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農民種地時把田邊路頭溝溝坎坎都開了荒種上糧,現在反而大塊大塊的拋荒?

大聖157743350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後,不是年齡太大的農民都洗腳上田,進城找事做,70後出生的長大一批進城一批,農村為城市源源不斷地輸出勞動建設者。進城者不斷,回鄉人極少,現在農村裡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小孩,我所在的生產小組總人口有170人,現在只有老少20人在家。百畝土地路通水通的好田地,有外地老闆承包租耕,不好的基本荒蕪了。

邁進新世紀,農房改造如火如荼,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困難戶國家有補貼,五保戶國家建好保住,幾千年來,歷代住的泥磚土壁在短短的十多年裡消失了。但農村的新房子很多夜晚是不亮燈的,人仍然在大城市裡掙錢,只有過年或清明節才會熱鬧幾天。耕田種地的人雖然少了,但糧食農產品還是大豐收,糧價不貴,這些都和國家改革開放分不開的,農業現代化有了化肥農藥良種,和先進的農業機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因而農民才有可能進城務工,加速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

新中國七十年來,農村經歷了人民公社前的十年單幹,人民公社集體化二十年,改革開放包產到戶四十年。未來承包期到了再延長三十年,現有的承包土地已完成了確權。集體化二十年,農民是生產隊的社員,每天在隊集體勞動,沒有時間也不準開荒自種,如果去種了就叫搞私利或搞自發,會挨批判,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剷除掉。但隊裡會分一點土地給各家各戶,叫自留地,用於種蔬菜雜糧。五邊地是改革開放後的產物,就是把田頭地尾,房前屋後,水溝邊山腳下河壩可以種作物的零星荒地開墾出來,誰種誰得,我家有上畝這樣的開荒地。因為那時的農民窮怕餓怕了,又是我國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孩子已長大,有勞動力不怕辛苦,能種多少就種多少。因而在短短的十多年,我國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快速邁進小康生活。現在,農村人進城的多,這些荒地又荒了。

新中國七十年的歷史,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實踐,在前進中改革,在改革中前進,使我們的祖國走向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愈加美好。小時候大人說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壁上蜘蛛會說話”的生活理想,現在在中國農村都已經變成了現實。


我也有話說123


為什麼以前農民種地時把田邊路頭溝溝坎坎都開了荒種上糧,現在反而大塊大塊的拋荒?

記得80年代初期,農民種地積極性普遍高漲,惜地如金的心理作用下,一些田邊地頭,河岸溝邊等荒地都被開出來,種上了糧食,就是為了能夠多打糧,增加收入。再說,那時候工廠企業用工都是分配,很少有從農村招工的,所以農民主要以種糧為主。

那是80年代末的時候,父親通過“叫行”,將村東北耩的2畝地叫到手。說起這2畝地,泥土還算是肥沃,就是沒有一條正兒八經的路可走。每到糧食收穫的時候,靠的就是肩挑人抬,就是牛車也無法通過。可就是這樣一片地,在那片耩的斜坡上,周邊長滿山棗蒺藜。閒來無事的時候,父親便會扛起大钁、鐵鍁,將這片地周邊的山棗蒺藜刨起來,防止它的根延伸到地裡,影響莊稼的生長。

就這樣,一來二去,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這塊地下邊又被父親開墾出能有接近2畝地。後來,家裡養豬積攢的那些農家肥,又將這開出來的地喂得“肥肥”的,俗話說“人勤地不懶”,這塊地還真回報了我家不少的糧食呢。那時候,賣糧的錢基本上夠供我們姐弟仨上學的學雜費了。

那時候不僅是父親開荒種糧,所有的村民都會將地邊地角利用起來。我們這裡屬於丘陵地帶,一些土地的地塊都不是很大,地塊之間有落差,每家都將地堰也利用起來。有的在地堰的斜坡上種上芝麻、豇豆等,這些地方利用起來也能帶來經濟效益。總之,能利用的地方都不會閒置著,不是種上糧食,也能種上瓜果等。

近幾年,糧食價格低迷,加上農村年輕人員外出流動打工或者經商的居多,農村剩餘人員老齡化越來越明顯。一些老年人無力打點耕地,加上各種費用上漲,每畝地所剩利潤太少,導致一些地塊撂荒嚴重。

針對農村土地撂荒現狀,國家也相繼出臺政策,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一些種糧大戶或者涉農企業來耕種,以此獲得相應的租金。這樣,既保證了土地的正常種植糧食,又能促進農民增收,可謂是一舉多得。


