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兵仙韓信為什麼會被殺?

法號清塵


韓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韓信為什麼被殺害,其主要原因在於:

韓信作為地主階級的軍事家,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隨劉邦,無非是為了裂土而王,封妻廕子。在楚漢戰爭中,韓信攻佔齊地以後,曾要求劉邦封自已為齊王,劉邦對韓信居功挾勢要求封王十分不滿。

垓下之戰前,劉邦命諸將共同追擊項羽,但韓信諸將不至。後經增封土地,韓信才領兵合圍。這自然使劉邦十分反感。

項羽手下有一員將領叫鍾離昧,是韓信的舊友。項羽死後,鍾離眛隱藏在韓信的封國,劉邦切齒痛恨鍾離眛,下詔讓韓信把他逮捕,送往京都,韓信沒有主即照辦,這更使劉邦對韓信增加了疑心。

漢高祖六年,有人上書誣告韓信謀反,卻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可這已足以讓劉邦下定決心除掉韓信。

劉邦對韓信的不信任與猜疑,使韓信很傷心,終於下定了“謀反”的決心。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豨相約,陳豨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然舉兵反叛,不幸消息洩漏,有人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欲反的陰謀。呂后與蕭何定計,韓信輕信了蕭何,被蕭何強邀入宮,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這位開國元勳。





與世無爭209485491




眾所周知,韓信是被呂后和蕭何設計誘捕,之後被呂后處死於長樂宮鍾室。而且,關於韓信之死,還有所謂的“三不殺”之說,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故而呂后命人將韓信囚於鍾室,套上布袋,以竹劍刺之,一代名將韓信真可謂死得憋屈!韓信之所以被漢高祖劉邦借呂后之手處決,並不是劉邦和呂后一時興起之舉,而是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的,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說一說“兵仙”韓信為什麼會被殺。



首先,韓信的底不乾淨。韓信這個人行事其實毫無底線可言,眾所周知的“胯下之辱”“乞食漂母”就是典型的例子。堂堂七尺男兒,為了保命甘願從他人胯下鑽過,為了吃飯竟然而向“漂母”(河邊浣衣的老婦)乞食,足以看出韓信此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麼事都是可以去做的。



此外,韓信起初是投在項羽帳下的,或許因為項羽的自負,又或許因為項羽麾下人才濟濟,項羽只給了韓信一個“執戟郎”的職位。說實話,這個職位的確不算高。但是,韓信在項羽麾下作為一個未立寸功之人,能夠得到郎官之位也還算是合理的,起碼項羽並沒有刻薄、虧待韓信。而且,郎官是可以接觸到高層的,日後發展應當說還是不錯的。對於平常人而言,已經很不錯了。可是,韓信卻因為嫌職位低、無法施展拳腳,轉頭就投靠了劉邦,並且幫著劉邦逼死了舊主。此舉也足可見韓信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是毫無底線可言的。



舉這些例子倒不是說沒有底線就怎麼樣。如果是貪圖富貴之人沒有底線倒也無妨,怕就怕沒有底線的人有野心。其實劉邦自己也是個沒有底線的人,為了保命,甚至連讓項羽煮了自己親爹分自己一杯羹的話都能說得出。以自己的思維判斷他人,您覺得劉邦能夠放心韓信嗎?



其次,韓信和劉邦雖然表面上是下屬與上司的關係,但是韓信卻並不“聽話”,而且還和劉邦結過樑子。韓信發跡之初,因為沒有背景和實力,全靠劉邦撐腰,在劉邦面前還是比較本分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後,尤其在攻下齊國之後,韓信開始有些飄飄然了,竟然借勢要挾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當然,韓信略微“謙虛”了一下,要的是“假(代理)齊王”。一個下屬要挾領導,要位子、要票子……作為領導的劉邦心中必然是不爽的,雖然礙於形勢,劉邦也裝了一下X:“什麼代理齊王,當咱就當真的,以後齊王就你小韓了!”但是,心裡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再後來,楚漢大戰時,劉邦相約韓信、彭越等人圍攻項羽,結果韓信卻和彭越一起按兵不動,致使劉邦大敗。最後劉邦不得已劃陳(淮陽)以東至海邊的地盤巴結韓信,韓信這才同意出兵救援。彭越是帶著人馬加盟的股東,劉邦無理可挑。可韓信起步就是劉邦的下屬,而這會兒作為下屬的韓信已經不單單是要挾領導要位子、要票子的問題了,而是領導已經指揮不動這個下屬了,最後又是給好處、又是巴結的,這才能勉強請動了。如此一來,倆人的樑子算是結得更深了。



