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良諸古國屬於歷史上記載的什麼朝代?

海天149455528


良渚遺址所代表的良渚文化,距今大約5300年到4500年,分佈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良渚遺址有城垣,有宮殿,有村落,有墓葬群,出土了很多精美而有特點的玉器、陶器、石器,還有大型水利工程,陶器上有類似文字的符號。國家文物局的論證是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

從良渚遺址的年代看,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即龍山時代後期到新砦文化時期。這個時期是原始的大型聚落出現的時期,或者已經有了初期的城邑。《左傳》上說的“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階段,也就是說還沒有進入王朝時期,是邦國林立的紛爭時期。

良渚的時期應該有眾多的獨立部落並存競爭的古國時期,考古上稱之為“龍山時代”。古籍則稱之為“萬邦”,也就是《尚書*堯典》裡說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時候還到不了國家的水平,只能說是邦國時代,小國寡民。

邦國時代之後是王國時代,就是上古三代夏、商、周,然後進入帝國時代從秦漢到明清。知道了這個發展順序也就能知道良渚文化所處的時期了。


沅汰


從上世紀30年代到70、80年代,人們發現良渚遺址,並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人們一直把良渚文化認為是新石器文化的一個遺址,也就是為什麼那是歷史教材中它與河姆渡文化並列排放的原因。到70、80年代在人們在良渚遺址以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隨後又發現了祭壇、宮殿。2007年,考古學家又在宮殿區四周發現了城牆。宮殿、城牆的發現,可以確定良渚文化是有相當文明程度的城邦制國家,稱之為良渚文明、良渚古國都不為過。

良渚文化不是一個孤例,它發現的玉琮、玉璧在後來的商朝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類似的風格的文化。考古發現良渚文化滅亡於4500年前左右的大洪水,良渚人不等不向地勢高的地方遷徙,可能去了南方成為越、苗的祖先,也可能去了北方發展為夏、商、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記載了那次大洪水,在良渚遺址發現了11道水壩,說明那時的良渚人治水能力是很強。他們會不會就是治水的鯀、禹的祖先,也未可知。

良渚遺址發現對夏朝最大的衝擊就是,現在發現的良渚遺址與夏早期的二里頭遺址規模接近,甚至更大,發現的文物特別是玉器也比二里頭要多。宮殿、城牆比二里頭的宮殿、城牆更清晰。二里頭是不是就是夏都斟鄩,疑問更大了。可能是二里頭處於河洛地區,歷史文化疊落嚴重,不少遺蹟被破壞了;也有可能是經過遠古的大洪水,文明出現了一些倒退。

(二里頭的青銅酒器)


衝擊時評


所謂“朝代”是後人作的歷史劃分,“朝”在現代的角度看則類似一個國家。目前有傳承記載的朝代,我們知道最早的是夏,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


而良渚文化的時間是距今是5300-4500年,也就是公元前3280年-公元前2482年。夏,或夏朝,現在是不是一個朝代學術界還有爭議。那麼比“夏”還要早的良渚文化究竟算不算朝代必然存在爭議。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這種說法主要依舊,是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淨的黃土,夯實。



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學術界和官方的明確的認可,所以現在更多的還是泛泛的稱為“良渚文化”或“良渚時期”。由於那個時候還沒有文字,也找不出確切的相關記載。


不像夏商周等朝代,都是有實實在在的當時的考古資料來進行朝代命名的。而“良渚”這個名字也是以發現的地良渚鎮命名的,並不是5000多年那個文化的實際名稱。估計短期內學術界也未必能爭論出一個準確和令人信服的名稱。


所以題主想知道良渚文化確切的歷史朝代目前是不可能的,也沒有任何參考依據。所以現在良渚遺址還只能是良渚文化,還不能按照歷史朝代來說。或許將來某一天的重大考古發現或證據,會把良渚文明帶到一個“朝代”,成為一個國家……


憶佳緣


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並不需要強行一一對應,關鍵還是看有沒有文字證明。我們知道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在此之前都沒有發現文字,所以很多考古遺址究竟是對應文獻的什麼古國都成了懸案。最典型的就是二里頭,雖然和文獻中的夏朝高度重合,但就是因為缺少文字,始終缺乏一點石錘。而良渚遺址更在二里頭遺址之前,所以當然也不知道是文獻的什麼古國了,甚至文獻可能根本就沒有提到吧。

