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疼的階層焦慮!

好疼的阶层焦虑!

來源 / 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作者 / 李小墨

可能是因為剛生了寶寶,我開始考慮諸多為人父母才會考慮的事。

這幾天,我總想起去年發生在成都幾個小區之間的學區房之爭。

年入50萬的業主瞧不起年入10來萬的業主,認為他們沒能力為優質教育資源買單,他們的孩子沒資格就讀優質小學:

“好一點的小學,暑假都有去美國的遊學項目,花費至少要4萬-6萬元……我女兒5歲,每週我都請國學老師來給她教禮儀,每個月花費1萬2千元……你們半年工資就沒了。”

“如果負擔不起而拖後腿,反對這些項目,甚至舉報亂收費,勢必拖累我們精英業主子女的教育。”

“假如你連買學區房的財力底氣都沒有,也就不要指望通過劃片給娃兒帶來良好的教育。”

看到這些言論惱怒嗎?惱怒。

人怎麼可以精緻利己,拜高踩低,勢利眼到如此堂而皇之,理直氣壯的地步!

但誠如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這本書裡所說:“越是感到煩惱和憤怒,越說明等級存在的真實和嚴酷。”

理論上我們都是平等的,但階層是就算刻意忽視也無法否認的現實存在。這樣的階層故事,恐怕每天都在上演。

而凡是討論階層的文章,必提及和引用保羅·福塞爾的這本《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這本初版於1983年的書,在階層觀察和思考這件事上,有著驚人的生命力。

思考階層問題的時候,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啟發。

好疼的阶层焦虑!

低薪白領

為什麼並不真的羨慕月入3萬的煎餅大媽?

好疼的阶层焦虑!

到底什麼東西決定一個人的階層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金錢。對,財富量級是劃分階層的重要標準,但絕非僅此一項。

記得曾經有一條社會新聞引起熱議:

北京一個煎餅攤,一個顧客拿到煎餅後堅持認為煎餅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煎餅大媽急了,脫口而出:“我月入三萬,怎麼可能少你一個雞蛋!”

月入三萬刺激到不少低薪白領,他們紛紛調侃自嘲。但如果你認真地問:誰願意辭職去賣煎餅,誰願意和煎餅大媽交換人生,100個人裡面恐怕也沒一個願意。

他們並不是真的羨慕月入3萬的煎餅大媽。

為什麼會這樣呢?《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裡面有一個有趣的對比觀察。

有兩位居民,一位是汽車修理廠的機修工,典型藍領,一位是出版社的僱員,典型白領。兩個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但卻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藍夫人就在家附近買東西,白夫人卻要到城裡的服裝店買自己的衣服;

藍領先生買了一座農場小屋,白領先生卻買了一棟破爛的舊屋,自己改造裝修;

藍領夫婦經常對著對方大吼大叫,聲音穿透各個角落,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白領一家總是和和氣氣地交流;

藍領家裡看不到一本書,而白領家裡書籍是重要的傢俱擺設。

兩個家庭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他們屬於不同的階層。

區分社會階層的絕非只有財富一項標準,與金錢同樣重要的還有風範、品味和認知水平。這就是,就算到手月收入低於5000元的低薪白領,也不願意和煎餅大媽交換人生的原因。

更有意思的一點是,作者保羅·福塞爾發現,對於“什麼東西決定一個人的階層”這個問題,不同階層的回答完全不同,他們各自有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

底層的人們樂於相信,等級是以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作為標準的。

他們用自己最缺乏的東西來定義階層,但其實他們缺乏的遠遠不止金錢。

生活在中層的人們承認金錢與等級差別有關,但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工作類型同樣重要。

中產階層並不一定擁有中等水平的收入,他們最驕傲的是他們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體面的職業。他們用自己最驕傲最得意的東西來定義階層。

而接近上層的人們則認為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為方式是判斷等級身份不可或缺的標準,而對於金錢、職業或受教育程度反而不怎麼看重。

他們用其他階層稀缺的東西,來定義自己的階層。

現代社會的階層,邊界並沒有那麼清晰。《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正是應時而生的一本階層表象觀察指南。

《格調》的作者是一個非常善於捕捉階層信息的社會觀察家,整本書他拋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區分社會階層的絕非只有財富一項標準,一個人的階層是他所有社會行為的混合產物。

