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為何慘敗?

文史揭密


三國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奠定了三國勢力消長的基礎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麼官渡之戰曹操獲勝的幾個要點

官渡之戰是史上少數幾個以少勝多的戰爭例子。曹操以少數的兵力對抗河北的袁紹在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坐擁北方勢力的基礎

歷史上評論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袁紹在於袁紹有以下幾個失誤

1.袁紹的優柔寡斷

在曹操整合了華北的勢力之後決定忽略袁紹而先攻打劉備袁紹本來可以趁著曹操出兵攻打劉備之時出兵夾擊。後來卻因為他的優柔寡斷而選擇按兵不動最後失去了這個機會

2.袁紹的不聽諫言

和優柔寡斷相對的袁紹卻也展現出他剛愎自用的一面,當一開始袁紹要出兵攻打曹操時,田豐便力勸袁紹不可出兵 投入曹操的陣營 將袁紹把糧草屯在烏巢的事情全部說出。可是袁紹自以為握有兵力的優勢定可戰勝曹操反而把持反對意見的田豐關在獄裡。甚至在兩軍對戰的過程當中,手下謀士沮授每每向袁紹獻計又不被袁紹採納。袁紹此番的後果導致了人心的背離之後許攸背叛了袁紹,曹操便派兵火燒烏巢使得袁紹失去了補給士氣大落。曹操便挾帶著這樣的優勢,一舉擊敗袁紹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小夫侃歷史


官渡之戰前,袁紹擁有青州,幷州,幽州和冀州,文有謀臣沮授,許攸,田豐,郭圖,審配和逢紀,武有顏良文丑並且提10萬精兵,可謂是兵多將廣,當時很多人都預言曹操會失敗,只有曹操神情自然坦然面對。那麼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

當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裹腹,到處是人吃人,皇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後又逃回,剛剛在許昌安定下來,而曹操又“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時候本來是休養生息的時候,而此時袁紹發動戰爭是不得民心又是師出無名。

袁紹這個人並無統兵的能力,無“帥才”,並且曹操太瞭解他了,說他是“見事遲”什麼事情都比他慢半拍,性格又優柔寡斷,俗話說“主帥狐疑,累死三軍”,有這樣的主帥軍隊怎麼可能打的贏仗呢。


發動戰爭前,他的謀臣田豐和沮授主張發動遊戲戰,運動戰和持久戰來騷擾曹操,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後來在白馬,官渡,烏巢等地皆連失敗。這使他在軍事戰略和戰役上皆連丟分。




戰爭前,他的謀臣分為兩派,為到底打不打吵的不可開交,而後又在私底下相互攻擊,連連到袁紹處打小報告。本來他的謀臣相比曹操根本就不差,奈何卻窩裡鬥。

袁紹在道義上,政治上,戰爭的戰略和戰役上還有謀臣上都比不上曹操,他要是不失敗那才是天理不容。


清新果凍123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在各方的確是比曹操強的,只可惜袁紹敗在他是個顏值控,又不聽身邊謀士的進諫,最終兵敗曹操;

故事如何,且聽朕慢慢道來;


建安四年

黃河以南地區被曹操佔據

以北地區有袁紹大軍

南北方必有一場大戰即將開啟

而這場戰役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

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

“有偷兒賊!”——《世說新語》

而這場戰役在開始之前

袁紹的謀士沮授和田豐都勸誡不打

因剛打完一場大戰百姓疲憊且糧草不足

我們佔據了大地盤兵強馬壯

不如與曹操打個持久戰慢慢耗

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後漢書》

建安五年正月

劉備背叛曹操準備策應袁紹

曹操正在摩拳擦掌準備著打劉備

謀士田豐建議:“其後方空虛就無人鎮守

若此時進攻曹操定能一舉拿下”

豐舉杖擊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後漢書》

【秘籍爆發:全錯預定涼涼送上】

建安五年二月

袁紹終於忍不住發個短信大罵曹操

一吐多年來的不爽並且先發制人包圍白馬

而四月曹操解白馬之圍後帶民眾牽去官渡

袁紹準備乘勝追擊

這時候沮授又出來了

勸誡袁紹把大軍留在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

能打下則好,打不下也不虧

袁紹不聽

首戰失利後雙方開始相持階段

相持一百多天曹操兵力糧食都跟不上

形勢漸漸又向利於袁紹的方向發展

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人北迎運糧車

沮授建議增派一支人馬以防止曹操的偷襲

袁紹聽了嗎?

