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口糧“炒麵”到底是怎樣一種食品?

Zafery


在抗美援朝作戰中,制約中國擴大戰果的往往是後勤補給的問題,尤其是士兵的口糧一直無法得到解決。而由於當時中國並不具備像美國一樣大批量加工罐頭用來儲存食物的能力,所以中國就根據實際生產能力生產了大量的炒麵。雖然炒麵只是中國為了應對朝鮮運輸不便的地形所生產出來的臨時產品。但是炒麵完全具備第一代速食食品的所有特性。首先,炒麵非常方便攜帶且容易進行保存。以一箇中國士兵為例,其攜帶的長條狀炒麵可以維持該士兵連續作戰兩個星期,這往往使得中國士兵可以在不依靠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多美國軍隊的後勤補給線以及指揮部等目標進行攻擊。

而且由於朝鮮冬天的溫度十分寒冷,當時大量攜帶的糧作物多數被凍壞,即使沒有凍壞的也因為美國強大的空軍力量而不敢生火進行烹飪。所以炒麵就成了當時中國軍隊唯一可以“國腹”的食物。雖然中國目前有了專門的野戰餐車還有了營養更加豐富的單兵作戰食品。然而中國炊事部門仍然沒有忘記以前的艱苦歲月,每次有機會就會進行加工炒麵的競賽。而且雖然目前的罐頭使用起來更加可口,營養也比炒麵更高。但是在攜帶量上是遠遠不如可以到處塞的炒麵的。

而且現在的炒麵也融入了熟胡蘿蔔粉和各種微量元素,且口感要更好一些,不至於像當初一樣沒有水就沒有下嚥。而且胡蘿蔔粉的加入極大程度的解決了中國軍隊在長距離奔襲作戰中維生素的缺乏而導致的各種身體不良反應。而且最新單兵炒麵還被加工成壓縮餅乾的樣式,在打開袋子後只要將炒麵塊碾碎沖水就可以服用。而且在野戰環境時,炒麵加工食用不需要點火這一點可謂是極大程度的加強了在休息時的隱蔽性。


霹靂火軍事


炒麵不是炒麵條,而是炒麵粉,北方特色,我的最愛,口味香甜,食用方便,製作簡單,完全可以自己DIY!

炒麵可以用植物油炒,也可以用動物油炒,可以加鹽炒成鹹味,也可以加糖炒成甜味,又幹又香,早晨上班前或者晚上吃宵夜,用開水衝上一碗炒麵,香噴噴,美滋滋,老幼皆宜。

話說回來,野戰軍的炒麵主要是抗美援朝期間志願軍食用的,絕對沒有如今的口感。根據資料記載,志願軍的炒麵為了新陳代謝的需要,是混合食鹽而不是糖的,而且當時國家貧弱,不可能用油炒,也不可能全用白麵,很多都是高粱面,既澀又苦,至於什麼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更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的戰場不可能隨時供應開水,用涼水衝的炒麵難以下嚥。有時候,志願軍戰士連口水都沒有,只能抓一口雪,就著吃一口炒麵,靠著這一點點飽腹感和微薄的熱量衝鋒陷陣,保家衛國。

在當時的條件下,我們最敬愛的志願軍就是靠吃這些炒麵,打敗了吃著美味罐頭和可口餅乾,裝備全套美式裝備的聯合國軍,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讓我們向這些最可愛的人深深致敬吧!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野戰口糧“炒麵”其實就是炒熟的麵粉。

“炒麵”在我軍的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從兩萬五千里長徵路上到抗擊日寇的戰場上;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的征程上,無不留下了“炒麵”的身影。

這個身影也是那樣的偉大,靠著它,我軍將士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敵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炒麵”成為我軍後勤標準制式乾糧還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那時也是我軍無奈的選擇。


“炒麵”的做法很簡單,一口大鍋,一把旺火,主材是麵粉,不需要其它任何。大鍋不能有一點油腥,放在大火上燒熱,此時放入麵粉,這時就要轉成小火不停的翻炒,直到炒出面粉的香氣,另也需觀察麵粉得顏色。香氣一出,顏色略變,就可以滅火了,而“炒麵”也就大功告成了。

