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某機構聯合騰訊教育開展的大數據調研《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

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堪稱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這三個崗位正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傳統教師的地位越來越來被取代。如今不管想學習哪門學科,在互聯網上即可搜索到一些頂尖老師的網上課程視頻,輕輕一點在家也可以學習到你想學的任何課程。

“教師消亡論”在五十年前也曾被提起過。1962年,世界上誕生第一臺程序教學機時,技術樂觀主義者就曾放言:教師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機器將完全代替教師。

但迴歸到教育本身來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在於教書育人,唯有老師的人格與精神才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教師去實現,因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成為社會共識,教師的身心健康、職業發展廣受社會各界關注。

校園中的教書“先生”蹤影難覓

葉新,在湖南師大附中博才實驗中學初三擔任語文老師已經九年,是整個年級教師隊伍的“珍稀動物”。

葉新所在的語文教研組共有老師近100人,而其中男老師僅8人。葉新說,“語文教研組的男老師相對來說少一些,其他偏理的科目男老師會多一些,但總體上男教師還是很少。”

據瞭解,跟葉新學校的情況類似,很多省份男教師數量都比較匱乏。在武漢,截至2017年9月10日,義務教育段男女教師比例約為3:7;學前教育階段,男女老師比例約為2:23。在青海,初中階段的男女教師比例基本為3:7,小學基本為2:8;學前教育階段則基本為1:9,甚至在有些地方全是女教師。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中小學男教師為什麼這麼少?待遇不高、社會認同感低是被提及最多的原因。

超負荷的壓力或許與男女教師比例失衡、收入、家庭負擔、社會地位等有著直接關係。直接體現為:教師收入水平低,男教師養家難;工作繁忙責任重,無暇顧及家庭教育;社會對男教師認同感偏低……

一位剛畢業的師範生描述自身的經歷:“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入教師隊伍,收入3000,除去房租、水電、吃喝,一個月下來囊中羞澀。”這並非是個例,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男性是家庭的經濟支柱。男老師也像其他職業的男性一樣,需要賺錢養家,需要娶妻生子,每月4000塊不到的工資,養家之難可想而知。對此,知乎上常有男教師自嘲:拿著這點工資,相親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老師,只能說自己是事業單位的。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社會上有一種偏見,認為男性當教師‘沒出息’。現在連報考師範專業的男生都很少。”平遙縣第三中學多年從事高三物理教學及班主任工作的張國峰認為,社會上認為男性不該從事教育行業的刻板印象,也對男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男教師身為校園中的“大熊貓”卻沒有享受到國寶級待遇,足夠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視。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改善教師的待遇,並抬高教師門檻,或許才能徹底撕掉男教師背後“弱勢群體”的標籤。


手握“保溫杯”的老教師難追創新腳步

教齡較長的老教師作為教師群體中最有經驗、威望的一群人,也有著自己的煩惱。公開數據顯示,佔用教師工作時間的並非全是教育教學工作。真正用於教學及相關準備的時間在整個工作時間中佔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為耗時耗力的非教學任務。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在教師職業現狀調研中,同樣能夠驗證這一現象。70%的老教師認為非教學性相關的事物太多,這是帶給他們壓力的最主要因素。這些非教學任務種類繁多,覆蓋了形式化的行政工作、日常文書整理、各種分析報告數據、迎檢材料的補寫,以及各種業務學習的筆記等。這裡的每一項工作似乎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關係著學校和教師的督導考核評估。

對於精力充沛的年輕教師來說,或許可以“忍痛”處理這些非教學性工作,對於手握“保溫杯”的老教師來說,明顯“吃不消”。老教師們開始意識到,信息化教育的落實將是他們擺脫沉重教學負擔的最後一顆稻草。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過去每天批改作業都會佔用我至少2個小時的時間,而現在每天我只要花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作業佈置和檢查,軟件還會自動生成作業報告,提供數據分析。這樣的話,全班知識點掌握情況就會一目瞭然。”徐州某中學劉老師對於信息化技術助力教學工作有著深刻地體會。

隨著互聯網教育平臺的興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減少了備課、製作課件、佈置作業、出試題、教學反饋等工作量。在高教齡的老教師中,71%的教師渴望儘快提升信息技術使用能力。老教師積極擁抱變化,年輕教師更應如此。


應試教育下被冷落的副科教師

“想想還是好氣,因為我脾氣好因為我是副科老師就可以在我課上廢話多,玩這個玩那個嗎?”網友@善待麻袋組織發的這句牢騷想必不是個例。

由於與升學關係不大,作業少,成績要求不高,學生在“副科”上容易鬆懈也是常事。沒有“硬性要求”,學生聽不聽課往往就取決於這個老師的“人格魅力”和學生今天的“心情”這種很虛的東西。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一些成績好的學生開始利用“副科”寫“主科”作業,其他同學即使沒有在“爭分奪秒”,也很少會像聽主科一樣聽副科老師上課了。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一位副科新老師就在網上求助,說自己通過筆試、面試考上了教師,上班已經半學期了,幾個月下來,最頭疼的就是課堂紀律問題,“本來我就是副課,一些學生就拿我的課當休息課,其實你要是不願聽,你趴那睡覺我都能忍,但是有些學生喜歡講話,你吼也好、訓也好,他頂多安靜一下,然後又開始了,而且不管你怎麼發火,怒目而視,他們都是笑嘻嘻的,很無所謂的樣子,我也不敢罵得太狠,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費勁程度可見一斑。

調研數據顯示,非語數外的副科教師中有62.8%認為壓力大,他們認為壓力大的原因分別為收入低、社會地位低和非教學性相關的事物太多,分別佔比72.4%、66.5%、64.1%。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據瞭解,教師的薪資由每月工資和每學期的績效構成。績效衡量成為副科教師的隱痛。主科教師通常能夠通過學生成績展示自己的教學成果,副科老師的教育成果卻不好衡量,沒有了升學要求更是處在教學邊緣,這直接導致主科教師在績效收入上高於副科老師。加上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多數為主科教師,使得兩類老師的收入差距進一步增大。

除了收入上的差距,讓副科教師最傷心的是被“邊緣化”、不受重視。主要表現在:職稱評選少有副科教師提名。原因不言而喻,中小學中,學校要通過學生成績、升學率等因素來綜合評估教師教學技能,史地化生等學科在學生升學時沒有考核,這些科目的老師在評定職稱時優勢驟減。


自查一下,你屬於這三類“弱勢群體”教師嗎?


西湖區某小學體育課陳老師坦言:“語數英老師的教師節過得紅紅火火,我都有些‘嫉妒’他們了。”儘管體育老師不用批改作業,但每週的工作量並不少。他每週要上14節課,而且要陪著孩子們一起運動,兩節課下來也挺累的。陳老師笑稱,希望在明年的教師節可以收到學生的小卡片。學生對於副科的偏見,這種挫敗感在教師唯一的節日裡尤為強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