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就能安天下”,但他為什麼不提司馬懿?

喬治85744078


在三國時期,歷史已經證明了冢虎司馬懿才是最後的人生大贏家。那麼,當年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就能安天下”,為何就不提冢虎司馬懿呢?這到底是他遺漏了,還是有其它的什麼隱秘呢?



司馬徽,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打敗,投奔荊州的劉表,在此期間他聯絡當地豪強,並四處尋訪人才。後來,他與司馬徽見面,請求司馬徽為其舉薦人才,於是司馬徽就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很多人都好奇,為何司馬徽就沒有提到司馬懿這隻冢虎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司馬徽不認識司馬懿,雖然說司馬徽與司馬懿是河南老鄉,但是一個在黃河北邊,而另一個在黃河南邊,兩人離得比較遠。並且公元198年,司馬徽就客居荊州了,而此時身在的河南溫縣老家的司馬懿才20歲,兩人很有可能就沒有見過面,既然他們不認識,縱然司馬徽聽說過司馬懿的名氣,但說到底也不清楚司馬懿到底有幾斤幾兩。因此,他必然不敢貿然向劉備舉薦一個不熟悉的人。

二是朋友圈不一樣,司馬徽來到荊州後,與當地名士交往,特別是與龐德公、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而當時的諸葛亮、龐統都是20歲的小夥子,風華正茂,司馬徽在與其交往中發現了他們二人都有大才,因此才向劉備舉薦了二人。而此時的司馬懿身在河南,他的朋友圈還是北方的人才圈子,他雖然素有才能和名氣,但也僅限於北方的圈子,也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才會在公元201年,請他做官,但被他裝病給糊弄過去了。



三是有現成的人才,何必捨近求遠呢?當時,劉備身處荊州,而諸葛亮和龐統等人也都在荊州,近在咫尺,極大地方便了劉備去招納他們。而司馬懿遠在河南,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即使司馬徽舉薦了司馬懿,劉備也難以將其招納,並且他們三人旗鼓相當,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總之,劉備在請求司馬徽為其舉薦人才的時候,司馬徽之所以沒有提冢虎司馬懿並沒有什麼不妥的,甚至司馬徽可能早就知道即使他提了司馬懿,也沒有什麼鳥用,那麼就何必多此一舉呢!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先知一般的存在,他說的話都很有深意,並且幾乎言無不中,比如他說劉備得到諸葛亮: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惜哉。歷史也證明他說的很正確,劉備是個好主子,但是他得到諸葛亮的時候卻並非他的好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中國北方地區已經被曹操統一,造就了曹操難以撼動的優勢,劉備也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好機會,假如在劉備做徐州牧的時候得到諸葛亮的話,情況很可能就不一樣了,或許諸葛亮能幫助劉備能很好的任用關羽張飛,利用呂布張遼等人,在北方打出一片天地來,或許能戰勝曹操袁紹袁術等人的勢力首先統一北方。後來劉備和曹操在漢中交手的事實也證明,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是可以打贏曹操的。


司馬徽有知人之能,看人的才能和人性看得非常準,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兩個人也的確很有才能,都是能治國安天下的人才,只可惜鳳雛早死,關羽又丟了荊州,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中統一天下的志願難以完成。

我們也知道司馬懿這個人很有才能,那麼司馬徽為什麼不說司馬懿這個人呢?首先,必須說司馬徽未必認識司馬懿,因為歷史和演義中都沒有提到兩人認識,有人甚至認為司馬懿和司馬徽有親戚關係,這個也並沒有史料證明。那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假設兩個人認識了,但我認為像司馬徽這樣閒雲野鶴式的人物,可能很不喜歡陰險狡詐的司馬懿這樣的人,而且司馬懿這樣的人比較善於隱藏自己,不顯山不露水,所以他的名氣應該沒有諸葛亮和龐統的大,而就實際能力而言,司馬懿各方面的能力也是比不上諸葛亮的,因此司馬徽不提司馬懿也就很正常了。



文史大世界


話說劉備為躲避蔡瑁的追殺,被迫騎著的盧躍馬過檀溪,逃過一劫。驚魂未定的劉備在鄉間小道上前行,看著靜怡的景緻,心情逐漸平復下來。走了不久看見一牧童,牧童盯著劉備看了一陣子說,閣下想必就是劉皇叔吧。

劉備一驚,你小小年紀何以得知?牧童說,我師傅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這幾天和客人交談,說近日荊州有劉皇叔長得雙耳垂肩,雙臂過膝,乃當世英雄。我恰巧聽到此言,今碰到您如此模樣,想必就是劉皇叔了。

劉備趕忙讓牧童帶路引見。到莊上後,劉備見這司馬徽長得仙風道骨,一看就是世外高人,劉備趕忙報上姓名。司馬徽問他為何如此落魄?劉備說自己時運不濟。司馬徽笑著說,不是時運,而是將軍身邊沒有人才。

劉備有點不同意,說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糜竺、孫乾、簡雍,也都是可用之人。司馬徽說這些人倒是不差,但還缺少兩位奇才相助,之後向劉備推薦“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引出了後來的故事,司馬徽的這句話也就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

那麼回到問題,為何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同為本家的司馬懿呢?

