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提了三件事,為什麼年羹堯敢全否?

老人頭侃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與年羹堯之間的恩怨糾葛,是整部戲的一大看點。雍正有抱負,年羹堯有才華,主僕兩人本可做一對千古君臣之遇的楷模。然而,歷來君臣相處“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兩人搞到最後漸行漸遠,直至以雍正賜死年羹堯收場。

或許,他們從一開始,就根本不是一路人。

雍正有理想。面對康熙晚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的場景,當時還是皇子的胤禛便有心作出一些改變。江南籌款賑災、追繳國庫欠款,胤禛都儘可能得去真心實意辦差。甚至耍陰暗手段奪取儲位,其目的也是為了通過皇位這一平臺,去糾正康熙晚年對手底下放縱過度而導致的官場亂象。


年羹堯呢?恐怕主子四爺在他眼裡,只是一個博取榮華富貴的跳板。年羹堯心狠手辣、殺伐果斷,有能力,更有野心。從四爺府裡的區區一介包衣奴才起家,到手握20多萬雄兵的欽命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一有機會,便展現出野蠻生長的獨立傾向。

剿滅江夏鎮,私吞八爺黨的小金庫,回頭竟然一個字都沒和四爺提;

赴任陝甘總督前,又頻繁出入十四爺、八爺、張廷玉府門,到處找門路、攀關係,培植自己的關係網;

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西北地區愣是被他經營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連雍正派去的十個皇室親貴出身的大內侍衛,也被他管教得服服帖帖,朝廷在西北幾乎是針插不進、水也潑不進。


雍正對年羹堯的期待,是幫助自己治理國家的政治幫手,為此特意提升了年羹堯的身份地位。西北大捷歸來,雍正安排百官跪迎,自己也以皇帝之尊親自走下城樓,給足了年羹堯面子。

不過話說回來,雍正此舉,不也全是為了拔高年羹堯。

雍正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得著手解決前朝遺留下來的弊政。可政治是一門最講究火候的活,治大國如烹小鮮,太過著急便很容易出錯。果不其然,在清理山西藩庫虧空,和舉辦新朝首場科考這頭兩件事上,雍正便一下子連摔了兩個跟頭。


開局不利,偏偏西北戰事又起。雍正派年羹堯去主持西北軍事,耗盡整個國庫不夠,就去抄了江寧織造曹頫的家,甚至還縮減了除皇太后外全國上下所有政府部門的用度,硬是苦熬苦守等來了年羹堯的西北大捷。

此時的雍正,終於有了一項拿得出手的政績。戰事平定、皇位鞏固,就能騰出手來推行新政。而推行新政,雍正最信任、最寄予厚望的,當然還是從潛邸開始就一手帶起來的年羹堯、李衛、田文鏡等人。

可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個把雍正新政措施給頂回去的,偏偏就是四爺府裡出去最有出息的奴才——年羹堯!面對雍正在飯桌上提出的三件事情,年羹堯一口氣全給否了個遍。


第一件:裁撤縮減十萬大軍。

從軍事角度來說,這點倒是年羹堯更為有理。叛軍首領羅布藏丹增、阿拉布坦未除,西北隱患仍在,隨時有可能死灰復燃。十萬人馬分佈在幾千裡的戰線上,兵力已然十分吃緊。

連十三爺也說,雍正沒帶過兵,不知道帶兵的難處。當初年羹堯還在合圍叛軍的階段,雍正為了緩解軍費開支,就曾動過調整用兵方略的念頭,還是老十三出面勸阻才告作罷。可見,論起軍事,並非雍正所長。

第二件:每月150萬兩的軍費是否可以減少一些。

養兵萬人、日費鬥金,打仗是最燒錢的事情。就連超級大國美國,在越南戰場上多拖了幾年,也被天文數字般的軍費開支搞得美元金本位體系全面崩潰。

但要說西北軍費一點也省不下來,倒也未必。年羹堯鋪張浪費,每天都派上千軍人專門從四川運送新鮮蔬菜。伊興阿也在密摺中說西北行轅太過浪費。況且,清軍一直存在吃空餉的慣例,年羹堯也有被指控有貪汙行為,每月的這150萬兩,因此不一定全用在了軍費開支上。

第三件:西北四省實行火耗歸公,就地解決一部分糧餉問題。

西北地區受叛亂影響,當地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官員和百姓剛想鬆一口氣,現在朝廷又要從他們嘴裡奪食,的確有些操之過急。

西北受自然地理條件限制,農耕和商貿並不發達,既不是李衛兩江地區的糧食產地,也非田文鏡河南山西一帶商貿發達地區。火耗歸公的新政,在西北四省實行,可想而知會有一定的難度。


其實很多時候,領導要的是面子,是下屬的一個態度。年羹堯否定雍正的三個提議,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推行新政畢竟是雍正的執政理念,你年羹堯的西北四省就能例外?

