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對《紅樓夢》中妙玉最推崇的這兩句古詩你怎麼看?

風雪娛樂


說的太對了!別說是鐵門檻兒,就是金門檻兒、銀門檻兒、鑽門檻兒,結局也不過是一個土饅頭,或者是一個小匣子,這才是人生的最終歸宿。好了(liǎo),好了(liǎo),如何再好,終究要了(liǎo)。

生前怎麼風光,終究是過眼雲煙。齊桓公,何等威風!他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周天子懼怕,諸侯敬畏。可是晚年太悽慘了,身邊沒有個知心人,死了60多天,才被人發現,那叫一個慘!



一代女皇武則天何等氣派,坐擁天下,享受著權力、榮耀與富貴,晚年依舊逃不過淒涼的命運,一個老人家被迫退位,被兒子算計,交出手中大權,聞者傷心!

末代皇帝溥儀,生來不凡,折騰了一生也沒搞出個名堂來,最終連曾經是自己家的故宮都要買門票才能進去參觀,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滿滿的無奈!



還有賈不假、一個史、金陵王、好大雪,哪個不是鐘鳴鼎食之家、富貴豪華之地?

結果呢,一個接著一個衰落了,就像多米諾骨牌,家業凋零,金銀散盡,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賈家到底還是沒有擺脫得了“富不過五代”的命運!


一抒己見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這句古詩出自宋范成大的《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



《紅樓夢》裡,妙玉很推崇這句話。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門。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為尼,帶髮修行。

妙玉隨師進京,她師傅圓寂後,恰巧大觀園落成,王夫人聽說妙玉後下帖子請她到櫳翠庵修行。

妙玉自稱“檻外人”。意思是她已看透世事,身心在檻外。出家人不在意生死,五蘊皆空。

然而,說是容易做起來難,她是雲空未必空。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人生在世,無論過程如何,或貧困潦倒、或富貴榮華……終逃不過一死。

無論是死得其所還是死不瞑目,到頭來也是黃土一捧,土饅頭一個。

《紅樓夢》中甄士隱唱的【好了歌】雲——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清心一棧


這句話出自宋•范成大《重九 日行營壽藏之地》詩:“家山隨處可松楸, 荷鍤攜壺似醉劉。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單獨來看詩中出現的鐵門檻在古代是富貴家族的象徵,他們的門檻通常用鐵皮包起來,代表著一種氣派。而千年則是希望鐵門檻在漫長的歲月中能夠一直存在,也是希望家族能夠一直延續這種輝煌的氣派門面。然後有誰能夠活上千歲,當生命走到了盡頭,只是一個小小的墳墓便成為了最終的歸宿。

因此無論生前有多麼崇高的地位和氣派,都擋不住死亡的來臨,最終塵歸塵,土歸土。

而妙玉之所以推崇著兩句古詩和她的身份有著很大的關係,她是帶發出家在櫳翠庵裡修行,時常誦經唸佛早已將富貴生死看淡,在她看來那些繁華似錦,富貴權勢終抵不過時間的侵蝕最終歸於寂靜和虛無。這兩句詩也代表著妙玉在修行上頗有心得,有著自己獨特的領悟。

她所說的又何嘗不是隱喻賈府的未來,當富貴的賈府這座大廈歷經了幾代人之後,早已是強弩之末,千瘡百孔。族內大多數子弟都是安於享受,驕奢淫逸的閒人,缺少維持家業的擔當者,照這樣下去賈府的沒落是必然的,妙玉也恰恰是看透了這一點。


文嘟嘟


這句古詩出自宋范成大《重九日行營壽藏之地》:

家山隨處可行楸,荷鍤攜壺似醉劉。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三輪世界猶灰劫,四大形骸強首丘。

螻蟻烏鳶何厚薄,臨風拊掌菊花秋。

妙玉很推崇“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這一句,她自己又稱自己是檻內人,想必她對這首詩很有感觸。