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司馬徽。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隱士、人物鑑賞家。他不僅博通文史,熟讀兵書,還精通奇門遁甲之術,是個奇才,因此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而他之所以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並不是因為司馬懿沒有才能,而是二人之間根本沒有交集。

首先,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這兩匹司馬在東漢時期並不是一家人,不敢說絕對沒有親緣關係,但一定是支系比較遠的。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屬於豫州;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人,屬於司隸地區,在東漢時期他們並不是老鄉(現在來說都是河南人)。

其次,兩人的生活圈子不同。司馬徽雖然是豫州人,但很早就去了荊州隱居,常年和荊州士人打交道,在荊州很廣的人脈關係。龐德公、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些人都和司馬徽關係密切。而司馬懿則一直在溫縣生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多次拒絕曹操的徵辟,在早年沒什麼名氣。可見二人的生活圈子不同,沒有交集,不認識。

所以,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就理所應當了。


石頭說歷史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得了最後還是被滅國了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人稱水鏡先生,一生博古通今,並對荊襄一帶的人才瞭如指掌。

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閒雲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那麼在三國演義中,作為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水鏡先生(即司馬徽)擁有很崇高的地位,他說的話就好比真理一般,無人質疑。然而,當初他曾評價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

家居設計課堂


這要要從四個方面來說了。

一.地域不同

首先是地域不同。

司馬徽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

司馬懿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

從今天的禹州到焦作,大概在160公里左右。

古時候交通不發達,所以兩人離的遠。可能兩人面都沒見過,但是名字應當是聽過的。

二.關係不同

壓根司馬懿和司馬徽,就沒什麼關係。

而司馬徽和諸葛亮,龐統,關係就不一般了。

其中最關鍵的人物是諸葛亮和龐統的老師,龐德公。而龐德公和司馬徽關係也好。龐統又是龐德公的從子。

三.出身

司馬懿是官宦世家,父親司馬防身居高位。所以司馬懿的出身相對高很多。

諸葛亮,龐統,司馬徽,龐德公。四人在當時,都算是隱士。當時諸葛亮和龐統並沒有出仕。

四,才能

為什麼提諸葛亮和龐統。還是兩人的才能,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司馬懿沒才能嗎?有。人家在曹魏有官兒做。

但是當時是對劉備說的,劉備當時實力並不強。而且諸葛亮和龐統離的也都不遠。

但是為什麼只跟劉備提呢,因為劉備也是一人傑!


帳飲東山


先來分析一下這三個人。從三國演義來看。

龐統,為劉備顯出了生命,隕於落鳳坡。

孔明,為劉備兢兢業業奉獻了一生。

司馬懿,把曹操家業都奪了。


水鏡先生推薦給劉備的人都有一個特點,德才兼備。其中包括徐蔗。

水鏡先生和司馬懿應該是有交集的。用曹操的識人觀像來看,司馬懿是狼顧之像。

水鏡先生也給了他冢虎的稱謂。虎在識人中是傷人的。所以,不會推薦給劉備。

Ps圖片與回答內容無關,僅為了緩解視覺疲勞。


大美雲南


這一切都是司馬徽設下的局,司馬懿是司馬徽的侄子。司馬徽把諸葛亮騙出山跟劉備,就是給司馬懿當陪練。沒有諸葛亮,曹操不會重用司馬懿的。司馬懿只要有仗打,就會牢牢的掌握軍權,有了軍權,曹操祖孫三輩給司馬家族打工。司馬徽傳給諸葛亮借風之術,傳給司馬懿借雨之法。

徐元直就是司馬微的託,劉備從襄陽逃跑到南漳水鏡莊,也是徐元直提供的逃跑路線。襄陽守軍蔡冒就是徐元直挑撥離間才起的殺意,因為劉備可能有貪圖襄陽的意圖。這樣,就是因為徐元直兩邊挑說,才有了一個逃跑,一個追。當劉備狼狽不堪的逃跑到水鏡莊時候,司馬徽大笑:哈哈,魚上鉤了!


gaosheqin


司馬徽,字德操,道號“水鏡先生”,穎川名士,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為人大度謙和、廣交良友,世稱“好好先生”,有知人之明,說直白一點,他是位人才鑑賞家,能分辨人才的優點與特長,知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懂得如何合理的舉薦人才。他是一代名士,年歲蒼老,隱居於山林鄉野之間,他與龐統的叔父龐德公、以及徐庶等,均是好友。

