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赴臺後為什麼沒有為難閻錫山,而為難了小諸葛白崇禧?

範東臣


閻錫山在臺灣的住所房頂漏雨,晚上睡覺打著傘,這還不叫為難嘛,已經相當難了。而白崇禧確實如題主所說,受盡了蔣介石的刁難。可以說,二人都在臺灣生活的不盡如人意,準確的說應該叫晚年悲涼。按理說,都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都曾立下過汗馬功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為何晚年還在臺灣遭受排擠呢。

先說一下閻錫山在臺灣生活的那段歲月,看看蔣介石有沒有為難他。

1949年,閻錫山從成都搭飛機到了臺灣。

到了臺灣之後,本打算大刀闊斧幹一番事業的閻錫山,卻被蔣介石安排了個總統府資政的虛職,可以肯定的是閻錫山從大陸帶走了很多黃金,但並沒有顯山漏水隱藏的很深,蔣介石可能在乎的不是這個,但二人早已貌合神離。

在中原大戰時,閻錫山就是與蔣介石直接對陣,雖然最後反將聯盟潰散,但在閻錫山心底從來就沒有服過蔣介石,之後也參加多次倒蔣行動。

其實,就憑這一點,蔣介石也不能讓他在臺灣過的太舒服。更要命的是,閻錫山到臺灣後的當天下午就宣佈了國民政府自即日起遷移臺北辦公,還在之後多次召開新聞發佈會痛斥國民政府,基本上就是把失敗的責任都往蔣介石身上推。

蔣介石本來對閻錫山之前中原大戰對弈之事就心存芥蒂,這可好,你來了臺灣後先把責任往外推,你想捲土重來可以,但方法欠妥。

但考慮到國民政府剛遷移到臺灣,百廢待興,所以蔣介石對他還是比較客氣。雖然閻錫山的“行政院長”看似是三把手,實際都得聽蔣介石的安排,仰人鼻息的生活,他過夠了。閻錫山的個性不會改,仍舊公開批評國民政府無能。

結果可想而知,蔣介石雖已下野,但李宗仁還在美國,按理說應該是閻錫山官職最大,但都是蔣介石的嫡系,誰會聽他的呢。在蔣介石把閻錫山的所有親信調離以後,閻錫山辭別官場。

當時,閻錫山打算淡泊處世,著書立說,就搬離了鬧市區,到郊外的菁山居住。由於地處偏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沒電、沒水、四處雜草野兔亂竄,更悲慘的是,颱風時常光顧,最初連睡覺都得打著傘,一介“行政院長”的生活狀態如此悲慘,可以說受盡了折磨。

小諸葛白崇禧下場淒涼,被蔣介石逼上絕路

白崇禧與李宗仁的新桂系軍是國軍中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二人一路合作無間。白崇禧膽識超人,機巧百變,謀略深長,善於捕捉戰場信息,但其自視過高,器小易盈,政治上短視。

為什麼說他政治上短視?眾所周知,蔣介石自1927年入主南京以後,李、白二人多次與蔣發生衝突,尤以曾3次對蔣逼宮,迫蔣下野為最。

李宗仁知道蔣介石的為人,肯定不會原諒他二人,所以自己肯定是不會去臺灣的,也勸白崇禧去哪兒都行,就是別去臺灣,然而白崇禧卻渾不自知。

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沒有立即公開處罰他,而是令湖北籍的高級官員敲山震虎,在會議上先列出彈劾理由:1、吞沒黃金7萬兩;2、擁兵不救徐州,不聽號令。

雖然列出了彈劾理由,但蔣介石並沒有清算他,並且陳誠還為他開脫過一次。在1954年又有新的彈劾理由,白崇禧又百感交集地開始辯護。1959年政府官員刊登文章提及當年白崇禧的逼宮案,白崇禧心力憔悴百口莫辯,各方壓力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在1965年李宗仁衝破萬難回到“老家”以後,蔣介石把所有的憤怒都撒在白崇禧身上,命令毛人鳳直接採取制裁行動,最終白崇禧在驚險避開兩次意外之後,於第三次運氣用盡。

圖 :李宗仁1965年回家

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赴臺後,對曾經的“敵人”並沒有額外照顧,閻錫山與白崇禧的遭遇可以說是半斤八兩,蔣介石唯一照顧的只有自己的嫡系,畢竟都是真正忠心不二的干將。相比較來說,由於閻錫山的早早歸隱,所以蔣介石就沒在過多追究,而閻錫山最終病死屬於自然死亡,所以人們可能會鑑於此事認為蔣介石沒有為難他吧。



