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蜀道難”,那麼古人入四川究竟有多難?你怎麼看?

Baby珍惜伱


這個問題邀請阿呆,算是邀請對了。阿呆是漢中人,身處入川的幾條道的交匯處。從秦嶺到巴山,阿呆走過很多地方,也走過所謂的“蜀道”,那麼下面咱們看看。

一、古人入川的路,有哪些?

古代的入川,指的是翻越秦嶺、巴山,進入四川。分為北道和南道,交匯在漢中。

北道,指從關中地區到漢中。有五條道:從東往西,依次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以褒斜道最近,子午道最險,祁山道最遠。

南道,指從漢中翻越巴山,進入川中的道。有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

二、各條道路都在歷史上很有名。“明修棧道,暗渡成倉”褒斜、成倉這兩條道飲韓信和劉邦出了名。祁山道因為諸葛亮北伐出了名。子午道因為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出了名。儻駱道應為唐僖宗逃難出了名,荔枝道當然是楊貴妃的“一騎紅塵妃子笑”出的名。金牛道更早,因為秦國的“石牛糞金”蜀王排的五丁開道而成。

三、到底古人入四川有多難。咱們做個假設,假設杜甫一家人,要從長安到成都,該怎麼走,會有多難。

首先,杜甫要規劃道路。唐朝時候,褒斜道已經損毀了,皇帝都是走的儻駱道。那麼,整個道路選擇是儻駱道+金牛道。

儻駱道,由長安向西南,經戶縣至周至,轉西南30裡從西駱谷入秦嶺,越駱谷關,循黑河支流陳家河上游翻越老君嶺,沿八斗河、大蟒河河谷上行,溯黑河西源越秦嶺至都督門,進入漢江支流湑水上源,再向西南翻越興隆山至酉水上游的洋縣華陽鎮,由華陽鎮向東南沿酉水經茅坪過八里關,又越貫嶺梁經白草驛,出儻谷口;再到漢中,路線全長約765裡,其中谷道約500裡,山道265公里。

杜甫一家人,按照每天行走10個小時,每小時3公里算,每天是30公里,從長安走到漢中,需要十天。這還是說天氣好,沒下雨,沒漲洪水,沒結冰,棧道沒損毀,全家老小身體都健康,沒有感冒發燒,糧食也很充足。其實,這一段路,在秦嶺裡翻山、過峽谷、過河流。現在人的徒步探險也沒敢走全程。

到了漢中,歇息兩天,準備乾糧,又出發。

金牛道,由漢中西行過褒水,經勉縣入山區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大安、烈金壩折南,過五丁關至寧強縣城,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劍門關、蒹葭關等到成都約600公里。這一段前面的300公里不好走,沿著嘉陵江棧道走。杜甫一家要走大約20天,同樣是天氣良好,身體健康。

看清楚了吧,在天氣好,身體好,糧食足夠的情況下,要走整整一個月。全是翻山越嶺,過河跨澗。

有人說,坐馬車啊,騎馬啊。阿呆可以明確告訴你,能騎馬坐車的,全程不超過200公里。其他全是棧道或爬山、過河。

李白的《蜀道難》裡面說的很形象:“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鳥飛不過,猿猴攀不過,何況是人。

不知道阿呆說的明白不,最好自己走一趟,感受是最深的。

不過,這一段蜀道確實非常漂亮的,古鎮、古關、古道,山峻、水險,風光壯麗。


阿呆夢話


古人說:“蜀道難”,那麼古人入四川究竟有多難?你怎麼看?

應“文史小屋”的邀請

答:蜀→古代指現在的四川。蜀為盆地,其中包括漢中平原、成都平原。這裡物產豐富,屬於天府之國。四川盆地的形成,屬於億萬年前地球的地殼變化而形成的一個桑海倉田。

學習過中國地理的人都知道,四川盆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於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區五大部分。西接 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北近秦嶺,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盆地北緣米倉山,南緣大婁山,東緣巫山,西緣邛崍山,西北邊緣龍門山,東北邊緣大巴山,西南邊緣大涼山,東南邊緣相望於武陵山。

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就是形容當時進入四川一帶的路,非常地難以攀爬,走這樣的路比登天還難。

