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夷陵之戰”孫權明明獲勝,為何孫權卻立馬向劉備求和?

郜素清


221年即劉備登上帝位的章武元年,痛心失荊州喪關羽,又恨孫吳無義背盟,劉備興大軍,分水陸二路出兵荊州伐吳,水路以黃權為主沿江北而下,陸路自為主帥,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先行,並聯絡武陵五溪蠻一同出兵,聲勢浩大,孫權一邊向曹丕稱臣,一邊命陸遜率軍應戰,陸遜採取誘敵深入和疲兵戰術,一路撤退,抓住時機在夷陵一把大火燒掉劉備幾萬大軍,劉備奔逃入永安。


吳將追到永安,連攻不克,趙雲又引軍來到,強攻無望,遂引兵後撤,孫權得知劉備駐兵在離荊州如此之近,有點畏懼,又擔心曹魏即將攻吳,便派出使者到永安求見劉備,請求議和。“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劉備答應了,派太中大夫宗瑋出使東吳。孫權又派使者把夷陵捷報告知曹丕並請求封賞,曹丕大加讚賞之餘不吝財物“致鼲子裘、明光鎧、騑馬,又以素書所作典論及詩賦與權”


孫權在劉備來攻時,向曹魏稱臣受封吳王,並非出於本意,而是為了避開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緩兵之計,在戰局未定時虛與委蛇,曹魏也察知其意,欲坐觀成敗,伺隙而動,雙方表面其樂融融,桌子下都在磨著刀子。等到劉備失敗,大局稍定,曹魏接到孫權捷報後,賞賜之餘也打蛇隨棍上,要求孫權派兒子入朝為質,孫權婉拒了,曹魏找到藉口,即派出二路大軍進攻東吳,“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派呂範諸葛謹朱桓等應戰,一面又修書低聲下氣與曹丕講道理,曹丕歷數吳權幾條大罪斥他無人臣之禮,一邊文辭批駁,一邊戰場武攻,雙方你來我往,不分勝負,各自收兵,自此魏吳反目。吳蜀都無法獨擋曹魏進攻,聯手才能兩全,孫權在劉備勢大無法講和則親魏,魏國無法講和則親蜀,左右逢源,首鼠兩端,劉備也明白無法單獨生存,雖然在大敗後,也爽快的答應復交,得到劉備的回覆後,孫權一面與曹魏作戰,一面加快吳蜀修好,“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


南方鵬


夷陵之戰孫權全勝。沒有主動向劉備請和的必要事情原由。是孫權向陸遜提議,是否深入進攻巴蜀時,陸遜對孫權說戰線過長,深入蜀會使魏國趁虛而入,基本不保。下令仃止乘勝追擊劉備。

當劉備逃往白帝城,陸遜的部將,徐盛,潘璋,宋謙都各自上書孫權,要求乘機進攻蜀漢。陸遜與朱然駱統都認為,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合然,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回還。

陸遜為了防禦魏國乘機攻擊吳。僅派李異,劉珂部追蹤劉備到南山,而未大舉攻打蜀國。蜀吳和好是夷陵之戰後兩年後。劉備死了的事情,是孫權被曹丕率軍打擊東吳,也是諸葛亮為了北伐,才派鄧芝過江講和後。講和原因是孫權因魏國曹丕稱帝,要孫權的兒子到鄴城作人質到魏國。讓孫權大不滿意,託延不去,諸葛亮要來人講和,正中下懷,蜀漢和睦,共伐曹魏。

不久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令徐盛,與呂範,全琮拒敵。當時迷向逆轉大風使吳軍傷亡慘重,徐盛聚集殘兵與曹休隔江對峙,曹休命今將士乘船攻擊徐盛,徐盛以少御多,使曹休無法取勝。雙方只得各自退兵。

224年曹丕親自親領大軍南征,企圖一舉渡過長江滅吳,徐盛向孫權獻計說,在建業周邊江邊設置籬笆圖欄設上下假樓,江中準備浮船。諸將認為這樣設計沒有什麼意義,但徐盛堅持己見,完成了系列設置。曹丕當看到綿延數百里圍欄,心驚疑虛。又見長江正在漲水,沒有開戰。燒了籬笆假樓,引軍退卻回到鄴城諸將這才明白徐盛高明,紛紛拜服。而諸葛亮也在此時卻乘機鎮壓叛亂,擒獲孟獲雍闓獲得蜀國安定。

