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託孤為何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忘憂清樂閣主


劉備不是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是亞當斯。劉備沒有給諸葛亮說過“取而代之”這種話,哪怕《三國演義》裡也沒有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記載了劉備在永安託孤時給諸葛亮的囑託:
“(劉備)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根本沒有跟諸葛亮提過什麼“取而代之”的話,他給諸葛亮的權力是“君可自取”。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劉備估計都不會想過要把蜀漢的帝位給諸葛亮,諸葛亮自己就更不敢想,不然他是想做王莽還是曹操?這倆人可都是漢室的大仇人那!

即使是《三國演義》,也沒有說“取而代之”,而是把“君可自取”換成了“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還是在羅貫中的藝術加工甚至是YY下完成的。至於“取而代之”這四個字,更多的是說項羽在看見秦始皇的華蓋時的感慨:“

彼可取而代之!



青言論史


劉備對諸葛亮說‘可以取而代之’,這並不是他真的內心的意思。因為,過去的人包括皇帝都有子承父業的思想,劉備就是再倚重諸葛亮,也不可能將江山相讓。再說,讓江山,手下一幫人也不讓呀,因為劉備手下一幫人,大都是因為劉備是漢室玄孫,因為劉備是漢室正統才跟著劉備的,如果鬧起來,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其實,劉備這麼說,有兩層含義。首先,是在試探諸葛亮,看諸葛亮什麼反應,有無取代之意,如有,將不再託孤。其二,故意將問題擺到桌面,即讓諸葛亮徹底失去唸頭,一心保後主劉禪,又讓人們看著,這可是諸葛亮自已說的,他做不到,你們就知道他是什麼人了。

準確說,劉備是知道諸葛亮不會取而代之的,故意來這麼一下子,更穩固了劉家天下。


春日之虎


首先糾正一下劉備託孤時不是說的“取而代之”,而是“君可自取”。


夷陵之戰劉備敗於陸遜之手,季漢元氣大傷文武鼎盛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在永安綿延病榻的劉備考慮託孤大臣時並沒有什麼選擇餘地,或者說只有諸葛亮能當大任。

而這個大任實際上是個燙手山芋,地盤只剩下益州不說還各地叛亂,特別是南中地區的情況尤為嚴重。宿敵曹魏聽聞夷陵之戰的結果舉朝慶賀,認為蜀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東吳取得大勝不排除會乘勝追擊一舉消滅蜀國。在這種情況劉備託孤其實非常真誠,並且劉備其人有識人之明,知道諸葛亮幹才優長保得住蜀漢的基業,這是其一。其二,諸葛亮的忠誠沒有問題,是個知大體顧大局的人,只有諸葛亮才能扛起這副擔子。

章武三年,諸葛亮受命從成都趕往永安,劉備向他託付後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臨危受命,感動的同時也覺得責任重大,哭著回答劉備:“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然後劉備對劉禪下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那麼“君可自取”到底什麼意思?

一、是不是試探?

不是,就蜀漢當時的爛攤子如果還不能上下一心,同舟共濟還不如早點向曹魏投降算了。而陳壽也在《先主傳》後評論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陳壽當時就在蜀國,並且他沒有理由為諸葛亮美化,所以劉備的那些話絕對不是試探。

二、是不是說如果劉禪為君不當,可以改立魯王劉永或者梁王劉理?

也不是,劉備託孤的這段話並不是說諸葛亮有廢立之權。這個說法易中天老師提出過,但是僅僅是一種比較牽強說法。不光符合邏輯和語境,甚至不符合當時蜀國的政治現狀。一來,諸葛亮本來就是劉禪的老師。劉封身死,劉禪冊立為太子的背後就有他的影子。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是最好的,並且多次上書給劉備說劉禪是聰明之人,能堪大任。二來,魯王、梁王年紀更小。況且另立會導致蜀漢內部分裂,還是那句話蜀漢政權已經傷不起了。

