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

李銀宏1


什麼是文化?

1、文化不是讀了很多的書

有些人讀了很多的書,以為自己很有文化,其實不然。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博士後,他們的差別在於知識儲備量的多少,至於有沒有文化,要看各自的修養。

2、文化不是外表有多斯文

文化不是戴著一副眼鏡斯文的樣子。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是看外表,要看他的內心,外表斯文內心粗俗,那不叫有文化。

3、真正的文化,包含這四個內容: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就是一個人有修養,這個修養要在心裡生根,根深蒂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改變,這才叫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不用提醒的自覺

善解人意,自動自發,不用別人提醒。比如,地鐵上看到老人來了就讓座,這是起碼的禮節,這就是有文化的表現。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講到自由,很多人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比如高鐵上的霸座男女,為了自己的自由,損害了別人,這就是沒有文化的醜惡嘴臉。

(4)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助人為樂,為他人著想,善良用對地方,這樣的善良就值得稱道,這就是有文化的具體表現。

總之,文化,它是一種修養,看得見,摸得著,可知可感。有文化的人,令人喜歡,相處舒服。



跑馬溜溜君


文化就是讓你快樂的東西

打lol很快樂就是電競文化,打籃球很快樂就是體育文化,學習知識很快樂也是文化。

但是被楊永信電擊,傳統纏足這些不可能給人快樂的就不是文化。

快不快樂一方面是主觀感受,二來也可以在馬斯洛需求層次是反應出來。這裡就不抬槓sm什麼的了



第一週目我妻由乃


1.考古學上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

2.人類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瞭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範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讚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澱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範體系。規範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範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係。規範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範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範體系具有外顯性,瞭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範開始的。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閒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複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書畫探索


從甲骨文時期,半坡家族部落等都分別有自己的創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變革繁衍,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時光顏笑618


文化是幾千年先賢智慧的與勞動人民實踐智慧的結晶,是消除民族劣根性的法寶,是人類文明的基礎,一個民族文化的消亡,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滅亡。





黃天才書畫


其文化的核心是啟迪思想道德修養向上向善的精神食糧!

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就使我們的心身純粹,精神抖擻!排除萬難,爭取正義事業勝利的營養極品!



天濟飲水思源


--- 文化之我見

何謂文化?

文而化之,即是文化。文,同“紋”,事物之文理;化,教化。人們對於某事物,識其文理,知其價值,懂其規律,而後教化同類;傳播之,傳承之,發展之,於是形成文化。

於個人而言,文而正其心,修其行;文而抒其情,宣其義;文而成其品,立其牌;文而明其志,致其遠,如此以入人生之化境,方成其文化!

是故,文化積極而正向,乃社會進步之正能量。反之,雖有文化表象,而無文化實質,乃“偽文化”也。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歷經千年,幾多風雨,幾多磨難,幾多輪迴,但憑華夏民族之精氣神,屹立東方,成就優秀中華文化。文而化之,儒釋道,正清和;文而化之,孔子學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文而化之,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當今中國文化:官方---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民間---神馬浮雲,山寨風光。雖科技發達,經濟發展,卻如此自上而下全民拜金,以致社會愈發涙氣;雖廣為“文化”,卻困於“孔方”,徒有文化表象,實則文而不化,百姓愈發低智與粗鄙,終致人人自危。此實乃“偽文化”之禍!

社會如同自然,不離於道,其可自淨、循環而發展。文而化之,天下正道;文而化之,傳承發展;文而化之,傳遞正能量!


中國龍sino-long


個人認為:

我中華民族古老而文明,這種價值才是文化精髓,祖祖輩輩滲透到每一箇中華子民身上,一代一代的繁衍發展,不斷進化創新,是祖國人民革命先輩推翻三座大山,從黑暗的舊社會邁進了社會主義初級價段,偉大的毛澤東主席設定的100進入社會主義小康社會,一代代偉人努力,已經將要完成第一個100年宏偉蘭圖!

就是因為這種文化價值,有我們的中國共產黨率領全國人民,準備迎接第二個100年,習近平主席帶領全國人民,以十九精神為指南,以黨章為治國理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美麗中國!

