化蘇聯形象,在西方很多政客心裡,蘇聯也不過是個落後和黑暗的國家,只要外國軍隊進去,蘇聯人都會夾道歡迎。

而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接任總統的杜魯門是個個性極強、也非常反蘇的人,正好和丘吉爾不謀而合,而兩國統治集團內許多人頁開始上躥下跳,鼓動對蘇戰爭。

對於這些戰爭威脅,斯大林怎麼會感覺不到?他決定搶先攻克柏林,向西方顯示蘇聯軍隊的實力,有力震懾他們的企圖。

於是,從4月16日到5月2日,250萬蘇軍,集結了6200多輛坦克,7500架飛機,對柏林展開了排山倒海的立體進攻,久經戰場考驗的蘇軍對於這“關鍵的最後一戰”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士氣如虹,一舉消滅了柏林內外的上百萬德軍,並俘虜了48萬德軍,繳獲上萬火炮和坦克以及4500架飛機,德國政府在冷戰結束後也承認了蘇軍戰報的準確性。

柏林戰役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數一數二的攻城戰,250萬人攻城的巨大規模,百萬盟軍全程目睹了攻勢,那些慫恿攻蘇的英美政客和將軍們見狀後,立刻就軟了下來,誰也不敢再提攻蘇的念頭,因為誰想攻蘇,誰就是瘋子。

於是,這個世界就清淨多了,英美蘇安排好德國人的“後事”,就開始各自拉上一幫小夥伴,搞起冷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