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夠得上軍事傑出的前三甲,一生指揮作戰無數而無敗績,誰能當此殊榮?

用戶中國布衣


中國歷史上的常勝將軍確實不少。

吳起,憑藉著自己一手訓練魏武卒,縱橫天下,鮮有敗績;白起,率領大秦的虎狼之師,斬首百萬之眾;西漢雙璧衛青與霍去病,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打出了大漢的威名;民族英雄戚繼光,憑藉著精銳的戚家軍,讓倭寇聞風喪膽。

這些人,哪一個拉出來都是絕世無雙的名將。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林彪和粟裕算得上常勝將軍。不過,個人最佩服的還是彭老總,這是一個真正敢於打惡戰的英雄!


在土地革命期間,彭德懷率部在平江擊敗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隨後攻入湖南省城長沙。這是土地革命期間紅軍唯一一次攻下省城的案例。更不用在前四次反圍剿中彭老總也是主要的指揮者之一。

長征時期,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吳起鎮時,面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彭老總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全殲敵人一個騎兵團,打垮敵人兩個騎兵團,敵人一個騎兵師師長白鳳翔差點被活捉。

主席聽到消息後,激動的賦詩一首《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作為八路軍的副總指揮,是紅軍實際上前線的第一指揮,因為總指揮朱德元帥後面回延安了。在最前線的敵後戰場,彭老總策劃了百團大戰,破壞了日軍的交通線。


解放戰爭時期, 作為解放軍的副總司令兼西北野戰兵團的司令,彭老總以兩萬軍隊,溜著胡宗南的20多萬大軍,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

在解放後,彭老總有一次臨危受命,作為志願軍的總司令跨過了鴨綠江,同美國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在裝備劣勢的情況,彭老總指揮志願軍以靈活的戰術和頑強的意志,硬生生把美軍趕回三八線。而誇下海口的麥克阿瑟,最終也灰溜溜的被撤職。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彭大將軍是當之無愧的國之脊樑!


胡史亂翔


中國歷史上三大名將,順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絕境看徐向前,單從軍事來講,這三位元帥,確實很厲害。

1,順境看林彪。

解放軍從南昌起義建軍到新中國22年中,林彪對軍隊的創建和指揮,是繞不開的話題。林彪在南昌起義中,只是一個警衛班班長,到井岡山上,從湘南起義的連長、紅四軍28團營長、到28團團長,始終帶領著中央紅軍最精銳的主力部隊。到三打永新和龍源口激戰的表現,讓他成為紅軍中的“三梟將”之一。

作為中央紅軍兩個軍團長之一,林彪在長征中的作用十分關鍵。全面抗戰爆發後,林彪帶著原紅一軍團改編的115師走上抗日戰場,打出了平型關大捷這樣的大勝仗,對於全國抗戰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可是在山西戰場,林彪穿著繳獲日寇的大衣,被晉綏軍誤傷,從此留下了後遺症,八年抗戰有7年沒有在前線指揮部隊。解放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最精銳的部隊抽調挺近東北,再加上偽軍接收、蘇聯支持,迅速打造出一支百萬雄師——東北野戰軍,僅僅一年多,這群戴著狗皮帽子的東北小夥子,從東北零下40度低溫的白山黑水一路打到零上40度以上的天涯海角,以往黃埔出身的老師和師兄師弟,要麼是他的同志戰友,要麼是他的手下敗將。

2,逆境看粟裕。

粟裕沒有上過軍校,可能最一開始的軍事知識來源於葉挺師的教導大隊。個子矮小的粟裕作戰十分勇敢,曾經三個人俘虜100多個敵人。粟裕最危險的時刻是南昌起義轉移途中,粟裕頭部中彈掉隊,他憑著堅強的意志趕上部隊,找回了組織。粟裕在紅軍中擔任紅十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的在宋希濂部王耀武部攻擊下全軍覆沒,只有粟裕帶領400人生還。粟裕帶著這400紅軍,挺過了4年多的游擊戰爭,才加入了新四軍序列。

