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9年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

海獅71208436


我也是78年恢復高考的那一年考進中專的。那一年考了兩次,一次春季,一次秋季,我兩次都上線。春季是上年考的,沒有考物理化學,沒有公佈分數。我考上了並且參加了體檢,沒有被錄取。秋季又接著考,增加了物理化學,這兩門課程一起考,並且公佈了分數。四場考試總分四百,我考了三百二十八分。中專錄取線二百七,那時候沒有中考,縣重點中學在中專考試的學生中間取,與中專錄取線同分。我雖然考的分數已經超過重點中專錄取線,但是我是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考上中專的重要性是可以離開農村,我只是想脫離農村,讀任何學校都願意。我記取第一次沒有錄取的教訓,填的學校全部是錄取分數線很低的中師和衛生學校,以及地區屬普通中專學校,只是在後面填了服從分配。後來被成都紡織工業學校錄取,錄取的時候很吃驚,因為我上山下鄉那個公社春季一個考大學的女生,上了大學錄取線,沒有被大學錄取,錄到該學校去了。那個時候考大學的高中生上了大學錄取線,在填報志願的時候也填中專志願,當然也可以不填。大學錄取不上,就可以被中專錄取,不填的就不錄。我們公社知青點,我最好的同學,是春季上了大學錄取線沒有被大學錄取,被昆明地質學校錄取了,就讀了中專。我就是這樣稀裡糊塗的讀了紡織學校,搞了一輩子想都沒有想過的的印染工作。

那個年代中專生,應該是非常非常難考的。記得我考中專那一年秋季招生,我們公社十個生產大隊,上萬人口,就考上錄取了兩個。78年恢復高考,往界應界考生都可以參加考試,這一次秋季考試比上一次考生多。我們公社考上的這兩個,都是我們知青點的知青。另一個比我考得好,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政治和物理化學比我考分高,考了三百五十多分。我的政治考的分數最低,原因是我考前生了一場大病,給我看病的老醫生說,你要命,就停了看你的書。考試都已經近了,我卻被迫放下書本,政治全靠臨前背,所以我政治考得最差。

我們這一批知青考上中專和大學的學生,是全部免費,每個月還有三塊錢的零用錢補貼。其實免費,就是免生活費。那個時候沒有學費,國家給每個月十五塊錢的生活費。其它學生根據家庭情況,生活費補貼有不同等級,多少還是要給一些。我就這樣在成都紡織學校讀了三年書,81年分配到達縣紡織廠。

我為什麼要讀中專?因為我只是讀了初中,那個年代讀書,不是按照成績,按照階級成分。我母親是地主,能夠讀到初中很不錯了。

我們那幾界中專,出了許多人才,我們省現在的常務副省長,也是我們那一界的中專生。與我同時考上中專的同區的一個學生,我們一起去體檢,他有鼻炎,帶了一支麻黃素,因為我也有鼻炎我檢查時他好心的給我也滴了這東西,現在他是四川路橋的總裁。

我們企業九十年代末就破產了,我九七年就下崗到沿海打工了,現在已經退休,拿三千多塊錢的養老金。這個養老金,還是退休前多繳納三萬多元,把個人賬戶向高裡靠才這個數目。不是多繳這幾萬,現在最多隻有兩千五不到。

有的時候我很為當年多考了幾十分懊惱,如果不被重點中專錄取,現在可能是老師,或者醫生。我以我的勤奮,拿個副高是沒有問題的,退休金最少不會低於六千。

我工作的時候沒有懈怠,破產以前是企業的工程師,在國家一級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兩篇印染科技論文,也在省級刊物上發表過科技論文,如果企業不破產,這些都是評高級工程師的條件。

我也通過自學考試拿到大專文憑,現在的經濟知識和興趣,就是在這個自學考試中間奠定養成的,我學的是企業經濟管理。看看那些同時讀中師的,現在都有比我們高得多的養老待遇,大都已經評了特級教師,副高。我兩個讀達縣農業學校的堂弟,一個是政府正科級幹部,一個是高級農技師,副高。那個正科級的,考了二百七十一分,比錄取線多一分。