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為尼,代發修行。

為什麼出家呢?據說是自幼多病,不得已才入了空門。

這一句和林黛玉可以對著看。賴頭和尚當日就說黛玉,想要她的病好,要麼出家,要麼不見外姓。

多病的妙玉走了和黛玉截然相反的道路:出家、不回鄉

不知道曹公在此是否大有深意。

十七歲妙玉隨師父進京,但師父在京中圓寂,又囑咐她不可回鄉,在京中等待結果。所以她滯留京中,恰好大觀園建成,王夫人下帖請她住進櫳翠庵。

這種奇特的生活經歷,對妙玉有很大影響。

妙玉本身又是極聰慧的女子,她對這世間只怕看得很透徹,只可惜看明白了卻無法擺脫,到底是“雲空未必空”。

回到詩句本身來說,充滿了萬物皆空的感慨。

千年萬年,終究不過一抔黃土。

黛玉詩作中也有這種句子,《葬花吟》:一抔淨土掩風流。

這個土饅頭,是每一個人永恆的歸宿。

這裡面有出家人的了悟,有王侯將相的無奈,也有平頭百姓的感懷。

出家人已看透生死,所以才言萬物皆空,在死亡終結一切之後,化為黃土,又散成灰燼,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千年萬年存在。

王侯將相有慾望,有所求,有求不得,也有捨不得,所以自古位高權重者求仙問道,希望長生不老,擺脫死亡,跳出輪迴,秦皇漢武皆是如此,但沒有人能逃離死亡的利劍,他們最終都要埋進墳裡。

平頭百姓不如出家人看得透徹,也不如王侯將相割捨不得,卻還是順其自然化為泥土。

寶釵愛《山門》裡那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人生也不過如此,不管經歷了什麼,不管貧窮富貴,不管時空如何變化,人終有一死。

生與死,慾望與看破,這本就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卻在一句詩中體現出來,值得人去咀嚼,怎麼能說不是好句呢?

有人說沒有人能夠做到,我想,這句詩並不是要求誰做到什麼,只是在某一瞬間,忽然心有所感,發出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慨、頓悟,就像甄士隱為好了歌作得註解中所說的那樣:

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我們看得清別人,卻看不清自己。

妙玉也是一樣。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紅樓夢》處處隱喻,作者雖然避諱年代可考,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社會責任。而這些思想,往往通過筆下人物給予描畫。所以紅樓女兒絕不千篇一律,各有特點。喜歡仕途經濟的薛寶釵,愛讀四書的林黛玉,推崇“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的妙玉,立志創一番事業的探春。這些紅粉的精彩,都代表了作者的思想。



妙玉是畸人,是不容世俗之人,也是遺世之人。她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與她出身江南士族有關係。妙玉家在江南傳承幾百年,受到的是傳統文人思想,改朝換代對於他們的衝擊特別大。妙玉諷刺賈家俗,就是以正統自居,嘲笑賈家畫虎不成反類犬!

妙玉說:古人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范成大這句詩符合她身在紅塵,心已出世的境況,但也有酸溜溜的意味。我蹭分析過妙玉為何身藏那麼珍貴的茶器。認為妙玉為前朝官宦世家子弟。雖然家族在新朝沒落了。可無論學識,修養,文化,底蘊都要高於新朝貴族。她嘲諷賈家拿不出來和她等同的茶器,就表示新朝貴族底蘊不夠。



《紅樓夢》寫妙玉,我認為是用前朝舊人,或者漢族正統思維來影射故事。妙玉推崇范成大,主要是范成大在清初影響非常大。尤其他作為宋使出使金國,慷慨激昂,不受辱而回,是謂有氣節文人典範。而他撰寫的《攬轡錄》更是影響極大。

《紅樓夢》作者不止一次嘲諷當世的變節文人。他借鴛鴦之口罵出“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都是好畫(話)兒”,就是嘲諷投身敵營做鷹犬之人。而鴛鴦父母在金陵看老家,妙玉出身蘇州世宦,其實都影射他們所代表的江南有氣節的士大夫對新朝統制的抗拒和對投身新朝為奴作弊的態度。所以鴛鴦又罵:什麼“喜事”!狀元痘兒灌的漿兒又滿是喜事。怪道成日家羨慕人家女兒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著她橫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這是作者對投身新朝之人最大的諷刺。而林黛玉長在賈家,變成“俗人”更是有意思的描寫。



當然這是隱藏在《紅樓夢》背後的時代意識形態,有人認可,有人不認可,認為《紅樓夢》不會承載那麼多。其實我想說,作者作為時代文人,必然會有對時代的看法。《紅樓夢》之所以處處隱晦還成為禁書,與此是相關的。

拋開這些,我們再聊聊作為賈家大觀園中的妙玉為什麼會說“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其實也代表了作者關於賈家興亡的看法。賈家有寺廟鐵檻寺和饅頭庵,出處就是范成大這首詩文。賈家榮寧二公創業初期,深有憂患意思,所以鐵檻寺既是對家族的餘澤,也有對後世子孫的警醒。可惜就如脂硯齋說的,後世子孫辜負祖宗良苦用心。鐵檻寺和饅頭庵並不能對他們警醒。

妙玉此言,其實是作者再一次提出警示,就像第二回開篇賈雨村所見“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樣,是興亡的不二法則,誰也逃不過。

妙玉判詞: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泥淖中!