再者,韓信此人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甚至有些自負。“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那麼,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最多十萬。劉邦又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韓信的回答是多多益善。最後劉邦似乎有些不爽,問韓信自己怎麼就不如他了,韓信這才說了句讓劉邦能下得了臺的場面話:“老闆你雖然不擅長帶兵,但你是帶將的,我們這些將都是你帶的,都聽你的,你更牛!”但是,仔細品品還是能看得出,實際上韓信內心是不太瞧得上劉邦的。



除了韓信點兵的典故,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的一件事也能看得出韓信有多自負。話說被貶為淮陰侯之後的某一天,韓信登門拜訪樊噲,樊噲見老領導來了,立馬出門恭迎,並且仍舊以對待諸侯王的禮儀對待韓信。結果,韓信冷不丁來了一句:“想不到我韓信現在淪落到和你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要知道,樊噲可不是一般人,那也是響噹噹的人物!漢初的列侯、開國元勳之一,而且還是劉邦的連襟,由此可見韓信有多自負了。



此外,韓信本身也並不安分,而且缺乏蕭何、曹參等人的政治智慧,不懂得明哲保身,尤其是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更加不安分。眾所周知,呂后處決韓信的官方理由是勾結陳豨、企圖謀逆。以謀逆這般大罪處決一個曾經的諸侯王、在位的列侯,呂后不太可能上下嘴唇一碰就動手,應當說多多少少韓信還是有此苗頭的。起碼,私下勾連陳豨這些事應該都是真的。從韓信臨死前那句“悔不聽蒯通之言”也能看得出,彼時的韓信覺得,當初得勢之時還是應該反水自立的,不是嗎?那麼,被貶之後的韓信勾連陳豨、企圖謀逆也就能說得通了。自己功勳卓著,到頭來卻被貶職、內退,韓信內心自然是忿恨的,再想想當年自己沒有聽從蒯通的建議,自然更加氣不打一處來。加之本身自負和沒有底線的性格,韓信產生一些特別的想法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或許有人要說了,韓信手握重兵、裂土封王時沒有反水,怎麼會被貶賦閒後才想到反水呢?個人覺得,這一點其實不難解釋。韓信是“兵仙”,算無遺策,事事都算計得十分精準,沒有把握的事情是不會去做的。那麼,反水之事也是如此。彼時韓信擔任齊王不久,正處於事業的巔峰。如果反水,即便成功也未必就能一定能和項羽一爭天下;如果不能爭得天下,那最多也就是裂土封王,和當下身為齊王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如果反水失敗,則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算來算去也還是不反水更加划算一些。韓信不是“無賴”劉邦,以他的性格不太可能作出劉邦之與項羽的那般豪賭。更何況,彼時韓信麾下的軍隊並不像彭越、英布等人,是自己拉起來的隊伍,而是劉邦的部下。韓信不反水,他們的確是會聽韓信的。可是,一旦韓信反水,這些人還會不會跟著走,很難說,起碼韓信自己根本拿不準。至於那些感激劉邦知遇之恩不忍離棄之類的話,既是說給蒯通聽的,更是說給劉邦聽的,或許的確有一些真情流露的成分,但終究不能太當真。



等到韓信被貶職、內退之後,已然失去了昔日努力掙來的一切,這時的韓信不存在會萬劫不復的問題,因為其本身已經是刀俎之下的魚肉——任人宰割了。所以,反倒是容易下決心放手一搏,從韓信當初對待項羽的舉動來看,這也符合他一貫的作風。因此,韓信私下勾連陳豨、企圖謀逆也就都順理成章了。



一個功勳卓著且軍事才能堪稱當世第一的將軍、一個曾經的軍隊統帥、曾經的諸侯王,私下和反叛將領勾勾搭搭,試問,如果您是劉邦,您敢留著韓信嗎?更何況,彼時劉邦年近垂暮,已經在下黑手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為兒子清除障礙、為身後之事做準備了,那就更不可能留著韓信了。作為帝王,劉邦誅殺韓信無可厚非。單純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講,“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劉邦的確做得有些不厚道。但是,劉邦畢竟是帝王,是不能以普通人的角度來衡量的。