建行漸遠


這話說的很對,以前農民種地,只要能種上莊稼的地方都不會浪費一寸土地,可見那時的農民對土地有多愛,那時的農民把莊稼當自己的孩子,把糧食看作自己的生命,這話一點都不為過。

小時候,我們收穫糧食,幾乎可以做到顆粒歸倉,麥子收穫以後我們還要到地裡撿上一遍。以防止有麥穗漏到地裡。幾乎一眼望去全是莊稼,看不到荒廢的土地。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卻是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廢,有些人也只是象徵性的在地裡種些什麼,有的草比樹都長的高。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現在的年輕人種地的很少,會種地的,愛種地的年紀也大了,幹不動了。即使再熱愛土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第二,年輕人也不愛種地,在他們眼裡金錢比糧食還要重要,價值觀發生了改變,而靠種地是掙不了多少錢的,想靠種地致富真的很難,還不如到外面打工掙錢多。

第三,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出現了很多大塊大塊的荒地,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或做些生意,別說出現了大塊大塊的荒地,有的農村都成了空心村,正所謂事在人為,人都到外地去了,地也自然是無人可種了。

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別說開荒種地,就是自己家裡的地都沒有人種了!

當然,這種現象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的浪費,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種現狀嗎?你覺得會不會重新整合土地。歡迎大家進行討論!


鄉村小二哥


  • 確實是這樣的。這實際上和每次改革,也就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有著必然聯繫的。。
農業改革,土地下放到戶,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加上那時物質匱乏,農民收入單純,人們更加愛惜土地,珍愛糧食。以前不起眼的三角地,溝溝坎坎,都被種上糧食,有的人家甚至把原來3米5的生產路都被今種點,明種點,最後成了3米不到的路面了。以我家來說,老爸老媽對自家的三畝地看得比啥都重要,料料莊稼精心耕作,侍弄。糧食收益在村裡數一數二的。依靠三畝莊稼解決全家6口人的吃飯問題和我們的上學大事呢。



農業改革的巨大成功,溫飽問題不再是人們生活的目標,吃穿住行得極大改善,更加嚮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城鄉差距太大)。

隨著城市工業改革轟轟烈烈的展開,人們也看準了城市打工來錢容易,時間短。吸引著大量精壯勞力湧向城市。加上農業,特別是近十年受國際國內影響,糧價一直低迷,農資卻在上漲,收入不抵支出,種地不再是人們生存的主宰。這些導致了農村形成空心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土地荒蕪也見怪不怪了。

農村的這些現象也正是當前農村改革的重點。相關農村1號文件連續出臺,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大變樣。‘


一樹一世界劉


為什麼以前農民種地時把田邊路頭溝溝坎坎都開了荒種上糧,現在反而大塊大塊的拋荒?

這問題確實問的好,也反映出了我國從改革開放開始以後的這幾十年中,出現的從城市到農村的各種大變遷、大改變現象。


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是為了生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奮鬥,能多一粒糧食就多一份收入。以至農村中所有能夠利用的土地,不管是山溝中、水渠旁只要能開荒、有土壤的地方就能見到辛勤勞動的農民。特別是田埂邊、土地旁到處都是綠油油茂密的高梁、大豆、花生、紅薯等農作雜糧,一小塊一小塊如見縫插針似的,就差恨不能一塊土地分成兩層使用。

而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農村能夠隨便養豬養雞鴨,農民養了豬雞鴨就能賣錢、換錢。農民在當時是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的,家庭所需的一切開支來源都是從農業中來,所以農民只能各自把自己家的土地發揮到極致,也就有了農村溝溝坎坎遍地是綠的現象。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農民有了其他的收入來源,且這種收入比農業種植更賺錢的的情況下,拋荒就以不可阻擋的現象而出現了!

如今的農村。因為農民不能隨便搞養殖,以被很多的環保打敗了,想養也難。不能燒秸稈、火土灰等,因為沒有了各種養殖,秸稈也就沒有了出路,以前農民養豬養牛完全能夠把秸稈利用得乾乾淨淨,製出所需要的農家肥。

如今源頭斷了,其他的一切也就很難繼續下去了。秸稈不能燒就只能堆砌或者是倒入溝溝坎坎河流之內。而溝溝坎坎所種植的那一點點小得可憐的農作物,已與實際付出完全不相符,這種拋荒現象就隨著慢慢的展示開來,從溝溝坎坎到小塊耕地,再從小塊耕地到產量不高的大片耕地。總之,只要是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的都被荒棄了。


至於耕地被荒棄的原因也沒必要大說了,總之農作物的價格、成本是其中最大的兩大殺手鐧。只要這兩種現象不能改變,農村的拋荒現象還會如往一樣的堅持下去,直到反彈的機會來臨。

大家說我國如今農村的春天是會離我們越來越盡,還是會越來越遠?


