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在上方﨏,難道真是因為下雨不殺他?

小文大王


那是不可能的事!被圍在上方谷的不是司馬懿,不過是諸葛亮在配合司馬懿演雙簧。弄死司馬懿對蜀漢無益,會加速了曹魏內部政權的統一,反而可以團結起來一直對付蜀漢,諸葛亮這種政治老鳥不可能不知道。

曹睿一直想要弄死司馬懿,因為司馬家族在魏國國內的影響力很大,曹睿擼了司馬懿兩次官就是怕司馬懿做大。假如諸葛亮弄死了司馬懿那麼曹睿正是求之不得,他大可直接換帥,曹魏政權內部的人才極多,比如後來指揮滅蜀的鐘會家族,鍾繇也是個利害人物。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老以為諸葛亮是趁著司馬懿擼官才興兵的,這完全是不懂政治的表現,為何呢?如果是因為擼官才興兵的,那麼重新上位也就是一紙詔書而已,那麼蜀漢為此花費的無數錢糧,調撥的軍士將領都是一大筆開支,蜀漢是窮國,經不起這種損耗。而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保住司馬懿才興兵那就合理得多,司馬懿身居帥位,又知道蜀漢存在對自己的意義,因此對蜀漢就不會窮追猛打,這樣反而對蜀漢有利,這就是政治。作為三國最出色的兩個政治家,諸葛亮與司馬懿通過戰略權謀在那邊玩著貓與老鼠的把戲。


優己


《三國演義》用五把“火”造就了一代名臣諸葛亮!初出茅廬,前三把燒得紅紅火火;南征蠻夷,第四把燒得百感交集,心中有愧!而最後一把火則是燒得諸葛亮心灰意冷,鬱鬱而終,這便是著名的“火燒上方谷”。時諸葛亮用誘敵之計將司馬懿引入絕地“葫蘆口”,只要一聲號令萬箭齊發,司馬父子必定死於非命,即使當時火攻之法被天雨所破,諸葛亮照樣可以擒殺身臨絕境的司馬懿,為何最終還是讓司馬懿逃脫了呢?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雨救不了司馬,實澆滅了諸葛亮心中的復國之“火”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上方谷之戰本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為爭奪糧食而打的,當初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搶了司馬懿不少糧食。後司馬懿出戰,為諸葛亮所破,還差點被廖化給生擒,此後便堅守不出。後司馬懿的軍士捉得蜀軍數人,問諸葛亮最近在做什麼,士兵回答說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便每天令士兵種地屯糧於上方谷。司馬懿聽聞此消息後,便立即決定進攻,畢竟拿下糧食就相當於拿下了蜀軍命脈,所以兵分兩路,一路大軍佯攻祁山,自己則率精銳部隊殺奔上方谷,直取諸葛亮屯糧之地。然怎知這其實是諸葛亮謀劃已久的誘敵之計,諸葛亮事先早已命士兵在上方谷佈置好火藥,油,就等司馬懿大軍殺入谷中。

果不其然,司馬大軍一進入上方谷,谷口便被蜀軍攔斷,緊接著蜀軍便放火燒之。此時司馬懿大軍陷入一片火海,諸葛亮又令蜀軍在谷口嚴密把守,司馬懿已成甕中之鱉,正欲拔劍自刎之時,忽天降大雨,將山谷中大火全滅。司馬大軍由此軍心大振,得以殺出重圍。

見此情景,諸葛亮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於是任由司馬懿敗去,也不下令蜀軍追擊!

其實當時火攻被破之後,諸葛亮完全還可以以亂箭射之,或是阻擋谷口擊殺魏軍,縱使當時魏軍士氣大振,有極強的求生欲,在當時的險境下,還是很難逃脫的。為什麼諸葛亮不這麼做了呢?因為他已經心灰意冷了,那場大雨表面是澆熄了谷中大火,實則是澆滅了諸葛亮心中那團復國的“熊熊之火”!

話說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設計了這個劇情呢?首先我們知道司馬懿肯定是不會死的,不然那還有後來的三分歸晉啊,但為何要來一場司馬懿絕境逢生呢?其實羅貫中描繪這樣一個情節,主要表達了兩個點:

其一:暗示司馬懿天命所歸,命不該絕。

其二:也暗示了諸葛北伐是在逆天行事,所以才功敗垂成。

這一情節完美表現了天命不在此而在彼的無奈和悲情,悲劇英雄是最能讓人引起共鳴的。這也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引人入勝的關鍵原因!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為啥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在上方谷,難道真是因為下雨不殺掉?