新四軍終,粟裕跟著陳毅,憑藉戰功擴大自己、打擊敵人,“七保三倉”,“五保豐利”,車橋戰役,讓粟裕成了日軍在蘇北戰場最恐懼的人。解放戰爭初期,粟裕組織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讓蘇北魯南成了插入敵人核心區域的最穩固根據地。

粟裕的真正成名之戰是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 在戰役中,粟裕指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

3,絕境看徐向前。

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畢業,一開始就受命去鄂豫皖根據地當師長。鄂豫皖是紅軍鬥爭最艱苦的地區,我軍很多高級指揮員都在這裡戰死沙場,只有徐向前不但活下來了還把鄂豫皖紅軍打造成僅次於中央紅軍的紅四方面軍,後來轉移川陝實力不減,徐向前的傑出指揮才能應該是作用巨大的。

徐向前在抗日戰爭中,僅擔任了129師副師長,但他不為名不為利踏踏實實建設根據地打造八路軍,昔日紅四方面軍的戰友們也都進步很快,到解放戰爭中,徐向前終於有了獨立帶兵的機會。

徐向前的情況不樂觀,劉鄧大軍帶領129師主力南下挺進大別山,徐向前手中只有6萬的地方部隊,更何況徐向前的身體狀況還在惡化。這樣艱鉅的情況下,徐向前帶著6萬人,和閻錫山25萬人周旋,通過臨汾攻堅戰、晉中殲滅戰、太原圍城戰,最終解放了整個山西。


歷史知事


這個前提限定的很死,必須是“作戰無數”,必須是沒有“敗績”的軍事主官,可以肯定的說,近現代史上的這個人不存在。

我軍的各位戰神將帥,在大革命時期的屢次戰爭中,也遭受過很多挫折,之所以他們未來能夠成長為戰神,就是因為百鍊成鋼,在戰鬥中不斷成長。

抗戰時代的國軍將領,別看史迪威曾經稱呼衛立煌為“百戰百勝將軍”,包括李宗仁、王耀武、孫立人等等,誰也無法真正做到百戰百勝而無敗績,這裡同樣需要指出的是,即便他們在與日寇交鋒中有過敗績,但仍掩蓋不住他們的豐功偉業。

抗戰之後,他們更談不上百戰百勝了,這是道

常識題,你百戰百勝,就不會被趕到那座孤島上去了。

所以還是要把目光對準古代史,之所以古代的這種情況比近現代多,也不見得就是因為他們的確比近現代將領厲害,求其原因,一是在古代,不出自累積軍功就成功當上將領的將領不是特例,不像近現代的名將幾乎都要從底層一點點爬起,而爬起的這一路不可能保證永遠勝利;第二個原因,我個人倒認為,古代名將們的經歷被美化了,一些敗績被有選擇的遺忘,不被記入史冊,這一點也是近現代的將軍可遇而不可求的待遇。沒辦法,誰要人家的那一段光榮戰史太過久遠呢。

閒話不說,古代百戰百勝、絕無敗績的三位戰神,速速歸位,隆重登場!

一、戰國名將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裡白起、李牧、廉頗都比王翦有名,但論起戰史,前三者都有失利的記錄,白起在進攻大梁時曾受困於魏、趙、燕三國聯軍,秦王割地後才得以全身而退;李牧破匈奴有心得,對戰秦軍則互有勝負;長平之戰,廉頗在前期也屢吃敗仗。