個人能力有限,文中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不務正業歪醫生


韓信是西漢王朝的締造者之一,漢初三傑,位居大將軍,左丞相,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立不世之功。劉邦曾經許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如此人物,可他最後落得個被一眾奴婢殺死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韓信與劉邦的年齡差距太大。韓信被殺之時,時年三十五歲,而劉邦已經花甲之年, 二人年齡之差,可比父子。蕭何,呂后亦具老矣,首批元勳軍貴死去之後,唯有韓信正值壯年。倘若他有反心,無人可制衡,那麼劉氏天下要落入韓信手中。

第二個原因,呂后需要借功臣之頭立威。劉邦死後,為避免天下易主,又在後主年幼的情況下,只能依賴呂后專權。為保證呂后專權的穩定,劉邦先是敕封呂氏兄弟,加強外戚力量制衡各路功臣,此時必須殺人。可為何必須殺韓信呢?其實蕭何功勞同樣極大,威脅極大,可是蕭何是沛縣集團的領頭人物,殺他恐怕會引起一眾沛縣兄弟不滿,損害統治根基,而韓信則不同,他半路加入西漢王朝集團,功勞雖大,但畢竟根基不牢,可以殺。

第三點原因,韓信居功自傲,有恃無恐。韓信攻取齊國之後,竟主動上書劉邦:齊國君主狡詐反覆,齊國又鄰楚國,防止其互相勾結,為保證安定,希望大王封我為代齊王在此駐守。劉邦聽後大怒,斥責韓信竟想自立為王,後在張良,蕭何的勸導下,封韓信為王,使得劉邦對他漸生不滿。韓信被封王后,目空一切,對同僚也是頤指氣使。有一次,韓信前往樊噲家拜訪,樊噲行禮跪送,大王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不曾料想,韓信竟然自笑,我這輩子竟與樊噲為伍。

對待同朝為官者尚且如此,可見韓信之驕傲。此後陳豨被封為鉅鹿郡守,啟程前向韓信辭行,韓信勸其造反,與其裡應外合,共圖大業。不料事敗,劉邦前往平叛,韓信被人告發,劉邦歸來後,假借慶功為名邀韓信進宮,誘其至長樂宮鍾室撲殺。

司馬遷假使韓信謙虛學習方法,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本領,那就差不多了,在漢朝的功勳可以比周、召、太公的人,後世崩潰了。不去這樣做,而在天下已定,於是謀劃叛逆,滅其宗族,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說:“如果韓信為人謙虛的話,不表彰自己的功勞,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就可以了。他在漢朝建立中所立下的功勞可與周朝的召公比擬了,子孫後代也可享用不盡。但是天下早已安定,他卻意圖謀反,最後被滅族,也是應有的下場。”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家總說劉邦過河拆橋,韓信功高蓋主是他被殺的緣由,其實也不亦然。韓信個性太過剛直,傲慢無禮,個性上的缺陷才是他人生悲劇收場的根本原因。


清風明月話歷史


我們首先看韓信悲劇的路線圖

1. 項羽被打敗之後,劉邦立刻“襲奪齊王軍”。並於“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2.前201年,劉邦以謀反的之名誘捕了韓信,並貶韓信為淮陰侯。

3.前196年,韓信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客觀因素:天下已經平定,韓信的作用也就喪失了,此時韓信的存在,在劉邦的眼裡就成了一個威脅。可韓信也僅僅有軍事的眼光和戰略,卻沒有政治的頭腦和思維。不懂的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或者像蕭何那樣的“自汙”,依然忠貞於劉邦。最終落個“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悲劇性結局。


木子的快樂生活記錄


韓信被殺的原因:

第一,功高蓋主。

韓信第一功:力薦劉邦出漢中,定三秦,與項羽爭霸;

韓信第二功: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平定四方諸侯;

韓信第三功:垓下之戰,圍殲項羽。

功高蓋主,劉邦如何放心得下呢?韓信之死早已埋下伏筆,劉邦在等一個機會。

第二,野心勃勃。

楚漢相爭之時,韓信投楚則楚勝,投漢則漢勝。韓信以此要挾劉邦,劉邦“盛怒”之下封韓信為“齊王”,這說明韓信的野心不是一般的大。

一個能忍受胯下之辱的男人,其內心該是怎樣的堅韌呢?其志向和慾望,又如何甘屈人下呢?慾望往往是把雙刃劍,即可以把自己推向輝煌,也可以讓自己跌入深淵。

第三,奪爵受辱。

劉邦建國後,剝奪了韓信的兵權。又剝奪了韓信楚王的爵位,降為淮陰侯。如果此時韓信能夠學學張良的淡泊名利,不計較權力場上的得失,也許韓信會在淮陰侯的位置上頤養天年。但是,韓信卻整日悶悶不樂,羞於與同官階的同僚為伍。官官相衛,而韓信卻自絕於官場,遭遇大難,豈不是咎由自取?一代兵仙,只能帶兵打仗。玩政治,韓信確實幼稚的很。

