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分封過哪些異姓王?

強思喆


唐朝的異姓王(不是皇室宗親的李姓王也算是異姓王)是比較多的,如果算上外藩的異姓王的話,整個大唐有近百位異姓王。如果不算外藩的異姓王,比較有名的異姓王少說也有三四十位,尤其是唐朝中後期,異姓王成了一種普遍的存在。

四姑娘就在這裡說一些比較有名的異姓王。

隋末唐初之際,天下有很多割據勢力,李淵的大唐只是其中之一,但隨著李世民等名將的南征北戰,大唐的疆域越來越大,也有不少割據勢力主動或者被動投靠了大唐,李淵就分封這些起義軍的首領為異姓王,甚至有的直接賜李姓,當初分封的異姓王有:涼王李軌、吳王杜伏威、燕郡王羅藝、彭城郡王劉季真、北平郡王高開道、定襄郡王胡大恩、義安王李孝常等,杜羅劉高胡五人都被賜姓李,其中,胡大恩原本是竇建德部中的要員,後來獻地投降了大唐,李孝常原本是華陰縣令,在李淵起兵後獻出永豐倉投靠了李淵。其餘的都是起義軍的領袖,這些人的結局都不怎麼好,其中的大部分都在後來反唐被處死。

太宗時期封過一些外藩異姓王,這裡就不介紹了。高宗時期沒有封異姓王的情況。武則天武周時期的封王情況則比較複雜,這個時期武姓王和李姓王都算不上異姓王,後來太子李顯和相王李旦倒是向武則天提議封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為王,但是武則天並沒有同意,而是將其封為鄴國公。

705年,張柬之等人聯合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發動神龍政變,誅殺張昌宗和張易之,然後逼武則天下臺,武周政權結束。李顯復位後,張柬之等人封王:漢陽王張柬之、博陵王崔玄暐、扶陽王桓彥範、南陽王袁恕己、平陽王敬暉以及遼陽郡王李多祚。

五王的下場都不是很好,在中宗一朝遭到了李顯的忌憚,都被武三思給折騰死了。李多祚則是在707年參與到了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景龍政變中,他們殺死武三思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之後他們被阻擋在玄武門,政變失敗,李多祚也被殺死。

李顯去世後,韋后攝政,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唐隆政變,扶立李旦復位,太平公主的三個兒子(薛崇簡、武崇敏、武崇行)都封王,其中薛崇簡是立節郡王,其餘兩人在713年太平公主被賜死後也被處死,封號失傳。

李隆基繼位後,716年,頡利發石阿失畢降唐,被封為燕山郡王。石阿失畢去世後,其子火拔歸仁襲燕山郡王。安史之亂之前,身兼平盧、河東、范陽節度使的安祿山被封為東平郡王,身兼河西、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被封為西平郡王。幾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已然重病在身的哥舒翰奉命鎮守潼關,結果因為唐玄宗不肯等,哥舒翰被逼著出兵禦敵,20萬大軍只剩下8000人,其部下火拔歸仁綁著哥舒翰投降了安祿山。當然兩人的下場都不好,火拔歸仁被安祿山殺死,哥舒翰被安慶緒殺死。

安慶緒殺死安祿山之後成為叛軍首領,史思明並不服氣安慶緒,兩人的矛盾逐漸升級,後來史思明降唐,被唐肅宗封為歸義王,只是史思明很快又叛唐,並很快就成了叛軍首領。

唐廷用七年多的時間才壓下了這場叛亂。當時平叛的大功臣李光弼、郭子儀和僕固懷恩都封王,其中郭子儀為汾陽郡王,李光弼為臨淮王,僕固懷恩為大寧王,等等。

唐德宗時期異姓王空前多了起來,有二十餘人封王,其中包括武安王李懷仙、高平王薛嵩(薛仁貴的孫子)、南平王李希烈、雁門郡王田承嗣等。到了晚唐時期,異姓王更是氾濫。比較有名的有:潁川郡王陳敬瑄、琅邪郡王王重榮、晉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朱溫)、岐王李茂貞、蜀王王建、琅琊郡王王審知、吳王錢鏐、吳王楊行密等。其中朱溫滅掉大唐,五代十國時期來臨,這些異姓王中的大部分紛紛建國稱王稱帝。


蕭曉四姑娘


唐代前期對於如李靖、李績等功臣,朝廷給予封爵也僅停留於公,而後因為他們的子孫無作為或者有罪,朝廷又收回了部分爵位,可見在唐朝前期,朝廷政治相對清明,對於賜爵位這種事慎之又慎。但唐中期以後,因為外敵入侵、藩鎮割據、內部叛亂等一系列原因,分封了一大批異姓王,導致藩鎮割據,這是晚唐政局混亂的表現之一。



唐高祖一朝(前期)

封羅藝為燕郡王,賜姓李氏;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



唐中宗一朝(中期)