小之草


安徽亳州利辛縣,今年大豆顆粒無收,有人關心嗎?種地虧欠,7毛錢一斤玉米曬的乾乾的,一瓶礦泉水2塊,農民就該累死義務勞動嗎?活該進口外國食品,自己的農民都不關心,還有就是醫保,進口藥 手術費 住院費 各項檢查費,等等都不報銷,報銷的寥寥無幾,還那麼貴,感冒發燒都能花一兩萬,吃的老是出問題,奶粉,疫苗,瘦肉精,各種添加劑,讓人活不,氣死了,頂我上去


Sophia1676796


看待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全面去看。

從全國情況看,確實有部分撂荒現象。但在條件比較好的區域,土地貴如金的地方也不少,農民為爭一分地都上了法院。

為什麼會岀現這種情況?我認為就是那裡的土地是不是有價值的問題。

在效區,或者是更遠一些的地方,大部分好地,成片的地都修建了塑料大棚,幾乎四季生產,基本是旱澇保收,一畝地大約每年收入四五萬元。按一家平均三口人,怎麼也分一兩畝地,算起來種地的收入生活還是不錯的。這種情況,農民就非常珍惜土地,當然越多越好。

撂荒的地塊大部分都是以種糧食為主,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不漲,而生產資料卻年年增漲。正常年頭農民還多少有些賺頭,遇有乾旱水澇等災害年頭,也許血本還要搭進去。所以這部分農民拿土地就不會在意。

在農村全面實施振興戰略的同時,應當把提高土地產能效應,當作一件大事考慮,加大對土地的投入。為什麼保護地生產能每年豐收?關鍵是保障措施得利,抗風險能力強,一般災害不會岀大問題。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唯一保障,全社會都應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的問題,加強扶持力度,把錢花在刀刃上,把土地整治好,把配套設施配備足,農民會熱愛這片土地的。相信農村未來的前景一定會很好。


沐浴祥光689


作為一個90年的農民我要說的是:以前農民種地很大程度是因為沒有工作,所以地是能多重一點就多重一點,而且在自己的承包地之外種出的糧食是不用交公糧的。但是現在隨著工業化的到來,農民都有班可上,有的還能做個小買賣。所以第一農民的閒時時間少了,第二就是現在的的人力物力都很貴,農民也會算這樣的一筆賬。就拿我自己的地給大家算一下吧:我有一畝地,剛收完稻子收了不到1500斤就按1500斤算一斤1.5元是2250元。耕地花了60元,種子花了45元,化肥花了300元,農藥花了200元,每次澆水打柴油花了50元(以前澆水是水利局來水不用花錢)人工從播種到收總算7天(要是細算絕對不止7天)我是做裝飾的每天工資是180元7天就是1260元。最後結算是335元,這就是這一畝水稻的收成,從開始到收要接近3個月,而且我們自己不這麼客觀算的話都是要賠錢的。所以說現在是真的都不想種地了,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不光我們90後的不想種地現在越來越多的70 80後都不想種地,在我們這還在堅持的就是50 60後了。但他們我是感覺堅持不了幾年了。


尚莊花子糖


農民現在自給自足就行了,種點糧食養活著自己,不買商品糧就己經很好了!城市的糧主要靠各大科技機械化農場,和農莊供給,不足再進口點糧就補齊了,城市還是要發展高科技強大共和國,只有國家強大了,咱們才能在這胡噴亂片,發表自己的觀點,國家要窮了,誰有機會在這胡片早去謀生活了,該種地的種地,不種沒啥吃,因國家窮了,你想出去打個工都沒人要,城裡人只有配給制,每人每月供應多少,但會給每個人工作的機會,讓你有錢購買你的配給糧,人口由於糧食的配給制,根夲不可能流動,農民只能在家務農種地,想出來打工根夲不可能,感謝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吧!使共和國這樣強大富有,大家才有時間在這閉片。


城河邊上1


那時我二十來歲,坡地都修成了大寨田,田邊地頭都種了果樹,完善了水利設始,老幹部復出後分田單幹,大的農機,紙廠都姓私了,地頭的果樹因為影響種莊嫁都給砍了,澆地水渠平了。只看眼前一時之利,後患無窮,有舍辦法,後誨也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