——沒有

之後糧庫烏巢被燒有謀士建議救烏巢

而袁紹卻聽取了直接攻打曹軍大營的建議

結果曹營攻打不下,烏巢全面大敗

軍心渙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官渡之戰後袁紹退兵冀州鬱郁而死

而曹操大獲全勝

不僅斬首七萬餘級還繳獲大量圖書珍寶

看到袁紹是不是想起了當年的自己

父母苦口婆心叫你好好學習、報名特長班時

你們嫌這累怕那麻煩的各種不聽

現在只能看著優秀的別人默默感嘆:

“我當年要是聽我媽的話學了就好了”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腦洞漫畫,歡迎關注:朕說】


朕說


東漢末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原因何在?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總結、探討。 在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已經消滅割據遼東的公孫瓚,佔據青、冀、幽、並四州之地,有精兵十萬,騎萬匹,糧草充足,可支十年。

在此形勢下,袁紹志得意滿,不可一世,急於要消滅“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當時曹操在前線的軍力是“兵不滿萬”。曹營諸將認為袁軍勢盛不可敵,故人心惶惶。曹操為穩定軍心,對諸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曹操以上所講的一段話,雖然主要是為曹軍壯膽,但也說明他對袁紹確有瞭解。


袁紹志大才疏,徒有其表,還把勸誡的人給殺了,完全沒有曹操踏實做事的果敢和作風,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贏得了奸雄曹操呢,他倆從小生活在一起,曹操對他也太瞭解了,只能說一手好牌,被袁紹打輸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袁紹不能識人,在當時幾乎是個共識,看看官渡之戰的軍事安排。袁紹十萬大軍分為六路,第一路主帥是顏良,第二路就是文丑。而日後在曹操處成為五子良將的張郃,是不受待見的。

顏良、文丑是勇將,但作為統帥根本就不合格。顏良是第一大將,率一萬多人進攻白馬城,白馬守將是東郡太守劉延,手下僅有一千兵馬,硬是堅持了一個多月。白馬戰役是袁紹是官渡第一戰,對全軍士氣干係很大。曹操派關羽帶六百人救援,顏良臨陣竟然被關羽斬殺,這是三國主帥被殺的唯一案例。

再看文丑,渡河後,與劉備帶五六千騎兵追擊曹操。曹操只有六百騎兵在山上,文丑的部隊因搶奪曹軍輜重,軍紀大亂,曹操派徐晃殺下山來,文丑在亂軍中被殺。文丑作為大將,不會陣法、不懂地理、不會治軍、軍紀很差。

顏良、文丑,兩個如此不堪的人,都被袁紹重用。

張郃的水平毋庸置疑,作為曹軍“五子良將”之一,張郃論勇猛、謀略、治軍、做統帥,都是最優秀的。

袁紹重顏良文丑而輕張郃,首先是袁紹本人的問題。他作為統帥,不能知人善任,關東義軍討伐董卓,他作為盟主無所作為就是明證。不光張郃高覽這樣有能力的將領不重用,手下謀士田豐、沮授忠誠有能力也不用,卻重用郭圖那樣的小人。從表現來看,郭圖簡直就是曹操安排的內奸。與張郃同時降曹的,還有許攸。

第二,張郃不是嫡系。張郃、高覽本來是冀州刺史韓馥的部將,不是嫡系。從張郃後期表現來看,他踏實做事,不花言巧語表忠心;而袁紹喜歡的,可能就是顏良文丑那樣四肢發達、動輒口口聲聲為主公賣命的人。


九州歷史


戰場瞬息萬變。很多戰爭的勝負,都具有很強的偶然性。官渡之戰中袁紹的慘敗,卻幾乎是必然的。

首先,袁紹最大的失策,是坐視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縣,讓曹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這件事情雖然發生在官渡之戰前,卻充分暴露了袁紹的短視。從名分上講,袁紹已經丟了重要的一分——漢獻帝畢竟還是中國的皇帝,誰把他掌握在手裡,誰就有了指手畫腳的權力,這是毫不含糊的。從人心上講,袁紹又丟了一分——曹操因為迎立漢獻帝,在全國人心中樹立了一個忠君愛國的形象;而袁紹只知道看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個目無君父的小人。而且,袁紹的手下看到袁紹這種作為,難免心灰意懶。後來在官渡之戰中有那麼多人投降曹操,並非偶然。