既有對自身的描寫,也有對世人的嘲諷,更有對興衰的哀嘆。《紅樓夢》本質是大興亡的背景,寫盡小興亡。至於每人的理解,就看各自不同的角度了。而妙玉是畸人,一如清朝詩人孫枝蔚在《飲酒和陶韻》中寫到:“幽谷有畸人,忍飢不肯仕。隣國聞其名,豈曰少知己。”而陸游同樣有此亡國慨嘆:“野館多幽事,畸人無俗情。靜分書句讀,戲習酒章程。”

妙玉用鐵門檻形容賈家的世襲,告誡賈家,曾經我們也以為是千年的富貴,可現在看來,都已經作古,所謂土饅頭,當然是滅亡之意。妙玉通過前人的興亡,來警示賈家。當然,也諷刺賈家,你們也會亡。而放在作者的大興衰角度,就是小家庭會亡,大家族也會亡,進而一代代王朝都會興衰交替。


《紅樓夢》閱讀有意思的地方不為了探秘背後故事,反倒是這些知識點,就足夠愛紅之人受益終身了。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工筆紅樓夢》清.孫溫


君箋雅侃紅樓


【讀紅漫談】(第9期)

[題記]對寶玉而言,妙玉的重要性僅次於黛玉,遠勝於寶釵。

㈠ 誰解其中味?

《紅樓夢》第一回,有一首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作者的一雙慈憫的眼光,似乎穿透了幾百年的時空,望向了我們這些俗世紅塵的人。

我們一些人對於妙玉的看法,和那位寡嫂李紈出奇地一致。我想,這是曹雪芹始料不及的事!

李紈,在書中一露面,就是一個清淨守節的人,是一個被封建禮教葬送了青春的節婦。槁木死灰。

妙玉和黛玉、寶釵以及湘雲,對於寶玉有同等的重要意義。

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

但是,我要說,妙玉和寶玉,心靈相通,脾性相投。這一點,連寶釵也做不到。

曹雪芹將妙列入金陵十二釵正冊,不是隨意這麼做的。可見對妙玉是多麼看重。我在前面的《讀紅漫談》中已經寫到過,在此不贅。

㈡ 關於這兩句詩

范成大的詩的原句是“鐵門限”,鐵門限是有典故的,所以沒錯。曹雪芹改為“鐵門檻”也不錯。一般老百姓習慣叫門檻(kǎn門檻,門下面高出地面的橫木)。不習慣叫門限。鐵檻寺也由此而來。

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書裡,引出了這兩句詩。

這天,寶玉起床梳洗,吃茶。忽然瞥見硯臺底下壓著一張紙,就問怎麼回事。

晴雯從硯臺下面拿出來遞給寶玉。原來是一張粉箋,寫著:

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寶玉看完,跳了起來。急問:是誰接的帖子?

原來是妙玉特為寶玉生日派人送來的祝壽帖子。寶玉急想寫個回帖,但被“檻外人”給難住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去請教林妹妹。但在半路上碰到了邢岫煙。於是倆人有一段精彩的值得玩味的對話。篇幅太長,我概述一下。

原來岫煙要到妙玉那裡去。妙玉在蘇州蟠香寺修煉時,邢岫煙和她做過十年的鄰居。受過她的親炙和薰陶,妙玉算是她的半個老師。

寶玉於是拿出拜帖請教。

邢岫煙說,聞名不如見面,怪不得妙玉下帖子給你,上年還給你那麼多梅花。意即妙玉非常看重寶玉。於是給他講解,並引用了那兩句改了一個字的詩: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告訴寶玉,既然她稱檻外人,你就自稱檻內人,這樣就合了她的心了。

㈢ 如何理解這兩句詩,如何理解這兩個人

從字面理解,就是一個人活得再長,最後也免不了一死。這是看破紅塵。妙玉是個與世俗不合,率性而為,與自然之理相通的人。所以她自稱檻外人。

她雖說出身仕宦之家,但是經過多年修煉,對賈府之類的富貴庸俗十分鄙視。

寶玉對讀八股文,走科舉路也很反感。

妙玉厭惡權貴。

寶玉痛恨國賊祿蠹。

二人可謂同心相應,同氣相求。思想上很有一致的地方。

妙玉覺得寶玉很有悟性。

寶玉覺得妙玉不僅人漂亮,而且很有才學,很有見識。

兩個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賞。這種心靈相通,在寶玉和寶釵之間是沒有的。

在寶玉的心中,除了黛玉是他的最為知心的愛戀對象而外,可說這位美女道姑,也是他的知心人。

可惜,我們無緣看到《紅樓夢》的全璧。妙玉和寶玉在八十回以後,會有哪些交集?他們的命運,會是如何?悲劇是如何收場?美麗的生命將會受到如何的摧殘...

