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大院!

今天,我們要走進幾個不同風格的大院尋找這些大院裡消失的故事……

1、張店房鎮,消失的鄉鎮大院!

圖 文 / 劈山

大院,大院!

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的大禮堂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有兩個時期鄉鎮(或人民公社)的基礎建設較為集中,一是建國初期的50-60年代,一個是改革開放的70-80年代,前者建設以服務型為主如衛生院、供銷社、糧所、學校甚至獸醫站,後者則以生產經營型為主如拖拉機站、農技站、建築公司等,人們習慣將這些建築及單位的駐地稱之為大院如供銷社大院、農機大院等。

大院,大院!

每個鄉鎮都有的供銷合作社大院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政府職能的轉變這些單位和大院逐漸發生了變化,有的搬進了城市模式的樓房、有的因職能和體制改變,大院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張店西十路到西十六路的開通,特別是功能路聯通路的提升,淄博新區、淄博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淄博市中心城市的核心北移等因素影響,張店區原屬郊區的房鎮鎮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城中村,和大多數地區一樣,原來在老百姓心中影響巨大的各種大院有的已經消失,有的正面臨變更拆除。

大院,大院!

房鎮聯小大院

大院,大院!

房鎮拖拉機站大院

大院,大院!

還在使用中的房鎮敬老院

大院,大院!

房鎮糧庫大院

目前為止,保護最好的大院除了養老院就是房鎮糧庫大院和老房鎮衛生院大院。

大院,大院!

施工精良的房鎮糧庫糧倉

佔地10餘畝的房鎮糧庫大院,從建築質量、標準、管理來看是標準的國字號。

由於國家對糧食儲備的重視,除了行政管理從地方到中央嚴格的設置和編制外,塊塊和條條都對此有嚴謹的規定,其中國家儲備庫更加嚴格,因此號稱國家糧庫的建築及裝備格外精良。

大院,大院!

房鎮糧庫東大門(機動車行)(現有駕校等單位租用)

大院,大院!

糧庫西大門(非機動車行)

糧庫實行機動車(車流)與非機動車(人流)區分進出。

大院,大院!

管理有序的糧倉留影

大院,大院!

規範標準的糧庫

大院,大院!

實力標誌性建築-水塔

大院,大院!

專業建築-消防室

大院,大院!

糧倉房頂使用無樑工藝,保證了糧倉頂部的衛生、清潔。

大院,大院!

糧庫建設注重細節,檢查孔(通風孔?)製造規範標準

大院,大院!

存放於院中的糧用輸送機,既記載著國家糧庫精良的裝備

又記載著當年紅火的儲糧場面。

大院,大院!

國家利器專業的選篩設備保證了糧食的質量

大院,大院!

鐵質規範的大門威嚴的守護著糧倉,標準的表示顯示了倉庫管理的嚴謹。

lc應是是漢語拼音的縮寫。

大院,大院!

搞好安全儲糧”等經典標語提醒著工作人員的職責

大院,大院!

這在雜草叢中的設備是滅火器械還是糧食分離裝備?

大院,大院!

兩扇鐵質的大門雖已鏽跡斑斑但仍不失當年的威嚴

大院,大院!

大院東面不太高的板房顯示著房地產開發的逼近,森嚴的糧庫大院危在旦夕。

大院,大院!

糧庫外曾經車水馬龍的張坊大道封閉,沿街商戶已經搬遷完畢,糧庫道路馬上就要挖掘。

大院,大院!

歲月雲煙,曾經威震一方房鎮糧庫大院面臨壽終正寢。

大院,大院!

再見,房鎮糧庫。再見,又一座即將消失的大院......

記載歷史,留住鄉愁。

在共和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鄉鎮大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也給幾代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記住它們的貢獻,期盼著儘可能給它們一個存在的空間。

鄉鎮大院,歷史不會忘記你們。

2、勞動大院兒的小夥伴們,你們現在都在哪裡呢?