其次,袁紹沒有抓住戰機。官渡之戰中,袁紹的兵力遠遠高於曹操。按照《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袁紹的部隊大概有十萬人,其中騎兵有一萬左右。這個兵力在當時,已經是相當龐大的了。而曹操能夠安排到官渡前線的,只有區區萬人。開始的時候,戰爭的主動權,顯然掌握在袁紹手裡。曹操之所以不能調動大量的部隊到官渡前線,是有原因的——許縣的政權並不穩固,他需要留足夠的兵力鎮守(後來還是發生了董承等人的政變);劉備在徐州殺死了曹操的部將車胄,向曹操宣戰;荊州的劉表雖然懦弱,卻擁有帶甲十萬的重兵集團,時刻威脅曹操的安全。曹操對付劉備的時候,官渡前線十分空虛,袁紹的謀士田豐勸袁紹趁機發動進攻,卻被袁紹以莫名其妙的理由(小兒子生病)拒絕。事實上,如果袁紹聽從田豐的建議,戰局對曹操是相當不利的。按照孫子的說法,戰爭勝利的關鍵,是自己不要露出破綻(立於不敗之地),尋找敵人的破綻。敵人有破綻卻抓不住的統帥,又如何能夠打勝仗?

第三,袁紹用人失策。袁紹軍中不乏人才,但他就是不能好好使用。田豐的才智,即使不能與郭嘉相比,但也不會差太遠,卻被袁紹監禁。張郃有勇有謀,明明是大將之才,卻不被袁紹重用。許攸向他獻計偷襲許縣,他不能聽;許攸家裡有人犯法下獄,他也沒在意,沒想過這個時候要關注下屬的情緒。許攸一怒之下投降曹操,並且將袁軍的重要機密作為禮物獻給了曹操。烏巢起火後,袁紹的敗局還不算無可挽回,他偏偏又逼著張郃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想反客為主,扳回一分。張郃向他分析,曹操深知兵法,大營一定有防備,偷襲是不可能成功的。袁紹卻不聽,一定要張郃和高覽去。結果這兩個人乾脆去投降了曹操。這樣一來,袁軍便徹底喪失鬥志,全線崩潰了。不知人,不善用,是袁紹輸掉官渡之戰的最關鍵因素。


龍鎮


首先,袁紹急於殲滅曹操主力,導致被曹操牽著鼻子走,一路被調動到曹操早已選定的官渡戰場進行決戰,這就已經輸了一半。

官渡即古鴻溝之渡口,位置在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這裡有鴻溝、沙丘之險,利於步兵據守(袁紹騎兵比曹操多);又可西就敖倉之糧,且為中原之腹地、水路之樞紐,調配兵馬、糧草都方便。曹操又在官渡之前設置了白馬、延津等防線,層層佈防,穩定兩翼,這就是多維度的防守,應變彈性極好。然後曹操便可以重重河流(黃河、濟水、官渡水)為阻滯,層層阻擊,且戰且退,並不惜親自擔當誘餌,誘敵深入,分兵遊擊,從而慢慢磨平敵之銳氣,削弱其戰力,同時拉長敵之戰線與物資補給線,然後再安排力量對此長線進行騷擾、破壞,阻斷敵與後方根據地之聯繫,最後在自己準備已久的內線有利戰場上與敵進行決戰。

若袁紹能不糾結與曹操死扛硬攻,而自率兵馬牽制曹操主力,並分兵於袁譚、張郃、高幹等大將,讓他們分頭並進,或取道河內、或取道青州、或取道兗州、或取道洛陽、或取道魯陽,皆可從後拊許昌之背,則勝負未可知也。。

而在決戰過程中,曹操又利用官渡強大的工事,以一萬左右的兵力,對抗袁紹十餘萬全部主力,扼其喉半年而不得進,死抗硬頂,硬是沒鬆了這口氣,終於拖到了柳暗花明、局勢逆轉——袁軍高級參謀許攸突然潛來曹營,向曹操獻上了火燒袁軍烏巢糧草之計。一把火,燒掉了袁紹的光榮與霸業。

總結官渡之戰。袁紹在戰役指導上,放棄了縱橫遼闊的外線作戰大好條件,亦未採取大規模的迂迴、包圍、奇襲等戰術,只單純地實施正面突破,將十萬主力大軍侷限於官渡一隅,形成對陣頂牛,後雖有劉備、韓荀執行騷擾敵後任務,但所派兵力單薄,各無應援,在戰術思想上亦未貫徹,旨在嘗試而已,及至牽制不成功,糧道沒切斷,劉備敗走,韓荀壯烈。袁紹便放棄了此等機動作戰,從戰略進攻轉為戰術防禦,以消耗戰等待戰機,結果陷入被動。而到最後決勝之時,拼死之刻,人曹軍都繞到他後面去了,多危險,說明形勢已然逆轉,袁紹只有親去救援烏巢才是明智之舉,可他仍窩在大營裡,派主張救烏巢的人去打曹營,主張打曹營的人去救烏巢,結果哪邊都不肯出死力,豈能不敗?