這故事說的是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後一次較量,這次交鋒結果暗示:司馬家將來擁有天下。類似情節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比如,長坂坡趙雲懷抱阿斗,馬陷土坑,就在曹軍槍鋒刺到的瞬間,坐騎一躍而起,飛出土坑;劉備馬躍檀溪時,最危急時刻,的盧馬也是一躍飛上對岸;陳留王劉協被張讓,段珪挾持出宮,遺棄在荒郊野外,夜裡不辨路徑,飛來許多螢火蟲圍繞照亮(這故事在三國志中有記載)等等。迴歸提問:請看演義一百零三回: 【……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下馬抱二子大哭曰……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即引兵奮力衝殺,張虎,樂琳引兵接應去了“】



從三國演義描述看,表面上確實是因為突然天下大雨,澆溼引線,火藥,以及用於燃燒的柴草,司馬懿乘機殺出谷口。因為事先安排有接應人馬,所以逃脫。也讀了一些答覆,很多先生分析了氣象原因,說是火燒起來之後,形成局部熱冷空氣對流層,引發下雨等等。但若



深究,三國演義中這段故事,本身是羅貫中先生虛構的。因此,必須要找一個合理解釋,才能順利圓場,這才是關鍵。這裡實際暗含:司馬家還有天下,當然不能就此滅掉了。這與伏筆司馬懿鷹視狼顧,曹操夜夢三馬同槽等前後呼應,一脈相承。倘若用空氣動力學,現代氣象學解釋,豈不南轅北轍,離題萬里了。(3:10)


流譽後


諸葛亮五出祁山,遇上了平生最強勁的對手司馬懿,最終落得無功而返。第六次出祁山,諸葛亮是志在必得。然而,老謀深算司馬懿以不變對萬變,堅守不出,與諸葛亮相持在渭水之濱。

諸葛亮屬於勞師遠征,貴在速勝。如此長時間相持下去,蜀軍的後勤供應肯定跟不上,結果必是重蹈覆轍。於是,諸葛亮在上方谷精心設伏 ,派大將魏延將司馬懿父子誘入上方谷,並截斷截斷司馬懿的退路。然後,蜀軍在山上用火箭引燃上方谷的易燃物,一時間是濃煙滾滾,烈焰沖天,魏軍被燒死無數,哀嚎之聲響徹谷底,司馬懿父子抱頭痛哭:天要絕司馬不成!就在這時,雷聲隆隆,大雨驟至,迅疾將谷中大火澆滅,司馬父子帶領殘兵敗將捨命衝出上方谷。



站在谷頂諸葛亮眼見大功即將告成,不想暴雨突至,舅了司馬父子一命。他只能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諸葛亮雖然能掐會算,但他也是一個宿命論者,相信天命不可違。老天既然不願司馬懿葬身火海,說明司馬懿命中無此劫難。他在派兵劫殺司馬懿,肯定是徒勞無獲。與其這樣,還不如隨他去吧。


有人該問,諸葛亮為何不來個萬箭齊發,射死司馬懿?不是諸葛亮不想,是因為受地形限制,根本派不上用場。當時的蜀軍都在谷頂,距離谷底有二三百米之遙,一般弓箭最大射程五十米,強弓硬弩最多不過百米。如果蜀軍萬箭齊發,即使有幸到了魏軍面前,都成了強弩之末,不會有任何殺傷力,只會浪費箭支。

其實,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歷史上根本沒有,是羅貫中老先生的杜撰。旨在說明天命在司馬,諸葛亮即使有神鬼莫測的本領,也拗不過老天爺。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是敗給司馬懿,而是敗給老天爺。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司馬不想殺諸葛是真,因為司馬懿在曹魏朝庭受到百般猜忌、懷疑,如果沒有外部壓力,將飛鳥盡,玉弓藏。而諸葛亮在蜀國,是百分百的權利,劉禪叫他相父,除了國姓不是諸葛,蜀國跟他的沒兩樣。諸葛亮一心想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江山,既知司馬懿是魏國的中流砥柱,是統一天下的絆腳石,怎麼會不想殺他?相反,是想除之而後快!