由於是已經炒熟了的麵粉,很容易攜帶,而且保存期也較長,行軍打仗餓的時候抓一把,邊行軍邊充飢,效果良好。休息時,用水衝拌,就像是現在的米糊之類的,能快速提供能量,但味道……說白了那隻能是解決不餓的救命乾糧。


“冰拌麵美食”是志願軍將士們對“炒麵”的愛稱。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英勇的志願軍將士就是靠著祖國人民想盡辦法運送而來的“炒麵”,頂著零下數十度的低溫,踏著冰霜,頻奏凱歌。

可以說自朝鮮戰場上“炒麵”就成為了我軍第一代的制式野戰乾糧。


隨著國家的富強,人民軍隊有了各式各樣營養豐富、品種多樣的野戰乾糧,“炒麵”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炒麵”的精神必將永垂青史。它是那個艱苦歲月的一個縮影,更是那個時代人民解放軍將士不畏強敵、敢於拼殺、誓死報國、保護人民、保衛祖國的見證!

關注作者,是最大的支持!


冰雹藍天


說起“炒麵”,還真有印象,在我們這個地方,過去使用地瓜面(生地瓜切成片曬乾打成面),

放在鍋中炒制,看著簡單,就是不停地翻炒,其實技術含量不小,火力大小的掌控,尤其是炒制的程度,全憑經驗。炒輕了,難以生髮出濃厚的香味,炒過了,就會帶來一股苦味,甚至不能食用。炒制好了,用熱水調製,吃起來濃香撲鼻還帶有淡淡的甜味(有人喜歡加糖,但地瓜幹做的炒麵不加糖就有甜味)。

現在,還有人自己炒制炒麵,不過,用的原料變成了小麥。工藝上也有不同,是先炒好再粉碎。

這說起來,與藏族的“炒麵”——糌粑,製作方法差不多,只是糌粑用的是青稞。並且,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原因是青藏高原的大氣壓較低,大家知道,液體的沸點隨氣壓的減小而升高。因此,我們平時說的水的沸點100℃,到青藏高原上就80℃~90℃水就沸騰了。而液體沸騰過程中繼續吸熱,溫度保持不變。所以,利用我們平時蒸煮的方法,在青藏高原上根本就煮不熟飯菜。用鍋炒制,青稞直接從過吸熱,就不難炒熟。然後磨成麵粉,用酥油茶調製就可食用。



提到炒麵,不能不提到抗美援朝,英雄的志願軍戰士,就是靠一把炒麵一口雪,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侵略者。


甜甜向上314159


圖片上志願軍戰士正在陣地上吃炒麵,這種簡單的“野戰口糧”沒有什麼營養(熱量值低於普通白麵饅頭),更沒有什麼口感味道,僅能果腹罷了。

“炒麵”這種食物古代就有了,並不是志願軍後勤部門發明的,它是古代的一種“路食”。“路食”這種食物品種很多比如:新疆的饢、西北一代的炒麵、山東的煎餅…每個地域都有的各種醬,甚至蒙古大軍西征時候的肉乾、奶酪……都屬於“路食”這個範疇。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也沒有多少交通工具,人要是出一趟遠門至少幾個月的時間,而且都是步行(騾馬相當於現在的奔馳、寶馬不是誰都有的)並且路上住宿的地方也非常少,風餐露宿是經常的…對於吃飯這個事情只能是在家先做好,要攜帶耐儲存、不易變質的食物,這樣可以在幾個月的路途中不至於餓肚子…而根據考證“炒麵”基本屬於西北一點產麥區的“路食”。以後根據這種食物變化成了我們現在吃的“油茶麵”。