勞動大院兒,是四十多年前文革時期老張店人對一片宿舍區的稱呼,有此叫法可能源於市勞動局機關在此辦公吧。

勞動大院兒的所在地就是現在的張店共青團路上的富麗商城的的位置。它是由沿街房、居民樓、房管房、閒置辦公樓組成的一個大雜院兒。

勞動大院兒是一個不算封閉的開放式的大院,說它開放是它的兩個出口沿街,還有一個出口和當時的城中村,張店公社的一個大隊相連。

勞動大院兒裡有幾百戶居民,有市直機關的家屬,有醫務工作者,有城市平民,還有工廠的工人。正是由於大院裡的居民構成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大院裡的孩子們的性格、習慣、行為的多重性,既有機關幹部子弟的矜持老實,中規中矩,又有工人平民孩子的粗獷豪放,不拘小節。

為此,大院裡的小夥伴們既有研習音樂的,也有發奮讀書的,既有又有熱愛體育的,也有喜歡習武的。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一個動盪無序的文革時代,一切都被打倒推翻,到處都在鬧革命,但在勞動大院兒拐彎樓的二樓平臺上,卻經常能看到和聽到大院兒的小夥伴們舉辦的音樂會。

因為靠近馬路,便會引來好多人的駐足觀看和傾聽,方圓幾十裡的樂友們也會趕來切磋演奏技巧。因此學習樂器也已成了院兒裡孩子們的一種時尚和風氣,院子裡有幾十個孩子都會玩兒樂器,回想當時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孩子們的父母能節衣縮食從低微的收入裡省出錢來給孩子購買樂器,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大院,大院!

除了喜歡音樂之外,讀書氛圍也甚是濃厚,說起讀書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兒:孩子們在閒置的辦公室裡發現了一個藏書的倉庫,那些書是因為都是封資修的東西被封存了起來的,有的還要當廢品賣掉,於是孩子們便乘夜色從一個很小的天窗裡爬進去,“抱”幾本書出來,(我實在不願意用偷這個字),好多孩子都有“抱”書的經歷。

那些書裡面有文學的、醫學的、科學的、技術的、學術的、工業的、農業的,天文地理包羅萬象,而且在書店裡是買不到的。不少孩子都得益於那些“廢舊”書,以致於恢復高考時首批跨進了大學的校園,還有為數不少的日後成為了領導幹部。

如果說音樂和讀書屬於文的話,那體育和健身當歸於武的了,當時的社會蕩蕩,有些事情還要靠拳頭說話的,為了不受“社會上的人”和附近村莊裡的孩子們欺負,大院裡的小夥伴們便有了健身習武之風。

首先在大院有限的空間裡挖出了沙坑,修了跑道,用來練習田徑、武術和翻跟頭用,沙坑裡的沙子全靠大夥用書包一點一點地到附近建築工地”包”回來,(呵呵,還是不能用偷這個字啊)。

當時好多孩子都會腿裹沙袋負重行走,以企練出身輕如燕,飛簷走壁的功夫來。練的最多參加人數也最多的項目,當屬實用性很強的拳擊,用廢舊人造革和毛髮自己縫製拳擊手套,相互對練,經常打的是三竅出血,鼻青臉腫,父母的一頓臭罵自然是少不了的。

小夥伴們經過“刻苦訓練”,多都練出了一身硬功夫,同時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也誕生幾個大哥級的人物。

隨著“整體實力”的提高,也有了“惹事生非”的資本,搶軍帽便是當時風行的一種“惹事”行為之一,在那個年代能擁有一頂解放軍的軍帽是何等的榮耀啊,於是便會演繹飛車(可是非機動車喔)搶軍帽的一幕,受害者多是部隊的子弟,把搶來軍帽裡墊上硬紙片,折出稜邊歪帶在頭上,招搖過市,現在看來也屬酷斃了的那種。

大院,大院!