雍正硬塞了一個孫嘉誠到西北行轅,為的就是給年羹堯一個警示,提醒他快快回到正確的政治立場上來。但年羹堯找藉口把孫嘉誠給殺了,這就斷絕了君臣二人最後的和解機會。年羹堯的悲慘結局,自此開啟。


竹山清溪澗


年羹堯以撫遠大將軍之尊,節制西北四省,耗時一年,最終擊潰羅卜藏丹增。得勝回京,雍正算是給足了年羹堯的面子,但年羹堯的反應呢,卻是一點都不給皇上臺階下。

先是凱旋歸來,面對群臣迎接,竟然連馬都懶得下,讓一堆王公重臣們仰望他。



緊接著,為雍正開列了一堆立功將士名單,張廷玉表示人數太多,一時難以完全安排,年羹堯竟然對張廷玉表示不滿。

然後,眾將士在金鑾殿上公然拒絕雍正的“卸甲”要求,年羹堯還理直氣壯地說:“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最後,在年羹堯離京之前,雍正特意擺了一桌火鍋大餐。為了支持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朝廷已經徹底耗空了國庫和各省的錢袋子,再也無法支撐更大的開支,所以雍正決定“委婉”地向年羹堯提出一些不得不提的要求。



第一,雍正問:羅卜藏丹增已經擊潰,十萬軍隊是否可以裁減一部分?

年羹堯回答:不能。

第二,雍正又問:每年150萬兩的軍餉能否裁減些?

年羹堯又答:不能。

第三,雍正再問:那這些軍餉能否在西北四省解決?

年羹堯再答:西北四省太窮,不能。

第四,雍正最後問:朕決定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弄好了可以有不少收入,你看你是不是要推行一下?

年羹堯最後答:大家都是百戰餘生,你不好從他們嘴裡掏食。



就這麼著,年羹堯毫不留情地把雍正的四個省錢小攻略一一駁回了。這時,雍正的心裡想必已經不是憤怒了,而是動了殺心。但西北尚未安定,年羹堯還有用。為了避免年羹堯尾大不掉擁兵自重,雍正順勢提了最後一個要求:

朕給你派個理財能手吧!

於是,孫嘉誠作為雍正的眼線和推行新政的馬前卒被派往西北,年羹堯想必是覺得不能再拒絕皇帝了,便勉強接受了這個要求。

那麼,為什麼雍正作為帝王,給年羹堯提了四個要求,年羹堯都敢於拒絕呢?我想原因可能有幾個方面:



第一,年羹堯以西北之功自居,狂妄自大,失去了理性和對皇權的敬畏和恭順;

第二,年羹堯坐擁西北四省,十萬驕兵悍將對其畏服,這使他隱約有了對抗皇權的念頭;

第三,年羹堯自詡四爺門人,以為現如今四爺坐了皇上,會寬容對他,不會拿他怎樣,所以恃寵而驕;

第四,年羹堯之所以在西北軍中有這麼高的威望,來自於他對於這些效忠他的將士的恩威並施。雍正想裁軍裁餉推行火耗歸公,歸根結底會損害將士們的利益。如果年羹堯答應了雍正的要求,勢必會傷了將士們的心,以後誰還會心甘情願聽他消遣,為他賣命呢?


達摩說


在這三件事情上,我覺得年羹堯沒有做錯。

先說下背景

年羹堯大敗羅布藏丹增,凱旋迴京。雍正不僅讓百官和王爺出城迎接,還給他在朝堂上賜座。這是隻有八王爺才有的殊榮,雍正的鐵桿兄弟老十三也只能站著。而且,還封了年羹堯公爵!




雍正之所以,這麼寵著年羹堯。主要是,他剛上臺的前兩件事都辦砸了:諾敏整頓山西虧空案,被查出造假;張廷璐主持科考,被查出洩露考題!