小小嬴政


到了臺灣的閻錫山,乖到不行。

首先是1950年3月,當退守臺灣的蔣介石宣佈恢復總統後,閻錫山直接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然後掛了一個虛銜“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但閻錫山從來沒打算履行過自己的職責,轉而在家開始研究老莊,閻老西的態度很明確:

我不但不涉及政治,還專門只研究“清靜無為”的學問。

事實上閻錫山研究的還真不錯。比如關於道家“不爭”這個詞,閻錫山就給出了我平生見過最棒的解釋:

無珠寶而不爭珠寶,不是不爭,是無所爭;有珠寶而不爭,是自己心上無珠寶,才足為奇。人不汙辱你,你不和人爭,不是不爭,是無爭;人汙辱你,你不和人爭,才是不爭。”

蔣介石見閻錫山都如此表態了,只好指示人給閻錫山送了道德經裡的8個字:

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但是,閻、蔣二人的關係顯然不只是因為這幾句話就徹底打消。

事實上當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的職務後,同時也解散了自己的嫡系部隊,只留下了幾個警衛員平日裡給自己看家護衛,每天吃青菜饅頭,而且基本謝絕了各種社交。這樣老蔣就算想處理閻老西,似乎也找不到一個由頭,時間久了,也就聽之任之了。

白崇禧當然做不到閻老西的清靜無為,再加上在大陸時,白崇禧也多少不大把老蔣放在眼裡,日久天長,被辦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酒騎風


白崇禧這個人,是個軍事奇才,但是不太懂政治。他的一生,在政治上的選擇幾乎都是錯的。

在去臺灣以前,作為桂系的二號人物,白崇禧一直緊跟李宗仁,對李宗仁忠心耿耿,號稱“李、白不分家”。從中原大戰開始,李宗仁數次反蔣,白崇禧都是堅決支持。

對於自己和蔣介石的矛盾,李宗仁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儘管蔣介石花言巧語相勸,李宗仁都堅決不去臺灣,而是去了美國。同時,他也勸白崇禧不要去臺灣。可是白崇禧竟然糊里糊塗地跟著老蔣去了臺灣。

去了臺灣之後,白崇禧就是蔣介石的囊中之物了。他把白崇禧冷落一旁,不加以重用,同時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這讓白崇禧萬分苦惱。

失意的白崇禧,只好沉迷於酒色之中。最終死在了年輕護士的床上。

蔣介石為難白崇禧,其實是在表達對李宗仁的不滿。

尤其是李宗仁從美國返回大陸後,蔣介石對他更是恨之入骨。但是,鞭長莫及,蔣介石拿李宗仁沒辦法,只好把這種恨轉嫁到了白崇禧身上。

至於閻錫山,除了中原大戰和蔣介石大打出手外,此後就沒怎麼反過蔣,蔣介石對他自然沒有太多的仇恨。

補充一點趣聞。當年李宗仁返回大陸前,曾經捐給大陸一些古董,並且號稱是花了11多萬美元在海外購買的。可是大陸方面找專家一鑑定,全是贗品。對此,大陸這邊的領導哈哈大笑,說道:照真的付給他錢,給他12萬,人家這是投石問路嘛。

果然,收到錢的李宗仁大為讚歎,然後立即返回了大陸。


趣談秘史


做為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老謀深算,有極高明的處世哲學,既善於籠絡下屬,又善於趨利避害。中原大戰後,他就知道,憑一個山西之力,要想戰勝蔣介石為首的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只有歸順才可自保。解放戰爭中,閻錫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軍最難啃的釘子,閻的部下寧死不降,成為國民政府殺身成仁的表率。閻錫山赴臺後,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所以蔣介石不為難他。而白崇禧做為桂系三巨頭中惟一一個在臺代表人物,剛到臺灣時,因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香港等地尚有影響,蔣介石通過白崇禧還想感化李宗仁,至少不讓李宗仁走向極端,當李宗仁歸順大陸,白崇禧一下子失去了利用價值,勢必要為桂系與蔣數十年的內鬥,三次逼蔣下臺的所作所為負責,甚至把淮海戰役失敗而導致長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責任,也全部擱在白崇禧身上。不為難小諸葛白崇禧,蔣介石鬱積胸中幾十年的怒氣 向誰出!