老交際處禮堂(原魯中賓館人民會堂的前身)也是我們常常成群結隊的光顧的地方,除了用假票混入禮堂看電影外,還會和其他廠礦和單位的孩子引發群體鬥毆,(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哦),為打群架那時還流行一種暗器,就是我們把自行車加油孔上的鐵皮封套帶在手上作為出奇制勝的法寶。我們稱之為“嘎斯”。現在看來電視劇《血色浪漫》的作者絕對也有同樣經歷的。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集郵曾是孩子們的一大時髦愛好,“文革”套票也是很難集齊的,像《祖國山河一片紅》和《毛主席和林彪在天安門》的郵票更是趨之若鶩一票難求,於是小夥伴們便會到附近廠礦機關和單位的傳達室去拿刀片把信件上的郵票挖回來,(絕對不是偷啊)以充實自己藏品的數量,於是便造成了許多沒有郵票的開了天窗的來信。

大院,大院!

那個年代物資短缺啥東西都要憑票供應,偷著學抽菸的小夥伴們沒有煙票買不到香菸便開動腦筋,自創了一種替代品,那就是曬乾的絲瓜藤,那又苦又澀又辣的絲瓜藤居然能讓我們在噴雲吐霧中尋求到一種刺激和快感。

當夜幕降臨時,精力過剩,閒的蛋疼的小夥伴們還常常結伴潛入到附近農村的菜地裡,手腳並用匍匐前進,茄子黃瓜西紅柿盡收囊中(實在不好意思了,就算是偷吧),滿載而歸,狼吞一頓,但讓看菜園的大黃狗追的作鳥獸狀也時而有之。現在想來,當時的“種種惡行”真是數不勝數。

回想當時的孩提時代,物質是那樣的匱乏,囊中是那樣的羞澀,住房是那樣的擁擠,我們卻是那樣的無憂無慮,幸福和快樂。

四十多年了,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勞動大院兒的小夥伴們也都天南海北,各奔東西,勞動大院兒也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取代她的已是一個多功能的商城。

如今每每路過那裡,還彷彿聽到那悠悠的琴聲,依稀看到那簡陋的田徑場裡躍動的身影……

勞動大院兒的小夥伴們你們都還好吧?

3、淄川磁村有座王家大院!曾經無限繁華現在……

淄川西南二十里磁村鎮政府東不遠張李村的清民居王家大院,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院,大院!

雖然它與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傑出代表山西王家大院相差甚遠,但看後也能讓人感覺出昔日的輝煌。

大院,大院!

現在南邊和西邊的院落以及2處花園已經蕩然無存,只有北邊的部分和二層小樓保存得比較完好。

王家大院的主人是王士英和王振坊、王振堂父子。王家是明初從冀州棗強縣移民而來。

大院,大院!

王家大院始建於光緒初年,整個大院佔地十餘畝,由二十多個院落組成,青色磚瓦砌成,現在看上去顏色有些陳舊,呈現著風雨侵蝕後留下的斑痕。

大院,大院!

各院落都有便門相通。主院在東北部,正房前有廊廈,兩頭各帶一廂房。下圖是二層小樓中,二樓上的房梁,上面記載了這條梁的時間是“光緒叄拾叄年”。

大院,大院!

其西側建有二層樓一座,可居高臨下,俯瞰大院,一目瞭然;環顧村莊周邊景緻,盡收眼底。西邊的院落隔街而建,兩院落由過街樓相連。過街樓為木質結構,猶如一座廊橋,雕刻精細,描畫精美。

大院,大院!

過街樓南邊不遠處建有戲臺,每逢年節及重要喜慶活動,便請來戲班唱大戲,女眷們便可在過街樓上看戲。如今這個戲臺還在,戲臺下成了一個“農村文化廣場”,我們去的時候村民們正在參加一個產品的宣傳活動。

大院,大院!

大院四角建有炮樓,一色青石壘成,用於看家護院。院內設有地道,可通往村外,如遇土匪搶劫等特殊情況,可通過地道悄悄轉移,以保證人身安全。如今這些炮樓、地道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損壞了。唉,可惜~~

大院,大院!

大院的大小院落之間,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可以上下左右相通的門戶,常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

大院,大院!