諸葛亮用計終於把司馬懿困在上方谷,眼看司馬懿馬上就要葬身火海,心中好不歡喜。司馬懿也心知必死,無奈悲涼接受這結局。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一切皆有命中定數。萬里無雲的晴空,突然烏雲籠罩,片刻之間暴雨傾盆而下,將火熄滅。諸葛亮噴出一口血,嘆道:天不助漢,徒呼奈何!

所以不是因為下雨不殺他,而是因為下雨殺不了他。


小小築隨遇而安


首先需要澄清一點,司馬懿駐守西防線6年,諸葛亮與司馬懿歷史上只有一戰,司馬懿完敗,自此以後堅守不出。很明顯,題主說的將司馬懿圍死在上方谷一事,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場景。那好,咱們就討論《三國演義》。

劉備為替二弟關羽報仇,舉國之力攻打東吳,慘敗給東吳大將陸遜,敗光了多年積攢下的家底,因承受不住打擊,最終病逝於白帝城。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揮師北伐,不給曹魏集團喘息之機。前幾次都敗了,公元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絞盡腦汁才把司馬懿引誘到上方谷。

司馬懿來到上方谷後,觀察得知,上方谷的谷底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間低,一旦被伏,插翅難逃。隨派偵查兵前去打探,確認安全後才進入到上方谷。司馬懿查出糧草些許異常,大叫一聲“不好,是火油”。諸葛亮下令“放火箭”,頓時,上方谷一片火海。

但是,司馬懿似乎受到上天眷顧,大雨傾盆而下,火勢漸小,司馬懿倉皇出逃。諸葛亮仰天大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一口鮮血噴口而出,不久病逝五丈原。

司馬懿的一生是隱忍的一生,而諸葛亮的一生是操勞的一生,雖有人稱上方谷突降大雨,是諸葛亮不知物理,而筆者認為諸葛亮就是不如司馬懿(個人觀點),不是因為下雨不殺他,而是能力有限,殺不了他。



小小嬴政


《三國演義》中的“上方谷之戰”,其歷史原型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的“滷城之戰”。

實際戰鬥中諸葛亮並沒有採用火攻,也沒有遭遇大雨。而是在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後,在蜀漢軍隊與躲在城池中的司馬懿大軍對峙期間,下起了連綿雨水,導致西漢水發大水,使得蜀漢軍隊無法通過水路繼續運輸糧食,而李嚴陸路運糧不力,最終使得蜀漢北伐軍缺糧,諸葛亮只好撤軍,司馬懿得以逃過一劫。



歷史上,公元231年陰曆二月,諸葛亮在漢中留下三萬軍隊給驃騎將軍、中都護李嚴,然後統帥五萬步兵向西出發,去進攻曹魏隴右之祁山,實施第四次北伐。

此前第三次北伐時蜀漢奪取了陰平郡、武都郡,並在隨後的陽溪之戰中先後大破郭淮、費耀統領的關隴軍團。

武都郡有西漢水穿過,並設有碼頭,人口比較多,一派繁榮富庶景象。因此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蜀漢用船隻走西漢水給北伐軍運糧。



蜀漢軍隊從漢中剛一出動,消息很快就通過細作傳到了洛陽,魏明帝曹睿鑑於大司馬曹真病重,於是任用大將軍司馬懿都督庸、梁二州諸軍事,統領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率領精銳的十萬中央步騎混合軍團緊急出發,迅速趕往上邽,接著再向祁山堡馳援而來。

曹魏之所以出動中央軍團,是因為其關隴軍團已經在此前的陽溪之戰中被魏延、吳壹打殘。諸葛亮的目的就是要逼迫曹魏出動中央軍團勞師遠征,既消耗其國力,又可以尋機予以殲滅,達到重創魏軍的目的。



而前面從關中出發前往上邽時,張郃曾向司馬懿建議分一部分兵留在關中西端的重要後勤基地庸、郿二城,被司馬懿拒絕。

【郃欲分兵駐雍、郿。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接到斥候情報,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大軍離開上邽,已往祁山開來,遂留數千軍隊繼續進攻祁山堡,以吸引魏軍繼續來救,主力部隊則異道迂迴逆奔上邽而去。

