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蒲州,作為關中的側門,位居潼關背後,被人稱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於是,這座老城的存亡,命中註定與兩個因素有關:黃河,戰亂。倘沒有黃河的迂迴與阻擋,便也沒有通過黃河的鎖鑰之說。

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黃河之水不可測,以築鐵牛建浮橋。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的軍事要衝,從華北陸路進入關中地區必爭之地的蒲津渡,曾建有黃河上第一座浮橋。在這座浮橋上,不知踏過多少千軍萬馬,不知見證多少烽火戰亂,也使得黃河古渡直接關係著“關中鎖鑰”的命運。此外,在蒲津渡遺址發掘清理出的四尊鐵牛,被譽為“世界之最”,在考古學、橋樑建築、冶煉鑄造、水文地質等科學領域,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蒲津渡是黃河的一大古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衝,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

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唐朝開元十三年,為了加強對唐王朝的大後方河東地區及整個北方地區的統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書張說在蒲津渡修築浮橋。其間,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間,傾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宋朝,蒲律渡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際,浮橋始毀於戰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後來因三門峽水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如今的蒲津渡遺址,西距黃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遙望陝西省朝邑縣,東距古蒲州城西牆約6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門 (即蒲津門)近百米。

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1988年、1991年,對蒲津渡進行了全面調查、勘探和科學發掘。根據發掘結果,蒲津渡遺址最深處距今地表6.5米。在靠當時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豎釘的柏木樁,壘砌石條間灌注有鐵錠,又以米漿、白灰泥粘合縫隙,十分牢固。這道石堤可以明確地看出系分兩次砌築。

來山西蒲津古渡——尋浮橋探鐵牛真容

在緊靠石堤處發現了四尊鐵牛、四個鐵人、兩座鐵山、三個鐵墩、六根鐵柱。還發現一座4米見方的磚屋遺址,門坎向東,推斷是管理渡口的地方。發掘中,還發現了唐開元通寶、宋天聖元寶、元豐元寶、金正隆元寶等十餘枚銅錢。

蒲津渡遺址,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它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樑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後退的變遷過程,從而為歷史地理、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有用資料。

來到蒲津渡,欣賞黃河兩岸風光時,一定要聽聽黃河上唐開元鐵牛的故事。

開元鐵牛也稱為唐代鐵牛,位於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因黃河變遷,逐漸被黃河泥沙埋沒。據當地老人講,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上世紀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兩米多的河灘裡。

1988年,當地的考古工作者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鐵牛造形生動,前腿作蹬狀,後腿作蹲伏狀,牛體矯健強壯,尾施鐵軸,以系浮橋。

鐵牛重見天日,保護工作卻步履艱難。幾經爭論,有關部門選擇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護方案:就地提升,即把鐵牛、鐵人、鐵柱等從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復原貌,露天陳列;其他遺蹟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臺階以及在鐵人周圍用石塊鋪設的地面也將復原,而原址將被回填埋沒。

開元鐵牛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傳世之寶,被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論斷為:“浮橋地錨中,以浦津橋鐵牛錨最為著名”。儘管目前四尊鐵牛固守的地方雖已遠離河道,但都是唐代國力強盛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歷史見證。

蒲津渡東與 《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相依,西與全國四大名樓之首的鸛雀樓相望,所以東西兩處的景點也是遊人必去的地方。

普救寺位於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的塬上,始建於唐代,原名叫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元代王實甫所著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新修復的普救寺,規模恢宏,別具一格。從塬上到塬下,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託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築: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 “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後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

屹立在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結構奇特,明顯的迴音效應著稱於世。遊人在塔側用石頭叩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回聲,猶如蟾聲,令遊人連連稱奇,堪稱中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和世界奇塔之一。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七百多年前,唐朝才子王之渙遊蒲州,登上鸛雀樓,寫下了《登鸛雀樓》的不朽詩篇。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詩篇。

鸛雀樓的油漆彩畫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是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外表經過磨平處理後,進行了油漆彩繪,立刻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起來,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

此外,鸛雀樓四周以古典園林分佈,呈“四區十二點”佈局結構。即,名樓瀏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名樓中心瀏覽區。黃河風情瀏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和柳園。山水瀏覽區,包括蒼山蒼林自然景觀區、吉祥如意湖和鸛雀宛。康樂瀏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代馬球場和日潭戲水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