志願軍戰士正在領取一個班的“炒麵”一袋在5斤左右 是一個星期的“應急食物”。根據王樹增同志在《遠東––朝鮮戰爭》裡的描述,炒麵的基本成分是85%左右的小麥粉,還有一些高粱面、玉米麵,炒熟磨粉後的大豆麵和一點食鹽。製作的方法就是用鐵鍋小火慢慢加熱將所有的麵粉焙乾、焙熟,很簡單!所以抗美援朝期間,我國城市和農村從領袖到農村大嫂都加工過這種“野戰口糧”。

通過對“炒麵”這種簡單食物的成分和加工過程,可以知道這種食物基本上沒有什麼營養,滿足不了大運動量的熱量補充!主要成分就是澱粉,嚴重缺乏蛋白質、脂肪(炒制過程中要是加食用油,夏季極易腐敗),更缺乏維生素!以至於志願軍入朝初期經常食用炒麵出現嘴角、牙齦潰爛等維生素缺乏症,甚至由於缺乏維生素A造成了“夜盲症”,只得熬松針水緩解。這裡要糾正一個問題:一把炒麵一把雪……炒麵不是這樣吃的,這樣吃很容易嗆入肺是很危險的!而是冬季把炒麵和雪放在一起包好, 放在棉衣內雪化了之後潤溼炒麵後再吃……。

我軍最早的壓縮餅乾,就是因為“炒麵”各種各樣的問題,我軍後勤部門緊急研製的…在炒麵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花生、芝麻一類乾果仁粉和一些糖分,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和熱量,並且塊狀包裝攜帶要比炒麵袋好的多。

抗美援朝戰場與國內解放戰爭期間不一樣,後勤保障只能靠國內解決,加之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也沒有多少食品加工企業……發動群眾製作炒麵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事情,“五次戰役結束”之後,敵我雙方進入到了陣地戰對持階段,這個時候我軍的後勤保障也得到了較好的提高,可以往前線運輸大量的後勤補給,早期型的“壓縮乾糧”取代了炒麵成為主要的應急口糧(電影《上甘嶺》裡有吃壓縮餅乾的情景),但早期型壓縮餅乾在現代人看來也是粗礪食物,沒有水根本咽不下去。

總之,抗美援朝戰爭是中華民族重新奮起的戰爭!在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以劣勢裝備戰勝了現代裝備之敵!我們的先輩就是吃著炒麵贏得了戰爭,我們今天社會安康、人民幸福,食品極大豐富要感謝我們的先烈們,是他們用艱苦卓絕,乃至生命代價替我們爭取來了!


皇家橡樹1972


炒麵不是面,解放軍吃得是精神食糧。


什麼是炒麵?

炒麵是我國解放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普遍食用的一種簡單食物。簡單來說,就是將大米和高粱或者黃豆,玉米磨成粉,再放入適量鹽炒熟。炒麵既可以冷食,也可以沖水泡食。


炒麵

為什麼吃炒麵?炒麵是如何誕生的?

在抗美援朝時期,我國經濟還比較困難,戰士在前方打仗,國家只有能力提供大米,麵粉和土豆等乾糧。但是當時美軍的空中打擊力度非常大,導致我軍在生火做飯時常常遭到美軍的飛機炸彈轟擊,很多戰士因為一頓飯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戰士揹著裝有炒麵的袋子

面對這個難題,我軍後勤部長李聚奎腦洞大開,想起了北方食用的一種食物-油茶。油茶是用一種多種配料組成的粉狀食品,吃起來方便,不用在戰場上生火做飯就可以直接食用,非常符合我軍的情況。於是炒麵就應運而生。


在彭德懷元帥的指示下,抗美援朝前線開始大批量供應炒麵,很好地解決了我軍做飯難的問題,也得到了前方戰士地普遍認可。

炒麵好吃又健康嗎?