這裡需要了解古代,當時人們都是使用原始工具來開山劈嶺的,根本沒有辦法使道路像今天的路一樣暢通無阻。

秦蜀古道實際上是當時兩個繁榮昌盛的政治文化中心,為了物質財富流動的商業古道。

秦蜀古道指當時長安(現在西安)至成都的古道,道長1000千米左右。從當時的繁榮昌盛的政治文化中心西安出發,分別從長安的子午古道、周至駱峪口的儻駱古道、眉縣的褒斜道、寶雞的陳倉古道,到達漢中平原,再由漢中到達成都(也可以從由寶雞的陳倉古道經過廣元直達成都)。 從西安出發南走,途中首先得過八百里秦嶺,接著還要過漢中的大巴山,再躺川流不息、波濤洶湧的嘉陵江才能夠達到天府之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成都。

一句話,古代的人要想進入蜀做生意,基本上都是富人用錢買窮人的命而成的。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娛樂。 知足常樂2018.12.6日於上海


知足常樂98954541



浪漫白小生


蜀道,是關中與四川盆地之間道路的總稱。關中與四川盆地相隔著秦嶺、漢中盆地、大巴山,蜀道也因此分為兩段:關中——秦嶺——漢中,漢中——大巴山——四川盆地。

川東人口密集,而且是全世界罕見的半孤立人口密集區域,和同一文明的其他人口之間有繞不開的崎嶇地貌。


地球上1/3的陸地面積是山地,1/9的陸地面積是高山,但大多數山地被文學作品忽略了——因為根本沒人走。平地上種地方便,蓋房子修工廠也方便,所以人口和道路集中於平原,能繞的山地儘量繞過去,古人云“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即山地的通行難度比平地起碼高出一個數量級。

沒人的地方自然沒人去描寫險峻,就算少數遊客寫出來,在沒有彩色照片的時代也很難引發別人的共鳴。所以我們看不到古詩寫喜馬拉雅山,也很少有文章描寫橫斷山脈,《大唐西域記》寫盡了艱難險阻,但沒提到的部分,才是最險峻的地方。

唯有“蜀道”沒有避開山脈的選擇。一方面道路兩端廣闊的人口密集區屬於同一文明,往來需求非常大,路不能不修;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四面皆山,繞路也不節約什麼。所以進出四川的主要陸路交通流選擇向北穿越秦嶺巴山,直接和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聯繫,從而造就了“蜀道難”的名氣。

與之類似,阿爾卑斯山真的不可逾越嗎?喀爾巴阡山真的是鳥都飛不過去嗎?

顯然不是,恰恰是因為山脈中間有很多可以通過的山口,溝通了兩側的人口密集區,這才成就了這兩條山脈的名氣。下圖是歐洲人口密度圖,但也可以當山脈分佈圖來看——淺色帶狀地區就是。

與之類似,五嶽並不是最高的山,也未必是風景最好的山,但在東部平原區農業文明看來,它們是離人口密集區最近的險峻高地,從而成為最著名的地理標誌。泰山只有1545米,因為地處黃淮海大平原中心,平地拔起,周圍人口密集,憑藉視覺效果佔據五嶽之首的地位。

所以說,蜀道難,不是因為山勢險峻,而是因為不夠險峻。如果秦嶺巴山真的像喜馬拉雅、崑崙山一樣徹底隔絕交通,讓兩側的農業區成為文字不通的兩個文明,反而不會有古代文學作品去描繪道路的艱難。

最後,一般意義上的蜀道是從成都經漢中(隴西)到西安,就算不穿越秦嶺主體,也得從秦嶺西側的山口通過。但李白記事以後偏偏就沒走過蜀道(吃奶的時候,也許隨著從吉爾吉斯斯坦回鄉的父親走過),長大後進出四川都是從東面長江水路走的…… 即《蜀道難》是一部跟風作品,內容來源於在長安和四川老鄉的閒談。這更證明了前面的結論——蜀道的名氣來自於密集交通流製造的傳播效應,而不是因為無以倫比的地理數據。


文史小屋


為什麼叫‘’天府之國"呢,顧名思義:

蜀道,是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嶺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嶇,難以通行,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大家可想而知。自古以來,由陝西關中地區,通往四川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這些道路無一不在秦巴山脈中蜿蜒曲折,具體我也不一細說。

真是今非昔比啊!針對秦嶺山脈地勢地形特點,西成高鐵採取建設110公里長大密集隧道群穿越秦嶺山脈,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特長隧道就有7座。西成高鐵的開通,標誌著“蜀道難”將徹底成為歷史,偉大的中華兒女造就了史無前例的輝煌!


