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ofo的敗局帶給了我們什麼?


格局:ofo的敗局帶給了我們什麼?

小黃車差不多黃了,我也下載過APP,也充值過押金,不記得是不是退回來了,因為我很早就卸載了。

客服依然在忙碌,忙著回覆“押金可退”,若你是“極少數”的15個工作日沒到賬的,可以打電話給客服,當然打不打得進是另一回事。

公關也在忙碌,忙著各種闢謠,比如“未挪用用戶押金”之類的——其實他們自己心裡清楚是怎麼回事兒,儘儘工作本分而已。

4年時間能做出一家百億企業,從過程上來說,ofo和戴威都無比成功——退不退得出押金都無比成功;但從結果上來說,一次無比接近改變全人類的生活方式的理想4年就結束了,戴威肯定是不甘心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這樣的機會,即使是遇到的人,也很難在剩下的生命裡再遇到一次這樣的機會。

創業就是這樣,充滿了偶然性,相信最開始在校園裡做點學生生意的戴威一定不會想到ofo能成為百億企業,而當成為了資本市場的香餑餑之後,也很難想到有一天會到彈盡糧絕的地步——至少這一天來得遠比想象中的早。

任何一家迅速長大的公司,都會把該犯的錯都犯一遍,就像被按下了“快進鍵”。ofo也是如此,如果你之前只管過10個人,現在突然給你10個億,讓你管1000個人,恐怕一個原本做事無比靠譜的人也會變得漏洞百出——在另一個級別的戰場,連規則都不熟悉就被資本強行押解上場。

過去的已經過去,但對來者來說,從ofo的歷程看,主要的幾個錯誤是很有警醒意義的。

格局:ofo的敗局帶給了我們什麼?

1.空降or內部提拔?

當公司還小的時候,打天下的都是“老兄弟”,他們通常沒有特別強的管理能力,甚至沒有特別強的專業能力,因為公司小,招不到更好的人,所以他們就成了“元老”,也是公司打下江山的大功臣。

而當公司不成比例地長大之後,他們的能力就不夠看了,於是很多創始人會選擇直接僱傭能力更強的專業管理人才來帶團隊,把他們安排在“有職位、有薪水但無實權”的地方。

但這樣會造成兩個問題:

1.公司增加了冗餘成本;2.老臣子人心渙散。

跟著你打天下,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跟著共富貴的,我相信創始人基本都對骨幹的老臣子許下過“共富貴”的承諾,這樣才能讓大家在一開始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沒日沒夜地把你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業去拼。

但顯然,空降是個很傷士氣的做法。

ofo從張嚴琪到付強、池文明等,在一兩年裡,幾乎把所有部門的高管都“空降了一遍”。新人帶來了趁手的新團隊,原來跟著老臣子打天下的團隊就隨著老臣子的失勢逐漸被邊緣化——可新來的看似一堆title、牛氣哄哄的高管們帶來的收益,卻並不一定能彌補人心渙散帶來的損失。

一家成功的公司必須有健康的上升通道,讓所有人看到“奔頭”。雖說1個優秀抵得上10個平庸,但優秀的人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薪空降的,有很大概率也是包裝成優秀員工的庸才。所以空降可以,但佔比一定不能過大,只要上升通道還在,不影響士氣,那麼就算空降的人選錯了,也頂多是局部費一點點成本,不會對公司的根基傷筋動骨。

絕大部分公司的絕大部分崗位,都只需要8分的人,如果你肯培養,只要不是智力特別低,尋常人通過程度不一的努力都可以達到7分8分,也就是公司夠用的水準。當然最好是找到10分的,不僅能做好,還能做大,但很難找,且要通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試驗,成本也會很高,所以空降是一個渠道,但它一定不能作為主要渠道。

格局:ofo的敗局帶給了我們什麼?

2.拿錢還是不拿錢?