北方的油茶裡面有芝麻,還加入了調節口味的佐料,吃起來非常好吃。而且油茶富含營養,長期當作口糧完全沒有問題。

戰士一邊吃炒麵一邊吃土豆

可是炒麵就不一樣了。由於條件所限,炒麵只是簡單的乾糧組合,既不好吃又不好消化,也缺乏人體所需的營養和多種微量元素,短暫地解決溫飽還行,長期食用不利於戰士地身體健康。

為此還想了很多辦法來補充營養和維生素,但是還許多戰士因此而生病。戰士們都是咬緊牙關,一把炒麵一把雪,在槍林彈雨當眾挺過來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戰士在惡劣的環境下,在食物極端單一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說,這是我國偉大的勝利,也是炒麵的勝利!炒麵的功績將永遠被我們銘記,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圍爐煮酒話春秋


抗美援朝時期,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物資食品不足,不可能向前線士兵提供饅頭炒菜米糰子,而運輸軍需物資的火車汽車經常被美國飛機轟炸,有限的糧食都不能及時送到前線,為了不讓我軍士兵餓著肚子打仗,中國人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製作“炒麵”。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負責食品供應的東北軍區後勤部結合朝鮮官兵的需求,提出了“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他們用70%小麥粉,混合30%的玉米粉或大豆粉、高粱粉,炒熟製成。具體做法也很簡單,一口黑鍋大火加熱,然後倒入各類麵粉後改為小火繼續翻炒,不久就會炒出面粉香氣,最後依口味兒加上少許食鹽,一般是加上0.5%的量。這種東西非常容易保存食用和攜帶,餓了抓一把直接可以吃。所以一把炒麵一把雪的作戰情景經常出現在各類有關志願軍的藝術作品中。

朝鮮的天氣非常寒冷,通過層層困難好容易送到前線的食物經常被凍壞,就算凍不壞也不敢生火加熱,因為美國人飛機就在天上盤旋偵察,一看到有火冒煙就會狂轟濫炸。而炒麵不僅經濟實惠還易於攜帶,不用二次加工,順其自然就成為了志願軍戰士充飢的希望。士兵配備得炒麵塞滿長條狀塞子,單兵背在身上行軍打仗,然後在積雪解決口渴的幫助下,可以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最長獨立作戰數個星期。可以說,炒麵伴隨著志願軍一起奪取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其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

時至今日,炒麵的源材料和技術等早已大大改進,比如重大的一點就是加入了很多微量元素,除了食用口感極大改善後,高消耗的士兵也能從中補充到許多營養。【小成】


大國策


“炒麵”很多人一看,或許會以為是麵條,其實它是“麵粉”!將高粱面、小麥面和一些粗糧炒熟,研磨成粉。

炒麵在我國北方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但大規模應用於戰爭中,是在朝鮮戰爭時期。當時面對美國優勢空軍力量和地面火炮的打擊,志願軍在前線根本無法有效升起火做飯。

而炒麵這種不用生火就可直接拿來食用,攜帶方面,保質期長的食品,就被大量運上前線,作為志願軍的口糧。

炒麵,其實原本上應該是需要用開水混合攪拌之後,才更好的食用;但很顯然當時開水對於志願軍前線戰士都是較為奢侈的一件事,大多數還是直接一把炒麵加一把雪吞嚥飽腹。


千字軍事


志願軍的野戰炒麵不是麵條,而是粉末狀的炒熟麵粉,成分和食用方法更接近北方的傳統小吃油茶麵。

北方的油茶早點和茶葉無關,主料是動植物油脂和麵粉,果仁,芝麻,鹽等。在大鍋裡把麵粉用油炒熟,放果仁翻炒提香,最後儲存起來。由於炒制過程進一步除去了水分,因此可以長期保存,由於已經炒熟,食用的時候加開水就可以衝開食用,非常方便。

配料豐富的現代油茶麵。

志願軍之所以普及類似油茶的炒麵,原因來自美軍的猛烈空襲。早期志願軍攜帶的乾糧和國內作戰一樣都是大米麵粉土豆,但是來到朝鮮以後美軍飛機的偵察轟炸能力遠超預想,白天做飯冒煙晚上做飯冒火都會引來一頓轟炸,一碗蛋炒飯也許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大米白麵都是不煮熟無法食用的,生熟土豆則會直接凍成冰坨,前線戰士連果腹都難以保證,生活極其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想到了民間廣泛分佈的油茶小吃。油茶麵的優點是事先做熟不需要臨陣生火,其次粉狀不含水天寒地凍的時候也能直接冷食,非常符合前線將士的需求。於是他組織了炒麵的試用,得到好評之後志願軍總部向國內要求大量供應,彭德懷司令員先後表示“送來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和“因敵機破壞,晝夜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於東北送來前方炒麵頗為感謝。請今後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麵”,於是炒麵遂成為志願軍整場戰爭期間的通用野戰口糧。

