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冷夏熱,人體在什麼條件下感覺最舒適?科學家還真研究了一番

冬天嫌冷,夏天怕熱,人體在什麼條件下感覺最舒適?未來我國的熱舒適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還真有科學家對此做了一番研究。

蔡文清

冬冷夏热,人体在什么条件下感觉最舒适?科学家还真研究了一番

資料圖 程功 攝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學傑與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徐影的研究團隊一起,分析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熱舒適度的變化。研究發現,在過去幾十年裡,全國平均冷和寒冷日數減少,熱和炎熱日數增加;舒適日數呈增加態勢,但在夏季,我國東部的舒適日數卻明顯減少。

研究團隊在分析過去幾十年中國熱舒適度的變化時,考慮將在氣溫、相對溼度和風速等各要素綜合影響下的有效溫度作為人體熱感受和舒適度的指標。

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吳佳說,有效溫度是通過在實驗室中測定,後經過問卷修正等過程得來。按照有效溫度可將人體熱舒適度劃分為7個等級,用來反映人體的普遍感知–小於1攝氏度是寒冷,1攝氏度到9℃攝氏度之間是冷,9攝氏度到17攝氏度為涼爽,17攝氏度至21攝氏度為舒適,21攝氏度至23攝氏度叫溫暖、23攝氏度到27攝氏度就是熱,大於27攝氏度就是炎熱了。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未來熱舒適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對此研究團隊進行了“中等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21世紀未來氣候變化的高分辨率區域氣候模式”的集合模擬,並綜合考慮因中國人口分佈不均勻,未來人口總數和分佈可能進一步變化而引起的暴露度變化等,開展未來有效溫度變化的預估。

研究人員介紹,暴露度是各等級有效溫度的天數和這一等級影響人口數量的乘積,可以反映各等級有效溫度對人口數量和持續時間影響的大小,“人-天”是暴露度的單位。暴露度能直觀展現我國不同區域的炎熱天氣情況,以及受影響的人口數量。

從氣候學意義上講,全球變暖後中國平均舒適日數會有所增加,但這並不意味未來人們能享受到更多的舒適日數。研究團隊發現,舒適日數主要分佈於現在我國比較寒冷的北方及山地,如內蒙古高原等地,但由於這裡人口的遷移,人口總量在減少,於是相應的“人-天”數目有了近四分之一的減少,如每年有兩個月以上舒適天氣的人數,到21世紀末將比現在減少一半以上。

同時,未來我國區域炎熱天氣的人口暴露度將大幅增加,增加最多的區域主要為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和四川盆地、華南沿海等地。到21世紀末,相比當代全國平均將增加6倍“人-天”。也就是說,全年不用忍受炎熱天氣的人口將由6億人減少至2億多人;而遇到炎熱日數在1個月和兩個月長度以上的人口,將分別由現在的270萬人和接近0人,上升到1億6500萬人和2300萬人。此外,熱天氣的“人-天”數目在全國大部地區也將增加,涼、冷和寒冷天氣的暴露度則相應有所減少。

從空間分佈上講,黃河以南的舒適天氣都將減少,而云南等位於低緯但相對海拔較高的地區則例外。四川盆地和淮河流域的減少值在1000萬“人-天”以上,全國平均而言的減少值為200億“人-天”。

研究顯示,總體而言,在中等水平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我國更多的人需在夏天和暖季遭遇更多的炎熱天氣,雖然變暖引起冷季增溫,但這並不能讓更多人享受更多的熱舒適氣候。

(原標題:什麼樣的天兒 你感覺最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