司馬懿率領大軍離開上邽,到達隃麋後,繼續前進。但在即將到達祁山時,突然得知諸葛亮主力軍隊出現在了自己的後方,留在上邽的由郭淮、費耀率領的四千精兵遭遇伏擊,幾乎被全殲,上邽後勤基地被端掉,而且蜀漢軍隊開始搶割隴上的小麥。



顯然,諸葛亮搶割麥子既是以戰養戰,是為了給蜀漢軍隊自己準備糧食,同時也是企圖斷掉魏軍的後備糧食。想到即將要陷入缺糧困境,這讓魏軍將領大感恐懼。司馬懿安慰道:“諸葛亮考慮的事情繁多,人又謹慎,他必然先設置營壘確保穩妥,然後再割麥。咱們有兩天時間足可以趕到。”於是司馬懿放棄對祁山堡的救援,急忙往回趕,經兩晝夜緊急行軍後,大軍返回上邽之東邊,與蜀漢軍隊隔渭水相遇,但諸葛亮遠遠地看見魏軍後就迅即率軍撤走。

司馬懿跟手下將領得意地說道:“我們來回長途緊急行軍,非常疲勞,懂軍事的人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但是諸葛亮卻不敢依據渭水趁機攻擊我們。這個諸葛亮很容易對付!”

司馬懿率大軍隨後跟蹤而進,追趕了大約八十里路後,在西漢水北岸,又遠遠地看見蜀漢軍隊。由於魏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手下將領紛紛請戰,要求直接揮兵攻打,但是司馬懿未輕舉妄動。

【(宣王)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於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

【(帝)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

【與宣王遇於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宣王尋亮至於滷城。】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司馬懿先讓大軍列好陣勢,做好埋伏,然後派遣將領牛金帶領輕騎兵去挑戰蜀漢軍隊,意圖假裝敗退以引誘蜀漢軍隊追擊,但是剛一交戰,蜀漢軍隊卻突然再次撤走。

【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從,故尋亮。】

眼看蜀漢軍隊迅速撤走,張郃向司馬懿建議道:“蜀軍大老遠來進攻我們隴右,我們應該從長計議,不與他們作戰最為有利,況且我們祁山堡的守軍已經知道我們大軍已到,必然會繼續固守,不會輕易放棄。如此,我們就駐守在這裡,然後分出一支奇兵,裝作繞道去截斷蜀軍後路的樣子。我們雖然不宜進攻他們,但也不能不逼迫他們,免得讓大家小看我們。現在,蜀軍糧食不多,堅持不了多久也將要退走了。”司馬懿沒有聽從張郃的建議,繼續率大軍追趕蜀漢軍隊。

【(宣王)追至祁山。亮屯滷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

司馬懿大軍繼續緊急行軍七十里左右,途中經過木門道,抵達祁山附近之滷城地區,發現蜀漢將領王平正帶領一部分軍隊在西漢水南岸據山駐守,而諸葛亮自己則在北岸依山駐紮。司馬懿隨即登上河水北岸的山上,安營紮寨,與諸葛亮對峙。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

此時魏軍一幫將領紛紛請戰,並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很不愛聽。但由於此前諸葛亮破壞了曹魏上邽後勤基地,並收割了隴上小麥,導致魏軍糧草不足,於是在對峙大概十天後,司馬懿決定在糧草斷絕之前發起進攻。

【是時,隴右無谷,時宣王等糧亦盡】

司馬懿命令張郃率領一部分軍隊進攻南岸的王平,而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大舉進攻北岸的諸葛亮軍隊。眼看諸葛亮抵擋不住,往後逃跑,魏軍乘勝追擊。正在大舉追擊時,突然兩翼衝出了魏延、高翔、吳班率領的大批蜀漢軍隊,箭如雨下。曹魏軍隊立刻損失了一萬五千多人,損失慘重,司馬懿急忙轉身往回逃跑,瘋狂跑了七十多里,躲入一處城池中避戰。 此時攻擊王平的張郃軍隊,攻不動南山,見狀也趕忙逃跑,蜀漢軍隊則乘勢追殺了七十多里,然後與城池中的司馬懿軍隊形成新的對峙。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那個時代甲首通常是由伍長所穿戴,甲首三千意味著“滷城之戰”曹魏損失一萬五千名左右的士兵。