作者保羅·福塞爾從容貌、衣著、職業、住房、餐桌舉止、休閒方式、談吐等各個方面來論述不同階層的表現。

階層對他來說是一系列細微之物的組合,比如穿什麼衣服,喝什麼酒,去哪裡購物,到哪裡旅行,有什麼樣的閱讀趣味,聽什麼的音樂,空閒時間選擇什麼樣的消遣,而不是簡單的一個人有多少錢或者可以掙多少錢。

生活品味和社會等級息息相關,這也就是為什麼鄙視鏈怪圈廣泛存在。

說起來也挺可笑的,喝茶有喝茶的鄙視鏈, 喝黑茶的(主要是普洱),瞧不起喝青茶的(單樅和巖茶),喝青茶的瞧不起喝綠茶的,喝綠茶的瞧不起喝白茶的,喝白茶的瞧不起喝黃茶的,喝黃茶的瞧不起喝紅茶的;

聽音樂有聽音樂的鄙視鏈,聽古典音樂的瞧不上聽搖滾的,聽搖滾的瞧不上聽民謠的,聽民謠的瞧不上聽主流流行音樂的,聽主流流行音樂的裡面聽老歌的,瞧不起聽新歌的。

所有人的人自願或不自願,自覺或不自覺地被拉進一條又一條的鄙視鏈裡。

階層是一個人所有社會行為的混合產物,最終會內化為一個人的行為處事的方式和待人接物的姿態。

比如較低階層的人,進入他不熟悉的高於他所在階層的場所,會變得非常拘謹和不自在。高階層的人,無論進入什麼場合,都非常自在。

就像美劇《權力的遊戲》的遊戲裡,八爪蜘蛛對小惡魔說的: “你一看就是有錢人。你走在路上,就像這路是你家的一樣。”

好疼的阶层焦虑!

底層孩子

上哪所大學最有可能改變階層?

好疼的阶层焦虑!

我以前不明白為什麼中產階層在教育問題上如此焦慮?現在才想明白,說到底還是關於階層分野。

在開頭的成都小區學位之爭裡,年收入50萬的中產,以及他看不上的年收入10來萬的小中產,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不遺餘力,為了爭取優質教育資源不惜爭得頭破血流,無非是害怕下一代階層掉落,內裡是一模一樣的階層焦慮。

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教育軍備大賽從幼兒園就開始了,上海以民辦小學辦學水平頂尖著稱,甚至有“小學不讀民辦,大學就讀民辦”的民間諺語。

為什麼教育如此重要,並且和階層分野如此息息相關呢?

保羅·福塞爾在《格調-社會等級與社會品味》裡說出了問題的關竅。

“鑑於美國是個如此年輕的國家,根本沒有一個世襲的等級和封爵制度,也不存在王室加封的傳統,甚至連一條眾人皆知的可以往上爬的社會階梯也沒有,因而同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人更加依賴自己的大學體系,指望這個機構培養人們的勢力觀念,建立社會等級機制。”

中國的情況和美國如出一轍,這段話翻譯一下就是:大學體系在強有力地建立社會等級,且處於壟斷地位。

大學體系在扮演著劃分社會等級的角色,大學文憑就是一枚等級徽章。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的本質就是這個。

而沒有世襲的另一個結果是,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定義自己的社會等級。財富可以承繼沒錯,但保有財富、增加財富規模以及保有階層地位,卻不是輕鬆的事。

所以中國的家長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如此焦心。

一個頂尖大學畢業的家長,如果他的孩子上了二三流的大學,他比較難把孩子帶入他所屬的圈層,他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掉落一個階層。

大學體系劃分社會階層是如何完成的呢?

先說體制內,你想想中央部委要招公務員,他們要的是什麼學校畢業的人?普通大學畢業的,有入場機會嗎?

再說體質外,世界500強企業也許會告訴你學歷不重要,能力更重要,但他們根本不會去二三流大學招聘。如果你去投簡歷會發生什麼呢?

一位大型企業人事直接爆出潛規則:招聘會現場會把985和非985的簡歷分開放,非985的不會帶走,會留在招聘會現場,直接扔到垃圾桶。

ofo的創始人戴威,前段時間因為不再是公司法定代表人,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回顧他的創業經歷,你會發現他的第一筆投資來自他北大校友的100萬。你如果就讀一個普通學校,你去哪裡找一個投100萬讓你隨便燒的校友?