原上牧馬


閻錫山號稱山西王,掌握山西軍四十萬大軍,掌控山西幾十年,所以說他是山西地界名副其實的地頭蛇。蔣介石當年想搞獨裁,這觸犯了閻錫山這些地方軍閥的利益,因此閻錫山聯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逼迫老蔣下臺,這才導致了後面激烈的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中,閻錫山和李宗仁等人都快把老蔣的中央軍打完了,眼看勝利就在眼前,沒想到東北軍突然插一手。東北軍的參與讓天平瞬間向老蔣傾斜,閻錫山等人不得不向全國通電,宣佈下野消息。



而白崇禧與李宗仁是多年夥伴關係,幫助李宗仁掌管廣西多年,李宗仁反對蔣介石的每次行動,都有白崇禧的參與。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多次給李宗仁出謀劃策。


國民黨敗逃臺灣後,閻錫山和白崇禧都逃往臺灣,他們知道蔣介石不會放過他們,但是他們依然去了臺灣。不過好在蔣介石並沒有太記仇,在這點上蔣介石包容心還是有的。閻錫山與白崇禧在臺灣的生活並沒有太苦,蔣介石也沒有對他們採取措施,只是派人監視他們的行動,避免他們二位再生事端。所以說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晚年生活或者還是相當舒坦,雖然遠離政治,但是過了幾年安穩日子。


麥地傳奇



這就是胡說八道,蔣介石怎麼難為白崇禧了?


一直有謠言說蔣介石下毒害死白崇禧,但是拜託,白崇禧1966年去世的,距離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已經17年了,而白崇禧因為桂系軍隊在大陸被全殲,到臺灣一直坐冷板凳,蔣介石為什麼會在赴臺17年後暗殺白崇禧?


更何況白崇禧親兒子白先勇多次說過,在他給白崇禧編纂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裡也寫過,自己父親白崇禧不是蔣介石毒死的,他的理由是“父親在臺灣沒有任何實權,跟外界也沒有聯繫,對蔣介石不構成威脅,所以沒有必要謀害。而且父親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隨便弄這種事,會鬧成國際事件。”


白先勇認為他父親死於心臟病。我覺得是可信的,我實在想不出蔣介石毒殺一個坐了多年冷板凳,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的理由。


事實上閻錫山和白崇禧到了臺灣後確實投閒置散,閻錫山比白崇禧稍微好一點,還有一個“中央評議委員”的頭銜。但是,這也不能說蔣介石難為白崇禧啊,畢竟白崇禧和李宗仁和蔣介石諸多齷蹉,蔣介石就這麼小小報復白崇禧一下,我覺得也說不上為難吧。


白崇禧葬禮


白崇禧在臺灣,蔣介石確實派人跟著他,但是這種“跟蹤”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保護,而且也沒有避諱白崇禧,是正大光明跟著白崇禧的,白先勇自己都說小時候自己和父母看京劇,蔣介石派去的人還跟著一塊去。而且白先勇連車牌號,人數都記得清清楚楚。白先勇說是監視,蔣介石說是保護措施,我個人還是覺得這更像是一個保護措施,畢竟一沒有限制白崇禧自由,二沒有搞秘密行動嘛。


再者說,不僅僅是白崇禧,大批大陸時期蔣介石所謂的嫡系黃埔將領去到臺灣後都大批大批被投閒置散,甚至有些窮困潦倒,比如黃埔一期,曾經的兵團司令李延年後來在臺灣窮的靠部下和同學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怎麼沒有人說蔣介石為難自己學生?


李國輝


再比如大名鼎鼎金三角國民黨殘軍真正的創始人,黃埔生李國輝,他在金三角帶著殘軍連緬甸政府軍都打敗了,算是給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軍挽回了一點點面子,證明了國民黨軍只是輸給了亞洲第一的軍隊而已。結果李國輝回到臺灣退役後因為生活所迫,在街上擺小攤子貼補家用,怎麼沒人說蔣介石為難“功臣”李國輝?


白崇禧儘管沒有了職務,但是蔣介石在臺灣給予白崇禧的待遇還是說得過去的,大房子住著,汽車配著,再對比一下落魄到抽菸都要接濟的李延年、擺小攤子貼補家用的“金三角之父”李國輝,捫心自問,蔣介石真的為難白崇禧了嗎?