三、是不是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更不是,劉備不可能有這個想法。家天下的觀念在那時根深蒂固,劉備不可把大半輩子奮鬥取得的基業給諸葛亮,沒這個道理。這也是劉備後來安排李嚴做諸葛亮副手鎮守永安的原因,這也不是不信任諸葛亮,而是帝王之術從來如此。

並且即使他想給,諸葛亮接任也會有很多人反對。因為蜀漢的旗幟就是復興漢室,如果這個政權的最高領導不是劉氏那麼它存在意義在哪裡呢?克復中原,復興漢室就是一句笑話了。

所謂“君可自取”的真正含義是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輔佐他北定中原。如果這個孩子才華一般,那麼你獨掌蜀漢大權勠力北伐。

這也是後來封諸葛亮為武鄉侯、益州牧,開府治事的原因。而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託孤時的承諾,蕭瑟秋風起,星落五丈原。為了蜀漢的政治理想諸葛亮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瀟湘李俊陽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情節,那就是蜀漢皇帝劉備因為大將關羽被東吳殺害,一怒之下傾盡全國兵力討伐孫吳,卻在夷陵之戰中遭到火攻,全軍覆沒後退回白帝城。在蜀漢政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劉備託孤諸葛亮,甚至說如果後主劉禪不可輔佐,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對於劉備託孤的“取而代之”的言論,歷來有完全不同的極端化的理解。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劉備和諸葛亮的魚水關係,是劉備仁義忠厚的體現,但也有人認為這根本是劉備的權術和手段,展現了劉備的深沉和陰險。那麼歷史學家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呢?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唐國強飾演的諸葛亮


首先跳開演義小說,看看在真實歷史是怎樣的。《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於永安病危,將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向他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之才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安國,最終成就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効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史書記載的原文是“君可自取”。


對這個“君可自取”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心裡話,表現了劉備和諸葛亮兩人的魚水關係;有人認為劉備這樣說,是為了激勵諸葛亮的忠心而故作姿態,是一種權術和手段;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猜疑語之語,是想通過諸葛亮的反應試探他是否忠誠,這比前一種解釋更進一步。

劉備畫像


也有歷史學家提出了其他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裡的“君可自取”並不是說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而是賦予了諸葛亮廢立大權。此時劉備身邊尚有兩個兒子,劉備的意思是諸葛亮可以用其他兒子取代劉禪。也有人認為“君可自取”之“取”,不是說取代皇帝的位子,而是“選取適當的辦法”。但是從史書上諸葛亮的反應來講,這兩種解釋未必合適。

《虎嘯龍吟》中王洛勇飾演諸葛亮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提出了一種非常高明的解釋。他指出,在蜀漢政權中一直存在“舊人”和“新人”的矛盾,這是蜀漢政權政治上最大的危機。劉備入川前佔據川蜀的劉璋部屬是“舊人”,代表人物是李嚴,而隨劉備自荊州入蜀的人是“新人”,代表人物是諸葛亮。“新人”是蜀漢政權的主體,決定了蜀漢政權的發展方向,但是他們並非本地人,根基薄弱,地位不穩固。


在劉備去世後,如何安撫“舊人”,使新人舊人各得其所,彼此相安,是劉備和諸葛亮要考慮的最為重大也是最為急迫的問題。因為川蜀舊人很有可能利用劉備之死,顛倒新舊之間的主從關係。劉備託孤,諸葛亮和李嚴同受託孤而輔佐幼主,諸葛亮為正,舊人的代表李嚴為輔。劉備當著諸葛亮和李嚴賦予諸葛亮如此大權,根本目的是鞏固諸葛亮的地位,讓諸葛亮繼續堅持貫徹自己的政治理想。


參考文獻

《三國志》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週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


歷史研習社


劉備雖然中年得子,好在自赤壁之戰後,運勢開始往上走,有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也有了娶妻造人的時間和機會,史書上說劉備共有甘夫人、糜夫人、孫夫人、吳夫人四位妻子。

