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照顧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一場悲劇灬主角有我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名萎縮性關節炎。它不僅侵犯關節、肌肉、肌腱,而且可累及全身的各個臟器,甚至使人致殘,因此是一種危險病種。其發病原因迄今不明,一般認為是由多種因素誘發機體的自身免疫反應而致病,包括遺傳因素、性激素和感染因素等。在其發病過程中,一些細胞因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類風溼性關節炎與中醫學的“尪痺”、“熱痺”、“風溼熱痺”、“歷節風”等較相似,同樣屬於“痺證”範疇。具體類型又分為寒溼型、溼熱型、風熱型、痰瘀型和肝腎陰虛型等。

在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約為0.4%,其中75%以上的患者是女性,女性患者中又以30~ 40歲和45~ 55歲為兩組高峰患病期。患者中有家族史的約佔8%,有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副鼻竇炎和感冒的患者約佔50%,飲食習慣不良或患有某種消化道疾病者約佔40%。

一般患者很容易將此病與骨性關節炎或風溼性關節炎相混淆,這是致使此病久久不能治癒的一大原因。從現代醫學研究來看,它們在發病原因、症狀表現、檢查驗證和治療方法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只是傳統醫學將它們都歸為“痺證”之列罷了。

一、主要表現

(1)類風溼性關節炎最重要的早期表現是晨僵,而且有別於骨性關節炎等其他疾病的晨僵。其特點是:起床後感到某些關節發緊,僵硬,但不痛。90%以上的病人病變發生在手腕關節,尤其以近端指關節和掌指關節為重,常常從第2、3、4掌指關節開始出現,必須活動15分鐘或更長時間後才能順利完成刷牙、擰毛巾等動作,直到1小時後關節才能舒展。還有一些人常在坐或臥一兩個小時後感受到關節僵硬,因為常發生在午後,故又稱為“午後僵硬感”。

必須明確的是,正常成人和一些骨性關節炎病人也會出現某種關節晨僵或午後僵硬,但一般不會超過15分鐘,且程度較輕,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晨僵或“午後僵硬感”有明顯的區別。

(2)對稱性關節腫脹可達1個月以上。

(3)發病10年後,約有60%的病人會出現關節畸形,肌肉萎縮。還可出現發熱、乏力、類風溼結節、胸膜炎或心肌炎等。

二、檢查驗證

(1)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大。

(2)持續4~ 6周以上的對稱性關節腫大,且多集中在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關節上。

(3)皮下有類風溼結節。

(4)類風溼因子呈陽性,滴定度大於1∶32。

(5)手部X光片有典型的囊性骨侵蝕,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並有明確的骨質疏鬆存在。

(一)非處方藥選

西藥

(1)阿司匹林片  成人每次0.3~ 0.6克,若症狀不緩解,可間隔4~ 6小時重複用藥一次,24小時內不超過2克。本品具有解熱鎮痛之功效,用於緩解輕度至中度疼痛,如關節痛、神經痛、肌肉痛等。

(2)布洛芬片 成人1次0.2克,若症狀不緩解,可間隔4~ 6小時重複用藥1次,24小時內不超過0.8克。其功效與用途同阿司匹林。

(3)萘普生片(消痛靈,甲氧萘丙酸) 成人首次服用250毫克,以後逐漸調整到每日500~ 750毫克,分2次服用。連續用藥不得超過5天。症狀未能緩解者,可諮詢醫師或藥師。本品具有消炎鎮痛、抗風溼之功效,可用於緩解輕度和中度疼痛特別是各類骨科疼痛症。對本品過敏者以及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服藥期飲酒或與其他鎮痛藥同用時,有潰瘍發作之危險。

(二)普通處方藥選

1.西藥

(1)貝諾酯(撲炎痛) 成人每次0.5~ 1毫克,日服3次。本品是一新型抗炎、鎮痛、解熱及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