令人惋惜的是大院南部和西部的院落,都已損毀、坍塌,甚至蕩然無存。

大院,大院!

對於王家的發家史,有多種傳說,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王兆濱除了兒子王士英,還有四個女兒,這四姊妹十分勤勞,常年不停的紡線,賣了錢就往天棚上扔,到年底再從天棚上取下,用來買地,若干年下來竟然買下不少田地,王家的日子漸漸紅火起來。

另一種說法則是王家發家始於王士英。那時王家只有半畝薄地,全指望他挑砂鍋養家餬口。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他從幾十裡以外的龍口渭頭河挑砂鍋到章丘賣完後,回家途中,在大雪迷茫之中撿到一條沉甸甸的褡褳,回家後方才看仔細,這是一條皮褡褳,上有兩顆銀紐扣,裡面裝有銀元五百兩。三年後,王士英也是在賣完窯貨返家途中,快到磁窯塢的時候,遇一富商,交談中富商提及三年前的年三十,為趕回家過年,行色匆忙,又加上天下大雪,丟失褡褳的事。王士英問明情由,將富商約至家中,從天棚上取下皮褡褳,那富商十分震驚,打開一看,裡面細絲紋銀五百兩,一文也不少。富商十分感動,拿出部分銀子答謝王士英,被他執意謝絕。後來那富商為了報恩,還是設法給了王士英很大的幫助,王家由此發跡,至清朝末年已有良田六百餘畝。

關於王家發跡的這兩種說法,都讓人感到是人們在口口相傳過程中,對王家人創業發家的一種肯定和讚許。這裡面既有對勞動光榮、勞動創造一切、勞動創造財富等觀念的肯定,也有對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助人不圖報等理念的嘉許,甚至也還存在些許宿命論的色彩,即行善必得好報的成分在其中。

大院,大院!

據村裡的老人們回憶,從光緒末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是王家大院最輝煌的時期。這時期,王家的家業越來越大,不但經營土地,還在淄川、博山、濟南等地開商號做買賣。王振坊之子王永魁擔任淄川縣第五區區長,區公所設在磁窯塢(即今磁村),使王家的聲勢更為顯赫。

因處於那個年代,常有土匪打劫,王永魁便與主持家政的叔父王振堂商量,斥資購買槍械,組織了護院武裝。到一九三七年,王家的護院隊已達三十多人,長短槍四十多支。一九三八年春,廖榮標司令員帶領八路軍進駐張李村附近的石牛埠。經過動員說服,王振堂、王永魁叔侄把護院隊的0彈藥全部送給了八路軍。王永魁還送外甥參了軍。其後八路軍多路武裝在磁窯塢會合,王家大院遂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八路軍“磁窯塢會師”地點,經過整編,軍威大震。

抗戰時期,山東省委曾在大院裡召開過擴大會議,傳達貫徹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領導全省的抗日武裝走過“防禦、相持、大1”的三階段,迎來民族鬥爭勝利的曙光。

王家人深明大義,捐獻槍械武裝正義之師,為民族戰爭貢獻力量,讓人們感受到的是他們在戰爭年代的壯美之舉。

大院,大院!

4、桓臺索鎮,有個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位於索鎮東鎮村,是明清時期興建的一處地主莊園,中共桓臺縣委黨校曾在那裡辦公。1985年8月,我從當時尚稱桓臺縣實驗學校的實驗中學調入黨校,在那裡工作了三年。

當時的高家大院,雖然沒有了當初顯赫時期的宏偉和威嚴,甚至顯得有些荒涼和破敗。但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築,彷彿仍在訴說著它昨日的輝煌。

大院,大院!