就是有了這種文化價值,中國的發展向國際推進!

具體文化理論歸納:

我一直認為:文化是凝聚在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的一切精神現象。其涵蓋範圍,包括各種無形的價值觀、規則、語言等以及各種有形的創造物,如建築、水利設施等等。動物特別是群居性的動物,也有文化,但屬於低級文化,排除掉這一部分,即為人類文化。


許聖林


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文化並不絕對以讀書多寡來衡量,也不絕對以學歷高低來評判

非是大學生就一定比小學生有文化,也不是博士就一定比農民有文化

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舉手投足之間的從容

處人群中的不擾人,獨處時的內心從容

也是在大流中個人的一絲堅持

也是堅持自己的時候不強求別人

又是評判是非的知識儲備

又是心懷善念的仁愛性格

還是一貫堅持著的信仰與信念


且把雜談換酒錢



必須先要問一句——題主想問的,究竟是哪個層面的“文化”?

第一,關於廣義的“文化”。

實際上,在廣義層面使用“文化”這個詞的時候更多——其是指人類或某個特定的民族或國家,於一個階段中,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

比如,“文化遺產”就是這樣的含義。

再比如,有學者不認同中國的夏朝已經達到了文明社會的程度——因為沒有發現夏代的文字;但是,他們贊成“夏文化”這個概念。

一般說來,按照西方傳統的關於“文明”的概念,其大致包含著有國家形態、有城市、有文字這樣幾個條件。從“文化“的角度講,界定就更寬泛一些——即便按照西方標準還不能算作“文明”的,可以用“文化”來表述。

不過,從近些年的發展趨勢看,關於“文明”標準的話語權,有鬆動轉移的跡象——今年的9月1日至9月6日,全球文化遺產界的“奧林匹克”——第四屆文化遺產世界大會在浙江召開,43個國家,包括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UCL)、早稻田大學、北京大學等在內的200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和文化遺產研究機構的300多位著名學者,專程參加了“良渚古城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良渚文化尚沒發現成熟文字,但與會的許多西方著名學者,也歎為觀止地認為這個遺址是“了不起的文明”。

在很多時候,“文化”和“文明”是等價概念。

第二,關於狹義的“文化”。

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一定階段的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也包括宗教信仰、社會風俗、道德水準、社會人際關係等等。

上個世紀初,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人發起的“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革新、文學革命運動,被稱為“新文化運動”,是在這個層面運用“文化”這個概念的。

還如,所謂“傳統文化”也是這個層面的含義。

有時候,“文化”概念更“狹義”一些,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比如,文化旅遊部管的那點兒事;比如,平常說的“文化建設”、“文化工程”所包含的內容,等等。

第三,除去上述兩個含義外,還有“泛指”的文化含義,一般是指科學和文化等知識和道德水準。具體到每個人,是指所具有的文化程度、科學知識水平和道德修養水準。

俗話說的“大老粗”,換個說法就是“沒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這幾年又有了新俗語——“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不管這句話在不在理,但至少可以說明,文化與智力水平是有正相關關係的。

第四,在中國古代,“文化”有特殊含義。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和教化的總稱叫“文化”。漢代劉向的《說苑.指武》說:“凡武之興,焉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先來文治和教化,沒有作用,再加以武力誅之。南齊王融《曲水詩序》和晉《文選》也講了這個意思。

這個“文化”,和現在的理解,有比較大的不同。人們講的,一般都不是這個含義了。

文化,是一種人類的歷史現象。所以,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諸多學科,都把“文化”作為研究對象,也有了很多理論和術語,例如——文化決定論、文化類型、文化模式、文化飄移、文化遲滯、文化薰染、文化趨同與文化平行、文化與個性,等等。 總體來說,作為歷史現象的“文化”,其發展有歷史的繼承性;同時也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以巨大的反作用。

就個人來說,其文化與所處時代、民族、國家有關;也與自己的社會、家庭環境及影響有關;更與本人受教育程度和繼續學習有關;還與個人的文化道德養成願望和努力有關。 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或國家,一個人,其文化狀況是變動的而不是固定狀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