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告狀”,該支持嗎?瞭解背後的動機很關鍵!

孩子“愛告狀”,該支持嗎?瞭解背後的動機很關鍵!

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爸爸媽媽就會發現,TA竟然開始學會告狀了!他們熱衷於去老師、家長那裡告狀,說其他小朋友的“壞話”,並且樂此不疲。

在幼兒園裡,向老師告小朋友的狀:

“老師!牛牛剛才搶我玩具了!”

“老師!剛才小朵上完廁所沒洗手!”

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時,向大人告狀:

“阿姨,剛才文文推了我一下!”

“媽媽,剛才小軒把我的球踢到溝裡去了!”

“媽媽,那個叔叔沒有排隊,他不對!”

在家裡,告家人的狀:

“媽媽,爸爸又在看手機!”

“爸爸,奶奶給我擦屁股沒洗手!”

一次兩次還好,告狀的次數多了,老師和爸爸媽媽都有點頭疼,怎麼這孩子這麼愛告狀?是心眼太小還是喜歡挑是非?要是以後上了學還這麼愛打小報告,同學們會不會不喜歡他?可要是阻止他告狀,又擔心破壞他的正義感,還真是不好辦呢!

其實,這幾乎是所有小朋友都會出現的問題,是由年齡所決定的。3到6歲的小朋友尤其愛告狀,這是心理發育階段的正常現象,也是他們在學習人際交往時開始溝通、處理問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對孩子加以正確的引導,待到孩子長大一些,愛告狀的“小毛病”就會慢慢消失。

孩子“愛告狀”,該支持嗎?瞭解背後的動機很關鍵!

“告狀”心理一:受了委屈求保護

這是最常見的“告狀”原因。在10歲之前,孩子處於“前習俗水平”階段,以自我為中心,這讓他們常常與小夥伴產生爭執;並且孩子們將大人作為權威,這就讓大人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

這個時候,讓孩子學會自己化解與夥伴之間的分歧,不要讓孩子光依靠家長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要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何時需要大膽表態、勇敢回擊,何時只需要默默走開、不予理會。

如果孩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敢走過去,那就陪他一起過去,握住他的手、告訴他:我跟你一起去,但是需要你來開口。平時也可以訓練孩子看著鏡子,教他練習說:“把球還給我!”

“告狀”心理二:逃避與推卸責任

孩子的“告狀”有時候說的並不是實話,而是做錯了什麼事情,怕受到責罵或懲罰,先推卸到別人身上,轉移注意力。

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扮演好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你此時的舉動會給孩子建立起是非觀。如果你不分黑白,直接去為孩子“出頭”,那麼孩子嚐到甜頭,會更容易逃避責任。

“告狀”心理三:尋求表揚

這種心理類似“打小報告”。在孩子10-13歲時,已經進入了“習俗水平”階段。在這一階段,家長與老師作為個人權威減弱,而學校、社會規範的權威性增強。

孩子們發現,“告狀”之後,告狀者都會被表揚,尤其是向老師、家長提供“秘密情報”時就會得到肯定,變成“好孩子”。我們不能鼓勵孩子這種目的性的“告狀”,對於孩子的“陷害型告狀”,更要旗幟鮮明地予以糾正。

孩子“愛告狀”,該支持嗎?瞭解背後的動機很關鍵!

總的來說,面對孩子的“告狀”,我們可以用這幾種態度來對待:

1、接納孩子的全部情緒

相比大人而言,孩子是更為敏感和脆弱的,在孩子尋求大人的幫助時,爸爸媽媽要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接納孩子全部的情緒,不要不耐煩,更加不要打斷孩子,否則會讓孩子本來就委屈的心情更加不知所措,無法處理。

2、保持積極的言辭

當我們不失權威的、用積極的語言傳遞信息給孩子時,他們不會感到被責備;相反,消積的言辭會讓孩子覺得被貼上了壞的標籤,並導致他們以後更加隱藏自己不好的行為。

3、鼓勵孩子說真話

當孩子承認他弄壞了DVD機,他應該因為誠實而得到表揚:“你不該自己去弄DVD機,我希望你以後再別這樣了。但是我很高興你能告訴我真相。“當然同時你也要讓他明白,說實話並不意味著他所犯的錯誤是被允許的。

4、幫孩子改正錯誤

當孩子撒了謊,如果事情是可以解決的,那麼幫他一起改正和彌補這個錯誤。例如讓他去拿一塊抹布,把灑在桌上的水擦乾。這是在向孩子展示,對於他們犯的錯誤,可以很容易的修復,而並不需要說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