對於這一場戰鬥,陳壽《三國志》及《魏略》記載均有所隱晦,只寫了一半,沒交代下文;《晉書》更是美化司馬懿,把諸葛亮滷城之戰中前面的“詐敗誘敵”當做諸葛亮真敗進行描寫,同樣也沒有交代下文。但在《漢晉春秋》與《資治通鑑》裡記載比較完整。再結合地圖,敵對兩軍從滷城之戰後,轉變到了木門以北,明顯看出司馬懿曾經往上邽方向逃跑至少七十里路,說明《漢晉春秋》、《資治通鑑》的記載是真實的。

自陰曆五月中旬滷城之戰結束後,開始連續下雨,西漢水開始漲水,諸葛亮預感糧草運輸將會出問題,於是寫信給在漢中負責糧草的李嚴,提出了三個策略。上策要求李嚴率領駐守在漢中的軍隊迅速前往幾無兵力的關中雍、郿二城,截斷司馬懿軍隊後勤供應及其退路。 這個上策正是先前曹魏大軍從關中出發時,張郃所擔心,故那時曾建議司馬懿分兵留守雍、郿二城。中策則是要求李嚴努力克服困難,繼續保障北伐軍隊的糧食供應。但是李嚴在回信中拒絕了上策和中策,採取了要求諸葛亮撤軍這一下策。

【《華陽國志》記載: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

“黃土”即如今陝西漢中勉縣的黃沙鎮,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就在黃沙鎮練兵、屯田。

由於諸葛亮先前搶割了隴上小麥,司馬懿大軍已經瀕臨斷糧,但由於郭淮常年呆在隴右,具有主場優勢,利用其在當地的影響力,從少數民族手中強行搜刮了一批糧食,靠這些糧食苦苦堅持,直到從關中輾轉運來糧食。

【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轉揚武將軍。】

至陰曆六月底時,李嚴遲遲未能通過陸路運來糧食,蜀漢北伐軍糧食將盡,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好退兵。

【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籓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



司馬懿認為機會來了,命令張郃率兵追擊。張郃認為“歸兵勿追”,結果司馬懿不聽,強令張郃執行命令。結果一代名將張郃在木門道慘遭伏擊而隕落,數千魏軍被殲滅。

【《三國志 後主傳》: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  

【《華陽國志》: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為亮所殺。】

【《三國志 諸葛亮傳》: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三國志 張郃傳》: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遭受重大損失,大概被殲滅兩萬五千名士兵,損失名將張郃,自此畏蜀如虎;而諸葛亮則不拘泥於兵法,靈活機動,始終主動,一直牽著司馬懿鼻子走,大量殲滅了曹魏有生力量,嚴重消耗了曹魏國力,最後安然撤軍。

諸葛亮撤軍回漢中後,李嚴卻表示驚訝,聲稱糧食充足,問諸葛亮為何撤軍?並事前欺騙劉禪說諸葛亮撤軍是為了誘敵深入、擴大戰果。

如果說諸葛亮以前還能容忍李嚴的一系列錯誤行為,但這一次李嚴不僅推卸責任給諸葛亮,還欺上瞞下,給北伐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諸葛亮不能繼續容忍。隨即與劉琰等眾多大臣共同向劉禪上表彈劾李嚴。而李嚴則被劉禪貶為庶民。


紅色星河



諸葛亮為何將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沒有殺掉他真的是因為一場大雨嗎?

谷口風狂烈焰飄,何其驟雨降青霄。諸葛亮屢次北伐中原,都基本是司馬懿上陣迎敵,二人真可謂是棋逢對手,將迎良才,輾轉數年,不分勝負。234年春,諸葛亮舉行第四次北伐,這一次卻因積勞成疾,病逝在五丈原,忠於司馬懿耗死了孔明。而這最後一次北伐,也險些要了司馬懿家族的命,這就是有名的上方谷之戰。諸葛亮想盡辦法火燒司馬懿,卻不幸被大雨澆滅,司馬懿得以逃脫,諸葛亮不殺司馬懿真的是因為大雨嗎?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為何將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諸葛亮第六次北伐,雙方在渭水兩岸擺開陣勢,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單人即可運糧,解決了糧草供給不足的問題,又在渭水旁屯田養兵,準備持久戰。司馬懿也暗自偵查諸葛亮的軍力部署,卻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形狀如葫蘆的谷口,而山谷裡面正是諸葛亮的屯糧,此谷又稱上方谷。