克羅採和春天


蔣介石曾經說過:“共產黨只要我江山,李宗仁、白崇禧既要我的江山,也要我的命,還要我的錢。”



1927年8月14日,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桂系和何應欽。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1949年1月21日,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此時,他對桂系的仇恨,可以用“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來形容。


桂系和閻錫山最大的區別在於,晉綏系求自保,只要中央軍不進山西,什麼都好談。桂系求發展,無時無刻不在謀求中央那個“總統”的位置。

1936年,兩廣事變。粵系朝中央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南京政府調動部隊進攻廣西,企圖一舉平定兩廣。桂系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

西安事變時,剛剛與中央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宗仁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他,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

蔣介石事後知道,連罵幾聲“娘希匹”,收拾完共產黨,第一個要滅的就是李德鄰和白健生。

桂系和蔣介石的矛盾,簡單的概括就是搶地盤和搶財富。所謂的蔣桂關係,不過就是紙糊的罷了,一捅就破。


Mer86


一九四九年淮海戰役後,蔣介石失去自己最後的王牌軍後企圖與共產黨和談,這個無力的條件當然得不到回覆。之後,他就率領自己的嫡系遠赴臺灣,國民政府的官員,軍官將領和政教文衛的知名人物再加上他們的家屬,浩浩蕩蕩百萬人民遷移到臺灣。但是,他自己總得找個理由去解釋自己的失敗,這時候白崇禧就撞到了槍口上。

首先,身為桂系軍閥的白崇禧生有反骨,從來不聽委員長的話。他在蔣介石節節敗退的時候一點援助都沒給,擁兵自重,十分囂張,老蔣想要殺雞儆猴重振自己的威信,第一個人物想的就是他。其次,這個二貨到達臺灣後,還不瞭解自己的處境,試圖通過美國人之手重新建立國民政府推選新的領導人,自己願意當美國人的走狗。這條消息流傳到委員長的耳朵裡,可是把老蔣氣壞了,立馬派軍統特工對他進行暗殺。

但是白崇禧還是有點手段的,憑藉自己手下人的忠誠勇猛,多次倖免於難。最後,英雄還是難過美人關,他生平最愛女色,被老蔣的女特工刺死在床上了。

至於老蔣為什麼不動閻錫山,理由更多了。閻錫山作為當初山西的土皇帝,在執掌軍隊搶地盤的同時還不忘記帶動經濟,山西的經濟形勢喜人還曾經受到委員長的褒獎呢!他制定很多改革法案,改善山西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為健康的經濟環境。

他知人善任,大膽任用自己留學時的日本同學作為顧問,以日本軍隊訓練的方式來培育自己的武裝力量。晉系部隊雖然是輸了,但也是為委員長而戰的,蔣介石還是比較欣賞這支部隊的。關鍵的是閻錫山還懂得審時度勢,在老蔣最失意復出時,主動辭去自己國防部長的高職,選擇當一個沒有實權的評議員。回到臺灣後的他還一直研究如何重回大陸,期間發表著作二十餘本,將自己的忠心呈現出來。

老蔣也常在會議中以他為榜樣,鞭策其餘人也有一顆重回大陸的心。最後,他還是蔣氏父子之間的紐帶,兩代人對他都是十分敬重,沒有理由去動這個卸掉要職的老人。

所以,你說老蔣是殺一個亂臣賊子還是動一個人心所向的忠臣?人要學會掩飾自己的野心,一旦你的實力跟不上你的野心,引來的只會是殺身之禍。

以上。


木劍溫不勝





蔣介石是個很厲害的人,厲害之處在於能整合各種資源,國民黨的人能為己所用,北洋軍閥們也能為己所用。

閻錫山、白崇禧是軍閥派裡的佼佼者,兩人後期緊緊跟隨蔣介石,但到了臺灣後,閻錫山沒有受到更多刁難,而小諸葛白崇禧過得很不如意,最後還死得不明不白。

這是為什麼呢?

1、狡猾的閻錫山,與蔣正面對立只有一次



北洋時代,軍閥割據,各自為政,閻錫山作為晉系軍閥,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這股勢力,蔣介石是看在眼裡的。能積極爭取過來,絕對是一件美事。