不過,也有學者有一些聯想。比如說有學者認為這是文獻的“虞朝”,因為良渚遺址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而且傳說中的舜和禹一些事蹟確實也發生在錢塘江流域。比如餘姚的“姚江”據說就和舜(姚姓)有關,而大禹是越國的祖神,又葬在紹興會稽山。還有學者認為這是文獻的“防風氏”,大禹曾經在會稽大會諸侯,防風氏遲到被處斬,今天浙江德清有防風古國文化園。這些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也都缺乏確鑿證據。


林屋公子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矜持的夏星


良渚就是虞朝。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的考古學文化,

而虞朝的年代?據《韓非子·顯學》中“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推斷,虞朝的年代就是距今5600~4070年,和良渚的年份緊密對應。

虞朝為何就是良渚呢?因為虞字通吳,而良渚的所在就是吳地。

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虞字乃由‘吳’字所衍生。“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同聲相假。

非常好,神秘的虞朝終於浮出了水面,古人多以虞、夏、商、周並稱的。

《國語·鄭語》:

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傳》成公十三年:

徵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墨子·非命下》:

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

良渚不僅是當時最大的勢力——地盤最大,他的文化也是最先進的,當時已經形成了禮制,這是夏商周三代禮制的源頭。

良渚有森嚴的等級制度,王權與國家已然出現。而統治良渚的開國始祖就是三皇五帝中的天皇!良渚出土的“琮王”正是天皇的形象。這個後面展開說。

良渚文化是崇拜鳥圖騰的,這個和虞舜相一致,虞舜是東夷人,東夷也是鳥圖騰。而且,中國東南是中國乃至環太平洋地區鳥圖騰崇拜的中心。鳥圖騰後來神化為鳳凰圖騰。

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都流行黑陶,但從黑陶的起源來看,東南地區是黑陶最早的地區。

《周禮·冬官·考工記》雲:“有虞氏上陶。”史載虞代的陶藝是極為精湛的。

我們還發現了有虞氏的皇冠!!《禮記·王制》雲:“有虞氏皇而祭。”下面這個器物很像皇字上面白的部分。

我們對比一下金文的皇字:

成鳩,中國傳說中為太古天皇氏的別號。據戰國古籍《鶡冠子·王鈇》:“泰上成鳩之道,一族用之萬八千歲。” 陸佃解:“ 成鳩,蓋天皇之別號也。”這裡的成鳩氏乃三皇五帝的天皇是也!下面的就是天皇形象。

成鳩氏屬於O1a-M119類型的基因,當時東部沿海都是O1勢力佔據著,而且武力還很強盛。據戰國古籍《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所以,成鳩氏就是O1百越的祖先,也是東夷的祖先。這裡重申一下,東夷是地理名詞,並不是民族名詞。

成鳩氏O1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製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而揚名天下,影響了整個中國。成鳩氏的文化水平並不低,他已經創造了可以類似象形文字的短句,有個陶罐刻畫符號,被李學勤先生釋為“巫鉞五俞”的符號。

宋羅泌《路史·餘論七》記述“呂梁碑”,有:呂梁碑,劉耽作,字為小篆,鈞畫訛泐,間可認者僅六十言,耽於傳無聞矣,據碑之言皇帝登封之歲,則蓋秦漢間人也。碑中敘紀虞帝之世雲:舜祖幕,幕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喬牛,喬牛生瞽叟,瞽叟產舜,命禹行水道呂梁,特此節完備為可考質之於傳,惟無句望,且不言出自黃帝,諒得其正。

《鶡冠子》講到“成鳩氏”手握“王鈇”,“王鈇”就是斧鉞。鉞即越字的來源。

可以梳理出周初以前有虞氏的世系:

成鳩氏……幕——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

重華就是後來的帝舜了,那麼是舜長什麼樣的呢?放個“上海第一人”,自己體會吧,不要打我。


基因看歷史


題目中有錯別字,是良渚。這個不能忍……我有強迫症吧!

