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期首任太子是李瑛,他是如何被陷害而死的?

文史磚家


在帝制時代,皇宮大內好比不見硝煙的戰場,表面上風平浪靜的背後,往往則是各種勢力之間爭權奪利的滾滾暗流,置身其中的人若性格單純、天真的話,很可能會淪為犧牲品。這樣的案例史不絕書,唐玄宗時期的首任太子李瑛,便是其中的典型。


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生母為趙麗妃。趙麗妃原本是潞州的倡伎,因能歌善舞、容貌豔麗,被時任潞州別駕的李隆基納為側室,由此寵極一時,並在次年誕下李瑛(“瑛母趙麗妃,本伎人,有才貌,善歌舞,玄宗在潞州得幸。”見《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等到李隆基稱帝后,便出於“愛屋及烏”的心理,冊立李瑛為皇太子。



然而趙麗妃在受寵多年後,由於年紀漸大,便開始輸給“新起之秀”武惠妃。作為武則天的侄孫女,武惠妃不僅長得特別漂亮,嘴巴特別能討玄宗歡心,而且心腸特別毒辣。武惠妃入宮後,在為皇帝誕下四子三女的同時,依仗著皇帝的恩寵和似海的心機,逐漸便將趙麗妃排擠下去、獨擅宮闈。


隨著趙麗妃的失寵,太子李瑛的地位變得尷尬起來,而武惠妃為把三子李瑁扶上儲君之位(武惠妃所生長子、次子皆早夭),便開始處心積慮地謀害太子。由於鄂王李瑤(皇甫德儀之子)、光王李琚(劉才人之子)跟太子關係親密,武惠妃決定通過計謀將他們一網打盡、以絕後患。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與女婿楊洄密謀,以宮中有盜賊為由,召喚李瑛、李瑤、李琚入宮捕捉,並特別叮囑他們,盜賊人數眾多、身懷利器,需要身披鎧甲、攜帶武器前來(“洄復構瑛、瑤、琚與妃之兄薛鏽異謀。惠妃使人詭召太子、二王,曰:‘宮中有賊,請介以入。’”引文同上)。


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若無皇帝特別批准,皇宮大內禁絕臣子身穿鎧甲、攜帶武器入內,若有違反必然會以“謀逆”罪論處。而且,宮中出現盜賊,自應由衛尉負責捕捉,哪裡用得著太子和王爺們費心?如果李瑛三兄弟聰明一點的話,很容易便會看出召喚令中的蹊蹺,斷然不會輕易“上鉤”。



巧就巧在三人都是天真到近乎白痴的主兒,在得到庶母的召喚後,竟然想都沒想便如約入宮“捕盜”。可等到他們披甲入宮後,卻根本沒發現盜賊的行蹤,正當狐疑之際,卻被武惠妃以“謀反”的罪名拿下。與此同時,玄宗也得到太子與二王“謀反”的消息,一時間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唐玄宗以兵變起家,兩次通過宮廷政變穩定局勢,並順利地登上皇位,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對“兵變”二字最敏感,非常害怕有人會效仿他當年的舉動。所以,儘管唐玄宗知道李瑛三兄弟生性忠厚恭謹,多半不會做出“謀逆”之事,但是在“事實”面前,卻又不能不相信。



皇帝一時沒有主意,便將奸相李林甫召來,向他徵詢處理意見。可李林甫卻是武惠妃的黨羽,這樣做真好比“豺狼當道,安問狐狸?”不過李林甫是個“老油條”,沒有正面表達意見,只是說外臣不宜干涉皇帝家事,仍需玄宗自己拿主意,但暗含的意思卻是鼓勵皇帝重罰三人,最好將他們全弄死。


此時,武惠妃與駙馬楊洄又適時地“煽風點火”,讓盛怒中的玄宗終於做出決定:將李瑛、李瑤、李琚幽禁起來,並廢為庶人。同時,考慮到另一位駙馬薛鏽有涉案的嫌疑,便下令將其賜死。不久,李瑛、李瑤、李琚三人也被賜死,消息公佈後,國人多以為冤。


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謀反,甲而來。”帝使中人視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議,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決,乃詔:“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同惡均罪,並廢為庶人;鏽賜死。”瑛、瑤、琚尋遇害,天下冤之,號“三庶人”。引文同上。



武惠妃除掉李瑛等人後,又將陷害的目標對準新晉太子李璵(肅宗李亨)。可就在她準備實施陰毒計劃之際,卻離奇地患上疑心病,屢次看到李瑛等三人的鬼魂作祟,最終竟被嚇死(“其年,武惠妃數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殞。”引文同上),時在當年十一月。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李瑛本名李嗣謙。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第二子,其母是趙麗妃。開元三年被立為太子。

唐玄宗在寵幸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女,楊玉環的前婆婆)以前,寵幸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她們分別與玄宗生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

長袖善舞的武惠妃(長相仿如自己的兒媳楊玉壞)專擅皇宮,壟斷了玄宗的性生活後,這三個妃子接二連三地失寵。 恨屋及烏的原因導致李瑛、李瑤與李琚不受 皇上待見,三兄弟鬱悶之餘,不免為自己的際遇與母親失寵而憤憤不,經常私下聚在一起抱怨。

咸宜公主(武惠妃的女兒)的駙馬楊洄懂得武惠妃的心意,就暗中觀察李瑛等的活動,並及時向惠妃報告。惠妃施展了向十八般武藝後,在玄宗面前哭成了淚人,捏造太子等結黨營私,意在組織叛亂,要謀害他們母子。

玄宗不問青紅皂白,要廢掉太子。中書令張九齡以歷史(驪姬、江充、賈南風與獨孤皇后等人故事)上廢立有不良後果的事實,規諫玄宗不能廢太子以重蹈覆轍,此事遂作罷.時隔不久 ,在惠妃的運作下,張九齡遠離朝庭,奸相李林甫成了明皇的紅人,李林甫與惠妃各取所需,狼狽為奸,幹了不少壞事.