西北用兵要是失敗了,雍正這個皇帝是徹底不好乾了。幸好年羹堯知道事情重要性,萬般策劃下,將叛軍合圍。並且,對尋找叛軍動向的官兵下了殺頭令!如此盡心,也算是對得起雍正。幸好,鄔思道前來幫年羹堯找到了叛軍。年羹堯一舉將叛軍全殲。只有叛軍首領孤身逃脫。

這是天大的捷報,老十三知道此事後馬上向雍正稟報。雍正煩悶,自己獨自遛彎去了。老十三就讓太監們四處喊“西北大捷”!雍正聽到太監喊話,激動的都磕頭了。這才有了之後對年羹堯的優待。

再說下,年羹堯全否的三件事都是怎麼回事。

朝會散去,雍正單獨邀請年羹堯吃飯。雍正就是在此時,提出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裁撤十萬軍隊!雍正提出這件事,主要是為了省錢。但是,羅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並沒有死,他們隨時可能東山再起。

我覺得年羹堯拒絕是正確的。遊牧民族崇拜英雄,羅布藏丹增這樣的英雄人物肯定有一大批追隨者。只要滿清撤兵,肯定會再次起兵攻打滿清。遊牧民族散居在茫茫大草原,如果不能一次剿滅,後患無窮。

這也是為什麼康熙知道葛爾丹死後,會激動的對天磕頭!所以,年羹堯必須抓住叛軍首領,才算肅清西北邊患。

第二件事,每月150萬兩的軍費是否可以減少。這條,年羹堯否決,我覺得也沒問題。因為,之前在合圍羅布藏丹增時,每天軍費是二十萬兩!一個月就是600萬。而現在十萬大軍駐守西北,每月150萬的開銷還是要有的。

而且,西北條件那麼差,軍費多花點,讓戰士們生活好點,也是應該的。有人說,年羹堯鋪張浪費。但是,年羹堯打勝仗啊!嶽鍾琪是不搞“鋪張浪費”,但是,他打敗仗啊。。。雍正自己都說過,嶽鍾琪報上來的"捷報",放以前年羹堯眼裡,就該被幹掉了!

寧願每月花五千僱傭一百個傻子,不願意花十萬養一個有能力的領導!這樣的公司早晚完蛋。

所以,年羹堯死後,西北又亂了。誰都治不了,直到乾隆繼位以後,才搞定。

第三件事,能否在西北就地解決糧餉問題,並實行火耗歸公。

這一點,完全是在難為年羹堯。西北多窮,雍正又不是不知道。雍正是想讓年羹堯自己籌集糧草,倒逼年羹堯裁軍裁餉。咱們就看看現在的西北,還要國家支援。更別說三百多年前的滿清。

推行新政也是有難度的,西北打仗已經消耗了當地多年。官員和百姓都是勒緊了褲腰帶過日子。戰爭剛停,就要實行“火耗歸公”,從官員士紳身上扒皮。這不就是卸磨殺驢嗎?

西北是年羹堯的大本營,雍正來這一手,讓年羹堯回去怎麼管理手下人?而且,李衛和田文鏡推行雍正的新政,也是一直很費力。他們起碼還在產糧大省和稅收大省。而年羹堯所在的是百廢待興的西北!稍微處理不好,小心內部出現叛亂。

所以,我覺得雍正不該這個時候給年羹堯出難題。雖然年羹堯拒絕了這三件事,但是,雍正還是給年羹堯吃了個蒼蠅。把孫嘉誠派去給年羹堯管錢!

這就太不地道了,有這麼對待功臣的嗎?孫嘉誠這樣的人,我看著都會敬而遠之。我看孫嘉誠對年羹堯的態度,也是屬於欠揍型的!!!雍正派孫嘉誠去,不就是等著孫嘉誠被殺,讓文官彈劾年羹堯。雍正好就坡殺驢!這個用人決定,太噁心了。

總之,這三件事的提出,就是雍正“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前奏。年羹堯被殺以後,西北又亂了,損兵折將!嶽鍾琪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年羹堯。直到雍正死去,西北問題都沒解決。


勇戰王聊歷史


實際上疑團是很多的,歷史上那麼多功高震主的例子在那,他是念過書的,回京述職,卻要那樣的排場;雍正說了三件事,他全部否掉。氣得雍正回去找年妃“卸甲”。那一刻的年羹堯就如後來雍正後來奪他軍權時,聖旨裡寫的那樣“被豬油蒙了心,被惡魔吞噬了靈魂”。

歷史上很多事情是真的。但是年羹堯究竟是怎麼想的,沒人知道。


回到《雍正王朝》,其實多少有註解的。“血洗江夏鎮”已經將年羹堯的性格與命運做了註解了。他是一個需要塵世的享樂,而可以拋棄一切的人。他心狠手辣不只在“血洗了江夏鎮”,還在於他在西北統軍時的”狠”。為了殺雞嚇猴,直接犧牲了富寧安幾萬大軍;地方上糧草不夠數,他直接就敢砍知府;鄔先生跟他分析叛軍主力時,他說了句令炒米毛骨悚然的話,”就算是餓死全青海的百姓,我也不讓一粒糧食流進青海。”