第四,非劉氏而王,劉邦必誅。

當初為了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劉邦迫不得已,封了許多異姓諸侯王。但是異姓稱王,並不符合劉邦的國策。而韓信卻是異姓諸侯王裡,實力和威望最大的,從這個角度考慮,韓信必死無疑。

第五,蕭呂合謀。

陳豨在代地反叛,韓信欲為內應。蕭何設計,與呂后合謀,斬殺韓信。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之死,確實給後來人留下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大家覺得呢?歡迎交流分享。



太史辭


我們不可否認,韓信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做了不小的貢獻!當然最主要的成就還是在軍事上。

項羽做為劉邦的頭號勁敵,光靠他手下一班人馬是肯定打不過的,必竟項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戰神,在當時的情況來看,論威望不及項羽,論兵力也不及項羽,他們之間經歷過好幾場打戰都是以劉邦的慘敗收場!經歷過秦朝的統一王朝,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很撤底的,那就是分封制,韓信當時做為劉邦集團的一員,感公開要封王的這個要求上,表面上很合理,但也暴露了他的野心,為後面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韓信有兵仙之稱,項羽一死,天下在無敵手,劉邦集團能打敗韓信的將軍幾乎沒有,無論如何,必須除掉!


接下來更精彩


韓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正月,這位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功臣卻被殺予長樂宮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人頭落地呢?過去有的論者認為這是劉邦出於消除統一隱患的考慮。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傑的分裂活動雖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還存在著另一種割據勢力,這就是諸侯王。



西漢初年,功臣為王者七人,韓信為楚王。異姓諸王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實為統一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這就迫使漢高祖採取斷然手段,來消滅包括韓信在內的各民姓王,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後,雖然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威望,仍使劉邦感到威脅,終於動了誅殺之念。

有的學者指出,韓信被殺,禍起於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與劉孝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頭,竟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後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藉故不肯發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於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後隨著局勢的穩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關於韓信被殺的悲劇結局,歷來為人們評論的一個課題。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國史學界不少同志就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討論。韓信因謀反而被殺的事件,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疑案,學者之間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等人,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漢高帝》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後猶擁有強兵這三點來論證“雲夢之俘,未央之斬”是韓信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條,也認為韓信自立為假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韓信早在楚漢戰爭量緊要關頭時就曾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臉。因此,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徙封為楚王,都於下邳。韓信到楚後,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陣列兵仗,被人告發。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以出遊雲夢,會諸侯王於陳為名,乘韓信前來朝會之際,逮捕了他。劉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

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從”,“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託病隨,並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裡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也再次被人告發。於是,蕭何與呂后設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



有的同志還認為。亡周亂秦兵革之後,漢初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製造新的動亂,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呂后殺韓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動亂,帶有歷史進步的色彩。這不僅為新建的西漢王朝除掉了一個大禍患,而且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然而,有些學者則從剖析韓信謀反出於誣陷出發,肯定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學家梁玉繩,都有這樣的看法。梁玉繩《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條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辨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清人郭嵩燾認為, 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說韓信不可能謀反。近人朱東潤也指出:“論者以為疑獄,真偽不可知”。照他們看來,韓信無意背叛劉漢王朝,他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說韓、陳勾結謀反,實是他們枉殺韓信所製造的一種藉口。

總之,韓信為呂后與蕭何深文周納而死,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劉邦殺功臣特別是剪除異姓王,是他為了鞏固新王朝而必然採取的政治方針;韓信死於正想乘隙攬權的呂后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卻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於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度猶豫,就有遭受誅連的危險。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功。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劉邦和呂后殺韓信(韓信雖為呂后所擅殺但在事後得到了劉邦的認可)這樁公案呢?這要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於漢封建國家的統一政權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為王,原是不得巳的權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後的第六個月,就藉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對於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家要統一的觀點來看,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