反觀曹方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了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先正後奇,以奇擊虛,奇正相生,出奇制勝,終由其戰術之連續成功累積而成戰略之大勝利。看來所謂量變引發質變,也可用在軍事之上。


千古名將英雄夢


仔細推敲這段歷史確實耐人回味,曹操的兇猛狡詐如同狼群中的狼王,袁紹勢力雖然有數量上優勢,也不過是一群羊而已。曹操進入官渡的部隊雖然不多,但是在狼王曹操率領下就成了狼群。狼群戰術展開後,被襲擊的羊群只會是被拖死屠殺的結局而已。

有史評家說袁紹如果聽誰誰的,肯定結果不一樣了,可事實上要讓一隻羊披上狼皮冒充食肉動物還是很難的。袁紹是貴族出身,四世三公,孤傲多疑卻優柔寡斷。讓他在田野中賣萌散步還行,畢竟那是羊的世界,如果能人說客企圖告訴羊改變食草習慣也是不可能的。反倒是偶爾披上羊皮的狼能混際於羊群中伺機而動。想想曹操與劉備論天下英雄時所說倒有對月長嚎之態……


坐照入神


袁紹儘管出身世家大族,在漢室衰微、董卓作亂之際,首倡義兵,成為諸侯眾望所歸的領袖人物,後又經多年經營,佔有四州之地,身邊的良臣謀士、猛將精兵如雲,可謂盛極一時,大有左右政治局勢之勢。

然而由於袁紹本身剛愎自用、驕傲自滿、不納人言等致命弱點,袁紹終於被力量比他小得多的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沒能成就大事,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才具不夠。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於袁紹的做出的評價,十分恰如其分,袁紹其人“外寬內忌,好謀無斷,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

沮授三諫,徒勞無功

官渡之戰中,沮授勸諫袁紹說:“顏良心胸狹窄,性情急躁,雖然驍勇,但不能讓他獨當一面。”袁紹不聽沮授之諫,結果顏良被殺,袁軍銳氣受挫。


沮授又曾建議袁紹說:“我軍人數眾多果敢強勁不如敵軍,敵軍糧食缺少而物資儲備不如我軍,敵軍利於速戰速決,我軍利於穩中求勝,我們應當慢慢的與之相持,拖延時間。”袁紹又不聽,率軍大舉進攻,結果不能攻克,且糧草全被燒燬。

沮授又曾勸袁紹說:“可以派遣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在運糧車隊的外圍護衛,可以阻斷曹操的劫掠。”袁紹不聽沮授的建議,結果曹操親率步騎兵五千人偷襲烏巢的淳于瓊部隊,將袁紹的糧草全部焚燬。

許攸之叛,張郃之反

許由貪而不智,因為族人受賄,和審配等人發生了矛盾,在這個時候,袁紹不是安撫於他,而是用言語相諷刺。許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並獻計令曹操襲取烏巢,殺死淳于瓊,燒燬了袁紹的糧草輜重。

張郃曾建議袁紹派重兵駐守烏巢,協助淳于瓊防守。袁紹並不聽從他的建議,反而按照郭圖的謀略,派張郃和高覽去進攻曹軍大營,張郃自知沒有活路,便背叛了袁紹,投靠曹操。



田豐之謀,袁紹之忌

當初袁紹率大軍南下,田豐曾勸袁紹說:“曹操善於用兵,變化多端,沒有規律可循,他的兵眾雖少,但不能輕視,不如用打持久戰的策略對付他。將軍您佔據著山河之固,又有四個州的人眾,對外交結天下英雄,對內發展農耕、訓練軍隊,然後挑選精銳將士,分頭組成騎兵,針對敵人的薄弱之處輪番出擊,以騷擾他的黃河以南地區。如果他救援右邊,就襲擊他的左邊,救援左邊就襲擊他的右邊。敵人疲於奔命,百姓不能安居,這樣做我們不費什麼力氣,而敵人已經睏乏,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取得勝利。”



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還把田豐下了大獄,官渡之戰失敗後,獄卒們都說,田先生的建議高明,主公一定會放了你。