開元二十五年(公園737年)四月,楊洄(在李林甫的授意下)向惠妃構陷三位親王,說他們三位親王與太子妃薛氏的哥哥薛鏽投謀不軌,密謀異事。

心狠手辣的惠妃一邊派人去召三王(並設計讓他們三人穿上鐵甲)入宮。一邊告訴玄宗:太子要謀反了,"他們要穿鐵甲進宮了!”玄宗派人察看,真的如此,便找當時的宰相李林甫商議處理辦法。李林甫說:“陛下家事,臣等不應干預。”玄宗便廢三王為庶人(這就是一日三庶人典故的來歷),賜死薛鏽。

時隔不久,玄宗又賜死了三位兒子。


希望星晨58298869


這個事情就是後媽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繼承家產,親生父親寵後媽,整個過程就這麼簡單。

背景介紹

李瑛的母親是李隆基還沒當上皇帝時寵愛的女子。有才貌,善歌舞,李隆基在潞州(山西長治)為官時“甚寵遇”,李瑛應該就是在山西出生的。

過了不到十年,李隆基登基為帝,娶了武則天的侄女武惠妃,開始喜新厭舊,包括李瑛生母在內的幾個過去的寵妃都失寵了。

李隆基的大兒子李琮據說有殘疾不能立為太子,李隆基就在繼位三年之後立了二兒子李瑛為太子。當時李瑛9歲,還有幾個兒子年紀更小,未來的唐肅宗是老三剛剛4歲。

武惠妃從進宮一直到去世,在李隆基身邊生活了二十四五年,雖然不是皇后,但整個後宮中她一直享受皇后待遇,尤其是李隆基廢掉結髮妻子王皇后之後。

而武惠妃先後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前三個都夭折了,壽王李瑁、盛王李琦二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活到了成年。

陷害李瑛的兩個版本,細節不同

到了開元二十三年,李隆基就有打算更換太子,被宰相張九齡阻止;但不久後張九齡被李林甫陷害罷相,而李林甫和武惠妃是政治上的盟友,再也沒人能阻止李隆基了。

李瑛的生母已經去世,但即使活著也無法抗拒。可憐的李瑛,有個後媽武惠妃,還有個比後爸還狠的親生父親李隆基,尤其他還是皇帝。

第一個版本,《新唐書》:

先是武惠妃女兒的夫婿楊洄,上奏李隆基說:“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與太子妃的哥哥私下密謀。”

武惠妃派人找太子和二王,說:“宮中有賊,要你們幫忙。”太子就來了;

武惠妃對李隆基說:“太子、二王謀反,穿著盔甲來了”;

李隆基讓宦官去看,果然如此。召李林甫商議此事,李林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應該參與”。李隆基於是就下了決心廢掉太子。

第二個版本,《資治通鑑》胡三省注:

按瑛等惠妃相猜忌已久,雖承妃言,豈肯遽被甲入宮!又按廢太子制書雲:「陷元良於不友,誤元良不友,誤二子於不義。」不言被甲入宮也。蓋洄譖瑛等雲欲害壽王瑁耳。今從舊傳,但云「潛構異謀」——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太子和武惠妃等人已經長期不合了,恨不得弄死對方,怎麼能輕易聽武惠妃的話披甲入宮?根據後來廢太子的詔書說的話,是批評李瑛不友、不義,應該是認為李瑛準備要對付壽王李瑁。

而政治上不成熟的三個年輕人,偶爾在一起說些怨言在所難免。他們絕對不敢說李隆基,但可能會說自己的弟弟壽王李瑁。是否有實際行動並不重要,反正李隆基相信了他們要對李瑁不利,那可是自己和武惠妃的親兒子啊。但他好像忘記了那三個也是他的親兒子。

《新唐書》有時候細節描寫很多,像小說似的,但真實性確實成問題。


最後的處理結果是李瑛的大舅哥被流放瀼州(廣西上思),路上在藍田(剛出西安不遠)被賜死;李瑛等三人先被廢為庶人,很快就在城東驛站被賜死,三人的妻族數十人被流放。

武惠妃做了虧心事被嚇死了,後媽也不是好當的;

李瑁也沒得到好處,太子沒當上,後來媳婦楊玉環又被李隆基搶走了;

唯一不受影響的是李隆基,神經如鋼鐵一般堅韌。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被武惠妃設下毒計讓他披甲入宮救駕又向玄宗進讒說太子聯合光鄂二王謀逆逼宮玄宗信以為真將三子廢黜賜死致李瑛三兄弟含冤而死賢相張九齡罷相回鄉李林甫開始了近二十年專權.


小龍女5505


題目稍微有點問題:太子是儲君不是一個官職,不宜用“首任”稱。

儲君廢立乃歷朝歷代常事,見怪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