司馬懿甚至糧草的重要性,於是一面派軍隊猛攻諸葛亮的中軍大帳,另一面卻私底下偷襲上方谷,斷蜀軍的糧草。而諸葛亮也覺察到了司馬懿的用意,於是事先在上方谷佈置好火藥、硫磺粉等易燃物,待到司馬懿大軍攻入谷中,縱火燃燒。司馬懿大軍陷入一片火海,諸葛亮又令蜀軍在谷口嚴密把守,司馬懿奄奄待斃,卻不料天降大雨,將山谷中的火盡皆澆滅。這樣司馬懿得以逃脫,諸葛亮仰天長嘆:蒼天助曹不助劉,不可強也!



其次分析諸葛亮不殺司馬懿是否真的是因為下雨。司馬懿本來應該命喪上方谷,卻僥倖逃脫,時也命也,諸葛亮沒有殺掉司馬懿,有以下幾種說法,先做簡要分析。

第一種說法,諸葛亮雖懂得天文地理,卻不瞭解上方谷下雨的原理。上方谷是一個絕好的打伏擊地點,整個地形似葫蘆轉,只有一個狹窄的入口可以出去,中間低,四周高。諸葛亮將司馬懿引入谷中,縱火燃燒。然而卻不料瞭解下雨的原理。山谷中溫度升高,空氣隨著火勢衝出山谷到達山頂,而底部兩邊的空氣接連不斷的補充過來。

這樣高溫的空氣在上方谷上面遇到冷空氣,凝結雨滴,致使大雨傾盆。而一場大雨後,諸葛亮也曾說:祁山已經幾個月不曾下雨,為何今日大雨傾盆。也就是說諸葛亮夜觀天象,是沒有雨的,突然來的大雨也就只能這麼理解了,於是有人分析,正是由於諸葛不瞭解山地下雨的原因,才沒有殺掉司馬懿。



第二種說法,諸葛亮被一場大雨打擊後,認為司馬懿命不該絕,故而沒有殺害。

上方谷大雨後,諸葛亮認為蒼天助曹不助劉,以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確實難以解釋,孔明認為司馬懿命不該絕,就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殺掉司馬懿。

持這個觀點的人認大火雖然被澆滅,但司馬懿依然被困在谷中,諸葛亮命人在谷口萬箭齊發,還是有希望斬殺司馬懿的,或者說中途在設置伏兵,而諸葛亮並沒有再採取任何措施,讓司馬懿白白遛掉。也就是說諸葛亮被一場大雨鎮住了,認為曹魏命不該絕,司馬懿命不該絕,於是才發出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之戰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和司馬懿對陣時,明明把司馬懿引進了"葫蘆谷",只等地雷一響萬箭齊發,司馬懿必定死於非命。誰知天降大雨,司馬懿得救了,諸葛亮卻出人意料的沒趁機追殺司馬懿,其實這不是因為下大雨的緣故,實在是諸葛亮失望到了極點的表現,也是諸葛亮信天由命的結果。



△諸葛亮

話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時候,司馬懿被諸葛亮打的找不到北,嚇得整日呆在大營不敢出動,司馬懿也明白,諸葛亮的才能無人可比,自己唯一的辦法就是消耗諸葛亮的軍糧。只要蜀國軍隊糧食一斷,諸葛亮勢必退兵。

誰知這次諸葛亮和司馬懿槓上了,諸葛亮發明了一種運糧神器——木牛流馬。這種新式運糧工具爬山如履平地,日行百里,夜行八十。不吃不喝能連續行走。簡直是運糧神器。這樣一來,蜀國後勤供應有了保障,諸葛亮就能堅持繼續北伐了。

司馬懿命"偵察兵"偵查了一番。回來的探馬彙報,諸葛亮的糧食運到了上方谷儲存了下來,司馬懿聽後若有所思,原來司馬懿打定襲擊諸葛亮的儲糧基地。沒有了糧食,蜀軍不攻自破。