(2)雙氯芬酸(雙氯滅痛,雙氯高滅酸鈉)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3次,飯後服用。本品是一種新型強效消炎、鎮痛、解熱及抗風溼、類風溼藥物。

(3)芬布芬片、膠囊(聯苯丁酮酸) 成人每日600~ 900毫克,分1~ 2次服用,建議多數患者於早晚各服450毫克。本品具有消炎、鎮痛及解熱作用,適宜各類關節炎包括急性痛風者服用。14歲以下兒童忌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及消化道潰瘍者慎用。

(4)吲哚美辛(消炎痛) 成人每次25毫克,日服2~ 3次,必要時可增至100~ 150毫克/日,分3~ 4次服用。飯時或飯後服用。本品具有明顯的消炎、解熱、鎮痛作用。由於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高,所以一般不宜長期服用。老年、腎功能損害、出血性疾病、癲癇、精神病患者慎用,孕婦、哺乳期婦女、14歲以下兒童、消化道潰瘍及對阿司匹林過敏者禁用。

(5)吡羅昔康(炎痛喜康,吡氧噻嗪) 成人每次20毫克,日服1次。本品具有鎮痛、抗炎及解熱作用,還具有促尿酸排洩作用,適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及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等。注意長期服用後可能引起胃潰瘍及大出血。

(6)金諾芬(醋硫葡金) 成人每日6毫克,日服1次或分2次服用。本品不僅有消炎鎮痛之功效,而且能阻滯關節炎的發展,緩解症狀,減少類風溼因子,恢復免疫球蛋白的濃度,尤其可減少晨僵的時間,減少觸痛,消除腫脹,降低紅細胞沉降率,而且耐受性好,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一種良藥。

(7)青黴胺(D-鹽酸青黴胺) 遵醫囑服用。(屬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二線用藥)

(8)磷酸氯喹(氯喹,磷酸氯化喹啉) 遵醫囑服用。

(9)硫唑嘌呤(依木蘭) 成人始服量為每日50毫克,2周後增至每日100~ 150毫克。本品主要用做免疫抑制劑,肝功能不良者及孕婦忌服。(三線用藥)

(10)醋酸潑尼松(強的松,去氫可的松) 成人每次應少於10毫克,日服5~ 60毫克,劑量及療程應遵醫囑。本品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適宜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服用。冠心病、胃潰瘍、腎功能不全、虛脫及休克病人禁用。

2.中成藥

(1)雷公藤多甙片 按體重每千克每日1~ 1.5毫克,分3次飯後服用或遵醫囑。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消腫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除具有抗炎作用外,還可抑制細胞免疫和液體免疫中的功能亢進,影響反饋機制,從而對免疫系統起到調節作用,有利於多種類型的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嚴重心、腎、肝等器質性病變的老年患者慎服,孕婦忌服。

(2)昆明山海棠片 成人每次2~ 3片,每日3次,飯後溫開水送服。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祛風勝溼、舒筋活絡、清熱解毒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抗炎鎮痛、降低體溫、使血沉下降、血液活化、白細胞上升等作用。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可使軟組織腫脹、骨質脫鈣、關節間隙狹窄等痺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3)追風液 成人每次20~ 30毫升,日服2~ 3次,10~ 15天為1療程。本品具有補肝腎、祛風溼、止痺痛之功效,對有肝腎兩虧、風寒溼痺、腰膝冷痛、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狀的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有顯著療效。

(4)益腎蠲痺丸 成人每次8~ 12克,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溫補腎陽、益腎壯督、搜風剔邪、蠲痺通絡之功效,可用於有關節發熱、紅腫、疼痛,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關節僵硬、畸形等症狀的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本品具有抗炎、消腫、鎮痛、調節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減輕滑膜組織炎症,修復軟骨細胞,對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療效確切。孕婦禁服。

(5)舒筋活血丸 成人每次1~ 2丸(每丸重6克),日服2~ 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本品具有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也有很好的鎮痛和擴張血管的作用,主治瘀血性質的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其他痺痛。孕婦忌服。