於是,閻錫山在1927年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這頂帽子看似不小。

官職給了,接下來就得幹活了。

第一個大活就是討伐唐生智,閻錫山乾得很賣力,因為蔣介石又送了一頂“國民黨海陸空副總司令”的帽子。

唐生智被幹敗,同時,閻錫山發現自己的權利真的有限。



當得知李宗仁、白崇禧、馮玉祥、汪精衛聯合倒蔣時,閻錫山感覺有戲,也加入了進來,於是名震中外的“中原大戰”發生了。

但結果是軍閥聯盟敗了,因為張學良支持了蔣介石。

這不得了,這讓閻錫山覺得蔣介石實在厲害,從此再也沒有公開反蔣過,不僅沒有反蔣過,還在國民黨政府裡任過重要職務。

這讓蔣介石覺得閻錫山雖然很滑,但後面基本沒有做過出格的事,而且在有些時候還公開支持過蔣介石,比如清黨,比如不積極抗戰。

2、反蔣多次的白崇禧



白崇禧,國民黨中非常出眾的軍事指揮家,人稱“小諸葛”,但在其一生中,扮演最多的是“李宗仁的左膀右臂”的角色,人稱“李白組合”。

李宗仁和蔣介石不對付,因為蔣介石上任後,把他偶像孫中山的很多政策改了,這讓李宗仁不爽。

1927 年八月,白崇禧響應李宗仁,聯繫何應欽,逼迫蔣介石下野,這讓蔣介石很鬱悶。

這是白崇禧第一次反蔣。

1928年1月,蔣介石回位,重新掌握國民黨政府,而白崇禧和李宗仁作為桂系軍閥的代表,不認同蔣介石的上位。

一年後,在1929年三月,發生了著名的“蔣桂戰爭”,結果是桂系大敗。

這是白崇禧第二次反蔣。

於是,白崇禧跟著李宗仁紮根到了廣西,對廣西進行自治。

1930年4月,馮玉祥聯合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石友三公開反蔣,發生了“中原大戰”。結果不理想,軍閥們失敗了。白崇禧和李宗仁一起又回了廣西。

這是白崇禧們第三次反蔣。

1931年5月,回到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聯合粵軍領導陳濟棠,一起反蔣,結果沒怎麼行動,就被蔣介石“招安了”。

這是第四次反蔣。

1936年6月,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一起北上反蔣,因為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桂粵聯軍實在看不下去了,準備反蔣抗日。

這是白崇禧第五次反蔣。

1948年4月,在白崇禧的策劃下,李宗仁成為了副總統,這讓蔣介石“企圖操縱副總統人員安置的計劃”落空,蔣不爽

1949年國民黨全軍戰敗,白崇禧、閻錫山等跟隨蔣介石上了臺灣。

3、清算時刻



清算的時刻到了,對於只反過自己一次的閻錫山,以及反過自己五六次的白崇禧,蔣介石該如何安置呢?

你肯定沒有猜錯,閻錫山繼續做了幾個月的“行政院長”,然後開始寫書,過著休閒的日子,1960年病逝,享年77歲。



而白崇禧,去了臺灣後,當了幾個月的戰略顧問委員,又當了一段時間的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然後,就沒有了任何職權,沒有職權也就罷了,監視他的人開始就位,這一監視就是好多年。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發現死在了自己臥室,而屍體已經發綠,死因不明。



其實,臉已經撕破,而且撕破了好多次,白崇禧為何還要去臺灣呢?

不得而知,但他的老搭檔李宗仁,聰明的去了美國,最後善終於中國。

而狡猾的閻錫山,因為只有一次和蔣介石的對立,也得以善終。

看來,懂軍事謀略和懂人性是兩回事。


藍風破曉


一切問題請先搞清楚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先說閻錫山。去臺灣後,蔣介石沒有為難閻錫山嗎?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吸取了在大陸的教訓,準備嚴肅整黨,建立個人的絕對專制,在這種情況下,之前的國民黨大佬們,到了臺灣,可以說沒有一個受到重用的,受到重用的都是蔣介石的黃埔嫡系,如陳誠等。再說了,到了臺灣的這些軍閥們,手下都沒剩幾個兵了,有兵的時候你是大爺,沒兵的時候,老蔣念著舊情,沒殺了你們這些當年的對手就是好的了。

閻錫山到了臺灣,他頻頻召開新聞發佈會,反覆宣傳到臺後的施政方針,並多次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總結在大陸失敗的經驗和教訓。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差點把老蔣氣死,本來給他的就是個“行政院長”、“國防部長”的虛職,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正好中蔣介石的下懷,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閻錫山沒辦法,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再看題主說的被蔣介石為難的小諸葛白崇禧。1948年,白崇禧聯合李宗仁倒蔣,導致蔣介石1949年初被迫下野,後來李宗仁逃往香港,白崇禧則孤身奔赴臺灣。到了臺灣後,白崇禧確實沒有得到蔣介石重用,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1966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看白崇禧有沒有被蔣介石為難,我想白崇禧兒子白先勇應該最為知道。白先勇在很多場合多次說過,白崇禧去臺灣是自願的,而且去之前就知道肯定會受冷落。到了臺灣之後,白崇禧的行蹤確實有人跟蹤,但蔣介石和陳誠都曾坦誠的跟白崇禧說,這是必要的保護措施,陳誠還說他做“副總統”也是如此,也有人跟,當時就是這樣的制度。

1946年,蔣介石(中)與參謀總長何應欽(左)、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右)

以上,在臺灣,白崇禧不算是被蔣介石為難,若說為難,閻錫山比他受的為難大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