其實這都是諸葛亮的故意佈下的迷惑陣。諸葛亮就想把司馬懿引進葫蘆谷。原來葫蘆谷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個地形口小肚子大,諸葛亮事先埋好了地雷,四周山上佈置了弓箭手,只要司馬懿進入葫蘆谷必死無疑。諸葛亮萬事俱備,只等司馬懿進入葫蘆谷。

司馬懿聽說上方谷是諸葛亮的大糧倉,他喜出望外,和兩個兒子商量偷襲上方谷,火燒蜀國糧倉。

『司馬懿想瞌睡,諸葛亮送枕頭』,諸葛亮一面命魏延討敵罵陣,故意惹怒司馬懿出營作戰。司馬懿果然上當,被魏延一步步引進了葫蘆谷,此時司馬懿發現地形有點怪異,剛說要往外撤,突然地雷響作一團,地雷又引起了四周的乾柴著火,於是爆炸聲和噼噼啪啪的燃燒聲混雜在了一起。


△火燒上方谷

司馬懿父子見此情景,三人抱頭痛哭,心想這次死定了,然而天不滅司馬,誰知道葫蘆谷天降大雨,不但熄滅了地雷導火索,而且大火也被澆滅了,司馬懿說道:"多謝老天爺救命之恩"。父子三人急忙逃了出去。

諸葛亮當初料定司馬父子必死於葫蘆谷,誰知不期而遇的大雨澆滅了地雷和大火。諸葛亮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講真即便地雷和大火被大雨熄滅,四周不是還佈置了弓箭手了嗎?只要把住葫蘆口,萬箭齊發,照樣也能殺死司馬父子,但此時諸葛亮卻沒有下命令,司馬懿父子乘機逃跑了。這到底為什麼呢?

說實話,春秋君最初也不解,可是通過分析諸葛亮的行為和思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就是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他相信命運,其實這從他經常進行夜觀天象也能看出來,諸葛亮是相信神靈和鬼神的,比如他在赤壁之戰中,七星壇做法借東風,他經常裝神弄鬼嚇唬敵人,就連死後,他還用計"死諸葛走活仲達"。總之,諸葛亮是通靈的。故此,諸葛亮是唯心主義者,信天由命造成了"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諸葛亮

這次諸葛亮處心積慮的設計可謂天衣無縫,誰知道百密一疏,算計來算計去,諸葛亮沒算計好,原來諸葛亮觀天象很擅長,但物理科學卻不甚精通,他沒想到,葫蘆谷由於地雷突然爆炸和引起的大火作用,勢必造成葫蘆谷上方的空氣膨脹,空氣受熱上升,這樣引起快速空氣流動,谷外的潮溼空氣和谷內乾燥空氣相遇就會形成水滴,等越積越多時就形成了大雨。

諸葛亮以謹小慎微而著稱,想不到還是讓司馬懿鑽了空子,他認為是老天爺幫忙的結果。他不得不審視自己的行為,難道自己所作所為有違天命?難道是天不滅曹?這時諸葛亮悠悠的說的一句,"不可強也"。換言之,算了,既然老天放過司馬懿,這一切都不是人力所為的,諸葛亮怕逆天行事被天譴。這才無奈沒有追殺司馬懿。



△司馬懿被困上方谷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三國志》裡面沒有這一段的描述,《資治通鑑》中也沒有這一段的描述,這一段出自《三國演義》。《三國志》、《資治通鑑》是正史,而《三國演義》是歷史通俗類演義小說。因此,可以得出這麼個判斷,即題主所說的問題是羅貫中根據小說情節的需要而增加的,只為突出小說的可讀性、趣味性和跌宕起伏性。那麼就可以得知為什麼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在上方﨏,本已是死路而天要降大雨了。為什麼?

(圖片截圖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因為天不降雨,司馬懿就活不成了啊。司馬懿活不成那羅貫中下面的情節就沒法寫下去了,小說就得就此完結!可是正史上司馬懿是沒死的,所以羅貫中也不能把司馬懿給寫死了。因為再怎麼說,歷史通俗演義類小說還是要跟歷史結果相似,情節可以增加或刪除,但結果不能更改啊!不然就不是歷史小說,而是神話小說了!

(圖片截圖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可見《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把司馬懿圍死在上方﨏,不是諸葛亮殺不死司馬懿,而是羅貫中要司馬懿不死,因而再這死路當中,只有天降大雨一途、別無他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