司馬懿,字仲達,曹魏謀士、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個野心家、陰謀家,他為人奸詐狡猾、城府極深,善於隱忍,深知兵法謀略,手段高明,曹魏後期,他與兩個兒子,共同掌控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可謂隻手遮天、呼風喚雨,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平陵政變,裝病騙了大將軍曹爽,誅殺了曹爽滿門,又藉機殺了許多大臣、曹魏部將。多年以後,孫子司馬炎篡魏自立,稱晉武帝,奉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司馬炎死後,其子侄叔父,為奪皇位,大舉刀兵,同室操戈,互相殘殺,這就是歷史上的“八王之亂”,緊接著,這場禍亂,造成了晉朝國力空虛、守備衰弱,致使,北方胡人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兵分幾路,躍馬提刀,大肆侵略中原,殺燒淫掠,大量屠殺漢族百姓。我華夏大地,屍骨如山,血流成河。這便是大家都知曉的“五胡亂華”。司馬一家,是千古罪人!

再者,我要糾正一下,司馬徽與司馬懿,兩人之間,並無任何親友關係,素不相識,況且,司馬懿,也只是後生晚輩,與諸葛亮的年齡相仿。

“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可安天下”,司馬徽,雖說過這句話,但是,他又說了另外一句話,被大家忽略了。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意思就是:諸葛亮,雖然幸逢明主劉備的賞識與重用,但是,天下大亂、時局動盪,軍閥割據,群雄逐鹿(北有曹操,江東有孫氏,這些都是英雄豪傑,都有曠世之才,他們的部下更是猛將如雲、謀士眾多,佔據一方,有山川地勢之險、人才濟濟之優勢,是很難被打敗的)而漢室衰微敗亡的趨勢,是無法扭轉的。總歸就是四個字:生不逢時。

劉備,也曾請司馬徽出山輔佐,但司馬徽自稱年事已高,無心政事,委婉的拒絕了,並在他的家中,對劉備,最早說出了“臥龍”、“鳳雛”這兩大頂尖謀士的重要性,又向劉備舉薦了謀士徐庶。

司馬徽,才智過人,談吐不凡,清幽高雅,通曉天文地理、陰陽術數、五行八卦,好談時政,未出家門、已知天下大勢,這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賢良隱士!







湛雲居士朱曉風


因為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是兩個人從歷史記載上,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司馬徽家族來自潁川,是荊襄的名士,而司馬懿的家族來自於溫縣,司馬懿是殷王司馬卬的後代,而司馬徽祖先不可考。以雙方的社交圈來看,司馬徽是不是認識司馬懿都很難說,談何推薦呢?

其次,建安六年,司馬懿就在河內溫縣,當時屬於曹操的地盤,而劉備當時在劉表的地盤荊州,兩邊距離一百多公里,屬於敵國,劉備就算是知道司馬懿大名,也根本無法前去拜會,更不用提招攬了。

再次,臥龍和鳳雛在襄陽一代,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名士。

而司馬懿在河內溫縣,並沒有太大的名氣,從時間上說,諸葛亮出仕是建安六年,而司馬懿出仕是建安十三年。在建安六年的時候,司馬家兄弟八個人,並稱「司馬八達」,司馬懿入仕之後,才得到了一些名士,比如尚書崔琰等人的誇獎。像崔琰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

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但是司馬懿本人在早期並沒表現出超出自己哥哥司馬朗、弟弟司馬孚的才華。

所以司馬徽第一可能根本就不認識或者不熟悉司馬懿,第二司馬懿本人也沒有足夠的名氣,第三,當時的河內溫縣也不在劉表的治下,劉備就是想招攬也根本沒有辦法去。有這三點,司馬徽怎麼會推薦司馬懿呢?


經史通義


司馬徽是一個很有名頭的教授,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公共管理,學生的就業方向自然是成為公務員。他有幾個比較認可的學生,其中首推諸葛亮和龐統。諸龐二人雖已畢業,但還待業在家,偶爾也來看望下司馬老師。當老師的誰不希望自己學生有個好崗位,將來不說沾光,面子上也好啊。所以司馬老師每次跟地方主要領導座談時,都會推薦諸龐二人。劉備是第幾個被推薦的,估計司馬老師也記不得了。至於司馬懿,司馬老師或許從河南老鄉口中聽說過,不過作為一名到南陽創業的鳳凰男,旺族子弟的就業根本不需要他操心。據說司馬懿穩重不及長兄司馬朗,忠義不如幼弟司馬孚,而且不注意儀表形態,趕時間時一邊往前走一邊回頭跟人說話,只是遇事冷靜,喜歡權謀。這樣的人推薦給領導,惹了禍自己還可能要背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