我今天借這個回答吐吐槽,不知道審查過不過。我們這一批人,能力都比較強,一個是知青多,知識青年在農村鍛鍊過,懂得過苦日子,懂得努力,懂得珍惜機會,懂得把理論和實踐從什麼地方結合,所以凡是接受了教育的人,大多數都成為了人才,成為企業和國家的中流砥柱。

我們那個年代讀中專的都是學校的尖子生,許多人讀中專只是為了早工作,而我只有初中學歷,才選擇讀中專,我們進入企業或者學校因為學歷比別人低,一生都在趕,都在跑,補知識。我們那個時代的中專生許多都通過繼續學習,最後提升了學歷,最終學歷都變成了大學或者專科。我一樣,現在可以堂堂皇皇的填上專科學歷而不是中專,雖然專科學歷現在滿大街都是,但是最少沒有落後社會。

我們這一批人,命運很不一樣,像我這樣的因企業破產淪落,虛度了一生的也很多。我常常想我同班同學,他們都還好嗎?從離校以後大多數都沒有再見過。多少人的景況比我好?多少人的景況比我不如?家庭挺住下崗的殘酷沒有?孩子都成家了嗎?

經過苦難的就會對處同一命運的舊人多一份念念,我們搞紡織的中專生命運多是苦難的,因為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是最先垮下來的,哪怕當年我們企業八千人,每年上繳給達州財政的利潤,佔全地區財政收入的三成。地區機關可以說發工資都等我們企業繳利潤,可是最先倒的,也是我們。我們的同學除了轉行,沒有人能夠走出我一樣的命運。

不過,我覺得也還好,我依靠學校學的東西,在沿海企業搞技術,拿的工資比普通工人高很多。我還是感謝我的學校給了我的知識。


洋子146465305


一九七九年我在一間中學飯堂做工,那年的高考,中專中師大專本科是一同在高考裡擇優錄取的,那時的錄取名額很少,我在的那間中學,兩百多人參加高考,考上本科的得兩人,專科兩人,中專三人,中師兩人總共才九人,約佔考生二十五比一。那年還沒有初中應廟生可以考中專的。考中專中師都要經過高考來選。七八七九年高考,特別是七八年高考,是不論年齡的,因此許多老三屆的人都來考。七九年考上的中專中師生並非是學習成績最優秀的,高考成績最好的多上了本科,其次為專科,最後才是中專中師,但也不排除高分讀中專中師的,那時中專中師以上是包工作分配的,為保證能選上,有人是用了田忌賽馬策略的。那時中專中專雖屬未流,但招的人數少,是很難考上的,現在的高考招生,十比六,甚至十比七,那時是二十以上比一,真不可同日而語,難於類比了,現在研究生錄取人數都多於當年高考錄取數。要是今日高考還是十比一的錄取,一樣難。現在的985,211學校錄取,約在考生的五比一上下。

八O,八一,八二,我是參加了高考的,八一年高考還要預考,預考不上,就沒資格高考了,那年大約有三分一人想考而因名額限制被剝奪了高考,同我班的好幾個女的知道無資格參考後還大哭了一場。我因偏科,數學差,終是連中專也不能上,八二年秋,我當代課老師,教初二語文,也教初三史地,八三年,中專中師有從初中畢業中招錄了。說來有人有疑,我八二年參加高考,是扦入高中應屆班學習的,後當老師,一同學又扦入初三當初中應屆生,目的在了考中師中專,同學成了我的學生,他父親就在學校裡做老師,我們是心照不宣,後他真的考上中師了,再後又成了我兒女的老師。那時的中專中師,免費,還補生活費,讀書差不多不用花家裡的錢,畢業後又有工作安排,捧金飯碗,所以人都爭搶著,特別在鄉下,誰不想靠讀書跳出去,中專中師被稱為"早熟兒"大多好的尖子生都奔著考中師中專去了,考不上再弄高中去不遲,如現今的提前批一般。這樣的中考延續了十多年,這一批從應屆初中生裡錄取的中專中師包工作分配的學生,大多都是學習最好的學生是無疑的。有利益好處就會有人剝尖腦袋想辦混進去,當年制度不夠建全,是有空可鑽的,有的改了年齡,初中畢業復二復三了,不讀高中,當應屆,目的明確,就是奔中師中專去的。



