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的“光明”之路


我們村的“光明”之路

 發電站

回到老家,親朋好友歡聚,談起家鄉改革開放的變化,在供電所工作的段桂武不由感慨道:“從祖祖輩輩照明用小油燈,後來用上電燈,到現在用節能燈,家鄉用電真是一年一個樣,我作為一名電工,也為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感到特別自豪!”他的話也勾起了我美好的回憶。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老人們說那曾是夢想。回想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段家村有近800戶,2300多人,是下初公社第一大村隊,交公糧佔全公社的十分之一,也是全縣遠近聞名的紅旗村。村裡糧食產量較高,還有繡花房、繅絲房、磨坊、粉房、油坊、草製品、打鐵、制釘、縫紉鋪等十幾種副業。

集體經濟富裕了,1974年村支部研究安裝電燈,這在下初公社是第一家。支部書記安排分管副業的支委帶人北上牟平縣柴油機廠買回了一臺460型 60馬力柴油機,又南下南京市發電機廠買回了一臺40千瓦的發電機,隨後成立電工組、建設發電站。

事有湊巧,正趕上下初公社高中物理課搞開門辦學,同學們在物理老師帶領下,吃住在村裡,用了兩個月時間,幫助村裡逐家逐戶安上了電燈,每家最多隻安兩個燈泡。

發電那天,全村像過節一樣。天剛擦黑,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坐在燈泡前,等著亮燈。村幹部則都聚集在發電室,等著這一刻到來。柴油機響了,帶動發電機轉起來了,電閘合上,電燈亮了,全村一片歡呼。

剛用電時,油料全由村裡負責,每天只限照明三小時,晚上六點到九點。每到八點五十,發電機就減一下速,電燈就眨一下眼,告訴村裡人準備一下,電燈快回去了。“快收拾一下,電燈要回去啦。”每到此時,幹活的、串門的都趕快結束。

到了八十年代,國家電網接到村裡,村裡不用自己發電了,電費雖說不是太高,但人們收入還很少,大家仍然很節省。那時候一個村只有一個變壓器,電壓還不太穩。家庭條件較好的,在買電視機的同時,通常會買一臺穩壓器。

2000年,村裡圓滿完成電網改造工程,解決了由於電力設備老化陳舊、供電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的電能損失增大問題。

現在,基本上家家都有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有的家還有空調。農網改造工程結束後,農村變壓器容量加大,加上電費也降低了,農村的晚上是燈火通明,以前城裡人才能用的高檔電器也逐漸進入了更多的農村百姓家。

“以前村民繳電費,要挨號排隊,一些年紀大的人繳電費更不方便。你看現在繳費多方便,不用跑那麼遠的路了。”86歲的段雲君深有感觸。

現在除了能在農商銀行營業網點繳電費,大家還可通過電費充值卡、代收費等方式解決繳費問題。而且已實行用電分段計費,要想節省電費,可以錯峰用電、選時用電。

“現在用電方便了,電費便宜了,電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84歲的段桂翠自豪地說。

這就是我們村的“光明”之變,它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的一個方面。我們都堅定地相信,在黨的領導下,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亮堂。(網友“段雲明”供稿 |曹靜靜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