好大的魄力啊,視人命如草芥。為了功績,哪管身後洪水滔天?《雍正王朝》裡,雍正是知道他這些毛病的,所以給了他“佛珠”,希望他能不要那麼兇殘。

實際上,對於雍正而言,上位初期,何等艱難?他用的一些人其實都是“酷吏”,年羹堯如此,田文鏡亦如此。《雍正王朝》裡有個沒講的故事,河南黃河河道決口,淹死數萬百姓,田文鏡竟然隱匿不報。沒有汙衊田文鏡的意思,但是他也的確是個酷吏。但這些”酷吏”有個好處,就是他們“官聲”都不會好,都得罪人太多,只有一心效忠“皇帝”。所以雍正對他們很好,對年羹堯的恩寵幾乎到了放縱的地步。田文鏡犯了那樣的錯,擱別人死一萬回了,但是雍正並沒有責罰他。

可是年羹堯終歸跑偏了,他跑偏在於他明知道他所做的這些會是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這就可怕了,知道結局,然後再作的人,是不計後果的。


從後來表現也是看出來的,對家事的安排,繼續享受“翻牌子”、“小炒肉”。最後穿著黃馬褂做最後一搏。都可以看出年羹堯並非情商低,而是他就要“生當轟轟烈烈,享受殊榮一刻是一刻”的心態。

所以雍正提了三個問題,分別是:仗打完了,軍隊是否可以裁減?軍費是否可以縮減?皇帝準備在西北實施“火耗歸公”的改革,派人去當甘肅巡撫可否?這三個問題全部被年羹堯駁回。

年羹堯這是想幹嘛?西北的仗已經打完了,你還聚集那麼多兵馬,要那麼多糧餉,而且你年羹堯治軍,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想搞獨立王國不成?再看看後世曾國藩,咸豐可是有臨終遺言的,剿滅髮匪為王啊,結果王沒有,還主動“裁減湘軍”。

年羹堯哪怕沒有這件事情的註解,他的結局也是註定的。


炒米視角


志得意滿,得意忘形,或者用句老話說就是年羹堯他飄了。

雍正初期,年羹堯可謂是政權的核心,深受雍正的器重,被視為社稷重臣,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呀!

而他的失勢則是在1974年,進京面聖這一導火線,年羹堯進京途中,大小官員可謂是爭相跪拜,而年羹堯坐在馬上,甚至連看都沒有看一眼,甚至,對於那些王公貴族,年羹堯也只是點點頭。而進京之後,在雍正面前年羹堯也可謂是得意忘形,毫無人臣之禮。雍正這樣提醒過他曰“凡人 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由此可知,年羹堯飄了,可以說是快要把自己給飄死了。

而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更是把他的飄表現的淋淋盡致。



雍正:羹堯呀!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馬?能不能裁減一些?


年羹堯:不能再減。

你說皇帝要裁剪兵馬,明顯是對你有點不放心,你還說不能再裁剪,一口否決,你是不是有點傭兵自重的嫌疑呀!


雍正:那這每月一百五十萬兩的軍需開支能不能再縮減一些?

年羹堯:回皇上,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的額度。

你說皇帝都說錢是不是太多了,明顯是因為國庫空虛,雖然是商量的語氣,但是明顯就是告訴你國家沒錢了,可你倒好,又一口回絕,明顯是把自己當做皇帝。

雍正:那麼這一百五十萬兩能不能在西北四省內解決呀?不要朝廷再另外籌款了

年羹堯:西北四省太窮,根本無法承擔十幾萬大軍的開支。

皇帝都說了讓西北四省來籌錢,可你倒好,又否決了,你是不是把皇帝的話不當話了,把西北四省當做自己家了吧!

雍正:朕準備在西北推行“火耗歸公”,你看怎麼樣?


年羹堯:西北的官員吃了這麼多年的苦,剛過上幾天好日子,這個時候怎麼能從他們嘴裡掏食呢?

你說你一個將軍,管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算了,皇帝推行法令,你還給否決了,你說這皇帝是你當呢?還是我當呢?你這明顯是要搞事情呀!

年羹堯否決雍正的提議可以說是年羹堯飄了,他功高震主,可以說是有點不把雍正放在眼裡,而這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一縷風塵854


年羹堯那時候實在有些居功自傲,特別是西北大捷以後,這等軍功,絕對是軍事生涯的巔峰,足以讓他傲嬌一輩子,但是再驕傲也得顧及皇帝的面子,為啥他能對皇帝如此不屑呢?