知道這所大院,是較早以前的事了。這所大院分南、北兩部分,南面的院落有個類似“炮樓”的三層涼亭,位置偏西。北面有三個院落,稱“一樓三廳六廂房”,其中的“一樓”是座二層小樓,二樓的地板和樓梯是木頭做的,處於院落的最北邊。當然,這些都是後來知道的。

大約是1976年春節剛過,我三哥參軍,父親和哥哥們帶著我去送他,送別的地點就在這裡。當時年齡小,又下著雨雪,前來送別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從農村來到這曲徑通幽的深宅大院裡,雖然充滿了好奇,始終沒敢到處亂轉,只是在北院的二層樓上來回上下好幾遭,印象頗深。後來年齡大了,過年的時候父母就讓我去大姨和三姨走親戚。

大姨家在睦和村,三姨家在吳磨村,為了節約時間,常常是早晨一早就趕到位於縣城北側的大姨家,早飯後再去縣城南側的三姨家。從睦和到吳磨,正好路過索鎮,去三姨家的路,就從高家大院所在的東鎮村穿過。每每看到高家大院那高聳的“炮樓”,先前留下的那份好奇就讓我一直想進去看看,只是因為時間緊迫不能停下來而未能如願。

大院,大院!

高家大院蜷縮在一片居民區,通過那裡的路現在想來都是些小衚衕。因為這份好奇,對那附近的事物就特別留意。

有一年又從那條小衚衕中路過,突然注意到一戶人家門上貼著“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對聯,當時還不知道這是從張繼的詩中摘錄的兩句,只是覺得這家人怎麼找了這麼副對聯?大過年的,有什麼可愁的?

再往南走,是一個大灣,向東就能看到這所大院南院極象“炮樓”的涼亭。那可是一個高大的建築物,有好幾層樓高。那裡候不知道它是個涼亭,總覺得它是用作軍事。及至後來知道桓臺歷史上曾經有個“四河寨”,就更堅定了我的想法。所以,想進去一看的願望更強烈了。後來我參加了工作,被分配到農村一所中學去教書,這個願望的實現彷彿成了天方夜譚。

然而,事情總是陰差陽錯。1985年,縣委黨校舉辦幹部中專班,要從教育上抽調部分教師。因為是正式上課,黨校認為直接從每年畢業分配的學生中選拔的教師缺乏教學經驗,不利於教學,而是從教育系統選調有教學經驗的教師。

據說,當時選調的時候提了三個條件,一是大專以上學歷學文科的,二是有三到五年的教學經歷,三是25歲左右。這是後來聽說的,不知道真假。於是,這機會竟落到了我的頭上。雖然教育局發出的調令二十多天後才轉到我手裡,我還是高興地拿著它去組織部換上調令,興沖沖地來到仍然設在高家大院的縣委黨校報到。因為當時教師的地位低,離開教育口是大家的希望,也因為我終於能仔細地看看心儀已久的高家大院了。

大院,大院!

(現在的高家大院,已經沒有了往日風采)

可是,眼前的景象已然沒有了印象中的巍峨和神秘,一切都顯得破敗不堪。西南涼亭院的門象拄了柺杖的老人,顫巍巍地站在那裡發抖,風一大就會被颳倒。有三層樓高的涼亭,很久沒人上去了,有些狼籍。北面的“一樓三廳六廂房”,門窗殘缺不全,象一個牙齒不全的怪物張著黑洞洞的大口,院子裡長滿了草,有些令人毛骨悚然。更令人沮喪的,是矗立在最北面的二層小樓已經坍塌,碎磚爛瓦散了一地。

於是,當初的好奇心竟蕩然無存,探究一下這所大院奧秘的行動就此瓦解。儘管我在“三廳”中間院子的西廂房住了兩年,竟連這所院子當初的主人是誰都不知道。再後來,黨校在高家大院的南面蓋了新教學樓和宿舍樓,北院的一樓三廳六廂房被統統拆除新建了學員宿舍。再再後來,大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年,西南院保存尚完好頗有保留價值的三層涼亭也被拆掉了。如今,縣委黨校也早已搬遷到新址,原先的那片地皮早已挪作他用。想想真是可惜得很。

因為撰寫一份材料,查閱《桓臺縣建築志》,無意中看到了關於高家大院的詳細記載,不禁大喜過望。特把這篇被稱作《高洪文地主莊園》的資料錄下附後,以饗讀者。個別詞句有改動。