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生息。所以劉邦殺功臣,儘管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客觀上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韓信謀反的罪名出於莫須有,劉邦也並沒有立即殺掉韓信的意思。而呂后偏偏趁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主,設下圈套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綁到鍾室偷偷斬首,而且誅滅三族,則是為自己以後篡權掃除一大

障礙。謀反云云,實是呂后的一個藉口而已。這就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歷史秘密


韓信被殺,很多人都為他不值,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覺得劉邦實在是個小人。劉邦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早期的開國皇帝,開了一個殺功臣的壞頭,使得後世所有朝代,在開國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滿陰霾之氣。

不過說起來,韓信雖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極大的責任。

無可否認,韓信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不過,也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蟲。

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講。背水一戰、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這些計謀的使用,已經充分表明,他在那時候的軍事思想是處於領先水平的。

那時候處於領先水平的軍事思想是什麼?是在勇力、紀律要求的基礎上,對詭道的採用。

傳統的軍事思想是對勇力和紀律的要求。孫武為什麼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砍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要求軍隊必須要有紀律。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對勇力的要求。韓信的軍事思想,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背水一戰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則是詭道。所以韓信最終能夠以詭道打敗只講勇和力的項羽。

但說到政治上,韓信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塗蟲!

比如攻打齊王的時候,本來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去說服了齊王歸降。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人家已經勸人投降了,這個功勞就讓給人家算了。他不,他一定要爭,帶著軍隊去攻。結果,等齊王烹殺了酈食其。他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劉邦不高興,他自己也沒增加多少功勞,幾處不討好。

等拿下齊地後,他立刻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他就這麼等不及!等不及也罷了,誰知道他時機既不恰當,因為那時候,劉邦正處在危難時期,正需要他出力呢。他這樣做,不明顯是要挾劉邦嗎?本來劉邦就已經不高興,又被他要挾,你說劉邦心裡怎麼過得去?幸虧張良在旁邊提醒劉邦忍住。否則的話,劉邦可能當場就和他翻臉了,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他就應該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他要聰明的話,就不應該死死盯著兵權不放。雖不至於像張良那樣要求歸隱,至少在交兵權上表個態。他始終沒有。

後來異姓諸侯造反。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他政治上是成熟的,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要麼忠於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要麼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千萬不能藕斷絲連,彷徨觀瞻。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

還有,當他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封建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當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韓信什麼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后是什麼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所以最終被蕭何與呂后騙去,砍了腦袋。


新聞人AAA


韓信身長八尺五寸,是位身材魁梧的大漢,在他沒落之時,每日身背寶劍,招搖市井,足以彰顯出他的野心和虛榮心。

韓信自知自己確實是有真才實幹的,他在耐心地等待機遇,大丈夫能屈能伸,為留下有用之身,胯下之辱算得了什麼,只是愛惜自己,等待伯樂罷了。大浪淘沙之時,眾星璀璨的亂世並沒有淹沒韓信耀眼的光輝,韓信這匹千里馬終於得到蕭何的賞識,最終得以重用。

老謀深算的劉邦知道,韓信是把鋒利的寶劍,但卻是把雙刃劍,寶劍出鞘之時,鋒芒畢露,但如果用不好則反傷自己。

戰功赫赫的韓信正值壯年,意氣風發,衣錦還鄉之時,看見原本都不正眼看他鄉里鄉親對他欠身哈腰,不禁揚眉吐氣,如此韓信便更加熱愛功名,虛榮心的作祟不斷推動著他的野心。但是這一切都被敏感的劉邦看在眼裡,於是……


AAA有何不可


我們都知道,韓信能力很強,當時楚漢相爭的時候,他幫助項羽則項羽勝,他幫助劉邦則劉邦勝。我認為韓信被殺有3點原因。第一一:他選擇了幫助劉邦,但是他在出兵幫劉邦的時候,強行讓劉邦封他為齊王,劉邦雖然當時封了,但是心裡很不爽,這就為他以後被劉邦殺害埋下了伏筆。第二:再者,韓信軍事能力過硬,影響力也很大,劉邦知道韓信如果造反起來,他是打不過韓信的,當時恰好韓信的舊部造反,導致劉邦起了殺心。第三:就算除掉以上原因,韓信被殺的可能信還是很大,因為劉邦不允許漢朝有異姓王的存在,從他說了一句非劉姓不得稱王可以看出。所以一代兵仙韓信被殺是發展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