第一,雍正穩坐皇位,有年羹堯的功勞。

當年雍正繼位,一是有隆科多的遺詔,二是康熙死後,十四被召回京城,由年羹堯和延信接替西北軍務,保證了西北的安定,讓雍正順利登基。

第二,覺得沒有自己,雍正皇位都不穩。

十四爺做了西北的大將軍王,原本十四認為,皇位應該是自己的,父皇是有意培養自己,所以讓自己去西北歷練,而他原本和自己的親哥哥就不和,一直是自成一派又和八爺黨摻和,所以雍正認為手握大權的弟弟是個威脅。



而陝甘總督又是年羹堯,年羹堯十分順利的牽制了十四的兵力,而且順利接手了西北大軍,這是年羹堯為雍正做的第二件大事,他愈發覺得雍正的皇位需要自己,否則雍正皇位都坐不穩。

第三,皇帝對他一再的忍讓。

立了大功就得賞,雍正是什麼人?人前喜怒哀樂能輕易讓人看出來嗎?所以,在用得著年羹堯時,還能忍讓一下,年羹堯如果知道什麼叫明哲保身也就算了,可是真的是粗人一個,只知道自己為主子的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不知道自己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主子給的,雖然自己爭氣賺來的,但到底是個奴才,生殺大權捏在人家手裡,自己竟然膨脹到這點道理都不知。



皇帝對他忍讓,一是因為他有功,二是因為他有用,三是因為時機不到,然而他的謀士汪景琪還一味的跟他吹牛皮,不知道勸誡,等到一發不可收拾,勸也聽不見了……

總之就是不作就不會死系列第一人。


上山吧廚神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因為這三件事是雍正對年羹堯的最後一次試探,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還要從年羹堯大敗羅布藏丹增開始說起。年羹堯西北用兵兩年,終於大敗阿拉布坦和羅布藏丹增,雍正喜極而泣。急召年羹堯回京封賞,更是在給年的上諭中動情的寫道:

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大清的恩人,你我二人,要做個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給天下人瞧瞧。

顯然年羹堯沉醉其中,竟真的把自己看做是雍正和大清的恩人。在德勝門外,雍正率領百官迎接。為示恩寵,雍正令百官跪迎大將軍,可是年羹堯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在雍正親自來接的時刻,他竟然也沒有當即下馬,只把幾位上書房重臣氣的破口大罵。在下馬拜見過雍正之後,他更是走在雍正之前,毫無人臣之禮。這一切都讓御史孫嘉誠看在眼中,直言年羹堯無人臣之禮,並寫了一封奏摺開始彈劾年羹堯。

而在御前會議上,年羹堯的狂妄更是到達了極點。端坐在雍正對面,面對上書房大臣隆科多的恭維,他亦是絲毫不在意。雍正對其加官進爵,他更是連跪拜都免了,這一切都讓滿朝文武恨之入骨。

而在雍正召見有功人員時,年羹堯更是當眾說出了“這些人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話。如果說之前年羹堯的僭越之舉沒有讓雍正放在心上的話,那麼將士卸甲這件事已經讓雍正起了殺意。因為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挑戰他的皇權,而年羹堯恰恰是把刀插到了雍正的心窩子上。

但是雍正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做到了喜怒不形於色,他內心無比的憤怒,但還是裝作無事人一般。但在送別年羹堯之後,雍正來到了年妃的寢宮之中,責令年妃卸甲。這是他對年羹堯不滿的一場開端,也是君臣關係正式破裂的標誌。

孫嘉誠的求雨戲碼

孫嘉誠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上了一封彈劾年羹堯的奏摺,並在面聖之際說出了年羹堯的十數條罪狀。這些消息自然在頃刻間就傳遍了京城官場。雍正決定就坡下驢,拿孫來試探一番年羹堯,只是結果卻並不如人意

孫是大忠臣,雍正自然知道,所以他要用這把劍來警醒年羹堯。這時候年羹堯最正確的姿態其實應該是去皇宮請罪,並懇請皇帝饒了求雨的孫嘉誠。可是此時的年羹堯卻召集了一群自己的心腹在自己的府邸中飲酒作樂,完全沒有把孫的事情放在心中。這件事肯定會傳到雍正的耳朵裡,皇帝會怎麼想,所以這次的測試更加加劇了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

但是雍正還是讓孫嘉誠繼續求雨,為什麼?用雍正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朕要的是人心”,這個人心指的是文武百官的人心雍正既然已經對年不滿,那就要“得人心”,讓之後年的被處置順理成章,就要得到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來支持自己的行為。而寄出去孫嘉誠這把寶劍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只要孫嘉誠多跪一刻,那麼百官對年的痛恨也就加劇一分。