唯獨王翦,才是真正的常勝將軍,滅趙、破燕、平楚、南征百越,在一統六國的道路上居功至偉,後被秦始皇尊為帝師。在王翦的戰史中,缺乏戰敗的記錄。

二、漢初名將韓信

韓信自從拜將後,先下三秦,後攻滅諸侯,最後垓下之戰打垮項羽,劉邦的天下有大半是他贏取的。

韓信之所以百戰百勝,跟他不打無把握之仗有關,劉邦率領各諸侯國伐楚的彭城之戰前,韓信因為反對這場戰事,被剝奪了指揮權,分析原因,也是他對當時的形勢根本沒底,不願意收穫一次敗績。從彭城之戰的戰事結果來看,項羽以3萬精兵,掀翻劉邦的56萬多國聯軍,足證韓信的判斷沒出問題。

韓信的事例告訴我們,想當“沒有敗績”的戰神,你得“碰巧”錯過一些重要戰事。

三、西漢名將霍去病

西漢時期的戰神當屬霍去病,此君一生未嘗敗績,百戰百勝,深入虎穴,封狼居胥,簡直是為了戰爭而生。

成就霍去病戰神偉業的固然有勇猛果斷、善於奔襲等諸多個人重要優點和特質,不可忽視的是,他起點比較高,17歲就被封了驃姚校尉;兩年之後又被加封為驃騎將軍;最關鍵的是,霍去病去世的比較早,從封將到去世不過四年。

瓦罐總在井邊破, 將軍難免陣前亡,要想百戰百勝無一敗績,除了個人能力之外,機遇的垂青也十分重要,除此之外,就概率而言,縮短履職時間,早日功成身退,也是很好的選擇。


歷來現實


歷史上要排前三名,真不容易,我們首先訂個標準如何?

首先是征戰時間足的長,其次必須是戰略性對決,第三必須是擁有完全的指揮權,第四是排除補充兵力後反敗為勝,第五將防守不敗也算在內。

以此為標準,按時間為序,如下三位軍神級人物當之無愧。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傑出的代表人物。

吳起分別率魯國之軍破齊、率魏國之軍破秦,併為魏國奪秦之西河之地,真正一生不大小戰役從無一敗。

吳起也是因此能夠與孫子成名的。其實《孫子兵法》的重點,是從政治與學術上對兵法進行俯視性的全局剖析,是戰略學,兵之道。吳起是真正研究如何練兵、布兵、勵兵、陣戰之法,是戰術學,兵之技,應並不能與《孫子兵法》並論的。但因其一生戰必勝,攻必取,反而成了後世兵法的範示。

韓信

連兵百萬,戰必勝,攻必取,要排古往今來百戰百勝的將軍,永遠避不開這位被後世譽為兵仙的一代天才。

說韓信是天才,並不是因其後來的驚人的成就,而是其作為大軍統帥前,並沒有任何率兵作戰的歷練,是真正的以學治兵,“謀兵”制勝的奇人。

率不足三萬人的飢疲弱旅,橫掃天下,奇襲、破壘、攻堅、伏擊、陣破、勇決、勢取、弱勝強,韓信指揮過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方式,創下了不折一將、不失一陣的記錄,確實不負兵仙之名。

學術界一直在爭論,劉邦為什麼在已經困伏韓信,使其無一令之權、一兵之用下還會殺他,而作為發現韓信的伯樂、全心全意安天下的蕭何也不再救他,甚至會親自協助佈局殺他。原因就在韓信分析劉邦幾場平判的戰爭過程與結局時,一絲不差,使劉邦意識到,只要韓信活者,任何時候帶任何一支兵,他依然具備橫掃天下之能。

衛青

大將軍衛青,也是幾千年歷史上,唯一能與韓信並提的天才軍事家。在第一次帶兵之前,衛青也是一位文臣。

漢初體制,要練軍力,或者是國家軍隊,或者是大家子弟。衛青小為放羊奴,後為平陽公主家騎奴:不是養馬的雜役,而是訓馬的人,所以騎術與身手不用懷疑。

因禍得福被武帝眷顧後,從公元前138年到前129年近十年間,衛青作為建章監和侍中,跟隨皇帝左右,和他一起聽聞朝政,後又成為太中大夫,掌管朝政議論。

前129年,衛香首次出征,就是奇襲龍城,直接成為率萬人的統帥,與李廣同權。從此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也開創衛青輝煌的軍事生涯:七戰七捷,一戰不敗。




