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不藍綠不綠 臺灣“九合一”選後政治板塊不再鐵板

藍不藍綠不綠 臺灣“九合一”選後政治板塊不再鐵板

臺灣2018年底的“九合一”大選,猶如一場政治大地震,讓臺灣縣市的藍綠地貌出現明顯錯動。表面上,民進黨原有13執政縣市被腰斬,“綠地”僅存6縣市,在數量上半毀,再進一步比較民進黨此次選舉與2016大選的全臺總得票數,足足少了200萬票,無疑動搖“黨”本,後續發展已然悲觀。

然而,選舉觀察不能單單隻看選舉結果的表面,除了停留在韓國瑜個人效應的觀察外,“九合一”選舉結果究竟對臺灣政治造成了怎樣的結構性變化,更該是關注焦點。

細究選後臺灣政治板塊主要的錯動有三:

其一是藍綠傳統優勢縣市出現翻轉,無法輕易再用“北藍南綠”劃分;

其二是在韓國瑜效應下,民進黨選舉戰略失焦,致其盡失中臺灣領土;

其三則是臺北市的柯文哲在沒有藍綠政黨奧援下當選,首度出現無黨籍候選人力壓國、民兩黨勝出的紀錄。

北藍南綠瓦解 傳統票倉不再向藍綠掛保證

綜觀此次選舉,最大的亮點無疑是近20年從來由民進黨執政、向來“綠油油”的高雄市“綠地變藍天”。無獨有偶,同屬“六都”、位在北臺灣的桃園市,選民結構基本上“藍大於綠”(約略為四成比三成),但民進黨籍現任市長鄭文燦仍以53.46%得票率,輕鬆取得連任,有別於上屆選舉鄭文燦得利於柯文哲效應外擴,以3萬票的微小差距意外當選,此次鄭文燦除了大勝國民黨候選人陳學聖15萬票外,總得票數甚至還較四年前成長了近7萬票,並締造民進黨有史以來首度在桃園市下轄的13個行政區全面獲勝的紀錄。可以說,桃園市被鄭文燦“綠化”得徹底。

對比高雄與桃園的意義在於,傳統上這一南一北的“兩都”,各自屬於綠營與藍營選民集中的行政區,過去幾次選舉,也因“北藍南綠”的藍綠板塊結構穩定,使高雄與桃園兩都鮮少成為縣市選舉中的熱議焦點。但此次“九合一”選舉,表現在高雄與桃園的結果,是“綠的不再綠”、“藍的不再藍”,臺灣長年“北藍南綠”的板塊結構不再是理所當然,不再是“鐵板一塊”。

放大來看,“北藍南綠”的瓦解也不只出現在高雄與桃園,被民進黨奉為“民主聖地”的宜蘭縣,此次也“由綠轉藍”,改由國民黨執政;陳水扁故鄉、最死忠支持民進黨的臺南市,此次選舉業由深綠變淺綠,民進黨最後只能險勝;至於向來國民黨佔有絕對優勢的臺北市,除了1994年陳水扁因為藍營分裂當選外,後任的馬英九、郝龍斌面對民進黨候選人,皆不甚困難地贏得臺北市長選舉,惟近兩屆臺北市長拱手讓予無黨籍的柯文哲,也足以顯見選民結構被認為“藍大於綠”的臺北市,也不再是國民黨的囊中之物。

質言之,過去那套“北藍南綠”、藍綠兩黨傳統優勢縣市如今都不再成為選票挹注的保證,高雄、宜蘭、臺南之於民進黨,臺北、桃園之於國民黨,選舉結果都足以為證。

回防高雄 民進黨盡失中臺灣

其次,繼續就藍綠板塊的角度評析臺灣選舉政治,由於長年“北藍南綠”結構穩定,歷次縣市長選舉、甚至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臺灣”始終都是決定藍綠兩黨勝敗的關鍵,因此“決戰中臺灣”成為臺灣每逢選舉年必出的政治口號。

位於中臺灣的臺中市與彰化縣由於人口眾多,且歷次選舉兩黨得票互有高低,政黨輪替縣市執政也時有所見,在民進黨與國民黨都有機會但都沒把握的情況下,形成兩黨每每在選舉的最後階段,均以衝刺中臺灣選情為其戰略指導。但此次“九合一”選舉,韓國瑜的高人氣與政治效應延燒,造成民進黨“後院失火”,原本固若金湯的高雄選情岌岌可危,終迫使民進黨在最後關頭集合全黨之力,南下搶救陳其邁,一改過往固守中臺灣的策略。

儘管顧此不必然失彼,但民進黨出重手護盤的高雄,最終依舊被韓國瑜拿下,中臺灣則在韓國瑜效應北延,又民進黨無力照顧下,終於一口氣將整個臺灣中部讓與國民黨“全面執政”。常言道,“賠了夫人又折兵”,正好成為民進黨護不住高雄,又丟失了臺中的最佳寫照。國民黨這次能夠一舉豪奪中臺灣縣市,實也受惠韓國瑜旋風所賜。

白大於藍綠 臺北市首度擺脫兩黨政治

最後,回到臺北市長選舉,儘管現任市長柯文哲僅以3254票險勝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但這險勝的意義之於臺北市長選舉史可謂非凡。眾所周知,儘管柯文哲在兩次市長選舉皆高掛無黨籍、標榜“白色力量”參選,但2014年柯文哲受利於民進黨禮讓參選,是時以57.16%得票率當選,實際上是“綠白合作”的產物,是“綠白合作”強壓連勝文當年代表的40.82%藍營基本盤。

而今,2018年臺北市長選舉,一方面“綠白分裂”,民進黨強推黨籍候選人姚文智參選到底,儘管蔡英文、賴清德選前也多次為姚文智站臺催票,但在柯文哲成功吸引淺綠票源下,姚文智代表民進黨僅獲得17.29%得票率。另一方面,國民黨推出老將丁守中參選,儘管“佛系選舉”隨行,其聲勢與看好度始終難抬升,雖然丁守中還是敗北,但他最後仍以40.82%完全相同於四年前連勝文的得票率,穩住臺北市傳統泛藍的基本盤。

質言之,柯文哲這一次的勝選,儘管贏得艱困,但他在國民黨維持基本盤、民進黨不禮讓下,以無黨籍身份吸取“非藍非綠”以及“淺綠”選民得以勝選,確實締造臺北市長選舉史上,首次面對藍綠兩大政黨各推候選人夾擊下,依舊當選的紀錄。就臺北市選民結構長年泛藍佔四成、泛綠與中間選民各佔三成的情勢下,柯文哲反因“綠白分裂”,衝破藍綠合計七成的穩定結構,這對於民進黨與國民黨而言,又何嘗不心驚與慚愧?

總的來說,臺灣這場“九合一”選舉,除了表面上選民給了蔡英文的期中考打了一次不及格分數,以及韓國瑜效應的討論外,對政治板塊與傳統藍綠結構來說,都造成了不小的衝擊與重構,於藍綠傳統優勢區域如此,於政黨操作全臺選舉策略如此,濃縮到臺北市,藍綠超穩定結構的打破,都是對於傳統舊政治的一次逆反,也象徵了臺灣選民不願繼續在結構中受制非藍即綠不可的意志正在發展。(多維新聞丨陳鄭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