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過好生活的“民主”,要什麼好珍貴的?

島內媒體日前對我做了訪問,為了一個探討所謂“天然我”的專題。前天報導見報,我最大的感想是:不能過好生活的“民主”,到底要來幹嘛?

不能過好生活的“民主”,要什麼好珍貴的?

12月7日聯合晚報刊文

會想到這樣一句話,是因為看到這版專題的下面,有個“民主很珍貴,但務實經濟最優先”的標題。我看了,很想問,如果不能讓人民生活好,大家要為經濟發愁,那這樣的“民主”,有什麼好珍貴的?

我這問題絕非偏激,或者又有“公知”要給我扣上“反民主”的罪名。在我看來,民主從來應該是“手段”,就和政治存在的目的一樣,必須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否則何需政治?大家各管各的就好。

民主只是一種相對獨裁的概念,絕不是非和哪個國家一樣不可。很多人把西方制度當作唯一的“民主”,事實上那就是資本主義金權宰制的政治,尤其大型選舉,更要靠財團支持,才可能有錢打選戰。等選上了,當然也就要回饋財團,“官商勾結”。

這套遊戲,人家西方人覺得理所當然,當初“民主選舉”出現時,就說了要有錢的“小康成年男子”才有投票權。到了美國,更是愈玩愈“金光閃閃”,對於政治與資本家的交易,還直接訂了“遊說法”,一切皆可明碼標價。

“民主”本身並無不對,但絕非照搬照抄西方的制度。獨裁造成腐敗,任何政治當然都應有監督。直接選舉、間接選舉,不同的參政、議政方式,只要能讓人民有好發展,就是好制度。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也都殊途同歸,重點就在找出中國自己的道路。

偏偏臺灣長期中了西方的毒,嚴格講還是偏狹的美國毒,整天戴著有色眼鏡說大陸“不民主”,也不知自己又搞出了什麼“民主”?臺灣人最懷念的“經濟奇蹟”,歷次民調最被肯定的蔣經國時代,以現在這些“小清新”的理解,根本不能算“民主”,可就是從他們高捧的“民主化”以後,臺灣開始陷入內鬥內耗的噩夢,只能靠啃老本過活。

這次臺媒“天然我”的專題,探討的是經過九合一大選後,臺灣青年似乎既非“天然獨”,也非“天然統”,而是根據當下喜好,“只要我喜歡就好”的“天然我”。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追求務實的“覺醒”,其實在我來看,實在沒有這麼高尚,說白了,就是沒有主見,跟隨輿論氛圍的“追風族”而已。

人其實大多都是如此,情緒性動物,選舉靠的就是煽情。只是近幾年網路傳播崛起,更容易快速製造網紅人物,短線影響投票行為。但不要忘記,網紅人物也許會變,但“臺獨”的“政治正確”已經確立。多數臺青已被洗腦認同“一中一臺”,主張兩岸交流,也是“兩國”人做生意的概念。所以鄭文燦才敢說,兩岸再怎麼經貿密切,“天然獨”也不可能變“天然統”。

不能過好生活的“民主”,要什麼好珍貴的?

12月7日聯合晚報刊文

這就是我受訪所說,只要長期有系統地宣揚特定理念,自然會形成一群追隨者,無論網紅人物怎麼變化,這個理念都會存在。“臺獨”在過去二十餘年,已經成功地深入到方方面面,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此一“政治正確”賴以生根的很大養分,又來自臺灣長期親美的教育,對“民主”一種非常虛無的“吹捧”。

身為統派的我們,確實應該更努力去突破這種局面。結構西方對“民主”的壟斷,也許就先從“人民要過好日子”,帶領檯灣社會解放僵化的思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