這是《紅樓夢》給我們留下的遺憾。

人生本來就有遺憾,何況是《紅樓夢》呢?





梅月竹風


人們追求長生不老,以求永生。可人的肉體終究不免消散,作者發出了感嘆。生物科技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中就包含追求人“永生”的意味→《未來簡史》,運用科技達到“永生”……

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羶

小魚兒

這是《紅樓夢》第四十九回的題目。在這一回有“回前墨”,說:“此回系大觀園十二正釵之文”。

文首就有香菱作的一首詩。如下: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借問,緣何不使永團圓。

雖說“回前墨”中提到這一回中是十二“正釵”之文,但獨缺“賈元春”和“秦可卿”。為什麼?不得而知。

“精華欲掩料應難”,想到了“批閱增刪潤色”人員”對讀吳梅村吳偉業《風月寶鑑》的感受,完全改寫或改變中心主題,很困難!

“緣何不使永團圓”,“批閱增刪潤色”人員設想了《石頭記》全書的結尾結局怎麼樣處理!借“香菱”之口說出,也符合曹雪芹“草蛇灰線”的寫作手法,《癸酉本石頭記》給出了最明晰的回答!

自然而然想到了,作者借“鹿肉”下酒作詩是針對《石頭記》繼續“批閱增刪潤色”藝術化的場景昇華,並把薜寶琴(孔尚任)巧妙地鑲嵌進了《石頭記》中!

孔尚任(脂硯齋)的加入,無疑為《石頭記》前八十回最終成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石頭記》的增色添香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書名,反證孔尚任是脂硯齋,也就是書中的“傻子”薛寶琴!“傻子”是孔尚任作為脂硯齋重評增刪潤色《石頭記》時,借史湘雲口對薛寶琴對自己的一種無奈的嘲弄和自嘲!“傻子”弄不好是掉腦袋的事情!

因為《桃花扇》的公演,孔尚任最終丟掉了功名!恐怕也不單純就是因為《桃花扇》!《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最後的定稿者是脂硯齋,也就是孔尚任。這就又有了無限的可能性,對於《紅樓夢》來說,你是否信任孔尚任的人品,就成為了又一個可據爭議的話題!何況孔尚任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他代表的是“孔門”,代表的是儒家千年英明!

好在《石頭記》中也隱隱傳達出了愛國情懷,《桃花扇》中同樣如此,孔尚任站在歷史和天下的角度,給出來自己的回答,恐怕也是最初的作者吳梅村吳偉業和後繼的“批閱增刪潤色”人員的心聲!

注:笑看紅樓笑看自己


田青雲瑛海


土饅頭是墳墓,紅樓夢的饅頭庵也是此意,饅頭庵先說在鐵檻寺附近,後面王熙鳳又說鐵檻寺就是饅頭庵,賈家人死了,都寄存鐵檻寺,所以鐵檻寺也是墳墓,賈家是朱家,是徐家,所以鐵檻寺饅頭庵是朱徐家的墳地,秦氏在王熙鳳夢裡即強調日後多多置辦墳地,並設“私塾”在此,紅樓夢是死亡之書,是死書,是四書,是四叔,是朱家閻王,是燕王朱棣,大觀園是陰間地府,建築格局按陰間建造,迎接的人是閻王老婆元春,元春是朱棣皇后徐氏,紅樓夢處處悲,時時淚,北京十三陵長陵附近的山就叫饅頭山,甄士隱和賈寶玉夢裡到的大石牌坊是陰間,是朱家徐家在陰間的空間,甄士隱被霹靂驚醒,實際是死亡,霹靂是駕崩意,甄士隱是朱元璋,一僧一道是朱元璋和徐達,紅樓夢作者是徐家小女妙錦和徐家孫子允炆,主題是靖難後朱徐家族敗落之人的苦難,但卻是用的真事隱秘籍方法,所以讀懂紅樓夢需要破解真事隱,還原真事。



洛夏37


《紅樓夢》第十五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鐵檻寺原是寧榮二公當日修造,“現今還是有香火地畝佈施,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饅頭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廟裡做的饅頭好,就起了這個渾號,離鐵檻寺不遠。“鐵檻”與“饅頭”源自一首宋詩,那就是范成大《重九日行營壽之地》一詩。

一、對人生的感悟

妙玉到賈府櫳翠庵時十八歲,在蟠香寺修行十年,在牟尼院至多不到兩年。妙玉雖然出身官宦之家, “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她小小年紀,即已看破人生。想想妙玉內心該是何等的淒涼,何等的冷峻!