(6)疏風定痛丸 成人每次1片,日服2~ 3次。本品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強壯筋骨之作用。主治有關節肌肉疼痛、肢體沉重、四肢麻木、腰膝痠軟、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等症狀的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

(7)寒熱痺沖劑、膠囊

沖劑:成人每次1~ 2袋,日服2次,溫開水沖服;膠囊:成人每次6粒,日服2~ 3次。本品具有溫經除溼,散風清熱,涼血通絡,寒熱並用之功效,主治有肌膚腫痛、觸之發熱、喜暖怕寒,或肌膚關節腫痛、觸之不熱但自覺有熱,苔黃或白或黃白相兼、脈弦數,全身熱象不明顯等症狀的寒熱錯雜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孕婦忌用。

(8)溼熱痺沖劑、片劑 沖劑:成人每次1~ 2袋,日服2~ 3次,溫開水沖服;片劑:成人每次6粒,日服3次。傳統醫學認為,本品具有疏風清熱、利溼通絡之功效。現代藥理與臨床研究發現,該藥藥性平穩,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對降低血沉、抗“O”及類風溼因子轉陰均有明顯作用。對有肌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則舒、痛不可近、關節屈伸不利、甚至步履艱難、不能活動、伴有發熱、口渴、煩悶、舌苔黃燥或黃膩、脈象滑數等症狀的各種痺證(含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有確切療效。

(9)寒溼痺沖劑 成人每次10~ 20克,日服2~ 3次。本品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強壯筋骨之作用,適宜有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等症狀的各種寒溼阻絡型痺證(含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服用。

(10)瘀血痺沖劑、膠囊 沖劑:成人每次1~ 2袋,日服2~ 3次;膠囊:成人每次6顆,日服2~ 3次。本品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效。主治有肌肉關節刺痛性劇烈疼痛,或痛處不定,拒按,或局部腫脹,有硬結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膚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等症狀的各類痺證(含類風溼關節炎)。

(三)中草藥處方藥選

【藥方1】蜈蚣粉1克(沖服),甘草6克,細辛(先煎)8克,麻黃10克,桃仁、桂枝、制川烏(先煎2小時)各12克,赤芍、牛膝各15克,烏梢蛇、尋骨風各30克,黃芪40克。

【適應證】寒溼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腫痛劇烈,痛處此起彼伏,或屈伸不利,遇風、冷疼痛更甚,得熱、熨則疼痛暫安;伴胃納差,易洩瀉,小便清長,血沉增高。苔白膩,舌淡,脈濡或脈細。

【制用法】水煎2次,每次水煎的時間可略長一些,將兩次煎液混勻後分早晚服用,每日1劑。待病情穩定後可配合藥酒治療。高血壓、腎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藥方2】乾薑、北細辛(先煎)各3克,桂枝4克,地龍8克,防風、防己、黃芪、麻黃、制川烏、制草烏各9克,炒桑枝15克。

【適應證】寒溼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高血壓、腎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藥方3】羚羊角5克,雷公藤10克,桑枝、防風、地龍各12克,生地、丹皮、鉤藤、黃柏、防己、地骨皮、土茯苓各15克,黃芪、青蒿各30克。

【適應證】風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呈遊走性腫痛,有活動障礙,壓痛明顯,日輕夜重;發熱,喜冷,咽痛口乾。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數或滑數,血沉明顯升高。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2次服用,成人每次50毫升。有心、腎、肝等臟器病變及對本藥過敏者及孕婦忌服。

【藥方4】生薑、生甘草各3克,桂枝、麻黃各5克,赤芍、防風各10克,連翹、羌活各15克,赤小豆、忍冬草各30克。

【適應證】風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2次服用,成人每次50毫升。患有各種嚴重慢性病者慎服。