所以,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已有劉禪、劉永、劉理三子,劉禪最為年長,時年16歲。本來還有一個長子劉封,勇武過人,是劉備屯駐在新野時收的養子,在220年時被迫令自裁了,時年該當30歲。

(劉封被殺即是為劉禪登基鋪路)

劉封被殺的表面原因自然是拒救關羽,失去上庸,喪軍失土。然而,他畢竟追隨劉備20年,劉備不忍殺之。諸葛亮說:“劉封剛烈勇猛,恐怕最終難以制服駕馭。”劉備因此賜劉封死,讓他自盡。劉封自裁後,劉備非常傷心,為劉封哭泣。

可見,劉備忍痛賜死劉封,原本目的就是為了讓年幼的劉禪能夠順利繼承大位,掃除倫理上的障礙,為此不惜痛失良將,可知劉備早就有傳位劉禪的意思了。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劉備託孤的話。

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裡的“君可自取”,可不是“君可取而代之”,也不是“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意思完全不一樣。劉備是在託孤,不是在讓國。

當時劉備有三子,皆在帳中,眾臣都在帳外聽命,此是當眾託孤,不是私相授受。劉備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現在國家危難深重,急需治國理政良才,挽回危局。丞相你素有才幹,定能使國家轉危為安,因此我把幼子託付給你。劉禪如果可以輔佐,你就盡心輔佐他;如果他不成器,還有劉永、劉理,你可行伊尹、霍光故事,從中選擇幼君立為成都之主。”

這個“君可自取”的權力,已經是給的非常大了,等於是把廢黜皇帝的大權都給了諸葛亮。這等於是給了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的蜀漢政權內超然位置的法理基礎,所以諸葛亮此後經常以“先帝”為名擠兌同僚和劉禪。劉備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不得不仰賴諸葛亮的治國之能,將一國之政,悉付與之。然而,劉備還是留了一手的,託孤大臣還有李嚴。李嚴領的是“中護軍”的職位,有很大的軍權。不過,李嚴的政治手腕還是差了很多,不久之後就被諸葛亮排擠出權力中樞了。

正因為劉備給的權力如此巨大,諸葛亮才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其實諸葛亮自從追隨劉備以來,所做的工作是內政、外交之事。劉備時代是先軍政治,諸葛亮在軍事系統裡的影響力並不強。雖然諸葛亮是軍師將軍,但是謀主卻前有龐統,後有法正,諸葛亮雖然位列核心,卻並不是特別重要。此時,蜀漢新敗,國力大喪,追隨劉備的老一輩革命家都已經仙逝,碩果僅存的幾名大員中,諸葛亮的資歷可算是最老了,且頗有幹才,託孤於諸葛亮是必然也是最現實的選擇。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說完後,還讓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在倫理上又給諸葛亮上了一道保險,既保住了諸葛亮的權位,也限制了諸葛亮效仿王莽、曹操故事。況且,以曹操之強,天下州郡九得其六,猶不敢代漢為帝。劉備稱帝,乃是延續漢祚,諸葛亮即使強如曹操,也不能夠取劉禪而代之,何況蜀漢地只一州,眾才數萬?電視劇裡說劉備此舉乃是讓國以賢,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主角光環,當不得真。


而知而行



我大概知道題主的意思,我覺得劉備託孤的話你可以理解為劉備允許諸葛亮“便宜行事”

劉備清楚諸葛亮會成為霍光,周公式的人物,昔日劉賀不賢霍光廢了劉賀改立劉病已。你可以認為是為了皇帝更好掌控云云,也因此西漢從武帝破爛的江山手中恢復,實現中興。

劉備託孤希望諸葛亮真到要廢立的境界的時候有一道“先帝遺詔”可以使用。這樣其實也保護了劉禪,恰恰提前給諸葛亮權力,諸葛亮才不會用。北伐劉禪受李嚴挑撥想奪了諸葛亮權力,實際上此時諸葛亮已經有可以廢了劉禪的理由和時機,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

劉備的託孤既給了諸葛亮權力又變相保護了劉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