這是雍正的帝王心術,他們在做出什麼重大的決策部署安排時一定會放出風聲,儘可能的統一思想。如雍正所願,現在的年羹堯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他只有緊緊抱住雍正的大腿才能倖免於難。可是狂妄的年羹堯已經迷離了,他再也看不到這一點了。

最後的瘋狂

最後雨求了下來,人心更是站到了年羹堯的對立面,雍正自以為已經警醒了年

。於是做出了他對年的最後一次試探,那就是可否裁軍,可否縮減軍餉,可否在年羹堯的西北四省推行“火耗歸公”。

卻沒想到年羹堯竟然一一否決,連商量的餘地也沒留下。這無疑已經徹底終結了二人的情誼。要知道在和平年代,一個武將率領十萬兵馬,卻不願裁剪一人。每月從朝廷要餉銀一百五十萬,一文不能少,這如何不讓皇帝疑心?更何況就連皇帝的新政,國家的國策(火耗歸公)也被年以西北的官太苦為由給否了

皇帝自然是殺心已起了,只不過要等一個藉口和一個由頭。

所以雍正派孫嘉誠隨軍,暗中監視年羹堯,而孫嘉誠無疑就是那個由頭,因為雍正知道孫嘉誠一定會被年所殺。到那個時候,年羹堯被拿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上。


逆流時代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打了勝仗回京,為什麼要拒絕雍正帝的三個請求?

一、

得勝回京的年羹堯:

在雍正王朝中,尤其是年羹堯打了勝仗回京那一段情節刻畫,讓很多人看了後,直覺得年羹堯良心被犬給吃了,怎麼可以這樣飛揚跋扈、目無皇帝呢?

尤其是他面對軍士卸甲時那一句著名的語錄:

“他們只知道軍令,不知道皇上!”

讓雍正帝大為惱火,而又不敢對年羹堯發火,最後只得把這個火氣發到了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身上,不停地讓年秋月卸甲,弄的年妃莫名其妙的脫衣服……

其實在年羹堯進京的那一刻起,孫嘉誠就已經跳著腳地直喊:

“簡直無人臣之理,我要參他,我要參他!”

之所以孫嘉誠這麼氣憤,原因就在於年羹堯進京的時候,面對眾臣的跪迎,而年羹堯竟然坐在馬上,視而不見?

後來孫嘉誠又收集到其他幾個罪狀:

第一就是山東直隸大旱,根據于成龍的易理推算,是因為朝中有奸臣,這個奸臣就是年羹堯;年羹堯打了勝仗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可是他卻在西北揮金如土,草菅人命;這些問題也就罷了,他竟然面對百官跪迎,他視而不見;在大殿上他竟然說出大軍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而且舉薦功臣數量太多,大家都講這是“年選”!

二、

雍正帝為什麼要讓孫嘉誠去求雨呢?

其實孫嘉誠所說的這些問題,雍正帝並不是看不到,只是這個時候並不是彈劾年羹堯的時機!

雍正帝即位之後,接連辦了好幾件大事,可是沒有一件是辦成功的,比如追繳戶部欠款,比如恩科第一場考試,比如新朝的鑄幣……

這時候的朝中倒雍正帝之聲並不是沒有,尤其是以老八胤禩一夥為主,雍正帝急需一場大勝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這個想法,被在田文鏡處半隱的鄔思道猜到了,於是不惜自己親自送軍糧到前線,並指導年羹堯打了最後一仗。

因為鄔思道知道,年羹堯其實是擁兵自重,他明知道叛軍主力在哪,卻遲遲不肯決戰,還是鄔思道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因為決戰的關鍵並不是找不找得到叛軍主力,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尤其是年羹堯打勝了仗以後,眾人的表現:

第一個得到消息的並不是雍正帝,而是老十三胤祥,他一時沒有找到雍正帝,馬上讓張五哥帶人滿城大喊:

“西北大捷嘍!”

而雍正帝正在佛堂唸經呢,聽到了西北大捷的消息,他激動地跪在佛像面前大哭起來,眾人看到他這個表情,全都哭了起來。

他們等這場勝利真的是很久很久了……

這也讓雍正帝可以真正倒出手來,開始按照康熙帝遺留下來的任務,開始執行新政了。

這個時候,年羹堯就是雍正帝的功臣,他還指望他給自己長臉面,結果孫嘉誠一盆子涼水就潑下來了!

三、

雍正帝的三個請求:

求雨成功的孫嘉誠,一時間成為了清流的老大哥,這讓雍正帝相當的頭痛!