【藥方5】細辛(先煎)3克,黨參、肉桂、川芎各9克,當歸、雲茯苓各10克,獨活、秦艽、杜仲、防風、川牛膝各12克,炒白芍、薏苡仁各20克,桑寄生25克。

【適應證】風寒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周身關節疼痛劇烈,甚至如針扎錐刺,麻木沉重,行步困難,陰雨天加重,遇熱則緩。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一般服12~ 15劑。高血壓、腎病患者及孕婦慎服。

【藥方6】甘草10克,知母、桂枝、蒼朮、黃柏、防風、川牛膝、威靈仙各12克,白芍、海風藤各15克,薏苡仁20克。

【適應證】溼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腫脹,低熱,口乾苦,胸悶,納差,腹脹,血沉增高。舌紅,苔膩或厚膩,脈滑數或濡數。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一般服10~ 12劑。孕婦忌服。

【藥方7】甘草6克,細辛8克(先煎),蟬蛻、知母各12克,麥冬、羌活、殭蠶各15克,秦艽、生地、地龍、海風藤各20克,桑枝、烏梢蛇、忍冬草各30克,生石膏50克(先煎)。

【適應證】溼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時間可略長一些,每天1劑,分2次服用,成人每次50毫升。高血壓、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8】黃柏、防己各10克,連翹、焦山梔各15克,牛膝、蠶砂各20克,滑石、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

【適應證】溼熱邪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發熱,惡風,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屈伸不利,得冷則舒,活動受阻,活動後有所好轉,晨起僵硬;可兼有口渴或渴而不欲飲,煩悶不安,大便不爽。苔膩或苔黃膩,舌質偏紅,脈數。多見於類風溼活動期,來勢較急並常伴感染。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腎病患者慎服,孕婦忌服。

【藥方9】桂枝、甘草各10克,白朮、知母各15克,雞血藤30克,石膏60克。關節紅腫明顯者,加赤芍、生地、牡丹皮各15克。

【適應證】溼熱邪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

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

【藥方10】甘草5克,當歸、枳殼、川芎、桃仁、地龍、香附、紅花、沒藥、羌活、秦艽、五靈脂、制半夏各10克,牛膝30克。

【適應證】痰瘀痺阻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腫痛且有變形,活動時痛增,痛處不移,屈伸受限,肌膚紫黑,肢體麻木,皮下可有結節。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數。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孕婦忌服。

【藥方11】枳殼、甘草各10克,紅花、桃仁、赤芍、川芎、牛膝、刺南星、雞血藤各15克,生地20克。關節疼痛明顯者,加元胡40克;關節腫脹冷痛並且有寒象者,加制川烏、制草烏各10克。

【適應證】痰瘀痺阻型尪痺證(類風溼關節炎)。主要證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次煎液混勻後分早晚2次服用,每日1劑。孕婦忌服;藥用草烏,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2】地龍、香附各6克,牛膝、當歸、沒藥、生草烏各9克,紅花、秦艽各12克。

【適應證】氣血瘀滯型尪痺證(類風溼關節炎)。主要證候是病程較長,肢體關節疼痛酸楚,肌膚麻木,上肢關節疼痛多呈遊走性,下肢關節疼痛固定,關節稍有腫大,活動有障礙。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孕婦忌服;藥用草烏,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3】當歸、骨碎補、補骨脂各15克,熟地20克,茯苓、元胡、白芍、黃芪、狗脊、雞血藤、薏苡仁各30克。關節疼痛明顯者,加青風藤30克,延胡索60克;關節局部有熱象者,加忍冬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

