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隆宗門的牌匾上有一根箭在上面插了三百年,為何至今都沒有拔掉?

張溢解密


今年夏天,我去北京故宮去遊覽,當我走到故宮乾清門前廣場西側的隆宗門時,發現門的牌匾上赫然插著一支箭,我很納悶,為什麼這裡有只箭呢?

我通過望遠鏡觀察這支箭有年頭了,我問導遊,他告訴我這支箭是清朝嘉慶年間、天理教首領林清領導的起義軍射上去的。我問,從嘉慶到現在算算有200多年了,為什麼至今沒有拔掉呢?



導遊告訴我,這是清朝嘉慶皇帝當時不讓拔下來,目的就是警示後世子孫,要提高警惕,天天防賊,夜夜防盜。至今作為文物一直保留了下來。隨後導遊為我講了這支箭的來歷。

話說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了天理教起義(白蓮教的分支),隨後嘉慶下旨撲滅了天理教起義。但是部分教眾潛伏了下來。當時北方分教的領袖叫林清,祖籍浙江,後潛伏到北京大興縣佈教。大興縣他居住的地方成了起義軍的窩點。

這年的夏天,起義軍打聽到嘉慶帶著老婆孩子和一班文武大臣去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去了。嘉慶帝認為天理教被消滅了,這才有心情去旅遊觀光。林清覺得這是個好時機,皇上和大臣們不在北京故宮裡,此時皇宮必定空虛,管理鬆懈。

林清一面組織人馬,一面派人進京打探情況,並令人用金錢收買看城門的士兵,等這幾路人馬布置完後,萬事俱備,林清決定七月十四日兵分四路從四門往裡進攻,約定在隆宗門前匯合。



到了起義的日子,起義軍每500人為一組,共四組分別攻打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林清帶隊攻打北門。四門同時發起了進攻,林清的北門推進的很順利,城內的看守士兵早就被收買了,見他來到,馬上打開了城門。林清很快來到了隆宗門。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在東門起義軍受到了火力壓制。原來是嘉慶的兒子旻寧(後來的道光皇帝)用火槍阻止了起義軍的行動。當時嘉慶去避暑山莊避暑的時候,嘉慶的第二個兒子旻寧由於身體不舒服沒有隨行,這時他正在書房看書。

當他聽到隱隱約約嘈雜聲後,他馬上爬到故宮最高點,仔細觀察,發現有起義軍攻打四門,這時宮中大亂,嬪妃們像沒頭的蒼蠅亂跑亂竄。侍衛也沒人管理和組織。

此時旻寧急忙從高處下來,他沒有慌亂,而是組織侍衛分別支援四門,他返回書房,拿起掛在牆上的火槍,返身來到高處,瞄準門上翻牆而過的義軍,一槍一個進行了點射。義軍嚇得不敢再翻牆而進了。



▲嘉慶

旻寧用槍射擊也是進行了一番思想鬥爭,原來宮內禁止放獵槍,不過現在情況危機,沒有時間來請示有關部門。旻寧只好自作主張。

四門的情況是這樣的,北門林清已經來到了隆宗門,他帶領500名義軍想亂箭射擊,打算強行進入。旻寧用火槍壓制住了東門,西門和南門被侍衛死死把守住。

此時宮中禁衛軍得知情況馬上組織人馬來到了城門前。義軍瞬間被包圍了,攻破的大門重新關閉。林清被關在了故宮裡,成了甕中之鱉。經過一番激戰,林清所帶的500人只剩下了十幾人,最後林清放下弓箭和長矛束手就擒。

其他三門情況更慘,東門義軍被旻寧點射死了許多。西門和南門被禁衛軍消滅的一乾二淨。

這次起義對嘉慶帝震動很大,這是近距離的決鬥,起義軍都攻進了故宮。嘉慶接到京城消息後,連夜帶人趕了回來,嘉慶感到後脊樑直冒冷風,自己的寶座差點被林清搶去,太懸了,要不是旻寧,後果不堪設想。



▲道光

嘉慶叫來了兒子,旻寧以為父親回來要訓斥他,他怯生生站在父親面前,然而事實正相反,嘉慶心中暗定了旻寧為接班人,同時表揚了兒子一番。旻寧在父親嘉慶去世後,1820年稱帝,他就是歷史上的道光皇帝。稱帝后,人們說他的皇帝位是用火槍打來的……

嘉慶為了警示後人,不讓子孫把隆宗門上林清射上的箭拔掉,意思是警鐘長鳴。導遊講完故事後,看了我一眼說,現在你看到的只是留下了一支,實際上面不僅這一支,我用望遠鏡仔細觀察了一遍,上面確實有箭射的痕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喃喃自語道。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題主談到這個箭的時間是三百年,看來已經知道此箭之來源,我就不再贅述,為何至今沒有拔掉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現代人為何不拔?

這個箭在上邊好幾百年了,本身就可以算是文物,如果把它硬要拔下來,肯定會傷及那個牌匾,那真的是因小失大。再說,把它拔下來又有什麼用?還不如就放在上面,每當遊客來到此處,導遊便又有一個故事可講,豈不美哉?

二、嘉慶帝為何不拔?


嘉慶皇帝即位之時,大清王朝江河日下。作為親眼目睹了乾隆盛世的人來說,看到自己當政竟然被賊人打到了家門口,兩相對比,我想嘉慶皇帝當時的內心是很傷心的。苦痛是需要銘記的,不能忘記歷史,臥薪嚐膽,時刻不忘記這次的恥辱,所以嘉慶皇帝選擇不拔這個箭。

清代嘉慶以後的皇帝為何不拔?

我想,祖宗之法還是要遵守的吧,嘉慶皇帝不僅不讓自己忘記歷史,更重要的是昭示子孫!



滋水先生


留給後世的一個警覺的東西,就為能讓世世代代不忘記這次恥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張洋洋62607164


清朝嘉慶十八年間,官員貪汙不止,買官賣官之氣成風,百姓民不聊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百姓發動了農民起義,起義規模之大,組織力強,遍及全國多個省份,經過了九年的清政府才鎮壓下去!那支箭是戰爭期間,嘉慶出去狩獵,農民起義軍與紫禁城內的太監裡應外合攻入皇城,混戰之中射在上面!清政府靠著裝備精良的火器營才反敗為勝,後嘉慶回宮,為了讓子孫居安思危,才保留下了那支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