妙玉喜歡的詩是“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鐵門檻是富豪之家的門檻,俗話說“後門深如海”,可是縱然富貴千年,又有誰抵得過生命無常呢?到頭來還不是終須一死。《紅樓夢》中的賈敬是有封爵的,卻一直在修煉不死金丹,就是想著那“千年鐵門檻”不倒。最後不也一命嗚呼?天底下哪有永世不倒的繁華?

她常說:‘古人中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土饅頭”意味著生命終結,不管是誰最終也要死掉,徒然留下一個墳頭而已。哪怕是帝王的“土饅頭”成為一座丘陵,“土饅頭”再大,人不在了,“落了片茫茫打的真乾淨”也終究不會有什麼樂趣。所以妙玉自稱檻外人,又常贊文是莊子的好,故又或稱為‘畸人’。

二、對世俗的無奈

本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妙玉,造化弄人,讓她不得不遠離世俗紅塵。妙玉也有正常女孩子所有的小心思,冥冥之中讓她遇見了英俊又懂女孩子心的寶玉,無奈她是佛家弟子。心繫紅塵的她卻不得以冷豔的外表掩蓋自己,用全部的心思去誦經唸佛,青春年華常伴青燈古佛旁。

她的那份高雅,孤傲,使她成為了一塊可望而不可及的“妙玉”。本以為這塊晶瑩剔透,色澤圓潤的美玉,誰承想一失足成千古恨“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妙玉雖看穿了人世間的富貴繁華,卻又逃離不了世俗的。“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人生太多的寂寞與荒涼,“痛而不說,愛而不得”最能形容她的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情感。只得用‘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對寶玉稱自己為“檻外人”來警世自己。

慧能五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真超脫,但妙玉卻帶髮修行,又給寶玉下壽貼,被岫煙評為“僧不僧,俗不俗”。 她刻意與世人避嫌、孤僻怪誕,仍是入了局。


《紅樓夢》通過妙玉這位美麗高潔的少女的悲慘遭遇,要揭露的這個骯髒邪惡吃人的社會。妙玉的結局是令人惋惜,更是值得人們去深思的。


紅豆詩社


“縱有千年鐵門檻 終須一個土饅頭”是南宋詩人范成大的一句詩,但因為《紅樓夢》中妙玉的引用而更具有名聲。在妙玉看來,范成大的這句詩是古人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最好的,並在給寶玉的頌壽信中自稱為“檻外人”。

人生一世,莫不處於出世和入世之間。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年齡,對於何時出世、何時入世,都有不同的選擇。國人關於出世入世最智慧的選擇,或許就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人生不可能一輩子都能順風順水,處於積極入世的狀態;也不可能一生都窮困潦倒,處於消極出世的狀態。

“縱有千年鐵門檻 終須一個土饅頭”說得自然不錯,與《紅樓夢》中“好了歌”講述的都是同一個道理:所謂繁花似錦、烈火烹油的生活最後都終將歸於寂寞和虛無。這種認知對化解人類自身的焦慮,減少人世的靡費,其實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告訴人生不要做無畏的抗爭和奮鬥。

但人生一世,也不可太過看透。太過看透、太過消極,社會就沒有前進的熱情和動力。實際上,古往今來,能夠看透人生的能有幾人?即使是出家人妙玉,都自稱是檻外人了,甚至於男女感情這件事還是沒有看透:她用自己的茶杯給寶玉沏茶,給寶玉折紅梅;她給寶玉寄送慶壽函,直接被岫煙們笑道:“她這脾氣竟不能改,竟是生成這等放誕詭僻了。從來沒見拜帖上下別號的,這可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了。

即使是大智慧如曹雪芹者,寫下《紅樓夢》這部奇書,宣稱所謂“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他自己何曾從心底裡忘卻曹氏家族任江寧織造時期,四次接待康熙南巡那種鮮花著錦的輝煌時代,不然的話,他不會在第十八回“元春省親”那一節,表現出那種極度鋪陳和極度炫耀的情緒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