【適應證】肝腎陰虛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四肢關節尤其是手掌和足趾關節疼痛、腫大,屈伸明顯不利,形體消瘦,四肢無力,頭昏心悸,腰膝痠軟,面色少華,多尿。舌淡,脈沉細。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4】制沒藥、制乳香各6克,桂枝6~ 9克,紅花、獨活、羌活、穿山甲各9克,知母、炙虎骨(或用豹骨、鼠骨、熊骨替代)(另煎兌入)、酒黃柏(在酒中浸泡3小時以上)各12克,地骨皮10~ 15克,白芍15克,威靈仙12~ 15克,川斷、骨碎補各15~ 18克,生地15~ 25克,桑寄生20~ 30克,桑枝、威靈仙各30克。有低熱或午後體溫高、五心煩悶者,加秦艽20~ 30克;關節、筋骨病重者,加蠶砂10~ 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顯或關節僵直、攣縮嚴重者,加土鱉蟲9克,白木瓜10克,白殭蠶10~ 12克,生薏苡米30克;上肢病重者,加片薑黃9~ 12克;下肢病重者,加牛膝、澤蘭各10~ 15克;受涼後痛增者,加草烏3~ 6克,皂角刺6~ 9克;關節腫痛輕度發紅、捫之局部略熱者,加皂角刺、白芷各6~ 9克,連翹10~ 15克;瘀血明顯者,加桃仁10克,赤芍15克,白芍、地骨皮各若干,另加中成藥活血止痛散1克(1日2次,裝膠囊隨湯藥沖服);大便乾結者,加酒大黃3~ 6克,桃仁10克;口渴思冷飲者,加生石膏30克。

【適應證】腎虛標熱型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腫痛,不怕冷,夜間喜歡把病肢放到被外,但時間過長後又會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煩熱,低熱,咽乾牙腫,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細數、遲弱。

【制用法】水煎2次,將兩次煎液相混後,分早晚服用,每天1劑。方中“桂枝6~ 9克”,是指開始煎第1劑藥時桂枝的用量為6克,第2劑時用量為7克,第3劑時用量為8克,以後每劑的用量為9克,以此類推。需服用4~ 6周才能見效,不可僅服幾劑即改方。孕婦慎服;藥用草烏,腎病患者慎服。

【藥方15】細辛(先煎)6克,甲珠、生草烏各8克,麻黃、乾薑、全蟲各10克,生川烏12克,桂枝、木防己、牛膝各14克,當歸、威靈仙各24克,黃芪60克。

【適應證】頑固性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疼痛,夜間尤甚,延及肩、髖關節,手指關節變粗,四肢活動受限。脈沉細弱,舌紫幹無苔,呈慢性病容。

【制用法】水煎半小時,分早晚2次服用,服後口嚼幾片生薑。每天1劑,連服2劑為1個療程,如有效,可每隔數日再服1個療程。孕婦忌服,患有各種嚴重慢性病者慎服。

【藥方16】

乾薑5克,白芍、陳皮、鎖陽各10克,黃柏、龜板、知母各15克,熟地30克。氣血不足明顯者,加當歸15克,黃芪90克;關節僵硬強直者,加穿山甲15克;舌暗、脈澀等瘀血癥狀者,加莪術30克;偏寒者,加肉桂10克,桂枝15克;偏熱者,將知母增加15克,另加忍冬藤30克;肝腎兩虛明顯者,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

【適應證】晚期尪痺證(晚期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關節疼痛程度較早、中期要輕,關節仍僵硬強直,肢體麻木,皮下有結節,手指關節逐漸發生釦眼樣畸形或伸鵝頸樣畸形,腕關節畸形強直,膝關節內翻或外翻並屈曲,足下垂,拇指外翻,全身消瘦,面色少華,腰膝痠軟,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舌淡,脈沉細。

【制用法】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孕婦慎服。

【藥方17】川芎、甘草、制川烏、制草烏各40克,防風、穿山甲、薏苡仁各50克,全蠍、羌活、海馬、威靈仙各60克,黃芪、白朮、當歸各90克。

【適應證】

尪痺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證候是以感受風寒溼為誘因,關節有不同程度的對稱性腫脹、變形、晨僵及功能障礙,血沉超過30毫米/時,抗“O”超過500單位,類風溼因子呈陽性。X光片提示關節面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缺損及關節腔變窄。