但對衛青的戰績必須強調一點,就是其並沒有駐邊防敵的生涯,相當於統領野戰軍出擊,而沒有統領邊防軍的檢驗,且對決的也是騎兵,沒有攻城類戰役。

但這不應成為懷疑衛青之能的證據,畢竟,對上驍勇善戰草原騎兵,破伏、破襲、陣決、勇決與奔襲擊敵,在幾幹裡地域內不敗一戰,依然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bashanlaike


毛主席不但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是當之無愧的軍事奇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指揮三萬紅軍四度赤水,衝出敵人的重重包圍,把紅軍發展狀大,打敗幾百萬人的國民黨軍隊,一生指揮作戰無數而無敗績,堪稱軍事奇蹟。


z彬彬有禮


絕對沒有敗績是不可能的,林彪近之矣。近現代軍事史上,有的才華橫溢而戰績略遜,有的名氣不小而才能不足,天賦、才能、戰績和名氣都能名列三甲者,林彪算一個。

林彪畢業於黃埔軍校四期,他性格比較內向,不愛交際,起初不像一期的蔣先雲、陳賡、賀衷寒“黃埔三傑”那樣表現突出,鋒芒畢露,直到朱毛會師,上了井岡山後才逐漸成名,與彭德懷、黃攻略並稱“井岡山三驍將”。

在歷次反“圍剿”中,林彪已經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華,他性格沉穩,思維縝密,指揮冷靜,既能運籌帷幄,又擅出奇兵,曾在黃陂、草臺崗伏擊戰中大敗有“小委員長”之稱的陳誠,打的陳誠抱頭痛哭,蔣介石叫苦不迭,一直後悔說自己當初沒有好好重視林彪。

抗戰時期,林彪率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再次證明了自己出眾的軍事才華,儘管後來因為受傷前往蘇聯治療修養,遠離軍事指揮一線,但到解放戰爭初期,黨中央和毛主席還是委以重任,讓他主持東北戰場大局。


解放戰爭之初,蔣介石挑起內戰,首要的便是運送大量兵力到東北搶地盤,佔據了幾乎所有大中城市,毛主席也早已未雨綢繆,派出最得力的干將林彪開赴東北,雙方集中最精銳的力量在東北角力,成敗事關全國形勢。

林彪剛出關時,手裡只有十幾萬軍隊,雖然這些軍隊都是各地抽調的精兵強將,但這點人數往廣闊的東北地區一放,就跟不存在一樣。

國民黨就不一樣了,海陸空三路齊發,先後運過去幾個兵團,數十萬人,其中不乏新一軍這種全副美械裝備,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軍的精銳之師,而前期在東北戰場的國軍將領也都是一時名將,包括白崇禧、杜聿明、孫立人、陳明仁等等,個個都是戰功赫赫。


一開始,雙方正面硬抗,儘管我軍作風頑強,但無奈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林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四平保衛戰失利被迫撤退,杜聿明、孫立人則指揮機械化部隊窮追不捨,一直把林彪趕到松花江畔,終因不足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而放棄渡江追擊。

林彪有些狼狽,但"先胖不叫胖,後胖壓倒炕",他不慌不忙,因為林彪清楚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是最正確的革命路線,廣大農村才是我們施展的空間,廣大百姓才是我們的力量來源。

林彪一方面積蓄力量,醞釀反擊,另一方面在東北廣大農村推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參軍的積極性就上來了,黑土地上的東北熱血男兒紛紛加入軍隊,這讓林彪麾下的部隊不斷壯大。


頂住敵軍的三板斧後,林彪先是發動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成功完成戰略防禦;然後通過春、夏、秋、冬四季攻勢,發動戰略反擊,不斷蠶食敵軍佔據的中小城市,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林彪把老對手杜聿明、孫立人打回去後,又把陳誠打到罷官。