樹德漢碩


這個問答,雖有所越界,但也刺痛我的心靈中那根敏感的神經。這是一個時代的圖景,讓人始終難以忘懷。

我也在79年那年參加了高考,當時才16歲,不懂事。加上初中、高中只讀兩年,小學讀5年,整個中小學階段只讀了九年書,雖說是高中畢業,大約相當現在的初中畢業。

而且,在學校搞勞動多,三天兩頭學習有自留土地,也要搞小秋收活動,基本沒讀多少書。所以高考也是稀裡糊塗的。因為考生多,那年在鄉鎮中學都設了高考考場;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我6門功課才考了189分,我贏得那年中專也就是地屬中專的最低錄取分數線為222分。那時考試人數多,但錄取比例太低,大中專都是統一考試然後單獨劃線錄取的,錄取比率很低。1979年,全國高考首次統一在7月7—9日三天進行,共有468.5萬人參加高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1%。

這後連續復讀幾年,等於重新三年高中,直到1984年參加高考,那一年我考了445分,被部屬中專湖南銀行學校錄取。1984年,全國統一考試時間恢復為7月7—9日。當年高考共有164萬人報考,共錄取48萬人。大中專錄取人數大約佔比為29.26%。

按照現在大學錄取比率動輒八分之七十至八十,我覺得79年考上中師相當現在一本以上的水平。


財經深思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以親身經歷作答,並與同時代人交流。

本人77年底考入中師,是恢復高考制度第一屆,78年3月入學,80年1月畢業,稱為77級。78級改為夏季招生,78年8月入學,80年6月畢業。79級是79年8月入學,81年6月畢業。當時所在縣城的中等師範學校規模較小,每級僅招2個班,100零幾人,分文史班、數理班。與78級相處1年半,與79級相處半年。同窗共讀,同一個鍋裡摸勺子,接觸多了,大家都面熟,一部分較熟,本鄉鎮來的,大多早就認識,所以更熟。

77級多為往屆高中畢業(應屆極少),約佔90%,往屆初中畢業的約佔10%;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9歲;原工作以民辦教師居多;個別已結婚或已訂婚。都是幾年積攢下來的高材生,報考錄取率不足5%。據當時參加地區新生錄取工作的老師透露,那時不管考生報考的學校在哪裡、專業是什麼,當地師範學校優先選拔錄取,剩餘的其它中專學校再錄。

當時的口號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學習之風純正,個個如飢似渴。那時還沒有正規教材,全部使用地區師專學校內編教材,因此學習內容與師範專科完全一樣,掌握程度、知識水平和能力,也與師專差不了多少。但一個是大專,一個是中專。

畢業分配時,黨政機關嚴重缺人。據說當時僅檢察院、團縣委兩個單位,就想從文科班選20多人。但百廢待興,人才奇缺,教育更缺教師。地區教育局下令全部分配教師,一個也不準外流。因此,有80%分配到鄉鎮和城區初中,20%去了鄉鎮高中學校任教。78級情況大同小異,但畢業時縣教育局留了10幾人,之後陸續進了縣委、縣府兩大院,步入仕途。77級後來也有10幾人從政,但情況複雜、機遇不一,年齡優勢不再。79級基本是高初中應屆生,明顯年輕活潑,畢業分配與78級類似。後來業界普遍公認,這三屆中師生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最棒,不低於當時的師範大專水平。連同後來的幾屆,不僅成為縣域教育的骨幹力量,也為黨政機關輸送了不少優秀人才。

要說79級中師生相當於現在哪個類別的學校,因年代、知識結構、社會認知等不同,所以不好準確定位。但從實際水平和能力看,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普通師範本科水平,不乏有人挑戰重點師範本科。這部分人當時急於解決農村戶口,大多選擇了低就,耽誤了不少人才,成為歷史遺憾。


鷹眼看教育


1979年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水平,有人認為相當於一本,還有人認為相當於現在的985、211的國家重點高校,那我們來還原一下真相吧。