振興中華81570676






靈虛子道人


古人描寫蜀道難的古詩較多,今存的《蜀道難》詩作除唐朝李白的一首外,尚有張文琮的一首,以及前朝南梁陰鏗的一首,蕭綱的兩首和劉孝威的兩首。

唐代李白、張文琮詩中的蜀道,是指從甘肅、陝西進入四川的路途,即劍門蜀道。主要是以廣元為起點,經劍門關、劍閣到綿陽的水陸交通要道。他們對“蜀道難”的描寫主要是:……上有遮天蔽日的巔峰,下有波浪滔天的激流。青泥嶺山路曲折盤旋,百步內繞巖巒轉了九圈;峭壁上瀑布飛瀉萬壑雷鳴,峽谷中水石相擊漩渦飛轉。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如此險惡還不如折返把家還。……

南梁陰鏗、劉文威他們詩中的蜀道,是指從玉壘閣向西翻越邛崍山的山間小道,因其蜿蜒崎嶇著稱,故名“九曲阪坡”。他們對“蜀道難”的描寫主要是:……玉壘高無極,九阪澀陽關,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深谷下寥廓,積石阻雲端。攬轡長嘆息,方知斯路難。高岷長有雪,陰棧屢經燒。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如此難,功名詎可要?……

至於對 南北朝詩人陰鏗他們和唐朝詩人李白他們的《蜀道難》怎麼看,不妨參考一下詩聖杜甫的評論,杜甫贊曰:“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無敵,確也;不群,可商也。若以今人論之,乃先有陰鏗之《蜀道難》,後有太白之隨也,孰可曰“不群”?即便“不群”,亦不可曰“不師”也。餘以為,白之《蜀道難》,乃鏗詩之擴寫也。鏗詩之思、白詩之較一也,皆為“言在此而意在彼”。乃先有鏗言,岷山高峻、積雪,邛崍九折、輪摧,棧道燒燬、阻騎;後有白演而繹之曰,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巖難登探……此為“烘雲”之筆。結句方為“託月”,鏗言:功名詎可要;白曰:難於上青天,實則 雖言其難而決非輕棄也。“人生不得行心志,雖壽百年而猶夭也”。功名為實力之本,詐得之,騙取之,賢者不為也”。由此可見,《蜀道難》旨在以描寫山河壯麗,抒發詩人的才情氣度;以路程艱險,暗喻世事的坎坷不平;以遊離不定的心態,表達作者在進取功名上發生的思想變化。

現實中的蜀道可謂今非昔比,尤其近幾年,四川的交通狀況確實發生了恢宏鉅變,已經從古代的“蜀道難”向“蜀道通”再向“蜀道暢”迅速跨越。2015年,四川首條(成渝)高鐵開通運行;2017年,第二條(西成)高鐵開通運行;2019年第三條(成貴)高鐵開通運行。至明年年底,全省鐵路運營里程將達6600公里,目前已經形成了9條進出川通途


來取笑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際,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滄海之晨曦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唐代詩人李白形容這一的詩詞,蜀與外界本無道,戰國中末期,長平大戰相持三年,天下大旱,秦國與趙國軍糧都不足以支撐各國四五十萬兵士的消耗,然此時蜀郡被大旱影響的不大,收成還可以,秦昭襄王令白起想辦法把蜀郡的糧食運出來,白起找來修都江堰的李冰,一起修蜀道,棧道和天梯交錯,終於把蜀道修成。


禮茶的故事


蜀道難!是名不虛傳蜀道崎嶇在古代要全靠步行往來穿梭於大山之中,從關中到四川快則半月餘且馬不停蹄,有的地方是棧道下邊是江水,有的地方陡峭崎嶇,只能步行不能騎馬。無論是商賈、遊客、馬幫、官員等莫不如此!蜀道難!在今天看來是不存在了,是因為近代已來改造修建了公路、鐵路、高鐵丶大大的方便了往來穿行的人,蜀道已成通途沒有了昔日的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