劉備死後,曹丕派曹休打敗徐盛的軍隊。223孫權被曹休戰敗徐盛雙方對峙時,劉備累遣宋瑋,費褘與孫權有過相互請和,劉備死了。

諸葛亮又深虛權聞劉備死了,設有奸計,未知所以。鄧芝見諸葛亮說,”今主幼弱初在位,因該大使重申蜀吳和好,諸葛亮遣鄧芝修好於孫權。孫權狐疑不見鄧芝。鄧芝乃自表請見權臣,叫喊U今來欲為吳,不是蜀也,“權乃之語芝日,“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擾豫耳。”鄧芝對日,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一時之俊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 ,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期,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可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日“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答禮於蜀,蜀復令鄧芝重往吳。孫權謂鄧芝日,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從歷史記載看,劉備活時就先令使求和,因前劉備與陸遜有過通信交往,是劉備先給陸遜發信說,魏吳東面激烈交戰,吳國空虛,我將再率軍十萬和將軍你比賽一場,你還有膽量嗎?陸遜回答說,將軍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吳蜀兩國應該以和好為宜。先生一意孤行的話,我會讓將軍來的人馬再無一個人回去。劉備聽到徐盛失敗,卻沒有兵馬,根本動彈不得 ,223死於永安。沒有孫權先手與劉備求和。是陸遜有吳蜀兩國求和思想表現出來了。但行動上還是蜀國在先的。

當時呂蒙死後,孫權在東邊任命更比陸遜還年輕將軍朱然,接替了呂蒙的要要職鎮守江陵,在劉備舉攻宜都時朱然率領五幹人與陸遜合力抗劉。朱然首先破破劉備前鋒陳式,斷其後路,劉備大敗夷陵之戰。在吳蜀戰後。曹丕222年主攻的鋒芒是江陵,江陵大戰。魏大兵壓境,將朱然徹底圍住,朱然的土兵也缺吃少糧,浮腫生病,能戰者近伍幹人面對曹丕的親自進攻。他亦然淡定,非常冷靜。但江陵縣令姚泰以為吳軍非敗不可,暗地與魏軍勾結充當內應,做城內謀反。朱然破獲將姚泰斬首,攻破魏軍進攻堅持半年以上讓曹真,夏侯尚,張郃無能為力孫權派孫盛增援卻衼張郃打敗,他失去外界援軍的聯繫,孫權潘漳解但是總不能成功。曹真等修築土山,挖地道立樓櫓,射箭用盡用辦法決心破城。朱然巋然不動鼓勁將土血戰到底,魏兵無望才只好退兵。曹丕的進攻,為孫權和劉備和好創造條件,但劉備沒有實際行動只有費禕議論而己。是鄧芝主動擔責,讓吳蜀兩國都打消疑問,再次和好,不是諸葛亮孫權的功勞,是鄧芝破解吳蜀怨恨。再次合盟共同抗曹需要。





ww3721


這是形勢所迫。

整個三國形勢,北方曹魏始終象一隻猛虎,居高臨下,逼視著吳蜀兩國。赤壁之戰,如果吳蜀不聯合,如果曹操不犯驕傲輕敵的錯誤,則當時吳蜀便可能被殲滅,天下便統一。赤壁之戰雖受挫,但曹魏的實力依然強大,依然碾壓吳蜀二國。二國聯合,曹魏無可奈何。一旦分裂,隨時有被曹魏吃掉的危險。

形勢雖然這樣明顯,但有些人卻看不分明,或說重視不夠。如關羽和劉備,所以發生了荊州之變和彝陵之戰。但有兩個人卻看得十分清楚,一是諸葛亮,二便是孫權。彝陵戰後,孫權立即與蜀尋和解,而諸葛亮也立即應之,充分顯示了此二人的英明智慧。

孫權不愧為一代英主。

歡迎點評。


WM曉奇


孫權也是一方霸主,心裡明白當時三方的勢力,如果繼續和劉備打下去,那麼肯定是最後雙方都會元氣大傷,最後肯定是曹操的天下了,他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戰勝了,孫權也是讓劉備知道了,東吳勢力並不差,不要欺負自己的東吳。所以他是用勝利者的姿態去和劉備求和的,並沒有傷了東吳將士的士氣。孫權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為了穩住國內形式,一定會答應東吳的求和,以求穩固孫劉聯盟。

再看劉備一方,剛剛開始劉備發兵攻打東吳也是信心滿滿,但是結局恰恰相反,所以明白了東吳的勢力不差,但是也不能向孫權示弱了,畢竟自己是進攻方,如果進攻方示弱,那麼將士的士氣一定很低落,那麼多名將還會死心塌地跟著他?所以看到孫權求和,諸葛亮速速同意了,畢竟人家孫權給了臺階下,只能趕快下了。