根據各種公開資料來看,良渚古國的歷史十分久遠。良渚文化存在的時間範圍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間。它比歷史記載中最早的王朝——夏朝還要早。

按照時間來說,它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王國。


知早


1936年,在杭州市良渚鎮、瓶窯、安溪三鎮之間發現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遺址,所以總稱為良渚文化。

隨著發掘的深入,該文化漸漸引起注意,以至於升級為良渚文明,良渚古國,良渚朝代等等。 不錯,對於嚴重缺失史前文明證據的華夏文明,有這麼一處瑰寶確實是莫大幸運和十足珍貴,但是在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華夏大文明裡,這裡只是一時一地文明程度的縮影。我們為這一彌足珍貴的遺址感到高興自豪的同時,更應該敬畏華夏大文明,而不是割裂出來,逃避華夏大文明的背景,無限制地吹捧和抬高這些華夏大文明的小組件。

既然如此,良渚文明屬於華夏大文明的那一部分組件呢?也可以這樣良渚文明屬於歷史上的那個朝代呢? 從考古資料顯示,良渚文明處於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相對應應當是夏前的五帝中的黃帝時期。黃帝時期不是黃帝一個人的統治,而是黃帝及其繼承者統治的一個漫長時期,黃帝時期時長大概有三千年。也只有這麼長的時期,良渚文明才能得到充足發展,形成這麼高度的文明遺址。

有人拿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發掘出來的遺址來比較,認為中原地區的文明程度比良渚文明低,那隻能呵呵呵了:就在咱們的眼前,北京和上海比,除了政治程度高,經濟上顯然就比北京高。但我們仍然認為北京是首善之地。這和黃帝時期的中原文明和良渚文明多麼相似。 可以這樣認為,中原文明是政治程度高,因為那裡是中心地帶,是周圍諸侯和北方、西方戎狄虎視眈眈的地方。而良渚偏安一隅,局面相對穩定,所以經濟發展的就相對要高。

良渚文明確實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聖土,值得所有炎黃子孫驕傲。相信,隨著考古不懈的努力,遠古的中華大文明必將呈現在世界面前,驚豔世人!!!


詩人的眼睛83314


良渚文化是,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在1935年的考古挖掘,古蕩遺蹟中發現的石器,和他老家被盜墓賊光顧過的遺蹟中殘留的石器,出自同一時代,按那時期用的石犁,石斧,考古專家們研究是在新石器時期,

1959年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新石器時期文化命名為良渚文化,可能這個命名和古遺蹟在良渚地區有關,

良渚遺蹟出土的大都是以,石器,陶器,玉器為主,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測定,其年代距今約四千七百年到五千多年。

從1982年,考古學家發掘的,象徵神權的玉琮,還有象徵軍權的玉鉞,和絲綢紡織品,以及在1994年發現的超巨型建築基址,把良渚文化推升到了一個文明,考古學家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2007年在良渚文化核心區域,發現了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的古城,相當於400個足球場那麼大,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其意義絕不亞於殷墟的發現,他已經不是一個部落了,他是一個古國。比歷史上的夏朝還早。

良渚文化主要分佈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在往外擴張到,安徽,江西,山東,山西南部,可見良渚勢力佔據了大半個中國。

良渚文化是以在良渚地區遺址而命名的,至於發現的良渚地區古城斷為國,是什麼朝代,歷史上沒有記載,從中華國寶之謎的玉琮推論,良渚文化大概是新石器時期的母系氏族時期或父系氏族時期,至於朝代國名,不清楚。


夏有涼風61


良渚文化是“遺落的世界”。

她規模宏偉的水利系統甚至早於史籍記載的,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但從現有的資料和考古發現來看,她不屬於任何朝代。

她是中華文明中失落的文明。

有史學家認為,良渚人後來一部分南下,成為了百越,一部分則北渡中原。百越後來融入了北方民族,但北渡中原的良渚人有沒有或者如何與北方/中原民族發生關係,在整個中原文明發展過程中取到了怎樣的作用,現有資料還不足以下結論。

也許永遠成謎。

但肯定的是,良渚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多元論”“多起源論”最有力的證據支撐。進一步表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