經過戰略反擊戰,林彪率領四野越打人數越多,從最初的十幾萬人打到近100萬人,使得東北戰場上國共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軍已經具備戰略決戰的實力。

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中,又是林彪統帥的四野首先打響遼瀋戰役。這一次,林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把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不是殲滅便是改編,擊敗了一大把國軍高級將領,陳誠、杜聿明、孫立人、鄭洞國、廖耀湘、範漢傑、鄭庭笈、李濤、龍天武、劉玉章、潘裕昆,以及中將、軍長級別的高級領至少十幾個,用蔣介石的話說,“林彪一個四期生打敗了整個黃埔軍校的師生”,“是他一輩子的隱痛”。


遼瀋戰役結束後,林彪率領的四野已經超過150萬人,成為四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猛將最多的部隊,而東北全境的解放,對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解放東北全境後,蔣介石原本以為林彪的四野至少要休整一年,卻沒有想到林彪只休息了三個月,就率領四野百萬雄師入關,以強大的攻勢和震懾力迫使名將傅作義起義,和平解放北平,又完成了三大戰役中的平津戰役。


其後,林彪繼續率領四野南下,一直解放了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等省份,迫使國民黨元老程潛、名將陳明仁起義,又打的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落荒而逃,終於完成了解放大半個中國的光榮使命,為革命勝利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坐中軍帳,身在西柏波,審時度勢,決勝千里之外,心裝乾坤,文韜武略,詩詞文采,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心裝百姓,弱則游擊戰,強則百萬雄師過大江,注重實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一個人,唯偉人毛澤東耳!


隨遇而安263188126


肯定是彭德懷元帥了,沒人超過他,歷史有名的百團大戰,還有誰有這個魄力,然後抗美援朝最後一戰,美國人不肯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老彭直接下命令,一個字,打,多痛快,一次就消滅了以美國為首的十多萬人,然後那些怕死鬼乖乖的在協議書上簽字。就服他了。可惜現在。。。


王軒74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出現過許多傑出的軍事家。像古代的孫武、孫臏、姜子牙、韓信、白起、李靖、岳飛等,現代的毛澤東、朱德等。至於他們誰比較厲害,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他們生於不同年代,不可能讓他們來PK一場,不必太較真。以下是我的淺見,說得不好請勿見怪。


1、孫武

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流傳最廣的兵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曾帶領吳國軍隊以6萬兵力打敗60萬楚軍,攻下楚國郢都,幾乎把楚國覆滅。孫武領兵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不愧“兵聖”的稱號。


2、姜子牙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著有《六韜》,是中國兵家權謀類的始祖。之後眾多著名軍事家如孫武、鬼谷子等人的軍事理論都融入了《六韜》的精髓。他是武王伐紂的最高軍事統帥,指揮周軍在牧野一戰中大敗商紂王,導致商朝滅亡。由於年代悠久,史書上對姜子牙的事蹟記錄不多。但是他是兵家戰略思想的鼻祖無可撼動。


3、白起

白起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白起擅長打圍殲戰,一生指揮秦軍作戰70次,未有戰敗記錄,殲敵一百萬,攻下城池70餘座。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張淨思


工農紅軍中有一支傳奇隊伍,就是徐海東、吳煥先、程子華等人領導的紅25軍,大部份都是由一群十幾歲的毛頭小夥組成。紅軍長征後紅25軍便與主力失去了聯繫,徐海東等率領的隊伍從中原腹地獨自開創了一條北上長征路線,縱橫馳騁千里一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其中,20出頭的韓先楚從這支傳奇隊伍成長起來的,從一名士兵逐漸成為了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旋風司令”,一生征戰無數而幾無敗績。