而田豐笑了笑說:“主公其人外寬而內窄,如果獲勝,我可能還會有一線生機,今在官渡被曹操擊敗,我命休矣。”果然,袁紹回來之後,自己感覺沒有臉去見田豐,便讓人立即處死了田豐。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建安四年,袁紹兼併公孫瓚後,早有圖許之意,兵力強大,遂南征。同年八月,曹操進軍黎陽,臧霸駐青州,于禁屯軍河上。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此時田豐提議趁曹操東征劉備之機,攻曹操後方。袁紹卻因“子疾”與良機擦肩而過。曹操平昌豨叛後,還軍官渡。二月,袁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當時沮授曾諫袁紹,顏良性情促狹,雖然驍勇但是不能獨擋一面。袁紹不聽,引兵至黎陽,南渡。

在早期,曹操和袁紹是多線作戰。在曹操東征劉備時,袁紹攻于禁於延津,于禁堅守。後來袁紹別營被于禁和樂進等帶著五千步騎攻破,從延津西南的緣河到汲、嘉二縣失陷,袁紹中何茂、王摩等將領二十餘人投降。曹操後來又讓于禁的別將屯原武,攻袁紹別營於杜氏津,,不過依舊逐漸撤退,撤軍至官渡。袁紹和曹操是在兗州、豫州正面交戰。

四月,曹操北上救劉延,進軍延津,採用荀攸之策成功使袁紹向西分兵。張遼、關羽輕兵襲白馬。此時程昱守鄄城,袁紹聽說程昱兵少,不願耗費兵力攻打鄄城,直奔許昌。

袁紹在損失顏良、文丑之後,將戰線推進至官渡。白馬之戰曹操雖然勝利,但實力不足,被袁紹推進至官渡後形成對峙,可以說是最後一搏。

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關中都暗中與他通信來往。鍾繇渡汾水為營,張既說服馬騰一起攻郭援,郭援失敗。後來,河東的衛固、張晟、張琰、高幹等人又被鍾繇擊破。而袁紹和曹操相拒於官渡之時,臧霸多次以精兵入青州,袁紹不能攻下曹操東方。

袁紹靠著實力強勁與曹操在官渡對峙、消耗。袁紹有四州之地,沮授提議持久戰,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袁紹不從。

八月,袁紹連營逐漸逼進官渡,與曹操戰,勝。袁紹佔有優勢。此時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士卒多叛,軍中糧少。但是袁紹內部消耗十分嚴重。



袁紹派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袁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袁紹不從。袁紹多次判斷錯誤,並且不斷削弱沮授的權利,沮授開始是監軍,在郭圖等人蠱惑下,袁紹分監軍為三都督,讓沮授及郭圖、淳于瓊各典一軍,沮授開始被架空。後來袁紹渡河時,又把沮授部兵給了郭圖。

不僅如此,袁紹內部消耗嚴重,派系矛盾巨大。審配坐鎮鄴城,從嚴執法收系許攸家人,這促使了許攸的投敵。淳于瓊駐紮在距離袁紹四十里的烏巢,此時許攸進襲許之策,袁紹不從,同時家人被審配從嚴治理,直接導致許攸投靠曹操,並且為曹操帶來重要情報。曹操留曹洪守營,親自帶步騎五千夜襲烏巢。

張郃此時勸說袁紹立即救烏巢,而郭圖此刻主張攻官渡。張郃認為曹操官渡大營堅固,不能很快攻打下來,一旦淳于瓊失守,必敗。

袁紹卻聽從郭圖建議,派輕騎救淳于瓊,而用重兵攻曹操官渡大營。官渡久攻不下,曹操卻大破淳于瓊,並且把來支援的輕騎斬殺。郭圖為了推卸責任,誣陷張郃。張郃懼怕,帶著高覽及所屬兵馬投敵。

袁紹徹底崩盤。

袁紹失敗的原因,一是內耗,即派系鬥爭。開戰之前的沮授被分權,從監軍到都督最後兵權歸了郭圖,到審配從嚴執法收系許攸家人,逼反許攸,然後在得知烏巢被偷襲後,郭圖與張郃的意見相左,甚至在失敗後,郭圖推卸責任誣陷張郃,致使張郃反水,袁紹內部損耗巨大。二是袁紹多次判斷錯誤,從曹操東征不去攻許而錯失良機,用顏良失誤,沮授以袁紹有四州之地建議持久戰消耗曹操的建議被駁回,曹操夜襲烏巢,而袁紹選擇棄烏巢而直接力攻官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