高洪文地主莊園

索鎮東鎮村,有一所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北邊的一樓三廳六廂房院,一部分是西南角傍水的涼亭院。

北院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901),共有三個院落,自南往北排列,第一個院子的大門朝南開,三步磨石臺階,牆體全用水磨青磚砌築,木製透雕簷櫳,圖案為“鳳凰牡丹”,四簷角下磚雕“松、竹、梅、蘭”,搏風天稍,上雕哈巴狗等飾物,木椽薄磚,小布瓦蓋頂,造型精美。進入大門,東面南山牆上砌影壁,四周滾邊磚鑲砌,中間雕一“福”字。影壁下沿,砌長3米長的刻花條石。圖案設計獨具匠心。進大門向西,是第一院的南屋,南屋前為東西走向雕磚花牆,牆上有透雕葡萄一株,葡萄的枝、幹、果、葉形象逼真。花牆中央設圓洞門,與該院北廳相對。北廳長15米,進深8米,廳廈1.5米。該廳為磚木結構,牆體以優質青磚砌成,門窗口均為拱劵;房架三大檁,木椽、薄磚、布瓦覆頂;屋脊兩端各建有造型別致的煙囪,高約米許。東西兩廂房各長10米、寬4米、磚木結構,小布瓦覆頂。

沿第一院東側衚衕向北,既通達第二院,格局略同第一院。再往北為第三院。該院建於民國二年癸丑(1913)孟夏,大門東向,建造特別精細,門楣上方有石砌匾額,上刻“渤海世胄”四字,為莊園主高洪文手跡。大門前有石砌臺階,牆體下部為條石,上部為水磨青磚,白灰砌築。簷下雕有“松、竹、梅、蘭”圖案。

進入大門,在該院南廳東山牆旁,砌有3米見方的影壁,其上部兩角出翹,塑有飾獸,並以小布瓦處理斜面及花脊,中心則嵌一菱形石塊,雕一“福”字。進入大院,北面是“繡樓”,共二層,每層五間,磚木結構,東西長19米,進深5.6米。室內兩頭設木樓梯,樓面為木製地板。門窗口均用水磨青磚砌成,窗臺及門限則用長條石鋪築。東西廂房各長9米,寬5米,磚木結構,建造工藝與北房略同。

大院,大院!

這個建築群由後畢村張承茂、大龍村張光仁、東鎮村高慶和領工承建。從一樓三廳六廂房的建造中,可看出建築工匠們良好的設計和嫻熟的建築技藝。

西南院以涼亭樓為主的建築群,始建於民國11年(1922),領工為張予仁。這個建築群的設計和技術要求,比北院還高出一籌。這個院子大門北向,磚砌拱劵,起脊兩面坡頂,上覆小布瓦,門楣上方嵌一匾額,上書”敬聖者遵愈於“六字。匾額左右上三面雕各種圖案,儼然一高大城樓。

院子西、南兩面傍水灣,基礎部分由濟南“蘭順營造廠”王家蘭之子王全西率工匠用石塊砌成護坡,地基則以三合土填平夯實。建房工程由張予仁率工承建。這項工程並無圖紙,工匠們一邊構思一邊施工,主體建築為西面的涼亭樓,二層,磚木結構。樓前有1.5米的前廈,木術承重;廈前設有石欄杆,透雕細緻動人。涼亭建在西南角,三層,有磚砌樓梯,與西樓相通。涼亭樓面以條石砌成,磚砌女兒牆圍欄,並建有磚垛12個,狀如雉堞,可作觀察和射擊用。從女兒牆向裡縮進70釐米為涼亭,四角各立一圓木承重。單脊雙坡翹角屋頂,蓋小布瓦。東西兩面為木板山牆,上設圓形花格窗,南北兩面則敞開。

院子的南面是廳房,三間,前出廈,磚砌牆,木屋架,小布瓦覆頂。東廂房三間,結構與南廳略同。

【除註明外,圖片均來自網絡,與文無關。】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