【制用法】將藥焙乾,共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開水送服,每天3次,30天為1個療程,最長可服4個療程。腎病患者慎服。

1.穿刺療法

對患處穿刺抽液並注入氫化可的松或潑尼松龍25毫克,每2周1次,共2~ 3次,不可長期使用。

2.藥浴療法

用肉桂、乾薑各10克,附子、三稜、莪術、五靈脂各15克,透骨草25克,豨薟草100克,水煎後每日用此藥水洗浴浸泡雙足45分鐘。

3.熱熨療法

將中藥細辛、桂枝、草烏、川烏各15克,黃松節、透骨草各60克煎液,每日煎 3次(取藥液500~ 1 000毫升)。用此藥水每日在患處熱熨,成人每次20分鐘,每劑可連用3次,用時加熱。

4.牽引、固定療法

牽引皮膚或用夾板固定關節,以減輕疼痛。

5.手術療法

可根據具體情況,做滑膜切除術、關節清理術、軟組織鬆解術、關節融合術、關節成形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6.搽貼療法

用紅花油、麝香風溼油等搽抹患處,也可用金不換軟膏、追風膏或麝香膏等敷貼患處。

7.燻洗療法

將川烏、草烏各20克,川芎、木瓜各30克,加水2 000毫升,浸泡30分鐘後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20分鐘,濾出藥液,然後按上法再煎2次,將3次藥液趁熱燻洗患處30分鐘,洗後避風2小時。藥液加熱後仍可續用。

此外還有針刺療法、離子導入療法、拔火罐療法等。

五、飲食宜忌

(1)可參照“骨性關節炎”和“風溼性關節炎”的飲食宜忌範圍選擇食品,寒溼型與熱溼型患者應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飲食不要偏涼,夏季要少食冷飲,尤其是要注意補充含銅元素多的食品。

(2)平時要注意營養,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可多進食一些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粳米、糯米、蕎麥、大麥、玉米、芝麻、薏苡仁、豬肉、雞蛋、牛肉、狗肉、豬蹄、鯉魚、鯽魚、烏魚、鰻魚、鱔魚、櫻桃、荔枝、金橘、橙子、椰子、葡萄、蔗糖、檸檬、蘋果、各種綠葉蔬菜和豆腐等。

(3)在不違背寒病熱食和熱病寒食的前提下,可多吃一些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作用的食物,如各種食用菌中的香蕈、草菇、平菇、蘑菇、靈芝、茯苓和蜂蜜等。

(4)可少量飲酒,但要忌食辛辣、油膩和海鮮發物,不能貪杯或吸菸。

六、專家提醒

(1)本病反覆發作,不易根除。應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主,並配合以理療、體療等綜合治療措施,對控制病情有益。

(2)在發熱及關節明顯腫脹時,應臥床休息,症狀基本控制後可適當活動,如穿脫衣服、收拾床鋪、上下樓梯、散步、編織、種植花木等。應採用適當休息並減輕工作與治療性鍛鍊相結合的方法鞏固治療效果,鍛鍊包括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等。

(3)避免受寒、淋雨、受潮,關節處注意保暖,不穿溼鞋、溼襪等。勞動或運動後應及時更換溼衣服。墊褥、被子應勤洗勤曬,以保持清潔乾燥。


中國醫藥養生


神黃中醫智庫專家團隊為您排憂解惑(歡迎關注)

類風溼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如果想早日擺脫疾病的痛苦,一方面要聽從醫生的指導,積極配合治療,另一方面日常工作生活也要多加註意,不能根據自己的好惡來定,應該有所禁忌,這樣對病情的好轉才有所促進作用。那麼得了此病應該如何護理呢?

  1、一般護理:  類風溼病患者最怕風冷、潮溼、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鐘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2、飲食護理:  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藥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注意飲食宜忌。

  3、其他: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臥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