簡單說歷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孫權對“三國鼎立”的局勢有深刻而明確的認識。夷陵之戰後,劉備雖慘敗,但東吳也收到了很大的打擊,需要時間去恢復,如果這時侯不討好劉備,乘劉備新敗去求和給足劉備面子,這樣也緩和一下他的怨氣,再次維持聯盟。其次吳蜀兩國交戰時間太長,國力消耗太大。孫權也急需停戰休兵。再是,在夷陵一帶山地集結盡十萬人馬🐴,使得東吳在荊州江陵和淮南的防衛曹魏的軍事力量變得很薄弱,孫權必需要前線主力向東回防。

劉備雖敗但他正在聚攏散落的士兵,收拾戰船,有望與東吳再次決戰,他文有諸葛亮,武有趙雲,魏延等戰爭資源,對東吳是不小的威脅。這是孫權主動求和的重要基礎。

孫權更清醒的知道他和蜀國最終還是要走上聯盟的道路,因為魏國的實力要遠超過蜀國和吳國,吳國要維持國度必需要聯合蜀國才能與魏國抗衡。如果吳國和蜀國自相殘殺那麼魏國就坐山觀虎鬥,最後少動干戈坐收漁翁之利一統天下。


海納百川233699882




夷陵之戰作為襲擊荊州戰爭的延續,劉備的戰爭目的是旨在奪回荊州,順勢而下威脅東吳。而孫權的戰爭目的是在承認荊州現狀的基礎上,以打促和,恢復聯盟。在此之前,劉備攻取漢中後,聲威大振;關羽北擊樊城,更是威震華夏,劉備集團具備了短期內抗拒曹魏的實力,並且是壓著打,讓曹魏集團處於收拾。如果孫權進行戰略策應,重兵攻伐合肥的話,曹魏必然首尾難顧,極有可能南陽盆地被關羽拿下,威脅洛陽,整個關中和河南西部、南部存在淪陷風險,迫使曹魏退守黃河中下游地區。孫權對劉備集團勢力的過快增長充滿憂慮,為維護三分平衡,孫權決定奪取荊州,但孫權認為奪取荊州後,劉備會被迫承認現狀,達成妥協,繼續攻伐曹操關中地區。但孫權沒料到的是,劉備竟然棄大局於不顧,舉兵伐吳。作為防守方,孫權的戰略目的是包圍荊州這一勝利果實。

夷陵之戰後,孫權明白,蜀國是敗而不亡,舉兵溯江而上攻打蜀國,沒有成功可能,劉備雖然缺乏大局觀,但諸葛亮確是戰略家,一定能夠權衡利弊,恢復聯盟存在可能,避免兩線作戰。否則,劉備置自己創下的基業於不顧,走極端,以不要命的代價一味伐吳,對吳也不利。此一時彼一時,從此之後,蜀漢和東吳兩國的實力加在一起,不及曹魏的三分之二,兩國聯手尚可並存,敵對則遲早被北軍兼併。所以,孫權見好就收。

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並,東吳集團從此唇亡齒寒、獨木難支。因為時間在曹魏一邊。


笑傲江湖149553812


孫劉實力加起來也不如曹操,經過一年多的夷陵戰役,劉備集團失去了向東擴張的可能,今後只能向北拼命攻擊雍涼,對江東再也沒有威脅可言。而江東的力量也不足以沿長江西進攻擊益州,只能和談,自己佔據了優勢,既然無法滅劉備,還是主動給劉備一個面子先提出和談比較好。


四川達州


就怪呂蒙那個一根筋,不殺關羽奪了荊州劉備也不會這麼急。不會不聽勸攻吳,夷陵之戰劉備大敗,看試東吳勝實者具敗,兩者都無力抵抗曹魏。加速三國滅亡。


印毅o


孫權是最後勝了,但孫劉兩家“元氣”都有所傷。如不顧全大局,一味反擊的話(何況成都有諸葛亮在,一時也很難一舉殲滅吧)。而那時候大魏即可坐收漁翁之力。

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各自還需保存實力,待時間成熟,合理出兵才能獲得最大利益!


琴酒Gin海盜


優秀領袖的戰略眼光,如果不跟蜀漢議和,在魏蜀夾擊之下很快就會亡國,即使魏國不出手,兩敗俱傷之後也是魏國漁翁得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