由於歷史原因,當時教師缺乏,相當一部分教師學歷欠缺,所以有一段時期招考了中師生,屬於中專學歷,畢業後在小學任教,也可以在初中任教,後來取消了中師的招生。

中師招考對象為初中畢業生,當時有部分優秀的初中畢業生,報考了中師。現在有人認為當時的中師生,相當於現在的一本,更有甚者認為相當於現在的985和211國家重點高校,真是搞笑之至。

當時有本科生、大專生和中專生,假如中師生相當於985、211,那當時的本科生、大專生又相當於什麼呢?中師生相當於985、211,那讓當時的本科生、大專生情何以堪?

客觀講,中師生畢業就是中專文憑,由於當時教師缺乏,也可以在初中任教而已,哪來的相當於985、211之說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笑之極。


劍過留香2


有人胡說八道:說什麼八九十年代考上小中專的學生,素質和能力相當於現在的三本或者高職一類的差生。看來有些人真的是神經錯亂了!那時,我國剛從一窮二白的廢墟上站起來,經濟條件不可能讓所有適合的人才都讀上大學。另外,就是當時家庭經濟困難,讀上中師中專就可以減少甚至免除家庭對學生的生活負擔,且兩三年後就可以成為國家幹部,有正式收入。 這些就是吸引許多優秀學生報讀中專中師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為壓制他們報讀中專中師,而家庭條件較好的成績優秀生的部分學生繼續讀高中。整體情況是一流學生上小中專(個別情況除外),二流學生上高中考大學(個別情況除外),三流學生回家勞動。八十年代,能考上中師生和其他小中專的,都是經過初中層層選拔以後考上的優秀學生,剩下的學生才上高中、考大學。不是說那時候所有的中師生和小中專學生,都能考上現在的985和211;而是指小中專裡面的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若是放在今天,大部分是能考上現在985和211大學的學生。那時候上大學的,都是被小中專掐尖後剩下的上高中的學生,如果當初沒有選拔小中專的機制,那些上小中專的學生繼續上了高中,原來那些上高中的學生,根本就連考上上高中的資格都沒有,更不用說上大學,考上重點大學的,也只能是那些上了初中小中專的尖子生!即便是上了小中專,這些人後來大部分都憑藉智商和勤奮,通過自學考試等方式,取得了大學文憑,有些甚至取得了研究生的文憑,成為學校的中流砥柱。當時的基本情況是:一流學生上小中專、二流學生上高中、三流學生回家勞動。奉勸有些人別拿無恥當無知,沒有文化真可怕!


—霸王花—


本人86年初中畢業考中專達到分數線,但複試沒過關,當年全縣初中考中專人數不到百人,只有應屆初中畢業生才能報考。當時的中師是中專生中最多的,考I中師意味著可以轉為商品糧,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修理地球了。對農村孩子來說吸引力很大,可以儘快出來工作,也擔心上高中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農村中學成績好的學生都報中專。實在中專錄取不了的,才依成績或地域錄取在不同高中,也就是說中專優先錄取的

考上中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校,如果僅就智力水平來說如果上高中考大學,應該基本能上一本大學,部分能上985.211大學的。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當時教育的不發達,當時中師的學歷就是一箇中專學歷。所以許多當年中師生在畢業後紮根農村教育,受制於農村條件和個人眼光,沒有提升學歷,以致現在吃了很大虧。職稱上不去,收入提不高,年紀也大了。

當然也有部分中師生能與時俱進,或改行,或繼續深造,因為本身具有相當好的智力,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當年的中師生當時是幸運兒,但多年以後來看有不少人是被埋沒了人才。不管怎麼樣,他們為農村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希望全社會不要虧待他們。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們認為呢?請留言評論、轉發,讓更多人知道中師生的貢獻,多關注中師生的生活。


良心老師


其實我一直想說,兩者完全沒有可比性,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

很多人說起以前的學歷,都是看錄取率,然後就開始說當時你看看考上的人才多少,現在又有多少。其實這個問題我們要辯證看待。

第一:當時我們國家才百廢待興,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所以當時的錄取沒有辦法,即使錄取再多,也不能讓太多人上大學,因此在特殊情況下產生了中專,大專的學歷層次,很多人一說起這個就說吊打現在的一本,二本,其實只是泛泛之談。當年那批人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高低優劣還是可以比較的。