還好,此時的另一個狠人弘曆出面平息了這群清流,之前的文章也分析過,弘曆絕對是一個狠人,他平息的方法也很簡單的,就是大棒政策,誰再跟朝廷對著幹,就是跟他過不去,後果自負!這群清流也看到雍正帝是怎麼對待老孫嘉誠了,而且後來還被派往西北送死,這之後一個個都不敢說話了……

先安撫了這群清流,下一步雍正帝就得好好跟年羹堯談談條件了:

於是雍正帝設宴跟年羹堯一起進餐,開門見山,雍正帝先提出了第一個請求:

“亮工啊,西北是不是還需要十萬兵,能不能再裁減一些?”

年羹堯當面拒絕,理由是羅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一定在暗中積聚力量,伺機再起,十萬兵在這麼長的戰線上預防,已經是很吃力了。

雍正帝第二個請求:

“那這每月一百五十萬兩的軍需開支能不能再縮減一些?”

年羹堯回雍正帝說這一百五十萬兩已經是最低額的開支了!

第三個請求:

“那麼這一百五十萬兩能不能在西北四省解決,不要朝廷在另外籌款了?”

年羹堯提出西北四省太窮了,又接連戰爭,僅青海一省十年都難以恢復。

四、

年羹堯為什麼拒絕雍正帝的三個請求?

這次楊角風要挺一下年羹堯了,關於雍正帝提到的這三件事,年羹堯拒絕的是合理的,我們一一來分析:

第一件事,當時的叛軍首領並沒有被消滅,這是關鍵,他們隨時都可以再起,如果不能一次性斬草除根的話,很難解決問題。

比如推翻大明王朝的李自成大軍,當年可是被明軍打的只剩下八個人,《明史》記載:

“自成妻女俱失,從七騎遁去。”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就不多舉了,在叛軍沒有完全剿滅的前提下,大清裁軍撤軍,必然會引起死灰復燃,到時候再剿滅,難,後來的羅布藏丹增再次聚集叛軍的事實也證明年羹堯的拒絕是正確的!

第二件事是關於軍費問題,要知道年羹堯包圍叛軍主力的時候每天的軍費就是二十萬,一個月就是六百萬,現在縮減到了一百五十萬已經很少了。

當年崇禎帝就是省錢,每次出征都不願意出軍費,讓大臣們捐,即使最後李自成大軍都快包圍京城了,崇禎帝把最後的一支部隊派出去,也是不給軍費。帶部隊的大臣說自己去籌集軍費,結果大軍剛開出去,大臣的老家就被李自成端了,沒錢了,自然也就打不了仗了。

很多企業也是這樣的,明明有人值一百萬,非要給十萬,最後留下一群給企業創造十萬價值,拿著十萬錢的人,卻不願意花一百萬養一個給企業創造一千萬價值的人。

後來的嶽鍾琪倒是不鋪張浪費,結果還不是總吃敗仗,導致本能很快解決的戰鬥,硬是拖到乾隆帝即位才搞定。

第三件事就完全是為難年羹堯了,西北打仗這麼多年,雍正帝不是不知道,現在大戰剛剛結束,人民期待的是好日子,結果軍費支出要自行負擔,自然也就加重了人民負擔,人民吃不上飯,反而更易向叛軍靠攏。

西北窮,這是公認的,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西北仍然很窮,國家還在給補貼呢,更何況那時候!

包括推行“火耗歸公”政策,本身推行新政傷害的就是士紳貴族階層,看看田文鏡和李衛推行新政有多難?更何況在還沒有穩定的大西北推行,這不是逼著那些士紳貴族造反嗎?

由此可見,年羹堯拒絕雍正帝是有理由的,只是雍正帝並不這樣想,聽完年羹堯的解釋後,他就執意要把孫嘉誠派到西北推行新政,這不是故意噁心年羹堯嗎?就孫嘉誠那副死德性,不殺他殺誰?

只是年羹堯臨死的時候把雍正帝給他的佛珠讓李衛還給雍正帝,也說明年羹堯此時的心也徹底死了……

最後再用一次年羹堯死時牧童唱的歌結尾: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看《雍正王朝》,看到這一段時,我當時心裡就在說:老年這情商,真是絕了,這是要將自己送上不歸路啊。