這就是圈層,這就是頂尖名校所鏈接的資源。

你可能會說,我聽說有很多小學畢業照樣當大老闆的。

我只能告訴你,也許過去有,但那種時代永遠過去了,也許低學歷的老闆也會成為一個企業主,但大概率是中小企業主,而且不僅在新的商業世界很難再抓住新的風口,而且守業艱難。

新富階層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不信你可以看一下這兩張互聯網烏鎮大佬聚會的照片。

好疼的阶层焦虑!好疼的阶层焦虑!

大學體系能夠扮演起劃分社會階層,是因為大學體系本身等級分明,社會的等級,與大學體系本身的等級無縫接軌。

中國的大學等級體系從高到底依次是:C9、“985”、“211”、一二三本。C9裡面清華北大叫自己國內top2。

《格調-社會等級與社會品味》裡有一句話非常殘酷,但非常真實:“僅有成功還不夠,還必須有人失敗。”

有頂尖大學還不夠,還要有二流、三流和末流的大學來襯托他們的價值。

在紀錄片《出路》裡有個成績不好的農村女孩,傾盡全家的財力上了民辦大學。負責招生的老師非常良心不安,因為他在ppt裡說的關於學校師資和資源的宣傳全都是謊話,連圖片都是網上下載的。

這樣一個女孩畢業以後會做什麼工作呢?可以想象得出來,她畢業找工作一定會四處碰壁,最後會在小公司找到一份低薪的白領的工作,成為城市的底層。

出身貧寒但成績優異的同學,有,但永遠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不僅出身貧寒,成績還根本趕不上城裡同齡人的學生。

底層孩子上哪所大學最有可能改變階層?只能沉下心,埋下頭,考一所大學等級體系裡儘可能排名前面的大學。

好疼的阶层焦虑!

在階層崇拜的時代,

應該如何自處?

好疼的阶层焦虑!

關於階層的是是非非很多,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

對於境況不如你的人,不要倨傲,記住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一句話:“當你想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對於各方面條件遠遠高於你的人,不要諂媚,也不用自慚形穢,妄自菲薄,更不要因此去假裝和冒充一個高於自己真實情況、不屬於你的身份。

也別輕易就覺得別人在炫富,一個人如果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金錢,他如何昭示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呢?自然是無限消費升級的各類商品。

這些名牌的、高檔的東西,不過是一種社會符號而已。就連項羽這樣的歷史強人都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何況普通人呢?

這也是一種獎賞和激勵機制,就像跑步比賽,如果前100名和最後100名,得到的東西沒什麼區別,誰還肯奮進呢?這是社會想出來的,激勵人們去創造社會財富的方式。

更聰明更精幹的人,獲得更好的東西和更好的生活,這是他們應得 。那富二代憑什麼坐著祖蔭上炫富呢?那是因為財富積累是一代一代的接力賽,由幾代人積累,不是衝刺跑呢。

所以我對炫富這件事,態度非常平和。

不嫌貧,不仇富,才是坦蕩君子。

如果高攀低就都讓人不舒服,那就和同類在一起好了,人和背景相似的人待在一起是最舒服的。

對消費等級清楚的人,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消費清單,迅速勾勒出一個人的階層肖像。比如多少收入,常穿哪幾個牌子的衣服,用什麼品牌的護膚品,甚至用多少錢的馬桶。

消費主義的世界,廣告總是在傳遞隱蔽的價值觀,群體認同,但不要被大眾傳播把自己變成需要靠收集商品確認自我的人。

真正屬於成年人的天真,應該是熟悉社會運作的規則,理解這個世界紛亂的現象之後,還能清醒地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和符號所迷惑,能在看清楚一切之後,依然秉持自己的本心。

在階層崇拜的時代如何自處?

我的建議只有一條:

永遠記住剝離了所有符號之後,背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 End-

好疼的阶层焦虑!

【心理學爆款推薦】

蘇格拉底說:

“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這堂《榮格心理類型認知課》,將於12月14-16日在北京開班。3天時間,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今天是報名最後1天,還有最後5個名額,想要報名學習的同學們速速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