韓先楚,湖北紅安人,出身貧苦家庭,14歲就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後經歷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徐海東等人組建紅25軍後韓先楚開始跟隨部隊北上長征,多次圓滿完成徐海東和吳煥先的交給的任務。紅軍東征後韓先楚率部加入了西征行列,其中在陝西定邊獨自指揮作戰大顯身手,指揮78師全殲馬家軍馬鴻逵2個騎兵營和一個保安團,成為西征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抗戰爆發後,韓先楚先後擔任688團副團長、689團長、344旅代旅長、新三旅旅長、晉魯豫分區司令員等職,逐漸成為了我軍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曾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長樂村戰鬥、漳南戰役等,不久後回延安抗大學習軍事理論知識,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才復出,一出手便是技驚四座、名揚四海。

鞍海戰役,一鳴驚人

二戰四平失利後,杜聿明佔領了四平和本溪等地後主力部隊繼續北上,東北的局勢異常嚴峻,為了減輕北滿部隊的壓力,韓先楚大膽發起了鞍海戰役以誘杜聿明調兵南援,指揮四縱隊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攻克鞍山、營口、大石橋,迫使海城守軍宣佈起義。首戰鞍海戰役,韓先楚完全打亂了杜聿明的部署,也迫使使國民黨做出了“南攻北守”戰略計劃,同時減輕了北滿部隊的壓力。

新開嶺戰役,威震全軍

鞍海戰役後,國民黨調整了戰略部署,為解除後顧之憂提出了先掃清南滿再向北滿進軍,杜聿明兵分三路向南滿進攻,其中有“千里駒”之稱的52軍25師企圖迫使韓先楚四縱隊在安東決戰。由於25師半副美式裝備戰鬥力極為強大,不少人都反對這次戰役,但韓先楚力排眾議,認為在山地眾多的老爺嶺25師火力未必有優勢。結果戰鬥打響後,四縱隊半天時間以極少的傷亡代價幾乎全軍25師八千餘人,韓先楚開創了東北戰場全殲國民黨整編師的記錄。新開嶺一役,韓先楚名聲大振,毛主席親自起草了嘉獎電報。

奇襲威遠堡,威震敵膽

1947年的秋季攻勢,國民黨企圖恢復東北局勢,實施了機動防禦和重點防禦計劃,為了避免兩面受敵、打破僵局,韓先楚大膽提出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敵人縱深威遠堡要塞,率領第三縱隊夜裡急行軍百餘里,奔襲威遠堡,一舉殲滅守敵116師。韓先楚一手策劃的奇襲威遠堡成為了奔襲戰中的經典戰例,被譽為了“旋風部隊”,東北司令保安長官杜聿明把“旋風部隊”稱之為最難對付的部隊,所到之處令敵人聞風喪膽。

解放海南島,揚名四海

東北戰局結束後,韓先楚揮師入關,參加了平津戰役、武漢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和兩廣戰役等。兩廣戰役結束後,韓先楚再次力排眾議,提出了用木帆船打軍艦、抓住難得的潮汐和風向的機遇,早日渡海作戰解放海南島,韓先楚的大膽提議最後得到了批准。經過精心策劃渡海作戰計劃後,韓先楚率領的第40軍和43軍以木帆船一舉打破了薛嶽號稱堅不可摧的“伯陵防線”,創造了軍史上的奇蹟。

半島戰爭,載入史冊

半島戰爭爆發後,為了保家衛國韓先楚再次馳騁疆場,先後擔任13兵團副司令、19兵團司令、志願軍副總司令等職,參與指揮了一至四次戰役,其中二次戰役中指揮38軍和42軍在德川一舉殲滅南朝鮮兩個師,在三所裡指揮38軍佈下口袋陣,截斷了美聯合大軍的退路,殲敵近萬人,38軍被彭老總高呼為“萬歲軍”;三次戰役韓先楚指揮39軍、50軍等部突破“三八線”攻佔漢城,將戰線向南推進了百餘里,並把美軍打到了“三七線”附近,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這次載在了旋風司令韓先楚手裡,這一戰,韓先楚也載入了美軍陸軍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