封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王敬暉為平陽王

唐肅宗一朝(中後期)

封郭子儀為汾陽郡王;李光弼為臨淮郡王;史思明為歸義王;昌化王白孝德;武安王李懷仙;大寧王僕固懷恩;高平王薛嵩;晉昌王辛京皋



唐德宗一朝(中後期)

封朱滔為通義郡王,李希烈為南平郡王,西平郡王李晟;雁門郡王郭銳;張掖王段秀實;武威郡王郭昕;南平郡王高崇文

唐僖宗一朝(衰敗期)

封王景崇為常山郡王;陳敬瑄為潁川郡王;王重榮為琅邪郡王;時溥為鉅鹿郡王;渤海郡王高駢



唐昭宗一朝(崩潰期)

李茂貞為岐王;王建為蜀王;朱溫為梁王;韓建為潁川郡王;王審知為琅琊郡王;董昌為隴西郡王;錢鏐為吳王;羅弘信為長沙郡王;成汭為上谷郡王;雷滿為馮翊郡王;楊行密為吳王;羅紹威為鄴王;趙匡凝為楚王;王處直為太原王;李克用為晉王。


歷史的荒野


唐代封異姓王相對其它時代,算是非常多的。

尤其安史之亂開始,更是封了無數異姓王。

只介紹下安史之亂前的異姓王。

唐高祖李淵建國時期,封過六位異姓王:李軌、杜伏威、羅藝、高開道、劉季真、胡大恩。

李軌,隋末亂世軍閥之一,曾經佔據河西走廊一帶。李淵為了籠絡李軌,封李軌為梁王。後李軌為部下安修仁安慶貴兄弟所殺,降與唐。

(李軌)

杜伏威,隋末最大幾股勢力之一,佔據江淮一帶,卻無心爭霸天下,早早歸降,被封為吳王,名義上地位僅次於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在齊王李元吉之上。杜伏威年紀和李世民差不多,獨自開創一方勢力,是歷史上少有的少年英雄。武德七年,年紀輕輕的杜伏威突然暴卒,大概率實際是被唐廷所殺。

羅藝,原隋朝將領,隋末幽州軍閥。羅藝雖是獨立勢力,但早早投靠李唐,被封燕王,賜姓李氏。羅藝長期與竇建德征戰,極大延緩了竇建德勢力的發展速度,對唐朝廷貢獻很大。武德末年太子秦王相爭,羅藝站在太子一邊。玄武門之後,站錯隊的羅藝起兵叛亂,很快敗死。

高開道,隋末軍閥之一,主要勢力在漁陽郡北平郡一帶,羅藝的鄰居,降與唐朝時被封為北平郡王。高開道與突厥勾連,對唐叛復無常,最後被部下所殺。高開道此人有一個很強大的事蹟,比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刮骨療毒更厲害。

高開道作亂幽州,矢陷其頰,召醫使出之,對以鏃深不可出,則俾斬之。又召一人,如前對,則又斬之。又召一人如前,曰:"可出,然王須忍痛。"因鈹面鑿骨,置楔於其間,骨裂開寸餘,抽出箭鏃。開道奏伎進膳不輟。

劉季真,離石胡人出身,隋末山西地區的一個小軍閥。降與唐朝後,被賜姓李氏,封彭城郡王。劉武周與唐軍在山西大戰,劉季真看到唐軍一度形勢不好,站到劉武週一邊,劉武周完蛋後很快敗亡。

胡大恩,原竇建德部將,在竇建德集團內為行臺,地位很高,後投降唐朝,被封定襄郡王,賜姓李氏。胡大恩後來作為唐軍將領,在與突厥作戰中戰死。

武則天尚未改唐為周時,追封了自己幾代先祖為王,就不詳細列名單了。武家人在唐時期被封王爵或承認王爵的還有的德靜郡王武三思、樂壽郡王武攸暨、魯王武崇訓。

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合稱五王。還有參與政變的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被封為遼陽郡王。

中宗皇后韋氏專權時,追封了一批韋氏親族為王。

太平公主勢大時,三個兒子均封王。薛崇簡被封為立節郡王。薛崇敏、薛崇行也被封王,可能不久後就被殺,這兩人的王號失傳。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和安祿山分別為封王。安祿山封東平郡王,哥舒翰封西平郡王。


仁勇校尉


唐高祖封羅藝為燕郡王,賜姓李氏。唐太宗時謀反被殺,復其羅姓。唐高祖封過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唐中宗封過張柬之為漢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桓彥範為扶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敬暉為平陽王,唐肅宗封過郭子儀為汾陽郡王,封過李光弼為臨淮郡王唐德宗封朱滔為通義郡王,封李希烈為南平郡王唐昭宗封朱全忠為梁王其實在唐中後期異姓封王很多,這裡只介紹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