雍正請年羹堯吃飯,是在西北大捷之後,雍正非常高興,於是一道聖旨,要求年羹堯速速回京,雍正要好好的感謝這位得力干將。


而我們反觀年羹堯回京,那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畫面:年羹堯一路回京可謂招搖過市,忘乎所以啊,有人說年羹堯這是咋的了,怎麼能無腦到這個地步,其實,認真分析下,對年羹堯有如此表現,一點都不驚訝,年羹堯是誰?雍正的包衣奴才,更是雍正的小舅子啊,也就是說他與雍正的關係,不僅僅是普通的君與臣的關係,還有親戚這層關係,再加上年羹堯不僅在當初雍正登上皇位上,給予不小的幫助,而回頭看這次西北大捷,就憑這點,他就開始囂張跋扈了,以至於出現了“進膳”“翻牌子”等這些大逆不道的行為。他自認為自己的功勞高,所以,他敢做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說完年羹堯的背景,咱們在回到題目上來,雍正將年羹堯召回北京後,高興啊,於是請年羹堯吃飯,可雍正高興歸高興,這國家未來的日子走向,也需要雍正自己去把握,而此時此刻,正是雍正剛即位不久,國家還正處於不穩定的時候。於是在飯桌上,雍正問了年羹堯三個問題,可結局呢,我估計雍正都沒想到,年羹堯會如此回答這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這西北勝利,還需要保留這十萬大軍嗎?能不能這次回京就裁剪一些?


年羹堯乾脆的回道:西北乃是重要關隘,人員不能減少。(好嘛,回答的真乾脆)


第二個問題雍正問年羹堯,那這十萬大軍不能減,這個軍餉方面,能否壓縮一下,不用每月一百五十萬兩?


此時此刻可正是朝廷危難的時候,一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對於康熙朝末期,雍正朝初期來說,那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啊。這國家可不是你年羹堯一人在花錢,這國家可有著許多處需要花錢的地方,你年羹堯一人每個月要走一百五十萬兩,那留給其他地方沒多少了啊。


我估計雍正原本想著,你不想裁人,那就壓縮點軍餉吧,可誰曾想,年羹堯回絕的又非常乾脆:一百五十萬兩已是我提出的最低限額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經提的很低啦,我也為你雍正著想啦,這錢不能再低啦。


我估計此時此刻,雍正估計在想:我去,我沒聽錯吧,連拒我兩次?好像我是君,你是臣吧?


緊接著雍正來了個回馬槍,人你不想裁,錢你不想減,你讓我難做,我也讓你難做一次:那你就考慮下能否從西北四省自己解決一下吧。

可誰曾想,年羹堯再次拒絕了雍正,我估計當時年羹堯心裡想的是:反正我打贏了勝仗,那幫和我出生入死的弟兄們,我可不能辜負,不能裁掉他們,而且,這軍餉可關係到我在大西北的實際生活,誰都知道,這雖說報的是每個月一百五十萬兩,可這一層層下去,到我大西北,指不定被颳去多少層呢。所以,人與錢我年羹堯不能鬆口,而至於最後一個問題,既然我都拒絕你雍正兩回了,也不差第三回,索性也就拒絕吧:大西北窮不拉幾的地方,我去哪兒搞到一百五十萬呢,所以,我不搞。


可年羹堯只考慮到自己,沒有考慮到坐他旁邊的雍正,你試想:雍正是君,你年羹堯是臣,雖說與雍正有點親戚關係,算是個皇親國戚,可你終究是臣子,皇帝向你提出三個問題,你好歹也答應些吧,可誰曾想你居然一個都不答應。


那雍正會怎麼想?雖說電視劇裡沒有體現這頓飯之後雍正的心理,但我估計當時雍正的心裡應該是有無數只草泥馬奔騰而過。


而年羹堯呢,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讓雍正知道:這老年是要造反啊,他忘了誰是君,誰是臣了,他忘了這個國家是愛新覺羅家的了吧?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首先,我們看看當時的背景,西北剛剛打了勝仗,耗時一年、耗空國庫,各地虧空又不能盡數追回,另有“八爺黨”這夥“家賊”虎視眈眈。雍正王朝當時也是風雨飄搖,根基未穩。至少在這個時候年羹堯是可以威懾“八爺黨”

其次,年羹堯借西北平叛已經培植了自己的勢力,至少在西北年羹堯已經是樹大根深、盤根錯節,除了年羹堯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能震懾西北。雍正派去的心腹也已經倒向年羹堯。

最後,在康熙年間西北平叛是由十四阿哥這個大將軍王效力,雍正剛繼位就扯了十四阿哥,民間已經在傳雍正繼位不正,在世人看來雍正已經做了“卸磨殺驢”。

在綜合當時的情況下,年羹堯即使拒絕了雍正,雍正也不可能怎麼樣年羹堯,年羹堯是算準了雍正的,只可惜年羹堯不懂的收斂,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表面是想警示年羹堯,其實就是故意讓孫嘉誠送死,雍正也算準了年羹堯會殺孫嘉誠,這樣才有藉口殺年羹堯這個桀驁不馴,不知收斂的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