揹負多個長條形炒麵袋的志願軍。

志願軍的野戰伙食,左一揹負炒麵袋,右二正在分送一盤熟土豆。

然而,炒麵卻不是一種好吃健康的食物。作為小吃的油茶麵有油香有芝麻,有熱水沖泡,還帶配料,但是多數時候國內供應的炒麵只是麵粉黃豆加鹽簡單炒制磨碎,只能簡單滿足熱量需求不致餓死。長期食用炒麵不僅口感粗劣,影響消化功能,更為嚴重的是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營養,為此志願軍甚至被迫用松針熬湯服用補充維生素克服夜盲症。最為經典的炒麵形象,不是美軍冰淇淋或是法軍葡萄酒那種大快朵頤的宴席或是戰場空閒的享受,而是坑道中的一口炒麵一口雪,它引起的更多是對艱苦戰場的回憶。


海邊椰子


現在我們說起來炒麵,那花樣可就多了,除了麵條之外還有什麼雞蛋,肉、香腸、海鮮等等,怎麼好吃怎麼來。可是要說到野戰口糧“炒麵”,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扛美援朝時期的我軍一線部隊口糧了。

那場戰爭中,我軍的後勤補給遇到了嚴峻的考驗。與之前的國內的革命戰爭不同,很多給養無法就地籌措供應不同。大部分的物資補給都要依靠國內向前線運輸,而當時我軍的防空能力幾乎等於無,空中基本上都是敵軍的天下;敵機經常封鎖轟炸我軍的補給線,導致後方補給很難運到前線。

另外當時的我軍很多戰鬥都是在運動中打響的,根本沒有時間讓炊事班輕鬆的做飯,也沒有條件在野外做飯。煙火一起來就會遭到敵機空襲,白天是如此。晚上更是困難,一點火就容易暴露目標。入朝作戰早期,我軍隨身攜帶的口糧主要是土豆、玉米、大米等,這些根本沒法做熟。為了解決部隊吃飯問題,後勤部門提出以“炒麵”為主要補給方式。這是一種我國西北地區百姓的常吃的一種食物,食用方便,攜帶也方便,另外保質期也長,還不容易凍壞。此前,我軍士兵攜帶的熟土豆在冬季時,被凍成冰球,無法食用。

炒麵的製作標準是70%小麥麵粉,30%高粱粉和大米粉,另加0.5%食鹽,這些混在一起,炒熟,炒乾的,吃的時候再加點水!除了這種之外,還有用黃豆和大米加鹽製成的炒麵。雖然,這種方法確實很原始,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炒麵實際解決了部隊的給養保障問題。根據統計,自志願軍入朝作戰起,到1951年6月份,我軍一共向前線運送了3000多萬公斤的乾糧,其中大多數是炒麵,佔了運送糧食總量的16.7%。

當時,在前線作戰的志願軍士兵每人都會背一個很紮實的背囊,這裡面裝的就是炒麵;為了便於攜帶炒麵,那時的糧袋都做成了長筒型形狀的。與其他乾糧相比,也只有炒麵才能讓這個糧食袋裝得那麼紮實。

網友拿純白麵製成的炒麵

雖然從外觀看上,炒麵很像我們熟悉的油茶麵,但是兩者之間味道相差很大的。炒麵中的調味品只有鹽,不像油茶麵中還添加有白糖與芝麻。另外炒麵非常幹不加水根本吃不下去。一般的吃法都是加一點水攥成柱狀或餅狀吃。

志願軍士兵的三餐就是一把炒麵一把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