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出“重拳” 校外培訓格局生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應急管理部三部門辦公廳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針對各地執法力量不足、監管手段不完善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推動各地加快校外培訓機構整改進度。

通知要求,加快學科類培訓機構辦學許可審批,不符合標準的要依法予以停業整頓,2018年底前不能存在無證無照還在開展培訓的機構。

通知還指出,要面向社會公佈校外培訓機構的有關政策、白名單、黑名單、學科類培訓班等信息,便於群眾自行查詢、選擇合規機構。針對在線培訓監管,通知明確,線上培訓機構須將教師姓名、照片、班次、資格證號等信息在網站顯著位置公示。

教育部再出“重拳” 校外培训格局生变

校外培訓機構發展亂象叢生

校外培訓機構開展非學歷教育培訓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對於滿足中小學生選擇性學習需求、培育發展興趣特長、拓展綜合素質具有積極作用。但近年來,由於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尚不完善、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和不均衡分佈等原因,校外機構的競爭日益激烈,市場亂象不斷。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8月,全國已摸排校外培訓機構38.2萬家,其中發現問題25.9萬家,按照邊摸排邊治理的原則已經整改4.5萬家。而其中違規校外培訓機構涉及用戶規模高達200多萬人

教育部再出“重拳” 校外培训格局生变

一項針對K12學生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44%的家長認為優質教育資源分佈不均是校外培訓機構違規的根源;第二大因素為培訓機構競爭激烈。除此之外,學生升學壓力大、機構學校商業合作也是滋生培訓機構亂象的溫床。

在培訓機構市場中,有四成用戶參與過的校外培訓機構發生倒閉;同時,兩成的用戶在參與期間發生機構倒閉情況。

教育部再出“重拳” 校外培训格局生变

重拳出擊,重塑行業格局

對校外培訓機構的規範和管理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有關部門管理的難點。

今年8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主要針對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的發展提出一系列要求,堪稱“史上最嚴”新規,在教育培訓產業掀起了一場“供給側改革”。

目前,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途徑有三:一是學校教育,二是校外培訓,三是家庭教育,三者的相互補充、相互支撐構成完整的教育鏈條。

一系列監管措施的出臺,其本質並非要把校外培訓“一刀切”,而是要引導校外培訓朝著更加良性的方向發展。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教育評價制度應試化、義務教育資源不均衡的背景下,解決教育培訓熱需要改變單一的分數評價。”他認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才能夠從根源上消除校外培訓畸形的熱潮。

券商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監管趨嚴,對培訓行業的負面衝擊較大,但是落實的成本較高,機構也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教育部門與機構間處於博弈狀態。中小機構影響最大,大品牌機構未來勝出的可能性較大,比如好未來、新東方,但是可能會付出毛利率下滑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