很多創業的“忠告”裡都會告訴你,要拿誰的錢,以及拿多少錢,主要考慮的是給你錢的大爺除了錢還有什麼資源可以給你,以及你分出去多少股份能不影響你對公司的控制權。

但是注意,一個撐死的人可以挑三揀四,你一個快餓死的人要是還在管這個,那就完全被“忠告”給害了——誰能給你更多錢誰就是大爺,錢就是最大的資源,其他的是錦上添花。

至於公司的控制權,你也先別管,先問問是不是全國人民都認識你了,你是馬雲還是雷軍?如果不是,那麼就算公司做大以後被人一把抱走,你也是成功的,至少下一次創業你自帶了光環,有的是人投錢給你;如果你都缺著錢還在管這些,那麼公司完蛋了以後你啥也沒有。

ofo拿錢很利索,這是源於創始人戴威思路正確——公司裡至少有一到兩個人是永遠在找錢或在找錢的路上,否則就是“不務正業”。等你資金緊張的時候才想起來去拿錢,資本是不會給你雪中送炭的——永遠不要相信資本方的承諾,在他們的錢沒到你的賬上之前,簽了合同也不算數。

所以創業公司剛宣佈融完一筆就得馬上開始準備下一筆。

一個拿錢能力強的公司甚至可以允許一多半的員工吃閒飯,可以允許產品在市面上暫時大大地落後,等寒冬的時候,大家死得差不多了,它很可能還是可以在下一個春天成為最大的贏家。

融錢能力是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可人是健忘的。

ofo遇到了一個風口期,融錢越來越容易,金沙江、阿里、螞蟻金服、滴滴、小米、DST、經緯、中信、新華聯、真格等明星資本排著隊進來,生怕投不上,於是就想當然地認為“融錢就是這麼簡單”,卻忘了在創業之初,拿一筆1000萬不到的投資也是需要花很大努力、花很長時間去做數據,然後跑無數家投資機構終於能說服一兩個投資人的這一事實。

3.錢是你的還是我的?

我在讀者圈裡寫過,當一個人有很多錢的時候,無論這個錢是不是真實屬於自己的,只要他對這個錢有暫時的支配權,久而久之就會將其當作自己的錢。

共享單車的押金、銀行的存款、小貸公司的資金池、保險公司的保費等,都是這樣的錢。

押金本不屬於公司,創始人在最初動用的時候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先用一下把規模做大,等拿到投資以後再補回去——但其實這是邁出了鴉片的第一步,拿到投資以後往往不會補回去,只會繼續用於擴大規模。

我有一個銀行負責貸款的朋友以前這麼跟我說,只要銀行不抽貸,企業從銀行貸出來的錢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除非這家企業死了,因為哪怕它已經很有錢,多一點資金在手裡也是不用白不用。

資金池,可以很快地吹大一家公司,但如果一家公司用了這個模式,這恰恰也是最需要注意的環節。

一個人用慣了資金池的錢之後,他會在很多時候忽略“這筆錢需要還”的客觀事實,ofo就像一箇中毒已深的病人,不得不一直依靠更多毒品維持著,前腳剛拿到幾十億人民幣的投資款,幾個月就燒完,就為了在街上鋪車,以獲取更多的用戶押金,而其他的所有“寄生者”也都盯準了這塊肥肉——無論跟他們有什麼合作,都能摳點錢下來,一家連前臺都用獵頭來招的公司會在乎錢麼?

不清楚或刻意模糊錢的歸屬,就容易在花錢的時候走向粗放,團隊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關心每一分錢的實際效用——在光景好的時候,這樣的行為會被好的形勢給掩蓋起來,但在光景不好的時候,誰也補不上這些千瘡百孔的窟窿。

沒有人可以一直拿錢,就算今天ofo上了市,成功把小黃車鋪滿了全世界,但只要繼續粗放下去,總有一天,錢會到達金字塔的最底層,當再多鋪一輛車也無法帶來一個用戶的押金的時候,這就是在邏輯上誰都無法挽回的大敗局!

戴威就像一顆流星,璀璨而短暫。跟大部分人的創業經歷相比,他依然是無比耀眼的,只是在洶湧而來的資本裹挾下,還沒準備好就被推上了世界級的舞臺,於是看起來表現還不夠佳而已,情有可原。

但由於他在此次創業中走得足夠遠,因此得到了很多普通創業者創業無數次都得不到的教訓和經驗,所以我相信,如果戴威找到了下一個all in的項目,那可能會是一個比ofo更成功的東西。

(完)

江湖人稱蔡叔,暢銷書《認知突圍》作者,2017年亞馬遜年度新銳作家,公眾號【請辯】主理人,區塊鏈+內容生態2.0——Endorsit(讚我)&讀書平臺【螞蟻私塾】&新型婚戀平臺【真愛研習社】

創始人,連續創業者。

如果你也喜歡看理性、思辨的文章,請關注公眾號“請辯”(luojiyingshang),有任何事,歡迎來後臺找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