第二:知識量完全不對等。

現在的社會每年技術的革新量增長是拿幾何倍數才能衡量的,各種新技術的出現有人融入了新的教育之中。儘管現金大學生課程難度下降,但是對於專業知識是更加完善和詳細的,可以說當年那批人如果放在和現在大學生剛畢業時對比,以前的是比不上現在的。


小覓學長


我就是1979年高中畢業考取中師,當年15歲,今年54歲。這個話題刺痛了好多人的心,一人多是年幼高考失誤緊張所致分數不高。我們那屆中師有5個班,其中還有一個班是大專落選的。論學習水平,與大專學同樣的教材,論奮鬥,這一代人很有理想,論能力,現在是教育界骨幹。我從政,身邊有一群1979年高考中讀中專的,如今是各界領導。我們這一代也很幸運,父母,妻子,兒子,朋友,領導都支持我們,特別是我們這個積極向上的時代,也孕育激勵著我們向前!所以,1979年的中師相當什麼水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在一定水平上實現了自已的人生價值,無愧於社會!無愧於時代!


雨中景294


這個沒法比,雖然現在看起來,中師依然只是一個初中畢業就能上的中專,文憑是比較低的,但那時候中師非常不好考,能考上的,都是千里挑一,屬於學習尖子生,質量非常高的,從畢業工作後的成就來看,也是比如今一般普通大學生有成就,能力也比一般大學生要強,所以,這個是沒法比。

就如同你把古時候的秀才、舉人、進士和如今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生相比較一個道理,沒有可比性。

如果硬是要做比較的話,我覺得,可以從4個方面比:

1、難度:一流大學的大學生。1979年,不談高考有多難,就是初考,能考上中專、中師的,那也是非常不容易,考上就包分配,鐵飯碗,能考上的,那都是千里挑一的學生,如果那時候能夠考上中師,如放到現在的高考,其成績考全國排名前20的重點大學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從難度上來說,考中師,就如同如今考一流大學(A)那樣難。

2、能力:研究生。如果拿畢業後的工作能力來說,差不多跟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差不多了,甚至比碩士研究生能力更強。那時候,中師出來的人,因為比較優秀,工作能力非常出色,不到幾年,都是單位領導。

這個跟如今很多單位招聘研究生有點相似,好一點的研究生,去西部偏遠地帶當公務員,碩士研究生進去就是副科級,博士正科。

但在實際工作中,那時候的中師更加的有能力,因為,現在的碩士研究生太多、太氾濫、太容易考了,所以,質量下滑厲害。

3、成就:博士生。如果說從成就來看,可能跟博士畢業成就差不多,大多數中師畢業去單位,在三五年,走上單位管理崗,十年八年,就是鄉書記、鄉長(正科級)或者縣某局的局長,或者學校校長等科級級別,十幾年或者二十多年後,基本是副縣級,或者正縣級幹部或者處級幹部。如果去當老師,也可能是高級職稱等,跟如今的博士畢業的成就差不多,有的博士甚至可能還沒這個成就,一輩子達到不到教授級別(正處級)。

不過,博士一般走的是科研或者教書崗位,搞學術,中師從政比較多一些。

4、文憑對等度:本科。如果簡單地從文憑來說,中師就是中專文憑,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文憑的性質沒變。中師,在如今,是不吃香了,甚至被遺棄,原因在於,畢業工作不好找,且高等教育太發達,大學畢業都不好找工作,何況中師屬於中專文憑呢。

但是,放到40年前,中師的文憑,不差於如今一個大學本科生的文憑,甚至比一般本科還強,我個人覺得,綜合文憑來看,相當於如今985或者211的本科生(新提法是世界一流大學A和B)

5、就業率,沒有可比性。如就業方面來說,中師畢業就分配工作,拿國家財政工資,好找工作,就業率和難度比現在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容易,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無限度,沒法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